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与:给。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今天分享的这首歌是一首网络歌曲,第一次听是因为剪辑视频,被歌曲的意境吸引,很有盛唐古韵,因此记忆深刻。
这首歌引用诗仙李白的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也是李白用男女之情表达兄弟友谊的作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李白在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做尉官时,写的一首诗。“左迁”就是贬谪的意思。柳絮落尽杜鹃啼鸣的时候,我听说你被贬做龙标尉(军衔中最低等的军官),龙标地方偏远要过五溪(五溪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我把愁心寄托给明月,希望它一直陪伴你到夜郎以西(夜郎是贵州西部的夷族部落)。
这首诗,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好友不公遭遇的感同身受,用了一个信使,也是情感传播媒介,那就是明月,同一轮明月,遥隔千里的两人,如何沟通情感,表达愁绪,以月寄情。这种惯用在男女之情中的手法,在诗仙笔下,巧妙地表达兄弟之爱,真是即勇敢又真挚。即便相隔千里,我寄情明月一直与你相随,这对于一个身处人生低谷,仕途屡遭贬谪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慰藉的良药。
王昌龄比李白大三岁,身处盛唐文坛虽彼此早有耳闻,但在王昌龄42岁时两人才相识,初见便有“知己相见恨晚”之意。
王昌龄一生坎坷,与李白的相遇也是喜忧参半。当时他仕途不顺,被贬都江宁做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路过襄阳拜访好朋友孟浩然。当时,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在郎中的精心医治下即将痊愈,但看到好友来访,孟浩然一时激动,情难自持,就是在宴请王昌龄的时候,吃了一些海鲜,导致毒疮复发,一命呜呼。
好好的挚友千里喜相逢,变成了兄弟诀别天人永隔,真是乐极生悲,祸福难料。对于王昌龄来说,这简直就是痛心又懊悔,浩然虽然不是我杀,却因我而死,这种遭遇很有可能留下心理阴影。
正当王昌龄沉浸在万分的自责和悲痛中时,老天又将另一份真挚的友情送到他面前,这就是他与李白的相遇。两人一见如故,经常互赠情诗(当然是友情),其中就包括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我们都熟悉,但王昌龄身上却有很多常人难以理解的点。
第一个就是,出身寒门,却把歌颂盛唐作为终身信仰。这两点看起来有些矛盾,王昌龄出身农民家庭,家境贫寒,30岁之前在家务农,嵩山学道,边塞写诗,一直处于四处游历的状态。从经历看,他既没有养尊处优的成长环境,又没有锦衣玉食的殷厚家世,盛唐的繁荣似乎跟这位农民子弟的小日子没有特别的关系,但他从没有抱怨,即便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始终正气充盈。他似乎是为颂扬大唐盛世而生,无论处境怎样,心中挚爱不变,并以此为坚守一生的信仰。这种一根筋似的崇拜,为众人不齿,但这恰恰是一位寒门子弟的胸怀和格局,是一位文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
其次就是稳居八品以下的学霸。王昌龄是一名典型的草根型学霸,考试高手。30岁之前,行走边塞,恣意畅快,30岁那年首次参加科举,一举高中,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科员,九品官)。37岁在官员考试中,又一举高中,可以说是,屡考屡中,典型的考试机器,学霸级人物。但他考试得意,却官场失意,因为小事屡遭贬谪,最高做到江宁县丞(八品官)。但恰恰是这些坎坷的经历,源源不断地带来创作灵感,让他大量精美的诗篇留存世间。
今天分享的这首歌是一首网络歌曲,第一次听是因为剪辑视频,被歌曲的意境吸引,很有盛唐古韵,因此记忆深刻。
这首歌引用诗仙李白的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也是李白用男女之情表达兄弟友谊的作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李白在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做尉官时,写的一首诗。“左迁”就是贬谪的意思。柳絮落尽杜鹃啼鸣的时候,我听说你被贬做龙标尉(军衔中最低等的军官),龙标地方偏远要过五溪(五溪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我把愁心寄托给明月,希望它一直陪伴你到夜郎以西(夜郎是贵州西部的夷族部落)。
这首诗,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好友不公遭遇的感同身受,用了一个信使,也是情感传播媒介,那就是明月,同一轮明月,遥隔千里的两人,如何沟通情感,表达愁绪,以月寄情。这种惯用在男女之情中的手法,在诗仙笔下,巧妙地表达兄弟之爱,真是即勇敢又真挚。即便相隔千里,我寄情明月一直与你相随,这对于一个身处人生低谷,仕途屡遭贬谪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慰藉的良药。
王昌龄比李白大三岁,身处盛唐文坛虽彼此早有耳闻,但在王昌龄42岁时两人才相识,初见便有“知己相见恨晚”之意。
王昌龄一生坎坷,与李白的相遇也是喜忧参半。当时他仕途不顺,被贬都江宁做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路过襄阳拜访好朋友孟浩然。当时,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在郎中的精心医治下即将痊愈,但看到好友来访,孟浩然一时激动,情难自持,就是在宴请王昌龄的时候,吃了一些海鲜,导致毒疮复发,一命呜呼。
好好的挚友千里喜相逢,变成了兄弟诀别天人永隔,真是乐极生悲,祸福难料。对于王昌龄来说,这简直就是痛心又懊悔,浩然虽然不是我杀,却因我而死,这种遭遇很有可能留下心理阴影。
正当王昌龄沉浸在万分的自责和悲痛中时,老天又将另一份真挚的友情送到他面前,这就是他与李白的相遇。两人一见如故,经常互赠情诗(当然是友情),其中就包括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我们都熟悉,但王昌龄身上却有很多常人难以理解的点。
第一个就是,出身寒门,却把歌颂盛唐作为终身信仰。这两点看起来有些矛盾,王昌龄出身农民家庭,家境贫寒,30岁之前在家务农,嵩山学道,边塞写诗,一直处于四处游历的状态。从经历看,他既没有养尊处优的成长环境,又没有锦衣玉食的殷厚家世,盛唐的繁荣似乎跟这位农民子弟的小日子没有特别的关系,但他从没有抱怨,即便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始终正气充盈。他似乎是为颂扬大唐盛世而生,无论处境怎样,心中挚爱不变,并以此为坚守一生的信仰。这种一根筋似的崇拜,为众人不齿,但这恰恰是一位寒门子弟的胸怀和格局,是一位文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
其次就是稳居八品以下的学霸。王昌龄是一名典型的草根型学霸,考试高手。30岁之前,行走边塞,恣意畅快,30岁那年首次参加科举,一举高中,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科员,九品官)。37岁在官员考试中,又一举高中,可以说是,屡考屡中,典型的考试机器,学霸级人物。但他考试得意,却官场失意,因为小事屡遭贬谪,最高做到江宁县丞(八品官)。但恰恰是这些坎坷的经历,源源不断地带来创作灵感,让他大量精美的诗篇留存世间。
(一)唐多令•寂寞渔歌
年景易消磨,
其间风浪多。
客天涯、寂寞渔歌。
且向烟波深处隐,
浮落叶、忆关河。
弹瑟唱莲歌,
犹惜日月梭。
借扁舟、管甚漂泊。
雾锁荷塘怜夜色,
思乡意、寄秋娥。
1998. 10. 4
(二)唐多令•细语雕栏
云雾漫千山,
飞鸿向日边。
展翼羽、一振冲天。
丹桂芸窗迭次嫣,
几回暮、梦归迁。
犹忆粉娇颜,
红羞怯卷帘。
旧长亭、细语雕栏。
杜宇啼时何似怨,
双燕子、戏梁檐。
1999. 7. 27
(三)唐多令•万里遥赊
双桨荡烟叠,
黄昏渔父歌。
网夕阳、竹篓金波。
薄暮乘闲江渚上,
半壶酒、耐消磨。
廿载已蹉跎,
青春俦未多。
望千山、万里遥赊。
古木平沙催岁月,
迎风立、念关河。
2000. 8. 17
(四)唐多令•几透重衣
落叶满东陂,
层林日渐稀。
望故园、塞北鸿凄。
锦笺山高无可寄,
情难诉、泪迷离。
旧梦总依依,
醒来长叹息。
夜霜寒、几透重衣。
明月清风休醉倚,
怕只怕、子规啼。
2002. 10. 13
(五)唐多令•锦笺芬芳
云鬓染秋霜,
乡思夜更长。
问残烛、摇曳余光。
偶有寒风欺老树,
萧萧影、眼茫茫。
遥望泪成行,
惟留笔墨香。
短亭边、锦笺芬芳。
寄与征鸿传万里,
山漠漠、草苍苍。
2002. 10.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