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刚刚,回家了!遵义蓝天救援队队长邹鑫救援时遇难,年仅43岁

4月17日是遵义蓝天救援队队长邹鑫妈妈的生日,然而,这一天,他的妈妈却发出了一条令人沉痛的朋友圈,她亲爱的儿子永远不会再来给她过生日了。为了协助毕节蓝天救援队执行救援任务,年仅43岁的邹鑫不幸遇难,永别挚爱!

18日中午1时左右,高速公路遵义东站出口处汽车齐鸣,数百人齐呼,“邹鑫,我们来接你回家了!”

遵义蓝天救援队队长邹鑫,在毕节某景区救援时不幸失联。4 月 17 日,邹鑫的遗体找到,年仅 43 岁。今天中午,遵义市新蒲新区高速出站口,上百人前来迎接邹鑫回家。

据了解,4月13日,邹鑫接到毕节市蓝天救援队请求支援的电话,说有一只乘船沉到一个暗河洞的一个口子,邹鑫在接到这个请求后,带着遵义的几名队员立即赶往了毕节大方县的这个景区。4 月 14 日 17 时许,邹鑫前往毕节市大方县某景区,对两艘作业设备实施打捞过程中失联。

4月18日上午,护送邹鑫同志灵柩回家的车队从毕节市大方县出发,邹鑫亲属、生前好友及队友在遵义新蒲新区高速下站口,迎接英雄回家。

记者从邹鑫同志治丧小组处获知,邹鑫是一名退役军人,\" 新征程遵义战士 \" 中的一员,遵义蓝天救援队队长,因事迹突出,生前曾获得 \" 优秀员 \"\" 先进工作者 \"\" 最美志愿者 \"\" 遵义市道德模范 \" 等称号。他还多次投身遵义疫情、务川疫情一线。只为一句 \" 不负所托 \",在危难时刻,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用生命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奏响一曲不朽的英雄赞歌。

他是汇川抗疫英雄

初见邹鑫时,还是2021年遵义出现疫情时,邹鑫带领救援队肩负起了核心风险区域——汇川区的所有封控小区和隔离点的消杀。记者受命前去采访,可见到一队之长的邹鑫时,却发现他的话并不多,一说一个笑,说话非常温和,面对镜头极力推辞,说什么也不肯接受采访。

“鑫哥是个非常低调的人,他很少接受采访,能推的都尽量推掉。”遵义蓝天救援队的队友们告诉记者,低调的邹鑫却是蓝天救援队的灵魂式人物,除了工作,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给了蓝天救援队,不是思索救援队的发展,就是安排队友们培训学习。

低调的邹鑫在出任务时,却总是冲在最前头,用他的话说:“我是队长,我要先上!”

(邹鑫正在参与消杀工作)

邹鑫在2021年疫情中的表现,得到了汇川区疫控中心的高度认可。在接邹鑫遗体回家的现场,汇川区疾控中心的数名工作人员也自发地赶到了现场,有人甚至拄着双拐,也一定亲临现场接邹鑫回家。

“邹鑫在我们汇川区出现疫情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承担了大量的消毒消杀工作,对我们汇川区防疫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我们要来接他回家。”汇川区疾控中心负责消毒消杀的游明生说道。

致敬邹鑫!致敬蓝天救援队!

43岁的邹鑫是遵义市邮政局押运大队的直属大队长,同时也是一名济危救难的志愿者。2018年,邹鑫参与组建了遵义市蓝天救援队。这是一支专业、独立、纯公益性质的紧急救援队伍,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队内工作没有任何报酬。

自入队以来,邹鑫参与各种小型救援无数次,完成大型救援任务以及溺水打捞30余次——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打捞、四川长宁地震救援、六盘水鸡场乡特大山体滑坡救援、河南洪灾救援、正安县洞穴救援等都有他的身影。

因事迹突出,邹鑫曾获得“优秀员”“先进工作者”“最美志愿者”“遵义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邹鑫被授予“遵义市道德模范”称号)

2020年,他担任遵义市蓝天救援队队长。

2022年4月14日17时许,邹鑫前往毕节市大方县参与救援任务,在对两艘作业设备实施打捞过程中失联。

在当地政府、相关单位及蓝天救援贵州全体队友锲而不舍的坚持下,17日11时,邹鑫的遗体找到了。

年仅43岁的邹鑫,在救援事业上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送别英雄!

一路走好!

综合:遵义晚报、直播遵义

来源: 多彩贵州网

“上古瑞兽”归国成长记 四不像回来了,姜子牙安在

“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乃众神兽之首。”说到“四不像”,今天的年轻人脑子里浮现的形象,可能是国漫《姜子牙》中姜太公的坐骑,萌宠可爱。其实“四不像”学名麋鹿,是偶蹄目、鹿科、麋鹿属的哺乳动物。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驴”得名,是世界珍稀动物,又被称为“上古瑞兽”。

前不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的冬天显得生机勃勃,草地平阔、绵延千里。地上有一群一群的麋鹿,天上不时地有丹顶鹤、黑嘴鸥、白尾海雕等珍贵鸟类翩翩飞过。在记者面前走过的雄性麋鹿非常高大,两只角坚硬、修长、有力,自带一种“贵族气息”。比梅花鹿体型更大,更粗壮。工作人员说,成年的雄性麋鹿体重能有500多斤。

传说中的上古神兽:种群在中国由繁盛到灭绝

1964年出生的徐安宏在这里一待就是35年。1987年以来,徐安宏亲眼看着麋鹿数量由最初的39头增长到了如今的6119头,“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中专毕业后,徐安宏被分配到保护区当兽医。彼时的保护区刚建立,对徐安宏来说,这无疑是一份苦差事。“最初,我们只有1.5万亩地,一眼望去都是荒凉的沼泽、滩涂。”徐安宏却自得其乐,渐渐喜欢上了这种上古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奇珍异兽。“在神话中,姜子牙就骑着麋鹿。我发现,这就是我要的人生。”

在《封神演义》中,神兽“四不像”开始是元始天尊的坐骑,论资排辈还是姜子牙的师兄,兼具龙之威、虎之猛、狗之忠、鹿之灵,是玉虚宫三宝之一。文中诗赞曰:“鳞头豹尾体如龙,足踏祥光至九重;四海九州随意遍,叁山五岳刹时逢。”

现实中的麋鹿,因为白天休息、晚上活动,经常给人一种“懒洋洋”的感觉。可奔跑起来,麋鹿十分迅速,是“短距离项目的王者”。同时,又是游泳踏浪的好手,它们十分喜爱温暖湿润的沼泽水域,甚至喜欢接触海水,衔食海藻。

它们曾在中国生活了数百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到3000年时,麋鹿种群规模最为昌盛,数量一度达到上亿头。“比当时的人还多”。徐安宏说,麋鹿是我国固有的大型食草类动物。历代的狩猎让野生麋鹿的数量迅速衰减。到清末只剩下部分豢养在皇家园林。

麋鹿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及中部地区的长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长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区。考古发现,1万年至4000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数量,大致与家猪骨骼数量相当。但1866年后,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等手段,从北京南海子猎苑弄走几十头麋鹿,饲养在各国动物园中。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麋鹿被列强劫杀一空,在我国本土灭绝。

几代保护区人的接力:从39头到6119头

让徐安宏颇为敬佩的是英国的贝福特公爵。贝福特公爵眼看着圈养在欧洲各国动物园内的麋鹿纷纷死去,心中十分焦急。1898年至此后的十余年间,他在世界各地花重金购买了18头麋鹿,并饲养在乌邦寺庄园内。“这18头麋鹿是现在全世界所有麋鹿的‘祖先’。”徐安宏说。

到二战时,乌邦寺庄园已有麋鹿255头。为了避免战火彻底摧毁庄园与麋鹿,贝福特公爵的子孙决定向全世界的大型动物园转让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达到1320头。1986年,原国家林业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大丰选址建立保护区。同年,保护区从英国7家动物园引入13头雄性麋鹿、26头雌性麋鹿,共计39头麋鹿。

“这是我们的‘火种’。”时隔百年,麋鹿重回祖国,徐安宏深知责任之重。他翻阅古代典籍,但只找到了模模糊糊的记载。对于麋鹿的习性、饮食习惯等,徐安宏几乎一无所知。“当时,我们只知道麋鹿喜欢游泳,喜欢生活在沼泽、平原地带。”而大丰土地平旷,沼泽密布,是麋鹿天然的栖息地。

为了了解麋鹿,徐安宏将目光放在了保护区内的另一种野生生物——牙獐身上。牙獐属于哺乳纲偶蹄鹿科动物,与麋鹿相近。通过观察牙獐,徐安宏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通过投放多种食物并观察消耗量,徐安宏发现,小麦麸、大麦、玉米、豆饼等最合麋鹿的口味。为了更好地观察麋鹿,徐安宏还与同事从美国购买了每根价值1000美元的电子项圈,通过卫星定位观察麋鹿的活动轨迹,并分析出它更喜欢在哪一个区域生活。“这可能就是早期的行程码。”徐安宏幽默地说。

在徐安宏与同事的精心照料下,麋鹿再一次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与麋鹿一起扎根大丰的,还有一代代的保护区工作人员。

36岁的姚亚军是保护区管理处安全保卫处的工作人员。他从小在保护区内长大,父母都是保护区的职工。保护区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不仅是麋鹿数量多了,保护区内还飞来了百余种珍贵的鸟类。生物多样性也更丰富了。”姚亚军发现,一到夏天,麋鹿身上就会有很多蚊虫,而那些珍贵的鸟儿就会趴在麋鹿的背上吃虫子。这样一幅和谐的生态画面,深刻地印在了姚亚军的脑海里。

长大后,他留在了保护区,做起巡护工作。保护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姚亚军所在的B组每天都要巡护大丰港附近的四五百头麋鹿。对姚亚军来说,他们就是野生麋鹿的“救护车”。

2021年8月,姚亚军所管理的网格内有18头麋鹿被困在了当地村民修建的水渠内。得知情况后,姚亚军迅速赶到现场,分别对麋鹿进行麻醉,并配合消防队将其解救。如今,保护区占地约4万亩,在一区、二区、三区共设有98个监控设备,可以对麋鹿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

33岁的大丰人陈杰于2013年参加工作。他主要负责麋鹿的投喂工作。如今,他努力成为一名助理兽医师。“人工养殖的麋鹿一年四季都需要投放食物;为了保障野生麋鹿在缺少食物的冬天可以舒适过冬,我们也会为其在冬天投放食物。”陈杰介绍,食物投放每天两次。每头麋鹿一天要吃5-6公斤的饲料。

此外,麋鹿保护区科研监测中心大楼是保护麋鹿的重要部门。2018年,他们新增了3个监测点,24小时监测保护区水文、土壤、气象等30多项指标,每隔15分钟更新一次上传至大数据平台,供科研人员研究使用,大大提高了科研水平。

多年来,保护区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42个,其中国家重点攻关课题3个,获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6个,获国家专利4个。保护区相关工作人员还出版了麋鹿研究专著等13部书籍,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取得研究成果80多项,其中7项成果填补了世界麋鹿研究史上的空白。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徐安宏有些激动,“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大卫鹿’这一名词已基本没人用了。全世界的科研文献,均将麋鹿的汉语拼音作为对麋鹿的标准化表达。”

如今,该保护区麋鹿数量已经由1986年建区时的39头发展到现在的6119头,占世界麋鹿总数的60%,其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野生麋鹿数量达到2658头,结束了全球百年以来无完全野生麋鹿群的历史。

麋鹿作为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瑞兽”,经历数百万年,从起源、鼎盛、豢养、消失,到回归、繁衍,仿佛经历了一个大的轮回。随着环境生态不断的优化,生于华夏的麋鹿最终也将重新繁盛于东方。

接受记者采访时,徐安宏时不时望向窗外辽阔的草地。阳光下,他的双鬓已渐生银发,他心中一直藏着一个梦想:有关专家说,麋鹿的数量最好达到10万头。到那时,湖北省石首市的麋鹿保护区内的野生麋鹿由西向东跑,我们保护区的野生麋鹿由东向西跑,最终在长江生态走廊交汇。“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图片由杨国美摄 记者 李超 实习生 尤强 陆地)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