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开刀去病,麻醉保命”,麻醉师如此重要,为何年薪30万也没人干

2022年4月20日,深圳二院麻醉科,一位年轻的医生斜倚着手术台,永远地睡着了。

闻讯赶来的同事们,默默地站在他的周围,眼含泪水,屏气凝息……大家都想让他安静地睡一会儿,谁也不愿意打扰他……

他叫潘传龙,是深圳二院麻醉科一位年轻有为的主治医师。

学生时代的潘传龙,曾是广东医科大学麻醉专业的高材生,后又赴德国进修学习。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临床实践中,潘传龙都是个出类拔萃的尖端人才。

然而,如此年轻的行业精英,竟然像一枚秋叶般悄然飘落了。

我们无法体会到麻醉师最累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态。只有他们自己清楚,累到极致,他们甚至连一片药都掰不开!

01

事实上,因为工作猝死的麻醉科医生,并不是只有潘传龙一人。

即使是那些还健在的麻醉师们,他们的身体,大多数时候也处在极度精疲力竭的状态。

在麻醉一线,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是在给病人麻醉,就是在去给病人麻醉的路上。”

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麻醉行业,只是片面地认为:麻醉师工作非常简单,也就是给病人打一针麻药,让其在手术中安安静静地睡觉,然后方便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操作。

可事实上,麻醉师在病人接受手术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疗界有一句话:“开刀去病,麻醉保命。”可见麻醉师在手术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通常在手术前,主刀医生会和麻醉医生,就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沟通。

就拿膝关节手术来说吧,如果病人属于内侧半月板损伤,那么为了手术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主刀医生肯定希望麻醉医生通过麻醉,使病人下肢肌肉尽量松弛。

因为在肌肉松弛的状态下,关节间隙更容易打开,进而置入器械。可如果麻醉效果不好,关节太紧的话,通常会造成病人关节内的软骨损伤。

所以说,麻醉师的技术越好,麻醉效果越好,这也意味着手术成功的几率越高。

然而,若是麻醉医生在麻醉方面做得不好,不仅病人会感到痛苦,医生更是需要费力去掰开待手术关节,如此一来,他们都会被累趴下。

其实,在临床上,很多需要手术的病人,往往年纪大,且有基础病。而这些病人的手术,也最能考验麻醉医生的技术。

麻醉医生在每次手术时,都需要将每个病人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地告知主刀医生,以便其采取最恰当的救治措施。

无论是在术前、术中,还是术后,麻醉医生对于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前,麻醉师不仅要查看病人的病历,了解病人患病详情,还要仔细比对各项检查指标,与手术要求是否匹配,并据此对病人的身体状况做术前评估。如果麻醉师认为手术有风险,则会阻止手术开始。

术中,麻醉师会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物,确定安全剂量。他们还会密切关注病人的心肺功能,以及一些关键指标是否异常。一旦发现问题,他们也会及时地与主治医生沟通,并采取相关救治措施。

其实,为了病人的生命安全,麻醉师一直是处于紧张状态的。并且,他们还要随机应变,及时处理突况。

可是,这还不算完。即便是手术顺利完成了,麻醉师还需要帮助病人平稳地从麻醉状态醒过来。

然而,病人们经过手术治疗康复了,往往都会感谢主治医生的救命之恩,却鲜有对麻醉师表示感谢的。

麻醉师永远是那个被忽视的“幕后英雄”。

03

2014年,央视《焦点访谈》播出过一期有关“麻醉医生猝死事件调查”的节目。

节目中介绍道:一般情况下,麻醉医生需要早8点进手术室,每天连续工作十二小时,直到晚8、9点才能出手术室。而当麻醉人手不够时,不得不安排年轻的麻醉医生日日夜夜连轴转。

有一篇名为《过度劳累是中国医生无声杀手》的文章中,也指出:麻醉医生的猝死率,已经高达26%,位居医生这个行业的前列,而且发生猝死的麻醉师都很年轻,30岁左右居多。

2017年6月28日,浙大医学院某附属医院麻醉科,一位规培住院医师,猝死,年仅26岁。

他叫陈德灵,就是那个说“还活着真好”的既实诚又敬业的小伙子。

陈德灵的朋友圈,将一个麻醉医生真实的工作状态,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早八点进入手术室,随即开始一台接一台的手术。期间,吃饭、喝水、去厕所都要数着分钟进行。下班时间过了,仍然有4台手术待进行,还得再看7个病人。

“真想‘躺尸’啊……”陈德灵感觉自己已经累成狗了。

他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紧急呼叫电话千万别响!”这样就没有急诊手术,意味着他可以喘口气,稍微迷糊一会儿了。

“叮铃铃……”它还是响了,紧急呼叫电话上的红灯急促地一闪一闪,陈德灵不得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紧急前往救援。

“大半夜又来了个肠梗阻,看来又要忙一个通宵了……”陈德灵的身体虽然已经严重透支,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强打起十二分精神,他又投入到一场新的战斗中。

这样“白加黑,黑加白”,连续上班、加班,对于陈德灵来说,就是最常态化的工作状态。嫁入偶尔有一天加班少了,反而成了不正常现象。

陈德灵身上是整个麻醉一线医生的真实工作状态。

其实,早在两年前,陈德灵的同事厉熔英,就因为工作过于劳累而猝死,当时厉熔英也仅仅26岁,陈德灵常常以此为戒。

他也想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家人坐在饭桌前踏踏实实吃一顿饭,而不是在手术室的地上,胡乱扒拉几口,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也成了奢侈。一个个病人不断地被推进手术室,陈德灵不得不一次次准备手术麻醉。

在病人的生命面前,麻醉师的生命似乎不值一提。

不管是厉熔英、陈德灵,还是潘传龙的猝死,都给广大的麻醉一线医生,敲响了警钟。

04

事实上,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麻醉师英年早逝,无疑是我们国家的损失。

因为他们都是麻醉界的精英,他们有学识、有经验,正是年富力强拼搏事业的好时候,对于期待手术的病人而言,他们是不可或缺的。

麻醉师就像病人的守护神,可谁又来守护这些幕后英雄呢?

据调查,发达国家每万人就确保有2个麻醉师,而我国的麻醉医生缺口非常大。

就拿上海来说,上海大约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100万人平均不到2个麻醉师。而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400多名麻醉医生。

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偏远省份,麻醉师都极度短缺。

其实,麻醉师也算得上是一个高薪职业了,只不过,人们都说,那是年收入30万也吃不起的青春饭。

而之所以越来越没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麻醉医生专业性很强,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掌握许多外围知识,才能在手术室那个特殊的战场上胜任本职工作。

其次,在日后的职称职位晋升方面,麻醉医生其实是处于劣势地位的。而其他科室的医生,都可以凭借一些手术的成功率,来获取晋升机会,可麻醉医生却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

最主要的还是,麻醉医生的工作强度实在太大,经常需要连轴转。毕竟,重症的病人是等不及的,这也导致人们对麻醉师望而却步。

蒋大夫是仁济医院的麻醉医生,她几乎天天泡在手术室里。她主要负责2~3个手术间,而每个手术间,又会安排几个手术。

她差不多每天都得完成八台手术。除了加班,如果有急救需要,她也会临场救急。一个麻醉医生,一天遇到二三十台手术,也是常有的事儿。

长年累月的超负荷工作,以及长时间待在手术室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再加上麻醉废气、医疗射线照射等,这些都是摧毁麻醉医生健康的隐患。

麻醉医生超负荷工作几乎是常态。就算是铁打的身板,也扛不住长年累月的过度使用。

05

近年来,麻醉师猝死事件的频发,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家卫健委等部门也印发了相关的文件。比如在《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中,就明确了我国未来几年麻醉事业的发展目标。

另外,中华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也在呼吁集全社会之力,争取早日使麻醉医师们摆脱困境,尽可能减少一线麻醉师因过劳而猝死的事件发生。

实际上,要想建立健全的麻醉师权益保障制度,还需要全社会人们的支持。毕竟,这也是关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潘医生走了,陈医生走了,还会有无数个麻醉医生顶上来,但是他们用生命留下的教训,依然亟待解决。

相信随着相关麻醉医疗服务文件的陆续出台,广醉医生们必将从幕后走向“台前”,他们的医院地位,还有社会地位,一定会得到提升。

作者:淡泊宁静

编辑:羽羽术

参考资料:

1.上游新闻:《深圳麻醉师工作中猝死,曾发朋友圈:患者麻醉死亡率没麻醉师高》2022.04.22;

2网:《为何总是麻醉医生频发猝死》2017.6.30;

3医院院长杂志社:《麻醉医生频频猝死背后无人知道的艰辛》2018.8.21;

4.《重庆晨报》上游新闻:《25岁麻醉师猝死,同科室26岁女医生2年前也猝死》 2017.7.1。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