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身在盛唐,父亲是富商,你不缺钱,就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你仗剑远游,散尽三十万金;你天赋异禀,出口成章,粉丝们为了见你一面奔波三千里;你曾希望在天子家谋求个官职,皇帝将你养在深宫之中让你写诗给他取乐,你觉得皇帝看不起你,偏要和永王造反验证一下自己的政治才华;一直到失败之后你才发现,庙堂并不适合你,适合你的,只有江湖……
脱离了武官的束缚,文官的局限,不必再逢迎统治者,你竟然成了大唐的象征和符号,成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之中绕不过的"诗仙"。
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之中,是斗酒诗百篇的大诗人,而李白对自己的定义却特别"中二",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侠客。李白从小的梦想就非常清晰——成为名震江湖的侠客。李白曾经这样介绍自己:"十五好剑术,徧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对于李白来说,练武比写文章更加重要。唐朝初期,尚武之风还是非常盛行的,少年们以好勇斗狠为乐,李白这样洒脱热血的性格,自然是不甘心做一个文弱书生的。
15岁,李白在川西绵州一带杀过人,而且没有被官府追究责任。后来他在唐都和地头蛇斗狠打群架,得罪了人,被送进了监牢之中,向好友求助才被释放。有人考证过李白的剑术,列举种种史料去证明他到底在当时的江湖上能排到第几?他24岁告别蜀地开始在全国游历,胆子不小,本事也挺大。他身上带的钱多,又好打抱不平,这么长时间没有被打伤打残打死。他在满是野兽的名川大山之中跑了大半辈子,在医疗水平低下的唐代,人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李白能活到61岁。李白的身子骨不差,武功水平绝对不是绣花枕头这么简单。
李白是有做侠客的底子的,也有些江湖人的狂妄。但因为杀过人,坐过牢,打过群架,李白就是大唐古惑仔吗?其实不是,李白也有自己的苦恼,无数个夜深人静的瞬间,他并不像自己诗中一般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少年时,因为知识和阅历的局限,我在念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时,我以为李白抛弃了一切成年人的规则,不屑于与追求功名利禄之人为伍,他的目标是要做一个隐世高人。而后来我才知道,李白仰天大笑,为的却是一顶乌纱帽。
那年李白42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高兴地回到了南陵的家中,和儿女们道别,志得意满地前往京城。他说:"我李白从来就不是草野之人!"
这还是那个侠客李白吗?无论是与世隔绝的"谪仙人"李白,还是打架斗殴、目无朝廷的"古惑仔"李白,也许都是我们强加给李白的帽子。而现在很多人为了猎奇,佐证李白的粗蛮,举出来的例子也是五花八门,最离奇的就是李白"剔骨葬友"这个异于常人的做法。
李白曾经和蜀中好友吴指南一同游于楚地,吴指南不幸死于洞庭湖之上,李白十分伤心。他为好友披麻戴孝,在炎热的伏在遗体上痛哭。李白就近将吴指南葬在了洞庭湖湖畔,才前往金陵游历。多年之后,李白回到埋葬好友的地方,看到吴指南的筋骨还在,就用刀亲自洗削尸骨,包裹好了带在身边,一直带到了武昌城东下葬。
李白为什么要将吴指南削肉洗骨之后再下葬呢?古往今来,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专家认为,李白剔骨是深受盛唐密教之佛顶佛顶尊胜信仰和道教救冥思想的影响,也有专家认为,李白这种葬友的做法和中原汉人的葬礼习俗不同,能看到蛮族文化的影响。
剔骨葬也被称为二次葬、洗骨葬、捡骨葬。和中原汉人入土为安的丧葬方式不同,遗体一般经过土埋、火葬或者风化的方式去除死者的皮肉和内脏,再将死者的骨骼收敛起来重新安葬。
剔骨葬在我国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之中,也发现了大量二次葬的墓穴,还有多人二次葬的形式。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二次葬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丧葬形式。现在我国西南众多一些民族还保留着二次葬的习俗,死者在去世几年、十几年甚至于数代之后,他的后人会为他再次举行一次隆重的葬礼,将死者的亡灵一路送到祖上所在的地区,最后下葬的环节,民族学家们也称之为"送魂"。
二次葬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之中也有相关记载。《墨子·节葬》就记载了古代楚地的剔骨葬形式:"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中原人讲究入土为安,埋入黄土之下的亲人,是绝对不能打扰的,损坏尸体也是一种非常不敬的行为。这是因为中原地区的人们在青铜器时代之后就进入相对比较稳定的农耕时代,而一直到上个世纪,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过着游猎采集或者游牧的生活,他们居无定所,亲人去世之后只能先草草下葬,这对祖先肯定是不尊重的,所以他们往往会以二次葬的形式弥补。
李白原本定居安州,古时候属于荆州,此地自古就流行二次葬,李白难免会受到影响。当好友在旅途之中突然去世,李白将他先葬于洞庭湖之侧,后来又来到此处为他迁葬,符合当时丧葬习俗。
李白说,吴指南没有什么亲人,在葬下好友之后,他时时惦念,数年之后还去找到了好友的遗体,亲自为好友剔骨、裹骨,送到千里迢迢的地方下葬,他尽到了一个朋友的责任,体现了他对好友的深切情谊。李白深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游历各地,对各族文化的包容程度也更加强。
中国历史上少有像李白这样,有时间、有精力、有财力去游历山川的诗人,他一生去了206个州县,登过80座高山,浏览了60多条江河山川和20多个湖泊。因为江山在他胸怀,他才能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在四川的峨眉山,李白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在山东的泰山,他写下"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在陕西终南山,李白写下"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这位伟大的诗人,只要面前有山水,手上有酒,兴之所至,一气呵成,写成千古文章,自他以后,再也没有人在写诗上能达到他的高度。
而和李白齐名的杜甫,同样游历山川,他看到的却是现实主义的挣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曾经以为这样的场景只会出现在古代,而当今年武汉疫情爆发,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加紧建造之时,我瞬间理解了杜甫说出这句话的心情,瞬间理解了杜甫的境界。
世人有侠义之人,有性格豁达之人,但艳艳才情的唯有李白;世人有苦难之人,有心怀天下之人,但妙笔生花的唯有杜甫。
3到10岁的孩子不仅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时期,学好诗歌,不仅仅增加了文学素养,对于学习地理、历史知识也有非常好的帮助。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李白诗集》和《杜甫诗、白居易集》可以说是孩子们学习唐诗的必备之书,里面精选的诗句都是专家们经过多方面考证之后选取的经典之作,不仅仅脍炙人口,而且切合当下,其价值更加深远。
新课改之后,对小学生唐诗储备的要求更加高,而唐代诗人之中,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永远是最实用,最经典的篇章。现在这套书正在折扣,原价188的全套书籍,只要46元,只不过是孩子吃一顿麦当劳的钱。需要的家长们可以点击下方的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