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一天,在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县)的一所公学里,一群十几岁的少年同学正纷纷议论着黄巾军大起义的事情,有的欣然赞同,有的怨恨反对。人群中一个气宇轩昂的少年,默默地静听着争论。
当同学们争论不下的时候,这个少年侃侃而谈:“当今之 世,天下无边,捐税如牛毛,饥民难生存,官府以死相逼,百姓岂能不反!
这个话语响亮、热血满腔的少年,姓华名佗字元化。当华佗讲这番话的时候,公学先生正走进屋来。先生严厉地说:“休要胡乱议论,都快去读书!
先生的呵斥像在沸汤中注了一瓢冷水,议论平息了,课堂上又响起了读书声。但少年华佗的心,却被时代的风云激荡着,一颗深切同情人民的种子,孕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
这天放学回家,华佗闷闷不语。母亲见了问道:“佗 儿,不舒服啦?”华佗摇摇头说:“我在想黄巾军的事。”母亲深沉地说:“一个人应当有远大的抱负。你年纪尚小,要用心读书,长大有所作为才好!
在母亲的严格教诲下,华佗除了学习先生所讲的功课外,还注意博览群书,如《春秋》《左传》《诗经》《国语》,他都用心阅读过。
他尤其喜欢读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一次,当他读到《扁鹊仓公列传》时,立即被文章深深吸引住了。他钦佩地自语道:“扁鹊仓公救死扶伤,医术高明,真是了不起的人物!
公学要放春假了。这天,母亲整理着衣物,对华佗说:“明天去乡下看外婆,你就在那儿过春假吧!”华佗听了,喜出望外。
外婆家坐落在一个幽静的山村,村外青山环绕,林木葱郁。在这里,他结识了不少小伙伴,这些山村少年给他讲了许多他所不知道的事情。
老药公张老汉的儿子铁拴,和华佗十分要好。铁拴常领华佗来家中玩耍,也常给他讲一些草药的名称和性能。华佗就是从铁拴那里知道了麻黄能止喘、茯苓能利尿等许多药物知识。
华佗和这些小伙伴生活在一起,感到无限快乐。他热爱大自然,也热爱这勤劳朴实的人民。当他就要随母亲回谯郡去的那天,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朝夕相处的朋友,眼眶里含满了晶莹的泪水。
日月运行,光阴似箭。三年后公学期满,华佗成绩优秀。先生见他天资聪敏,就保荐他到徐州专攻数学,并满怀期待地说:“只要发奋攻读,将来必成国家栋梁!
华佗辞别了母亲,踏上了去徐州的古道。路上,萧瑟的秋风把树叶吹得飞飞扬扬,天空中一行大雁,鸣叫着向南飞去。华佗望着秋风中远飞的雁儿,心中不禁思潮起伏。
到了徐州,他开始了新的学习。在不长的时间里,他研究了扬雄的《太玄经》、张衡的《算纲论》和《九章算术》等数学著作。
第二年春天,战争和灾荒造成了疾病的流行,徐州城里到处是身染疾病的人们。
一个贫苦的妇女,怀中抱着一个奄奄一息的婴儿,在路旁哭泣着。华佗见此情景,心如针扎。他眉头紧锁,暗想:如果扁鹊仓公能生在今世该有多好啊!
夜空昏暗无光,华佗躺在床上苦苦地沉思着。他想着白天看到的情景,想着眼下攻读的数学,想着今后要走的道路······
次日清晨,他来到公学向先生说: “我决定放弃数学, 改行学医! ”先生诧异地问: “你不知医学是贱业,没人看得起吗?”华佗坚定地说:“我不贪图功名。当今疾病流行,百姓痛苦不堪,我岂能袖手旁观!”
从此,华佗走上了从事医学研究的道路。他把秦汉以来的医学著作如《难经》《内经》《神农本草经》《素问》等都寻找来,认真研读。
他如饥似渴地从前辈人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他治学刻苦,每当有所领悟,就及时记下来。日子久了,他的书案上堆满了读书札记。
徐州城南有位名医叫王先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华佗久仰其大名。这一天,华佗带了自己的笔记前去请教。
王先生打开华佗的笔记一看,不禁惊讶地问道:“君从哪位名师学医?”华佗说:“是学生自己研习,学生愿拜先生为师!
王先生被华佗刻苦好学的精神所感动,高兴地收下了他,并说: “如不嫌茅舍简陋,就请搬来同住吧!”华佗欣然答应,便回去搬行李。
华佗在王先生的中药房里搭了个板床住下了。白天,王先生开方治病,华佗在药房中按方称药。不到半月,他就把药房里几百种草药都记得谙熟了。
华佗事事用心,不久,他就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轻重分量,对药方上所开的药物,不用秤称杯量,随手一抓就准。
王先生十分器重华佗。在老师的细心指教下,华佗医术长进很快,先后学会了治疗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等各科疾病。
当时,阴阳五行家的神仙方术极为盛行。城东刘家巷一户人家,孩子叫毛毛,得了发烧病。毛毛妈请了个阴阳先生,求神问鬼,喝符水,毛毛的病不但没治好,反而越治越重。
邻居王二知道后,跑到城南王先生家,进门便说:“王 先生,不好了!刘大嫂的孩子得了发烧病,经阴阳先生治后,病越发厉害了。请您去看看吧!
王先生年过七旬,行走不便,正踌躇间,站在一旁的华佗说:“老师,让我去看看!”王先生信任地点了点头:“好,去吧!”华佗立即带上银针、药囊,随王二去了。
华佗来到毛毛家,仔细给毛毛查看了病情,诊断是内有虚火,外感风寒,患了感冒。便从药囊中取出几味草药,叫毛毛的母亲速去煎来。
药煎好后,华佗叫王二扶起毛毛,他将药给毛毛服下,然后又在毛毛的前胸后背按摩了一会儿,觉得有些湿润了,便用被子给毛毛盖好。
片刻,毛毛浑身是汗。华佗用干布给毛毛擦去汗水,又在身上涂了些粉。毛毛立时觉得浑身轻快,能从床上坐起来了。
毛毛母亲见儿子病愈,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华佗说:“阴阳先生的神仙方术全是骗人的邪说妖术,切切不可妄信呀!→2四
后来,他从学者王充的名著《论衡》中,学到了无神论和唯物论的思想,从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他积极用医学科学的成果,对迷信神鬼的荒谬思想给予无情的揭露。
三年游学生活过去了,华佗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沛国相陈珪、太尉黄琬曾先后派人请他去做官,但华佗鄙视仕途,不求富贵,对这些邀请都婉言拒绝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年中秋,华佗思念起家乡的老母,准备归返故乡。王先生把多年整理的行医札记送给他,依依不舍地说:“此一别不知何时相会。这是我多年的心血,就作为临别赠你的礼物吧!
华佗激动地拜谢了王先生。转天,乘车启程,回到了故土谯郡。邻里乡亲听说华佗学成医术回来了,都纷纷前来看望他。
华佗到家后,立即着手把少年时代读书的小书房整理出来,作为行医的诊所。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医疗当中,每天请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这天,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的两个年轻人都得了头痛发烧病,俩人不约而同地来找华佗医治。
华佗诊断后,给李延开了发汗药,给倪寻却开了泻药,李延和倪寻疑惑不解地拿着药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李延和倪寻服了药,病都好了。李延找到倪寻,纳闷地说:“咱俩得的一样病,却服的两样药,结果都好了,岂不怪哉?”他俩好奇地去找华佗询问。
华佗解释说: “你俩虽病情相似,但病因不同。李延是外感所至,倪寻是伤食引起,因此要对症下药。”俩人对华佗诊断的准确十分佩服。
郡南李将军,妻子怀孕受了外伤,生下一个死胎后,肚子仍十分疼痛,找了几个医生治过,都不见效。眼见妻子病危,李将军急得慌了手脚。
李将军的父亲听说华佗医术高超,便对儿子说:“何不 去请华佗来!”李将军如梦初醒,便派人去请华佗。
华佗到了李将军家,给他妻子望色、切脉,又察看了腹部,对李将军说:“胎儿已死,还没生下来!”李将军忙说:“胎 儿是死了,可早已生下来了。
华佗说:“她怀的是双胎,因生第一胎时失血过多,故第二胎无力生下。”说着,便用针灸汤药促产。
治疗了约一个时辰,胎儿仍生不下。华佗便说:“去请 一个年轻妇人来!”侍从随即便把隔壁王大嫂请来。
华佗把助产按摩的方法仔细告诉了王大嫂,王大嫂就给产妇按摩起来。加上华佗刚才施行的针、药的作用,果然产妇又生下一个死胎来。
华佗给产妇开了几剂药,临走时嘱咐说:“要好生调 养,切勿着凉受风,一个月就会好了。”李将军连连道谢,送出门外,又望着远去的华佗称颂道:“真是妙手回春呀!
华佗每次外出巡医,除了带着治病的针、药外,还必带笔墨纸张。每到一地,他就走访当地有医疗实践经验的人,广泛搜集民间的“土方”“验方”。
几年中,他从老农、渔人、樵夫、道士那里搜寻来大量的民间疗法。经过他细心的整理,编纂成一部《医方集锦》。
一次外出巡医,他见路旁一个因咽喉梗塞而吃不下东西的老汉在痛苦地呻吟着,就走到跟前说:“您到路旁卖饼人那里,买三两蒜末和半碗醋,和着吃下去就会好了。
老汉照着华佗说的做了,一会儿便觉喉咙发痒,随即“哇”的一声吐出来一条虫子,病也好了。老汉上前感谢华佗,华佗却说:“不必谢我,这个法子是我从一个老农那里学来的。
华佗对传统的针灸疗法有十分深透的研究。这天清晨,他正在书案前认真地学习针灸名家涪翁著的《针经诊脉法》,忽听门外有人唤他。
华佗开门,见一个少年推着一辆车子,车上坐着一个中年人。那中年人说:“我这双腿有好几年不能行走了,久闻先生大名,今特来请先生救治。
华佗察看了他的双腿,问道:“您这腿已治了很久,扎过不少针了吧?”那人道:“正是!”华佗随即取出银针,在那人背上扎了几针。
针刺中,华佗问道:“感觉如何?”那人忙说:“两腿 胀得厉害!”华佗取出针后叫他活动一下,那人扶着车子便能站立起来。
华佗在努力继承传统的针灸术的基础上,不断大胆创新。他取穴精简,针刺深,善于掌握针感传导,至今仍在应用的“夹脊”穴,就是他努力探索发现的。
自古以来,外科手术都是在无麻醉的状态下施行的。华佗很早就盘算着:“难道永远也不能解除病人在手术中的痛苦吗?
他翻阅查找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发现在西汉以前就有人找到了几种具有麻醉性能的草药。但这些草药都有剧毒,不能应用到医疗上。
华佗决心研制出一种无毒而有效的麻醉剂。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人们的鼓励和支持。人们想方设法把这些草药帮华佗找来。华佗捧着草药,心情十分激动。
有个叫魏平的人,过去和华佗同学,这天来看望华佗,见他正在用小兔做麻醉试验,就劝阻说:“你何必枉费心机呢?华佗郑重地说:“古代神农不顾身家性命,亲尝百草,如今才有这许多治病的草药。我决心知难而进,闯出一条新路来!
一次一次的试验,一次一次的失败。一些庸人讥笑道:“华佗治死的兔子,足可以装一车啦!”但他不被失败或讥笑所动摇,仍然顽强地干下去。
夕阳西下,晚霞似锦。华佗巡医回来,见路边一家酒店里,几个喝醉酒的人不省人事地趴在桌上。他见此景,不由得灵机一动。
他仔细地观察了每个醉汉的神情,然后取出银针在一个醉汉的手上扎了几下,结果,那人却毫无知觉。华佗大有所悟地叫道:“妙哉!妙哉!
店家李小二连忙过来招呼道:“华先生,您成天在外行医,十分劳苦,筛点好酒饮饮,也可解除些疲劳。”华佗兴致勃勃地说:“也好,就筛上两斤吧!
华佗拿着酒回来,刚到家门,只见几个大汉用门板抬着一个人走来。到了华佗跟前,一个人说:“华先生,我的邻居李大哥喝醉了酒,腿摔坏了,请您给治治吧!
华佗叫把醉汉抬到屋里,诊断是小腿骨折,见醉汉仍未酒醒,就立即给他施行了接骨手术。手术中,那醉汉一直昏睡着,手术完,华佗不禁微笑起来。
醉汉被抬走后,他联想到:“经过多次试验,草药的毒性虽已消除,但麻醉性不够强,若是加了酒力将会如何呢?”想到这儿,他又立即动手试验起来。
他把经过加工炮制的草药取名“麻沸散”,用酒调和起来,给试验用的小兔分别按剂量服下。一会儿,小兔就昏迷了过去。
新月高挂在远方的天际,蜡烛的火在一闪一闪地跳动。华佗聚精会神地守在小兔旁观察着变化。一声雄鸡高啼,东方欲晓。服了药的小兔先后都醒了过来,像平时一样活蹦乱跳,华佗心中不由得一阵惊喜。
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伪和一时侥幸。华佗不满足于初步的成功,又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他确认了“麻沸散”的麻醉性能,决定在临床中进一步检验效果。这天,一个肚子痛得厉害的青年来找华佗看病。
华佗诊断后,确诊这个人得的是肠痛(阑尾炎) ,便对他说: “你的肠子有一截溃烂了,需要开刀。”那青年一听要开刀,有些怕。华佗说: “不用怕,我这里有一种药,包你开刀不疼。”说着,把“麻沸散”和在酒里,给他服下。
青年服了药,觉得昏昏沉沉,一会儿便不省人事了。华佗用刀子割开他的下腹,割去溃烂的阑尾,用丝线把伤口缝好,外面又敷上膏药。手术做完,那青年毫无疼痛的感觉。
一个月后,这个青年的伤口完全长好了,已经能下地劳动了。他带了家乡的土产红枣来感谢华佗。人们听说此事,也跑来观看,一个个赞不绝口。
华佗的名声渐渐大起来,远近有不少人前来向他求教。在他的精心指教下,弟子吴普、樊阿成了出色的青年医生。
洪泽湖上,白帆在银波中闪耀着。春暖花开时节,华佗带着弟子们到这里巡医。这天,一个渔民坐着小船来找华佗治病。
“华先生,我肚子痛了半个多月了,眉毛、胡子也脱落了,不知得了啥怪病。”华佗给这渔民诊断后说: “你的脾脏已烂了一半,需要用刀切除,不然,危在旦夕。”
华佗叫弟子们准备好手术用具,给病人服了“麻沸散”。华佗想:这样的大手术以前无法施行,这是对麻沸散的又一次检验啊!
病人昏迷后,华佗立即施行手术。他熟练地用刀子飞快地将溃烂的脾脏切除,又迅速地用丝线缝好伤口,敷了膏药。不到两个时辰,手术顺利地做完了。
华佗和弟子们在这里巡医了一个多月,就返回谯郡了。这天,华佗正在自家院中种植中草药,忽然门外邮官一声唤:“华 先生,来信啦!
华佗打开一看,原来是那个渔民写来的。信中说:“经过三个月的调理,病已痊愈了。”至此,华佗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医疗麻醉剂和最早使用全身麻醉术的人,人们都称他为“神医”。
华佗不仅是杰出的外科医生,还是我国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他对弟子们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何道理?皆是运动的功效呀!”他常和弟子们一起锻炼身体。
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的不同运动姿态,创造了一套“五禽之戏”的新拳术。不少体弱的人学会了这套拳术,并用它坚持锻炼,身体都渐渐强壮起来。
魏国丞相曹操常犯头痛病,病一发作就头痛欲裂,朝廷里的太医官谁也治不好。谋士荀或说道:“华佗医术超群,今可遣一个人前去请他。”曹操听后,便派人把华佗请到京城许昌。
华佗给曹操诊断后说:“丞相患的是头风眩(约是三叉神经痛),不难医治。”说完,便在曹操头上扎了几针。针后,曹操便觉得头不疼了。
曹操见华佗果然名不虚传,心中甚喜,叫人拿来礼物赐予华佗,说:“今后你就留做我的侍医吧!
华佗长期生活在民间,和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只服侍曹操一人。这天,他对曹操说:“家妻患病,佗请少去便归。”曹操无奈,只好答应了华佗的请求。
华佗走后,一去不归。曹操屡次发书叫他,他都托故不返。曹操打发使者: “如佗妻真病,送他小豆四十斗;如佗欺诈,便拿来问罪。”使者受命而去。
使者查明佗妻无病,便将华佗捆绑着押送许昌,下了牢狱。
华佗入狱后,不屈不挠。他知道死期不远,便抓紧时间整理编写多年行医积累起来的经验,以为后世传用。
狱吏李五待华佗不错,每天送饭送水细心关照,华佗十分感谢他。这天,华佗将整理好的医书《青囊经》送给李五,说:“此书可以活人!”但李五胆小怕事,不敢接收。
华佗看着多年的心血,不忍使它落入曹操之手。他悲愤至极,仰天长啸,索火将医书焚毁了。
不久,华佗被曹操杀害了。华佗死后,曹操的爱子仓舒得了重病,请了不少医生治疗,毫无效果,最后竟死去了。曹操懊悔地叹道:“我悔不该杀了华佗,让儿子白白地病死了。
华佗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学生吴普、樊阿继承了他的事业。樊阿精通针灸;吴普深明药学,著有《吴普本草》等医学书籍,对后世医药学有一定的贡献。
华佗一生行医,足迹遍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后世称他是“外科始祖”。人们为了永久纪念他,在安徽亳县修建了华祖庙。华佗为医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神医华佗的故事,一直被人们热情地传颂着。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①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王曰:“可得闻②邪?”
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③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④。若⑤扁鹊者,镵⑥血脉,投毒药,副⑦肌肤,故名出闻于诸侯。”
魏文王曰:“善。”
注释昆弟:兄弟。闻:知道。故:因此,所以。闾(lǘ):泛指乡里。若:至于,用在句首引起下文。镵(chán):刺。副(pì):剖开。译文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医生,谁的医术最高明?”
扁鹊说:“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
魏文王说:“我能知道什么原因吗?”
扁鹊说:“我的大哥看病通过观察人的精神状态,还没有产生症状就治好了,所以他的名气没有传播开,只有我们家里的人知道。我的二哥看病,在刚产生症状时就治好了,看上去好像只能治愈轻微的疾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在乡里传播。至于我扁鹊,看病的时候用针刺经脉,使用有毒的药物,开刀做手术,所以我的名气传遍诸侯各国。”
魏文王说:“说得好。”
人物故事扁鹊,姬姓,秦氏,名越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
扁鹊跟随长桑君学习医术,学成之后便到各地行医,为百姓解除病痛。
扁鹊在赵国治好了赵简子昏迷五日不醒的病症,赵国人将他视为吉祥喜鹊一般,尊称其为“扁鹊”。
可惜的是,扁鹊在咸阳遭到秦国太医李醯(xī)的妒忌,被他派人杀害了。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奠定了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
扁鹊有很多妙手回春的故事流传下来,“起死回生”的典故就来自于扁鹊,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起死回生
一次扁鹊经过虢(guó)国,听说虢国太子猝死,便来到宫门前,向侍从打听原委。
扁鹊了解了太子的病症,又得知断气不到半天,还没有装殓,就跟侍从说自己能够让太子复活。
侍从立刻禀报给了虢国国君,虢君赶紧请扁鹊进宫。
扁鹊对虢君说:“依我看,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谓的‘尸厥’。因为体内会气不通而昏死过去,实际上并未真的死亡,还有机会救回。”
扁鹊命令弟子准备好医疗用具,针灸太子的三阳五会等穴道。不一会儿,太子果然醒了过来。
扁鹊再叫弟子用药交替热敷他的腋下,并将太子扶起坐着,调理身体的阴阳之气。之后再连续服药二十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这件事传出之后,人们都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技。但是扁鹊却说:“不是我能让死人复生,是这个人还有机会存活,而我只是能将他救回而已。”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演化出成语“起死回生”,用来比喻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处于绝境的事物挽救过来。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
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钱乙、朱震亨、李时珍、叶桂。
扁鹊——战国医学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善于脉诊和望诊,被尊为“医祖”,又被称为“脉学之宗”。华佗——东汉医学家,字元化。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被称为“外科鼻祖”。张仲景——东汉医学家,名机。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尊为“医圣”。皇甫谧(mì)——魏晋医学家,字士安。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被誉为“针灸鼻祖”。葛洪——东晋思想家、医药学家,字稚川,号抱朴子。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被称为“化工祖师”。孙思邈——唐代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著有《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钱乙——宋代医学家,字仲阳。专业儿科四十年,被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朱震亨——元代医学家,字彦修,名丹溪。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被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李时珍——明代医学家,字东璧。著有《本草纲目》,被尊为“药圣”。叶桂——清代医学家,字天士。著有《温热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出处战国·鹖冠子《鹖冠子》
启发与借鉴扁鹊闻名于诸侯,但他却认为自己的医术是三兄弟中最差的,因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治病如此,其他事情亦然。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不要等到问题出现,造成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这时恐怕会江心补漏,为时晚矣。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中国的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知识。我国古代长期发现并积累的中药知识,大部分都已载入历代的本草书籍之中。
其实大家都知道\"用药如用兵\",中药其实就是中医治病的根本,那么可能有人会好奇问道:为什么中药不管里面有没有动物类药物而都叫作本草呢?
最具名气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个名称是不是存有一定的问题呢?其实这就像小说《水浒传》当中虽然有三位女性但却仍称为一百单八位好汉一样,这其实也就是一种习惯性的统称,故在历代中药类书籍用名皆称为本草。
由于本草学中有着对一些药物的产地、制法及配方的叙述,涉及方面十分广泛,而中药对于疾病的医治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里也就需要提及一个了不起的人:李时珍。
李时珍,明正德十三年(即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的一个中医世家。少年之时,他常跟随父亲和哥哥上山亲自采认药物,或有时帮父亲抄写医方,听父亲李闻言讲解药物特性。当时考科举盛行,他十四岁便考中了秀才。但他却热衷于医药事业,对枯涩乏味的八股文并没有丝毫的兴趣。因而最后他考举人三次皆落榜后,放弃了科举仕途,一心沉醉于行医当中,他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讹误。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品汇精要》。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
他详细研究了古代相关的本草及医书类书籍,并且还长期深入民间向百姓学习,到深山密林之中采摘药材,相传在当时的武当山是属于皇家园地,是不允许私人进入山中采摘药材的,但是武当山当中却蕴含着很多贵重的药材。
据李时珍自己在《本草纲目》当中记载这武当山之中还有一种果子能够益寿延年,已被朝廷选奉为皇帝贡品,当时李素珍就觉得非常好奇,想进去一探究竟,但是被武当山门徒拒之门外,李时珍的徒弟与武当山的门徒竟执棍厮打了起来,最终李时珍将实情告知了武当山的掌门,最后才得以入园观看,发现这其实也只不过是一句普通的果树而已,并没有外界宣传那么神奇。
他还开辟了药园栽培药物,经过二十七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在六十一岁之时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该书不仅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也将以前的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该书载药共计约一千九百余种,对很多有错误的药物进行了更正。
李时珍在研究工作之中,虽然博觉群书,但却并没有成为书籍的奴隶,他更加注重实践,对前人的见解持客观的批判态度。如他研究古代炼丹术之时,吸取其中关于药物性质及制法的有价值的部分,但又揭露了服用炼丹药求得长生不老的那套学说的不合理性。
据有关统计,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参考书籍极为丰富,其他与道教、道家有关的,大约是20%左右。全书总共附方1.1万多个,其中道药道方3千多个,更是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而唐代以前的医书,其中和养生有关的内容比重特别大,那时自然只有有钱人才顾得上养生。《本草纲目》却重在看病,寻药治病,里面还记载了大量廉价药物,特别适应当时普通劳动人民的需要。自《本草纲目》一书问世以后,很快便在国内流传了起来,它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到目前已经被全部或部分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俄文等多国文字,开始在世界上广泛流传,中国以及中医文化也以它为载体而面向世界,使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公元1951年在世界和平理事会维也纳会议上,中国明代的李时珍,作为唯一的医药学家,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首批名单之中,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瞻仰。
俄罗斯人民对这位医学家也十分崇敬,李时珍的大理石雕像至今被镶嵌在莫斯科大学礼堂的长廊上,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琴在其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高度评价了李时珍的成就。
他说道:\"明代的伟大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攀登到本草著作顶峰的《本草纲目》……李时珍达到了在安得烈·维萨里的科学活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李时珍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的不平凡的著作,最主要归功于他那的对中医的浓厚的兴趣以及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不能贵贱,自己感兴趣的就是最好的,有了兴趣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接下来就是恒心与毅力了,只要有足够的恒心与毅力就会一往无前了!
可惜的是,李时珍并没有亲眼看见《本草纲目》的出版,由于长年的艰辛劳累,李时珍病倒在床。病中他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本草纲目》传布于世,为世人造福。几经周折,李时珍去世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596年,《本草纲目》出版了,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了医生们的必备书籍。
后来又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传遍世界。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如此大,因此深受后人的尊敬,他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