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626年7月2日:中国唐朝皇帝李渊次子李世民发动,杀死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中,很多人有一个迷惑不解的问题。为什么李世民杀了哥哥弟弟后,他们手下人不来报复,就一哄而散?
要知道,仅仅李建成的东宫卫士就有2000多人,都是精选出来的武士,战斗力很强。这些人难道都是草包、软蛋?听萨沙说一说吧。
答案:当然不是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不但攻打玄武门,杀死了李世民的大将,还要围攻李世民的秦王府。
很多人认为皇位继承人的争夺,只是皇子之间兄弟内讧,其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不同的皇子背后,大多有不同的政治势力作为后台。
和珅垮台的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择皇子站台失败,事后被打击报复。
而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都是李渊的左膀右臂,各自都有一套班子和势力。
李元吉的实力较弱,知道不能可成为太子,就选择支持哥哥李建成。李元吉要比哥哥李建成狡猾的多,也更有手腕,只是名气和人缘较差。
东宫太子党的实力很强,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个继承权问题。
原则上,李建成是长子,是皇位第一顺序继承人。
就战功来说,当然是李世民最高。秦王李世民在虎牢之战中连破夏王窦建德、郑王王世充两大割据势力,并俘获二人至首都长安,为唐王朝统一了中国北方。
李建成也不是草包。他率军攻略西河,攻取霍邑,占据潼关,攻克长安,也是一个很牛的人物。
而作为皇帝并非一定要擅长打江山,像李世民一样具有杰出军事才能。
父亲李渊已经扫平天下,下一任皇帝需要坐江山,军事才能差一些也没什么。
这就像三国的东吴,哥哥孙策是军事奇才,打下了东吴江山。弟弟孙权打仗不如哥哥,确实坐天下的高明皇帝,扫平东吴内部山头,击败曹操,杀死关羽,将东吴地盘扩大了一倍也不止。
而李建成为人较为宽厚,历史记载他少有滥杀行为,带兵期间也不随意劫掠老百姓,还能和将士同甘共苦,名声相当好。
对于李世民,他的军事才能更强,是李渊打江山的最大功臣。
不过,这不能阻碍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
立李建成为太子,李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轻率的行为。
作为补偿,李渊给予李世民很高的职务: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高于尚书令)。
到了中书令以后,李渊已经没有更高的职务封给李世民,只得给了一个天策上将。
这个上将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意思的是,李渊给了李世民很高的地位,却不太喜欢他。
相比起来,李建成性格比较疏懒,有些贪酒好色,还喜欢游猎。
上面也说了,李建成本性不错,较为宽厚,礼贤下士,口碑很好。
李渊对李建成颇为喜爱,相反则有些厌恶李世民。
李渊曾对左仆射裴寂说:“这孩子(李世民)长期在外掌握军队,受书生们教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儿子了。”
一说,李渊和李世民都是性格狠辣的人,互相审视,就如同在照镜子。
没有人喜欢看到自己性格阴暗面,所以李渊对李世民有些反感。
这就像朱元璋厌恶儿子朱棣一样。明明朱棣同朱元璋最为相像,就是越像才越不喜欢。
对于李世民反感的人还不少。
资料记载:李世民每次在宫中侍奉高祖宴饮,面对诸位妃嫔,想起母亲太穆皇后死得早,没能看到父亲拥有天下,有时不免叹气流泪,李渊看到后很不高兴。各位妃嫔趁机暗中一同说:“天下幸好平安无事,陛下年寿已高,只适合娱乐娱乐。而秦王李世民总是一个人流泪,这实际上是憎恨我们,陛下作古后,我们母子必定不为秦王所容,会被杀得一个不留!”他们相互对着流泪,并且说:“皇太子仁爱孝顺,陛下将我们母子托付给太子李建成,必然能获得保全。”
很多人认为,李渊觉得李世民更适合做皇帝,只是李建成是长子,才没有让世民上位。
历史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如果李渊有意要另立太子,他有很多年的时间。从618年立李建成为太子,到他在626年被杀,前后也有8年之久,足够李渊深思熟虑,做出任何政治部署了。
有人说是李渊优柔寡断,不能做出决定,这更是胡说。李渊本人性格果断刚烈,这才能够创建大唐,成为开国之君。
实际上,李渊能力并不亚于儿子李世民,绝非犹豫不决的人。
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太子,就是认为他不合适。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李建成果断一些,及时暗算害死李世民,一切事情都搞定了。
实际上,更狠的齐王李元吉,就看出李世民的厉害。
他劝说哥哥趁早除去李世民:“我自当替兄长杀之!”
李世民曾前往李元吉的府第,李元吉命令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准备刺杀。
可惜,李建成在最后关头心软,不忍心骨肉相残,制止了李元吉。
事后,李元吉恼怒对哥哥抱怨:“我这是为兄长着想,这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
即便如此,李建成还是仍然设法编组了2000多人的东宫卫士,一是自保,二是形成武力以抗衡李世民。
随着双方互相斗争手段加剧,李世民感到非常不利。
李渊年老,已经60多岁,在唐代算是很大的年龄。隋唐时期,由于医疗差,普通老人也就活到50多岁。
李渊如此年迈,后宫妃子又很多,纵情娱乐,身体很虚,随时可能去世。
而李建成仍然是太子,可以顺理成章的继位。
而李建成尚且好说,但李元吉一定不会允许李世民活命,必下毒手。
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想要自保,也就只有杀掉兄弟篡位,这一个办法了。
对于古往今来,国内国外,涉及皇位争夺的骨肉相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随后,著名的玄武门事件发生。
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埋伏,准备暗算李建成和李元吉。
这两人也不是草包,在玄武门前发现情况不对,急忙逃走。
李世民的伏兵追上去,当场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骑马飞奔,窜入树林,差点就逃走,最终还是被尉迟恭杀死。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他们的部下并没有鸟兽散,甚至主动出击。
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李建成身死,叹息道:“难道能够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祸难吗!”于是,他同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冲到玄武门发动攻击。
混战中,他们杀死了李世民麾下将军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杀死了不少士兵。
当时这些人群情激奋,不但攻打玄武门,还要求攻打秦王府,将李世民拖出来杀死。
还是尉迟恭老谋深算,很快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挂在玄武门上。
冯立等将军知道李建成已死,但普通卫士不知道。
他们认为太子和齐王只是被困,才冒险赶来作战。
发现李建成已经被杀,卫士们无心继续作战,逐步逃散。
薛万彻带着几十个骑兵逃入终南山中。冯立杀死敬君弘后,对部下说:“这也足以略微报答太子殿下了。”随后,他也逃走。
李世民杀死兄弟以后,并没有追杀他们的余党,却对于顽抗的冯立,全国通缉。
冯立走投无路,被迫在几天后自首。
李世民当面怒斥他:你离间我们兄弟感情,本来就是犯罪。后来你又杀伤我的将士,也是大罪。一定要杀死你。
冯立不卑不亢回答:我是太子的部下,当然要为主人效力。您难道让我,去做叛徒小人吗?
李世民一时语塞,认为冯立颇为忠心,最终赦免了他的罪。他让冯立继续做军官,戴罪立功。
后来,冯立和突厥作战有功,被提升他为广州都督,作为奖励。
冯立在广州为官清廉,最后善终在广东。
李建成的家属,则没有这么好运。
他的5个儿子都被李世民诛杀,5个女儿则都被放过。
李元吉的孩子,下场也差不多。
李元吉的王妃杨氏,被李世民收归为妃子,后来生下一子。历史没有记载,她是否获得正式的妃嫔封号。
需要说明的是,杨氏十分受宠,李世民甚至要立她为皇后之意,被魏征劝阻才作罢。
一些学者认为李世民不应该霸占弟媳,有违伦常。
当时北方刚刚经历五胡乱华、南北朝的200多年的胡化,民风相当开放。
弟弟死了,兄长娶弟媳,在胡人来看再寻常不过,谈不上什么行为。
后来,唐玄宗甚至娶了自己儿媳。
话说,这样真的好吗?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经过了血腥的"玄武门"之变,屠戮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以后才正式上位的,李世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了解历史无非就是从历史典籍中找到证据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就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来探究这段历史事件。
01隋炀帝末年,义兵兴起,天下大乱。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力劝说身为唐国公的父亲李渊顺势而且,在太原举大旗反隋。李渊经过东征西讨的征伐,平定了大半个天下,于公元618年6月18日建立唐朝,李渊史称"唐高祖",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实际上,天下大乱的时候,李渊还在观望形势犹豫不定,李世民帮父亲李渊分析天下
大势,最终让李渊下定了决心反平定天下以后的唐朝仍然四分五裂,也是李世民出力最多,这一点李渊心知肚明,《资治通鉴》上也有记载:上之起兵晋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这段话的意思充分的说明了李渊对李世民的肯定和认可,但李世民推辞了李渊立他为太子的意思。
李世民这样做非常值得肯定,天下未定,不是内乱的时候。在立储君的这个问题上李世民有着清醒的头脑,可以发现,李世民的"推辞"比接受太子的位置更的人心,这正是李世民的过人之处。
反倒是立为太子的李建成内心越发不安了,对李世民是嫉妒羡慕恨,《资治通鉴》记载:"礼部尚书李纲领太子詹事,太子建成始甚礼之。久之,太子渐昵近小人,疾秦王世民功高,颇相猜忌;纲屡谏不听,乃乞骸鼻。"李建成的老师李纲教导李建成要远离小人亲近兄弟。李建成一开始对他很尊重。时间一长,太子渐逐亲近小人,嫉妒秦王李世民功劳大,颇猜忌李世民,李纲屡次规劝,李建成都不听,气的老师李纲请求告老退休。
《资治通鉴》记载,李建成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太子李建成性格宽厚,当初,弟弟齐王李元吉要帮助他除掉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跟随李渊去了李元吉的府上,李元吉就在屋子里埋伏刺客,准备杀了李世民。但李建成性格仁厚,制止了李元吉。李元吉非常不高兴的说"也是为了你着想,于我有什么好处。"(《资治通鉴》:初,齐王元吉劝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曰:"当为凶手刃之!"世民从上幸元吉第,元吉伏护军宇文宝于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有!")
太子李建成才能平庸,性格温厚,之所以成为太子也是因为他是老大。当时还是李建成属下的魏征就一针见血的给李建成提过建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中允王、洗马魏徽说太子曰:"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魏征的意思就是说李建成身为太子,有了战事要主动请缨建立功勋建立威望,不能让李世民一个人抢去了风头。
李世民的存在对李建成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让李建成夜不成寐,李世民自身的魅力决定了李世民绝不是那种屈居人下的人。显然,性格宽厚的李建成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他想搏一把,但他的性格注定成不了大事。李建成其实也一直不甘心,私下里也进行了相应的准备工作,说不定有奇迹发生,如:私下养死士建自己的私人卫队,《资治通鉴》记载:建成擅募长安及四方骁勇二千余人为东宫卫士,分屯左、左长林,号长林兵。又密使右虞候率可达志从燕王李艺发幽州突骑三百,置宫东诸坊,欲以补东宫长上。
李建成暗地里还联系拉拢李世民的亲信大将尉迟恭,拉拢不成就下黑手陷害,(《资治通鉴》:建成、元吉以秦府多骁将,欲诱之使为己用,密以金银器一车赠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并以书招之曰:"愿迂长者之眷,以敦布衣之交。"敬德辞曰:"敬德,蓬户瓮牖之人,遭隋末乱离,久沦逆地,罪不容诛。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藩邸,唯当杀身以为报;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交殿下,乃是贰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建成怒,遂与之绝。)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被李建成惦记上的李世民也经过了几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如:李建成买通宫廷卫士杨文,准备乘着李世民陪李渊的机会发动兵变杀了李世民,但阴谋被人告发流产,杨文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起兵反叛。李渊知道了大怒,召李建成来宫里质问,李建成无可辩驳,当初上演"苦肉计",把自己狠狠的撞了出去,估计就是"以头抢地耳"。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李渊明明知道是李建成准备杀李世民,可手心手背都是肉,惩罚哪一个都下不去手。
每次派李世民起兵平叛,《资治通鉴》记载:召秦王世民谋之,世民曰:"文竖子,敢为狂逆,计府僚已应擒戮;若不尔,正应遣一将讨之耳。"上曰:"不然。文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诛其子,当封建成为蜀王。蜀兵脆弱,他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李渊答应李世民平叛回来以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届时就把李建成封为蜀王。并且给李世民交代:如果以后李建成能够侍奉你,你应该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他不肯侍奉你,你要捉拿他也容易一些啊。话虽这样说,可这也只是李渊给李世民答应的空头支票而已,这件事最后居然不了了之。
有一次,李建成夜里还叫李世民喝酒,"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估计是毒量下的不大,李世民逃过一劫。李建成还用烈马让李世民骑,暗地里希望李世民出点"事"。
李渊反而受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谗言,准备加罪李世民,《资治通鉴》记载: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谏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陈叔达谏曰:"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上乃止。元吉密请杀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元吉曰:"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上不应。
02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李世民虽然在李建成的"惦记"下出演了几次"死里逃生"的故事,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一方面是李世民精明过人,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李建成"心慈手软"不忍心下死手,他只是想借助一些外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让李渊来处理李世民、意外事故的发生等等,总之,李建成是避免自己亲自动手,即便是酒里下毒,"量"都不足于要人命。耐人寻味的是李渊对李元吉提出杀掉李世民的主张居然回应"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
想想清代康熙年间也是太子争位,大阿哥允褆提议杀了太子允礽,康熙皇帝对允褆所作所为极为气愤,直斥其为"乱臣贼子"。马上下令,夺郡王爵,严加看守,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如此说来,李渊和康熙比起来差的就不是一个档次,最后兄弟相残的结果也印证了这点。
"无毒不丈夫",如此看起来,李建成的失败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
实际上李世民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已经有了预案,《资治通鉴》记载: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以洛陽形胜之地,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陽,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陽张亮将左右王保等千余人之洛陽,陰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
李渊知道李建成派卫兵杀李世民,也知道李建成在酒里下毒,但李渊并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来制止这场血腥,《资治通鉴》记载:上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陽,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李渊的意思是让李世民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就如汉景帝时期的梁王一样。汉景帝时期,窦太后喜欢小儿子梁王,不喜欢大儿子汉景帝,窦太后总是想着让汉景帝百年之后把皇位传给梁王,最后虽然在臣相窦婴的劝阻下没有成功,但梁国相对独立。
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李渊不是糊涂人,发生在眼前的一切他都心知肚明,李渊甚至为了防止骨肉相残的事情发生,准备让李世民当汉代的梁孝王一样有自己的独立王国。
李渊放任自流忍让的态度实际上助长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威风,说是帮助李建成都不为过,《资治通鉴》记载:"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每次有了敌情,李渊都离不开李世民,但敌情一平息,李渊就开始怀疑李世民,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李渊的这种态度是造成"玄武门"之变的罪魁祸首,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又一次粉碎了李建成、李元吉阴谋的李世民一出手就以雷霆万钧之势毫不犹豫的斩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建成在闭上眼睛的一瞬间肯定在后悔自己的优柔寡断,而李世民扫平了路上的一切障碍,长出了一口气,心里说"我只是拿回来了本该属于我自己的东西。"
听到消息的李渊无奈的对李世民派来"保护"他的尉迟恭说"善!此吾之夙心也。"
03纵观整个"玄武门"事件, "文武韬略"李建成和李世民不仅不在一个层次上,就是一个"狠"字,李世民都甩李建成几条街。
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曰: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将嫡长子立为太子,是礼制的正常法则。然而,高祖之所以拥有天下,完全是由于李世民的功劳。李建成平庸低劣,却位居李世民之上,所处的地位易生嫌猜,所拥有的权力相互威胁,兄弟二人必然不能相容。假如高祖有周文王的明智,太子李建成有泰伯的贤达,太宗有子臧的节操,变乱又会从哪里产生出来呢!既然不能如此,太宗这才打算等待李建成首先发难,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说来,太宗也是出于不得已,尚且算是做得较好的了。李世民被各位下属施加压力,于是导致宫廷门前发生了流血事件,对自己的同胞兄弟白刃相加,为后世所讥剌,真是太可惜了!一般说来,创立基业传给后世的君主,是子孙后代学习的典范,后来中宗、玄宗、肃宗、代宗的帝位传承,都不是在对太宗的指责与效法中找到借口的吗!
我们发现,"成者王侯败者贼"和自然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惊人的巧合之处,李建成"性宽简",李元吉"性骄侈",他们都有明显的缺点,这些缺点在某一个时刻就会成为致命的短板。事实上,李元吉看起来一直在帮助李建成,但"无利不起早",《资治通鉴》记载:"齐王凶戾,终不肯事其兄。比闻护军薛实尝谓齐王曰:'大王之名,合之成"唐"字,大王终主唐祀'齐王喜曰:'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
"螳螂捕蚕黄雀在后"李元吉只不过认为李世民不好对付,如果和李建成联手处理了李世民,对付李建成易如反掌。
世事不易,谁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读历史实际上就是读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