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公认的五本巨好看的小说,你觉得哪本最好看?

书友们大家好,居居又来推荐小说啦,老书虫估计都看过吧。

第一本:《凡人修仙传》 by:忘语

简介:一个普通的山村穷小子,偶然之下,跨入到一个江湖小门派,成了一名记名弟子。他以这样身份,如何在门派中立足,如何以平庸的资质进入到修仙者的行列,从而笑傲三界之中!又如何以平庸的资质,进入到修仙者的行列?和其他巨枭魔头、仙宗仙师并列于山海内外?修仙世界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大道漫漫,仙途凶险,看普通山村少年韩立如何艰难修仙。虽然资质平庸,但依靠自身努力和合理算计修炼成仙。修仙的过程极为不易,不仅需要克服自身的种种缺陷,同时还要接受敌人和天地的考验,经过重重“跋涉”才能得道。

入坑指南:

余子童一见如此,无奈之下只好打起了主动夺舍的主意。

他之所以会如此的不情愿,不是因为他心存善念,而是害怕修仙界传说中的夺舍三大铁则:

第一,修仙者不可对凡人进行夺舍,否则被夺舍躯体,会因为承受不住夺舍行为而自行崩溃掉。

第二,只有法力高的人向法力低的人进行夺舍,才有可能成功,不会遭受对方反噬,并且法力差距越是大,越是最安全。

第三,一名修仙者一生中,不论法力的高低,都只可进行一次夺舍,在进行第二次时,元神会无缘无故的消亡掉。

以上三条历经无数尝试都未曾打破的铁血法则,不知限制了多少试图借助夺舍来兴风作浪的歹人和试图用此术来逃避灾劫的取巧之徒。上天对这种逆天的行为,还是有所警示的,不会让修仙者借此术让天下变得大乱,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若墨大夫是个修仙者,余子童倒反而不惧,正可和对方的来个鱼死网破,和其争夺一下此肉身,但墨大夫只是个凡人,无丝毫的法力在身,根本无法承受夺舍的行为,恐怕他只进行了一半,争夺的身体就会彻底的崩溃掉。

而且就算是另找他人的躯体藏身,那也无法避免再次同化的命运,会重新面临尴尬的困境,并且还更加的糟糕。因为他的法力会随着元神的每次出入而变得急剧减少,很快就会损失殆尽,无法再进出自如,会活生生的困在他人身体内最终被同化掉。

第二本:《飘渺之旅》 by:萧潜

简介:后与傅山(修真高手)相遇,因与其法宝“紫炎心”有缘,巧合之下成为了一个修真者,从此人生发 生了重大的转折;刚入门时发生了意外,被传送到一个陌生的星球,由于人缘好 ,加上精明生意头脑和机缘巧合,结识了许多的朋友,不断的奇遇,并得到了很多奇珍异宝;最后经过许多波折,他直接从修真者跳过了修仙这一步,成为了修神者!

在本书中神通广大的修真者、层出不穷的法宝、珍奇罕见的灵丹妙药、奇思妙想的修炼方法叫人心生遐想,跃跃欲试;作者不但想象力丰富,在情节上胜人一等,而且在小说的结构上更是安排得当,伏笔埋得好;但是在人物细节上的描述上有些逊色,许多配角都千人一面 。

入坑指南:

李强对劫掠者没有一点好感,看两个船员如此紧张,他安慰道:“不要紧,抢就抢吧。哎,除了抢钱,这些劫掠者会杀人吗?”另一个船员小声说道:“只要不反抗,他们一般不会杀人的。”这两个船员热心地安排李强坐在行商中间。

抱膝坐下,李强友好地和边上的行商们打着招呼,没人理会他,人人都在忙着收藏自己值钱的东西,只有边上的一个行商似乎早就做好了准备,向李强点头回应。整个箭舟已经取消防御,海风吹过,清新的空气一扫船舱里的异味,所有人都深深的呼吸着。

李强小声问边上的行商:“他们那是什么船?样子好难看。”行商没有想到李强还有这份闲心,苦笑着轻声道:“这叫矫艋舟,平时可以串联起来开动,抢劫时可以散开围堵,很厉害的。唉,真是倒霉啊。”他的情绪非常低落。

另外两艘箭舟也被堵截下来,劫掠者冲上三条箭舟。泽固这条箭舟上来了十几个劫掠者,他们没有立即动手抢劫,只是用刺脊枪指着行商们,还有几个人逼着泽固开动箭舟,跟着矫艋舟走。船舱里响起了轻微的“嗡嗡”声,行商们心里不安了。李强耳尖,众人议论什么他听得一清二楚。

情形显得很诡异,从行商的议论中,李强知道这次抢劫不同以往,很少有强迫箭舟一起走的,一般都是上舟后,每人交一部分钱货,并且给指挥手留下一个信物,立即就放行了。可是这次不同,没有人来抢钱,只是看守着他们不许乱动。

船舱里的议论声在劫掠者的呵斥下平息下来,可是不安的气氛更加浓烈。箭舟行驶的速度很快,突然一个船员大叫道:“这是向垒骨滩去!天哪……我不去……啊……”他还没说完就被人一拳打倒,紧接着三、四个劫掠者上前拳打脚踢。那个船员被打得头破血流,嘴里还呜呜地说着:“不去,不去……”其中一个劫掠者手里拿着褐色的棒子,“啪”地砸在那个船员的头上,他顿时就昏死过去。李强冷眼看着,他倒要看看这群劫掠者能干出什么来。

第三本:《神话版三国》 by:坟土荒草

简介:陈曦看着将一块数百斤巨石撇出去的士卒,无语望苍天,这真的是东汉末年? 吕布单枪匹马凿穿万人部队,这怎么看都不科学。 赵子龙真心龙魂附体了,一剑断山,这真的是人? 典韦单人护着曹操杀出敌营,顺手宰了对面数千步骑,这战斗力爆表了吧! 这是不是哪里有些不对啊,陈曦顺手摸了一把鹅毛扇挥了一下,狂风大作,叹了一口气,“这是神话吧,我自己都不正常了。”

入坑指南:

“小爷的名号居然已经传到了中原?”一身乞丐服的就差将鼻孔朝天了,一脸的高傲。

“你家不是在扶风吗?怎么跑到泰山了,你家大人不管?”陈曦拽了一条的衣服,“你没给你家人说吧,该不会是偷跑吧,你小子不是应该在扶风当县令吗?”

“我都加冠了,已经是大人!”咆哮道,身子往后一退,直接被拽走了一条绸布,原本不多的布料又少了一条……

“果然没有通知家长……”陈曦眼皮狂跳,“父母在不远游你懂不?”

“我爹给我说的是,男儿志在四方,看万卷书,行万里路!”反驳道。

“你万卷书看完了?”陈曦怒道。

“我万里路不是也没走完!”接过话茬咆哮道。

话说直到现在也没弄明白面前这个自从知道自己叫做就开始找自己的家伙是谁,不过在现在还处于叛逆时期的,直接将陈曦列入某一个见过自己的路人甲,天知道什么时候见的!

“我们这里收的是贤才,不收小孩,小孩要有家长的委托书!”陈曦对于小孩版的实在无爱,偷跑出来好不,你妹啊,居然是偷跑出来的,你至少给你爹打个招呼好不,你爹是大儒好不,你这样翘家,等你爹知道会给我们多**烦你知道不?

“甘罗十二拜相,我年方十六,为何不可称贤!”骄傲的说道。

陈曦都想骂人了,这货现在完全不懂得圆滑吧,整个就是一个改锥,这么狂的话都能说出来。

“就凭你这句话就不够贤!”陈曦强忍着和小孩子讲理的头疼怒斥道。

“哼,我之才岂是你所能窥探!”高傲的一甩头,表示自己能扛得住自比古人,这自信连陈曦都觉得恐怖,谁能告诉他现在这个和中二少年没啥区别的小破孩到底是怎么被炼成了成熟的!

第四本:《伏天氏》 by:净无痕

简介:东方神州,有人皇立道统,有圣贤宗门传道,有诸侯雄踞一方王国,诸强林立,神州千万载,执此之时,一代天骄叶青帝及东凰大帝横空出世,斩人皇,驭圣贤,诸侯臣服,东方神州一统!

然,叶青帝忽然暴毙,世间雕像尽皆被毁,于世间除名,沦为禁忌;从此神州唯东凰大帝独尊!

十五年后,东海青州城,一名为叶伏天的少年,开启了他的传奇之路…

入坑指南:

神州历9999年秋,东海,青州城。

青州学宫,青州城圣地,青州城豪门贵族以及宗门世家内半数以上的强者,都从青州学宫走出。

因而,青州城之人皆以能够入学宫中修行为荣,旦有机会踏入学宫,必刻苦求学。

然而,似乎并非所有人都有此觉悟。

此时在青州学宫的一间学舍中,便有一位少年正趴在桌上熟睡。

讲堂之上,一身穿青衣长裙的少女也注意到了这一幕,俏脸上不由浮现一抹怒意,迈开脚步朝着正在睡梦中的少年走去。

秦伊,十七岁,青州学院正式弟子,外门弟子讲师,容颜美貌,身材火爆。

学舍中,一双双眼睛随着秦伊的动人身姿一起移动着,哪怕是生气,秦伊迈出的步伐依旧优雅。

“这家伙,竟然又在秦师姐的讲堂上睡觉。”似乎这才注意到那熟睡的身姿,周围许多少年都有些无语,显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以秦师姐的容貌和身材,哪怕是看着她也足以令人赏心悦目,那家伙脑子里究竟装的什么。”

在诸多讲师当中,秦伊绝对是人气最高的讲师,没有之一,至于原因,只要看到她便能明白,不知多少人将之奉为女神,她的讲堂,从来都是将学舍挤满为止。

在秦伊的讲堂上睡觉?这简直是对女神的亵渎。

秦伊的步伐很轻,走到少年的身边之时没有发出一点声响,她站在桌前,看着眼前那酣睡中的面孔,她的美丽容颜上布满了寒霜。

“叶伏天。”一道轻柔的声音传出,不过却并非是从秦伊口中喊出的,而是来自叶伏天的身后。

第五本:《修真四万年》 by:卧牛真人

简介:“倘若这宇宙,真是一片残酷血腥的黑暗森林,我们修真者,也会燃烧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微弱的火花!”“哪怕这火花再微弱,再短暂,再渺小,可是只要我们源源不断,前赴后继,终有一日,火花会点燃杂草,杂草会燎到灌木,灌木会蔓延大树!”“最终,小小的火花,会在这片黑暗森林中,掀起燎原天火,照亮整个世界!”

入坑指南:

“我不太懂,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生,灵根开发度不会超过70%,有那么厉害吗?”司佳雪忍不住问。

“正因为他的灵根开发度不超过70%,却能完成如此精美的作品,才更加了不起啊!你这个同学叫什么名字,有没有参加这次比赛?”谢听弦饶有兴致地问。

“他叫李耀,我这里有些资料,谢爷爷可以看一下。”

司佳雪从晶脑中调出了几段视频。

“哦,是这个小家伙?”

谢听弦又是一愣,接着展开了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道,“很有意思的小伙子,看来我在比赛中,要重点关注他了。”

……

次日清晨,八点半,三千名考生聚集在辽远号的后甲板上。

宽大的后甲板被挤得满满当当,三千名热血沸腾的青少年一起发出的喧闹声,几乎要把坚固的船甲板都掀翻。

通过昨天的交流会,大家都了解到“九大”的实力和底蕴,也对修真界的无尽玄奇有了更加强烈的憧憬。

“杀杀杀,我一定要在魔蛟岛上杀个痛快,在三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得到‘联邦第一军事学院’的关注,成为一名光荣的军校生!”在人群中,一名身材高大,满脸红疙瘩的少年咆哮道。

“我最擅长的是炼药,据说在魔蛟岛上有上万种不同的草药和药用植物,就让我好好露一手给天都医学院的观察员看看!”在他身边,一名面容俏丽,皮肤略黑的女生十分自信地说。

“我从小就有野心,想当一个大将军,指挥千军万马!如果被我杀入决赛,和我一队的人就幸运了,我一定可以把大家都组织起来,像真正的联邦军那样,杀得敌人落花流水!”第三名身材矮小,但气场强大的少年说道。

三千名少年,都是从十几个城镇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天之骄子,不管实力如何,信心绝对强大。

在船舱两侧,来自“九大”的观察员、军方代表以及众多学生的老师们,纷纷聚在一起,看着自信心爆炸的少年们,露出笑容,感慨万分。

“一年一年又一年,时间过得真是快,一看到这些小家伙们,就想到当年咱们一起参加极限挑战赛的日子,那时候的咱们,可真是年轻啊!”

“是啊,正因为每年都有这么多的新血补充,星耀联邦才能在妖兽侵袭下,变得越来越强大!”

“不知道这一届学生中,又能涌现出多少有资格走上修真之路的好苗子?先说好了,老张,2087号考生,我已经看上了,待会儿你可千万不要和我抢啊!”

今天的推荐就到这里啦,喜欢的话还请点赞收藏呐。关注居居,每日分享精彩有趣小说干货内容,帮助大家告别书荒。

往期推荐:

十五本完结后仍在巅峰的神级小说,有一本不好看居居请你吃饭

被书名严重耽误的五本小说:当神作遇到了土名字,你被耽误了吗

十本黑暗流小说,冷血,无女主,果断,才是王道

五本不是大神写的小说!却突破大神封锁线的神作品

强推四部巅峰玄幻小说:叶凡、陈平安、苏云,有你没听过的吗

这位老县长,一家四代人,迎战风沙70年

走进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的一片林地,举目四望,树木葱茏。弯腰从树影掩映的小径上抓起一抔黄土,细沙很快从指缝滑落,似乎在讲述这片土地曾经的荒芜。

彰武县,紧邻科尔沁沙地南缘,历史上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是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几十年前,这里一年365天中有240天在刮风,漫天黄沙只需两小时就能掠过辽河平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沙进人退的困境。

治沙累、治沙难,可偏偏有人不信邪,誓要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筑起一片绿色生态港湾。

这是一家四代人,在悠悠70年岁月里治沙的故事。

不做县长来治沙

1953年深秋,寒冷笼罩着彰武县北部白茫茫光秃秃的沙丘,刺骨的北风卷着黄沙刮得天昏地暗。在章古台火车站东一户农家土坯平房里,一位身穿旧军装的中年人正向房东老汉了解当地的风沙。老汉指着被风沙敲打得簌簌抖动的窗棂说:“刘主任你看,咱这地方啊,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遍地沙尘滚,草木不得生。这日子真是没法过呀。”

老汉说的“刘主任”,是刚从当年的辽西省义县县长岗位上调任到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站、现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担任首任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的刘斌。在刘斌墓前,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讲师刘莹为记者讲述了刘斌初来彰武的故事。

那时,章古台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为了像一棵树一样让自己的根牢牢握住这片土地,刘斌说服妻子、带着孩子举家搬迁到章古台。

来到章古台镇第二天,狂傲的风沙就给刘斌“上了一课”——清晨,刘斌的房门被流沙堵死。他的同事从窗户爬出,用铁锹把门口的沙堆铲走。刘斌推门走出来,只说了一句话:“黄沙正向我们挑战呢!”

后面的日子里,刘斌带领着技术人员开启了阻击黄沙的艰辛历程。每天天不亮,他们就来到沙丘上开展试验,可地里刚播完的种子,不到半天就被风吹走;即便长出小苗,也很快被沙掩埋。

试验、失败、总结经验、再试验……刘斌等人在科尔沁茫茫沙海中不断寻找,终于发现了能够在沙地生存、有着强大的防风固沙能力的灌木植物。1957年,他们总结出的“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一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

流沙固定住了,但要挡住狂风,还是要造林。

1954年,刘斌和技术人员种下2000棵油松,但只活了两棵。痛定思痛,他们广泛搜集资料,最终发现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和呼伦贝尔沙地的樟子松适宜在沙地和山地上生长,且耐旱耐寒耐瘠薄。

在刘斌的支持下,1955年8月,工程师韩树堂等人在呼伦贝尔沙地中找到原始沙地樟子松林。他们将5000棵樟子松树苗引种到章古台,树苗成活后,形成国内最早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这一举措开创了樟子松引种治沙的先例,1978年,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刘斌参加了大会并受奖。可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研究所已获得上百项科研成果,没有一项写上过刘斌的名字。

1989年,时年84岁的刘斌在子女的陪伴下回到章古台镇。他走进万亩松林,抚摸着一棵棵松树,对身边的亲人说:“等我死了,要把我送回来。”

1990年3月31日,刘斌因病逝世,家人依他心愿将他葬在了章古台镇。

“墓地后面的树,就有当年刘斌带人种下的。”顺着刘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棵棵樟子松,高大挺拔,翠绿葱茏。

刘斌何尝不像一名将领,树是他的战士,他们一同与风沙搏斗。如今,风沙已被击退,树木无悔地守护着他。

献了终身献子孙

刘斌的儿子刘秀森率先从刘斌手中接过治沙接力棒。

种得下树,还要守得住林。受刘斌的影响,参军退役后的刘秀森回到刘斌身边,成为一名护林员临时工,直到1980年才转正为一名正式护林员——守住父亲造了半辈子的林,成为刘秀森后半生的追求。

“1990年,爷爷刘斌去世时,我50岁的父亲刘秀森是护林员,27岁的哥哥刘树春也是护林员。”刘斌二孙子刘树新说,循着祖辈、父辈的足迹,1990年年末他也成了一名护林员。

秀森,树春、树新,从两代人的名字里,能看出这家人对树木葱茏的追求——这是属于治沙人的浪漫。

“在我心中,爷爷刘斌是一个踏实苦干的人,他离不开这片林子……”刘树新说,“爷爷、父亲,还有我们哥俩性格非常相似,平常时候话语不多,但干起工作来都认真。因为在沙地上造林护林太难了,容不得一丝懈怠。”

正如曾为军人的刘斌生前说过的那样:“我们人不怕战场上流血牺牲,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又打赢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难道还战胜不了这肆虐的风沙?狂沙一日不退,就一天不离治沙阵地!”

如今,彰武全县林地面积由1949年前的18万亩增长至212.96万亩——这是治沙人书写在沙地上的传奇。

现在,刘树春、刘树新兄弟俩依旧生活在章古台镇,他们生活艰苦,内心却骄傲而满足。“2011年,我父亲刘秀森去世,我和哥哥按照父亲的嘱托继续护林到今天。再过一段时间,哥哥就要退休了,但我家第四代治沙人已经返回了章古台。”刘树新说。

造林守林扬精神

没错,那位在刘斌墓前做讲解的姑娘刘莹,是刘斌的重孙女,也是刘家坚守在治沙防线的第四代人。

“2021年5月初,我从工作地沈阳回老家章古台探亲,刚一下高速口,就看到了刚刚投入使用不久的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刘莹说,出于好奇,她在学校门口停留许久,晚上回家跟父亲分享了白天的见闻。

当晚,平日话语很少的刘树新和女儿谈了很多、很久。“起初,我只知道我爷爷、大爷和爸爸是护林员,关于太爷爷植树造林的功绩,我那天才第一次听说。”刘莹说。

回到沈阳后,刘莹时常想起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想起父亲讲过的家族治沙故事。适逢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招聘讲师,几乎没有犹豫,刘莹辞去了在沈阳的工作,回乡应聘并成功入选。

刘斌墓是刘莹讲解次数最多的地方。“那里也是我的太爷爷作为第一代治沙人,向沙漠发起挑战的地方。”

“起初到现场教学点备课时,顶着日出走、迎着日落归;夏天30多度的天气,头上太阳晒、脚下沙子烤。可和治沙英雄相比,我这点苦又算什么呢?”刘莹说。

仅仅一年有余,刘莹曾经白皙的肌肤已被烙印上和祖辈父辈相同的古铜色——这是家族的传承,也是治沙人的勋章。

与祖辈父辈从事防沙治沙具体工作略有不同,刘莹工作的重点是传承、宣讲矢志不渝、永不退缩的彰武治沙精神。

“历经70多年的艰苦实践,进入新时代的彰武治沙,已经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更加系统的治理新模式。”刘莹说,“身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要成为彰武治沙精神的实践者、传播者,不负先辈,为家乡的生态建设做出更多努力、更大贡献。”

在彰武,人和树,都坚韧。像刘家四代一样爱林护林的人更是不在少数——全国优秀员侯贵、“马背上的绿色守护神”护林员李东魁、辽宁省沙地所的一批批科研人员……他们将沉甸甸的汗珠子砸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造就和续写着“大漠风流”。

他们有着不同的姓氏,却共享着同一个名字——治沙人。(记者高爽)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苏区1.6万将士悲壮的留守

4月8日,大余县池江镇老人刘士华在家中看母亲周篮的老照片。王凯丰摄

留守红军,一个被掩藏在时光里的名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1.6万余名红军将士和游击队员奉命留守中央苏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掩护红军主力突围,继续坚持斗争。

这是英勇壮烈的浴血坚守。孤悬敌后,九死一生。瞿秋白、阮啸仙、何叔衡、刘伯坚……党和红军许多知名的领导人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红军战士不幸牺牲。红军将士在绝境重围中坚定革命信念、艰苦奋斗、依靠人民、视死如归,这种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1937年冬,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前赴后继奔向抗日前线。

↑这是准备改编为新四军的南方红军游击队。(资料照片)

中国革命史上悲壮的一页

江西大余县,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如一块棱角分明的白岩,被延绵的青山环抱,一幅历史的长卷在此间无言地铺展。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告别红都瑞金。送行的乡亲和战士依依惜别。留下来的同志,相顾无言,百感交集。

长征前夕,中央便在中央苏区设立了新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其中,中央分局由项英、瞿秋白、陈毅、陈潭秋、贺昌等人组成。

“大家既关心主力红军的去向,更关心中央苏区今后的命运。”时任少共赣南省委书记的陈丕显后来在书中回忆,当年19岁的他也是留守者的一员。

这些留守者被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称为“死亡之师”,其中包括1.6万余名红军将士、游击队员和数万名伤病员。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守红军伪装成主力部队,迷惑、迟滞军前进,掩护主力红军突围。

“留守红军牵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军,有力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是与红军长征交相辉映的壮丽革命史诗。”江西省赣州市委党史办主任胡日旺说。

历史细处不忍卒读,一旦翻开,可能每一个字都带着血痕。

从1934年11月瑞金失守至1935年2月,中央苏区在三个月内几乎全部沦陷,许多村庄被杀绝户,青壮年遭受“断代性”的牺牲。

史料记载,福建长汀县楼子坝村34户人家143人,除一名八旬老妪外出探亲幸免于难外,全村被屠戮殆尽;赣州市烈士10.8万余人,其中约半数为苏区沦陷后被杀害的苏区干部、群众。

“四面是敌人,到处是枪声……老头子、小孩子、妇女,满坑满谷、满村满野地跑。听到这边枪响往那边跑,那边枪响往这边跑。”陈毅曾这样描述当时中央苏区沦陷的景象。

1935年2月,留守红军在于都被敌人重兵围困。危急关头,项英、陈毅接到中央发来的“万万火急”电报指示,组织留守红军九路突围。

↑这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地区一景。(资料照片)

“三年游击战的艰苦程度不亚于红军长征,从时间上看,长征胜利用时两年,游击战坚持了三年。从牺牲的高级干部数量看,长征途中牺牲的军以上干部10余位,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牺牲的省级、军级以上干部不少于60位。”85岁的南昌大学退休教授刘勉钰是最早研究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的专家之一,回忆起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他忍不住掩卷叹息。

59岁的革命长者何叔衡在从于都转移至闽西时牺牲。由于牺牲的人太多,很少有生者带回死者的消息。鲜有人知道,这位党的创始人牺牲时的具体情形。

瞿秋白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劝降不为所动:“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36岁的瞿秋白在一处绿草坪向刽子手微笑说“此地甚好”,尔后从容就义。

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长征时留在江西的人中间,牺牲的杰出人比任何其他斗争时期都要多。”

作为未能参加长征的人,他们以特殊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精神远征。

紧紧依靠人民

6月的大余,是一幅饱蘸着生命繁华的画卷。

当年他就义之地,已树立起英雄的丰碑。1935年3月,时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在突围战斗中负伤被捕。被敌人押解游街的他,拖着重重的镣铐,蹒跚着走过大庾(今为大余)人潮涌动的街市。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刘伯坚的意志并没有被敌人的有意羞辱所摧毁,这位内心坦荡的革命者写出了不朽的《带镣行》。

↑刘伯坚 新华社照片

牺牲前,刘伯坚在给家人的信中说:“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如今,大余县伯坚大道,车流如织,尽头便是幸福大道……人民将刘伯坚的名字永远地镌刻在了这片他为之流血牺牲的土地上。

“只要紧紧依靠人民,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这在三年游击战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大余县委党史办副主任朱常说。

为切断游击队和群众的联系,军队对游击区进行大规模“清剿”,他们通过移民并村和赶群众出山的手段,将老百姓集中到平原,禁止群众随意进山。

游击队把做好群众工作当生命线,在他们看来,越是困难时候,越要注意执行党的政策。据一些游击队员回忆,当地群众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进山砍柴机会,将粮食、食盐、情报等藏于挑柴的竹杠中送给游击队,有村民因此遭到敌人的严刑拷问,但他们毫不畏惧地说:“我们要死就死一个,顶多死一个,不害。”

↑4月8日,大余县池江镇老人刘士华在家中看母亲周篮的老照片。王凯丰摄

在大余县池江镇,86岁的刘士华多年来守护着自家的老屋,也守护着父母的记忆。他的母亲周篮经常为游击队送饭、购买物资、探听敌情,游击队员们都亲切地称其为“周篮嫂”。

“把我父亲打成重伤,用火烧母亲的头发、打断她的手指,逼问他们游击队员的下落,但他们没有透露丝毫。”刘士华说。

游击队员有时到群众家里去探望,看到他们有的被打断腿,有的被打掉牙,有的则被烧了房子,却依然毫无怨言地支持,没有人不感动流泪。

人民,哺育了绝境中的红军将士。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

革命强中强。”

红军游击队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在陈毅的《赣南游击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他所言:“就是这种始终不渝的生死同盟,保证了我们得以生存,走向胜利。”

信仰在生死考验中淬炼

梅关虎踞梅岭,一关分隔南北。

千百年来,梅关古道承载着南来北往无数人生的悲喜,留下了古往今来无数历史的印痕。转战于此的游击队员,则用他们的浴血坚守,书写了自己的红色传奇。

↑如今的梅关古道。新华社记者 孙少龙 摄

1936年冬,赣粤边陲。衰草、冷月、追兵。在敌人重重围困之中,陈毅负伤带病藏身在梅岭的草莽之中已二十多天。他料定自己凶多吉少,于是写下绝命诗《梅岭三章》藏在衣底,准备就义赴死。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游击队员们孤悬敌后,在狂风暴雨中飘摇,他们不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在军重重包围下,红军和游击队被困在深山密林里,昼行森林、夜宿山洞,以野果、野菜、草根充饥,像野兽一样生活。

1936年寒冬,项英、陈毅、陈丕显、刘建华4位游击队领导人被迫隐蔽在一处高山上,4人背对背靠在一起,用仅有的一条破旧毛毯围裹,互相以体温御寒。

↑4月8日,大余县池江镇老人刘士华在家中看当年陈毅留下的老照片。王凯丰摄

“他们的衣食住行极其艰难,我父亲和战友有一段时间不得不共用一条裤子,两人轮流穿着。”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刘鲁明说。刘鲁明的父亲刘建华当年是赣粤边特委少共书记。

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游击队一有机会就组织战士学习,他们想方设法收集书报,学习国文、算数、军事理论,注重分析形势和前途。有一次,敌军士兵在搜捕游击队员时,捡到一个包袱,打开一看,里头竟装着书籍。

多数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信仰的力量,是人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秘诀。

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抗日战争的战鼓越擂越响。1937年10月,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铁军出山,改编为新四军,走上抗日前线,成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继续书写人民军队的英雄传奇。(记者李兴文、赖星、黄浩然)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