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谦语谈书风
编辑|谦语谈书风
很多人认为《大河恋》讲述的是家庭与成长的故事,但不可以忽略的是本片使用的是“追忆”的方式呈现,且不同于其他影片中回忆仅在开头结尾出现的处理方式。
本片以诺曼为回忆的讲述者贯穿影片始终,处处都留有诺曼旁白自述的注脚,且多处回忆中的场景都使用了黑白老照片的呈现方式,可以说“回忆”在本片并不只是一种讲述手法,而是实实在在参与了叙事。
融入了全片始终的主体,与一般影片中观众与主角一同经历成长路线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本片讨论的家庭与成长是在回忆中进行的,讨论的重点也并不在于兄弟二人在父亲的教育下是“如何”成长的。
而是时过境迁后,作为老年的诺曼“如何理解”弟弟保罗,或者说家人之间“如何互相理解”。“理解”是诺曼回忆这个故事的初衷,是作者诺曼·麦克林恩写下这部自传体小说的缘由,更是影片《大河恋》讲述的主题与核心。
父子与兄弟——回忆视角下的非三角关系不同于一般影片处理的三人关系,《大河恋》中父子三人的关系非常复杂,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连线关系。
复杂之处在于,本片是以诺曼的角度进行叙事的,父亲与兄弟间及兄弟二人间的关系都是从诺曼的眼光出发。
诺曼眼中看待的父亲与弟弟保罗的关系,到底能不能等同于他们真正的关系呢?本片正是用这样一种叙事的圈套。
在影片回忆过程中引导观众思考:诺曼眼中的兄弟间关系,到底和保罗眼中的会有什么区别呢?并以此为基础,影片以“理解”为旗号,引导观众跟随诺曼得出最后的结论。
影片的主体部分是围绕着诺曼与保罗两兄弟之间的交集而展开,以诺曼读大学归来为界限又分成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两兄弟幼年时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对于两个人的性格描写以及兄弟情深是非常重要的铺垫。
这时期与父亲之间关系中二人是一体,作为牧师时父亲向两兄弟传授教义,作为钓手时又传授垂钓的艺术。兄弟一概接受,并成了他们一生的根基。
而从弟弟保罗不肯吃麦片来反抗父亲所说的“传统”时,两兄弟性格的分歧开始初见端倪。诺曼是顺从且富有责任感的乖儿子,在考虑未来职业时诺曼也以追随父亲当牧师作为第一选择,第二是成为拳手;
保罗则想当职业的钓鱼手,当诺曼说没有这个职业的时候,保罗改口说的是追随哥哥的第二选择当拳手。
表面上保罗似乎是反抗父亲的不羁儿,日后连钓鱼的方法也违抗了父亲教授的“法则”,但其实保罗和诺曼都各自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诺曼是更像牧师的那一面,从书本中学习父亲教导的教义,并最终成为了一名教师;
而保罗则是继承了更有艺术家气质的钓手的一面,承接的是父亲对他们“从自然中领悟宇宙规律”的教导,让钓鱼成为他毕生的爱好。
很难去判断到底两兄弟中谁继承了更多父亲的部分,但从诺曼回忆的态度来看,诺曼似乎觉得自己只是继承了父亲的“表”,而保罗继承了更多父亲的“里”。
这些回忆,都是诺曼已经筛选过后才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那么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诺曼所追求的“完美”,也许就是保罗身上的这种“艺术”吧。
兄与弟:隔阂与情深的对立统一后半部分是诺曼在大学待了6年后终于回到故乡开始,此时保罗已经在附近的县城报社成为一名记者,并且爱钓鱼的声名远播在外。
本部分主要以诺曼回家后的所见所闻展开,此时的两兄弟不再是形影不离,如果不能把握本片主题,可能还会疑惑其中掺杂的看似是与保罗无关的内容。
这些内容与主题“诺曼如何通过回忆理解保罗以及两兄弟的不同”相关,其实是在通过两兄弟的疏离。
间接地展示二人对待不同问题时的不同或相同的态度,充分展现了性格分歧及互相的不理解。
在这部分兄弟二人出现了三次较为重大的分歧,而三次都是以一起钓鱼作为和解而结束。第一次是诺曼刚刚回到家乡的第二天去报社找保罗,一个是离家多年的游子情怯,一个却是自如的小镇万事通。
保罗说诺曼“软弱了”以及诺曼多年不钓鱼的生疏,让两兄弟重聚有些许不愉快,但这些不愉快在诺曼看见保罗用自创的方法钓鱼时就烟消云散了。
诺曼说:“我不在的时候,我弟弟已经成了艺术家。”这是诺曼第一次用“艺术”给保罗下了判词。
第二个事件主要是围绕诺曼追求女孩洁西而展开,可以说洁西的出现是为了引出她的哥哥尼欧。
尼欧让兄弟俩都反感的原因正是因为他玷污了神圣的大河以及钓鱼的规矩,可以看出兄弟俩最强烈的感情纽带就是这条“家族之河”及钓鱼这一件事。
而影片中安排洁西与尼欧兄妹的出现其实是在影射诺曼和保罗兄弟,洁西爱自己的哥哥尼欧但同时不能理解他,认为他需要帮助,这与诺曼和保罗的处境是一样的。
影片甚至借洁西的口说出了诺曼没有说出的话:“为什么最需要帮助的人都往往不愿意被帮助呢?”
第三个分歧,也是兄弟俩最大的矛盾,正是对于保罗欠债这件事。一贯平淡的叙事这时终于有了高潮。
诺曼对此的态度自然是与洁西一样,认为保罗需要“帮助”。但是在吵架隔天他们最后一次一起钓鱼,保罗拒绝了诺曼邀他一同去芝加哥的请求时,诺曼终于开始理解保罗,而得知的消息就是,保罗被人用枪托打死了。
诺曼觉得自己是“追求完美”的人,因此循规蹈矩且不能忍受弟弟嗜赌成瘾,因此还想带保罗去芝加哥,以为这是在“帮助”他;
而保罗却是“艺术”一般的人,而“艺术”是不能“永存”的,因此诺曼在警察叫醒他时,就已经有预感到保罗这件“艺术品”,是注定无法长久的。
“钓鱼=宗教”——人与大河关系中的意象及内涵影片开头诺曼用回忆的旁白介绍父亲时,就把父亲“假蝇钓手”的身份提高到和“牧师”这个身份平等的高度。
从整部影片都可以看出,“钓鱼”已经不仅是亲情交融的媒介,更是变成了全片的一个意象,担负这正是对兄弟俩来说犹如“宗教”一般的作用。
与虽然大河与钓鱼的意象都象征着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但有爱却不一定能够互钓鱼相关的,同时也是本片的点题意象,则是那条属于家族的“大河”。
影片中的大河就像一个“镜像”,映照出兄弟俩关系的流变。“大河”投射出以下几种不同又互相联系的隐喻:
大河还象征着兄弟俩不同的性格。由于本片的主题是关乎“互相理解”的,相理解,因此影片以大河不同的状态隐喻着两兄弟之间的分歧与差异。
影片以诺曼的眼光与角度,每次大河出现时候都是平静而且风光靓丽、气氛悠闲的,但却有两处情节以保罗为主时,作为场景的大河变得汹涌澎湃起来。
第一次是两个人年少时在保罗的提议下挑战激流。这是影片中第一次以保罗为主导的场景,激流险峻但保罗却怡然自得,象征着他富有冒险精神和一向勇敢、叛逆的性格。
事件过后两兄弟的唯一一次打架,当然最后也是以钓鱼为契机,“恢复到原先的样子”。第二次则是保罗去世前最后一次父子三人一起钓鱼。
保罗在钓一条巨大的鱼时被鱼儿拉向了险阻的水势中,但最终他还是成功把鱼钓了上来。这时象征的则是保罗自由如“艺术品”的特质。
“钓鱼”这一宗教中的上帝角色,或者说是“从其他世界里被营造分隔出来”的完美世界,即宗教所说的天堂。“血浓于水”,大河与作为隐喻的亲情之爱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此,许多文章都把《大河恋》中的“大河”意象解释为养育者母亲的角色。但卡洛琳·麦茜特曾指出,“养育者的形象对人类行为具有一种文化强制作用”。
它“从社会道德方面限制了人类对待世界所应采取的行为类型”。而影片中的“大河”对于父亲以及兄弟俩来说,却并不是这样的强制性关系,而更多是一种情感上的纽带与桥梁关系。
而且“大河”在此的意象与片中“钓鱼=宗教”的意象隐喻必然是相通的,因此,本文更倾向于认为“大河”意象在此应解释为宗教中的上帝一角。
作为牧师的父亲侍奉《圣经》中的上帝,同时以“钓鱼”为自然宗教教导兄弟俩虔诚于自然界的上帝,以此使得父亲的教育最终完整而且圆满。
这个隐喻不仅体现为父子三人在河中钓鱼时的虔诚规定,诺曼向洁西示爱的情诗中以大河的景色象征着他的爱情,更是体现为父亲所说的,大河之中隐藏着上帝的话语。
而影片则是由诺曼首尾呼应的旁白讲述,开头是:“父亲说大河上的石头下面有上帝的话语,我和保罗听了一辈子,我们或许听到了。”
而结尾处老年的诺曼又说:“石头上有不老的雨水,而石头下面则是那些话语,有些话是属于他们的。”言下之意即有些话是属于“我”的。
这些话是父亲的话,诺曼此时用的是保罗钓鱼的方法。所有他们以前的共同的回忆,都循环落到了诺曼一个人的身上。诺曼在钓鱼时听到的大河的话语,也许就是在天堂的父亲和保罗说给他的话吧。
“理解or爱”——自传体主角诺曼最终理解了什么?如果说开头只交代了诺曼回忆的缘由是希望借此“理解”发生在保罗及诺曼身上的事情,而影片主体部分也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影片讲述的是诺曼的一生经历,那么在片中保罗去世之后的大段旁白,则是最终明确点出了影片的主题。
诺曼在这里用父亲的话点出了全片的主旨,他说保罗的事情影响了父亲的布道,父亲死前最后一次布道说:“这里每个人去看需要帮助的亲友时,都至少问过一次上帝我们愿意帮忙,但如果我们也有缺失呢?
虽然我们常常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奉献什么,或者不知道必须奉献什么,而不能帮助别人,因此(需要帮助的人)也常拒绝别人的帮助。
那些最亲近的人通常使我们最捉摸不透,但我们还可以爱他们,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地去爱我们不了解的他们。”
结语老年的诺曼紧接着出现在影片的最后:“现在几乎所有我不了解但爱着的人都死了,包括洁西,但我仍然向他们伸出我的手。”
“当然我现在太老了钓鱼不怎么好了,但我还是常独自在大河钓鱼,虽然朋友们常常劝我不要。
当我在山谷的阴影中,周围环境完全融入我的心灵和回忆,最后所有事情都融为一体成为流动的大河。”
参考文献[1]诺曼•麦克林恩。一江流过水悠悠[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6:2,62.
[2]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与科学革命[M].三藩市:哈伯•科林斯出版公司,1980:4.
第一次操作结果忘换头像了2333...
WEEKLY周日推书
现在你应该明白,大爆炸并没有发生于时空中的某个特殊点,而是在一切地方。引自 92 第二部分 理解外部空间 第7章 宇宙学
不,我不明白。
我们从地球上能看到的可见宇宙是一个半径为一百三十八亿光年的球。…… 伴随而来的推论应该是住在整个宇宙(包括那些在可见宇宙之外的部分)里的任何地方的人,他们所看到的可见宇宙也在膨胀,并且遵守爱因斯坦的方程式,如果他们按下时间的回放键,他们也将看到一个热大爆炸的宇宙,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相同。以他们为中心的热大爆炸,而不是以我们为中心。从这样的视角看我们整个宇宙,完全没有所谓中心,大爆炸在各处发生。引自 92 第二部分 理解外部空间 第7章 宇宙学
叮~我明白了。
上述内容均来自《极简宇宙史》
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
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史蒂芬·霍金的亲传弟子,于2000—2006年师从霍金,从事有关黑洞信息悖论的研究。与史蒂芬·霍金及其女儿合著有儿童文学作品《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在全球45个国家出版发行。目前,加尔法德主要致力于向公众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并长期做客法国电视台和广播节目。
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或是《大设计》,我在初中的时候有幸拜读了一下前者,当时的我对宇宙充满着好奇,后来的知识积累大多都是那时建立起来的。有趣的是,当时有位同学让我复述自己看到的内容,但是那“简史”里晦涩的语言当然不是我可以轻易说出的,于是就不了了之了。
但《极简宇宙史》却是另一种风格,用白话聊天体贯穿全书,既不是《时间简史》的简化,也不是《儿童版时间简史》的风格*。闲暇时间读上几页,也不至于想不起来上次读的是什么。
*本书风格对不同人而言意见不同,或许更适合零基础人群?需要更深层次的书籍,文章底部另有推荐。
翻开这本书,开头是这样写的:
夏夜,你躺在沙滩上,仰望星空。一颗小小的流星安静划过,还来不及许愿,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你一下子穿越50亿年,走进时光的旅行……
在书中,你是一名旅行者,穿越空间与时间的阻碍,一头扎进50亿年的亘古之旅。
作者向你承诺,本书中不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方程式,只有一个
E=mc²
那个旅程开始于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世界的另外一边。
这里是另一个世界:整个旅行你会在沙滩上昏睡,会在飞机上做恶梦,会在自家厨房神游。你身边还会有一位喜欢摆弄花瓶的姨妈,虽然总是唠唠叨叨,却常能给你的旅行带来灵感。
“自有人类历史开始,物理学家以及哲学家们一直试图在自己头脑中描绘世界。他们将自己投入到那些事实上哪怕通过实验也无法到达的场景中,比如探索黑洞、探索宇宙的边缘,以及量子世界,这是一种纯粹通过思想进行的实验方法。比如爱因斯坦就利用过这种想象实验,想象自己坐上一个光子,在光子上观察世界,结果就诞生了他的狭义相对论。”
作者通篇就是用这种方式,带领读者上天入地。
显而易见的是,作者的描述方式与大多数书籍相反,而是先经历事实,再解释现象。
这将是一场壮观的旅行。
在你看过所有已知的知识之后,你将跃入未知世界,看看几位当今世界上最聪明的理论物理学家所研究的课题,以及他们为了解释我们碰巧所在的宇宙中非常奇怪的现实所作出的努力。平行宇宙、多元宇宙和超维度将出现在那里。
随后,你的眼睛会被从这些奇迹所激发出来的、人类历经千年所积累的知识与智慧点亮。你应做好准备。过去数十年的发现改变了我们曾经确信的知识:我们所在的宇宙不仅比我们期待的深邃广阔许多,更有着超越我们所有祖先所有想象力的美丽。
试读部分
你的知识之旅开始了。在你之前,只有十几位人类成员到达月球,现在你虚幻的身子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一样行走在月球表面。地球早已消失在月球的地平线下。你的意识带着你进入了所谓的“黑暗面”,那个从未朝向过地球的一面。
月球上没有蓝天,也没有风,在月球上你能看到的星星比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的都多得多,而且它们还不闪烁。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在月球,地面之上一毫米就是太空了。遍布月球表面的伤痕从未被气候的变化抹平。到处都是陨石坑,都是那贫瘠的土地遭受撞击的冰冻记忆。
当你准备走向月球朝向地球的那一面时,月球的历史猛地涌入你渴求的大脑,你看着脚下的月球大地,目瞪口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暴力!大概四十亿年前,我们年轻的行星与另一颗行星撞在一起,后者大概有火星那么大,这次撞击从地球上扯了一块物质下来,被带入太空。在随后的几亿年时间里,所有那次撞击产生的碎片聚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球体绕着地球运行。等这一切尘埃落定之时,就是你现在置身其上的月球的诞生之日。
如果这次撞击发生在今天,其剧烈程度足以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抹去。而当时,我们的地球上还是一片荒芜,没有生命。有趣的是,如果没有这次灾难性的碰撞,我们就不会有月亮照亮我们的夜晚,没有潮汐变化,而地球上可能也不会出现如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生命形式。
当那颗蓝色的地球跃过月平线,出现在你眼前时,你意识到这场宇宙级的灾难事件所带来的创生与破坏一样伟大。从这里看出去,你所居住的行星,大小大概有在地球上看月亮时的四个月亮之大,它像是漂浮在有着星光闪烁的黑暗背景之上的一颗蓝色珍珠。从太空中观看我们所在的世界是一种让自己谦逊的方式,现在如此,将来也一定会如此。
你继续在月球漫步,看着地球在月球的天空中升起,虽然一切看起来都宁静安全,你还是知道自己没有被这种表面的平静所蒙蔽。在这里,时间又有了另一层含义,地质年代中以往和现在的宙(地质年代中最大的年代单位)中发生的一切都被完好保存,宇宙中的暴力无时不在。伤痕累累的月球表面那些陨石坑就是这些暴力的最好提醒。
在漫长的时间里,那些漂浮在太空里数十万计的大山般的巨石不停地击打着月球。它们也同样击打地球——只是地球上的伤痕已经愈合,因为我们的世界有生命,用不停变化着的土壤将自己的过往深深掩盖。尽管如此,你忽然意识到,在这个残酷的宇宙里,尽管地球有着自愈的能力,但依然如此脆弱,几乎毫无防卫……几乎没有。
上文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月球形成的其中一种假说,给人浓浓的沉浸感,这种沉浸感让读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尤其是随着本书深入之后。但是译后记中,译者提醒读者不要产生人生消极的情绪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还有,要看到科学事业美丽面纱背后的艰苦与付出的代价,不要轻易做出从事科学工作的这种决定。
如果你偏向文科生,放心的读下去吧,或许你的感受更丰富,如果你是理工er,读读这本书还是可以的。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如果你想要更深层次的书,这里我说一本:《极简宇宙》,是不是名称挺像。这本书主要讲了振动与弦的故事,角度更深,学术性更强,可以自行取舍。
实体书购买方式这里就不方便推荐了,仅提供电子书资源。
《极简宇宙史》txt
链接:https://pan.baidu/s/1Gj2D9Iih6Z_s8pREODm1hg
提取码:9vii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极简宇宙》pdf
链接:https://pan.baidu/s/1_CG3UKFCU1XF9EpEmxCHLw
提取码:b5dn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下载下来闲着没事可以读一读,比如睡前
微信公众号:孤岛巨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