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9月11日电 题:岁月如歌——记杭州亚运火炬手“摇滚奶奶”董四教
新华社记者郑梦雨
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到将满80岁的董四教手中。作为11日火炬传递绍兴站活动的第71棒火炬手,她双手涂着亚运主题的彩色指甲,高举“薪火”从人群中小跑而过。
9月11日,火炬手厉成杰和董四教(右)在火炬传递中。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与董四教相似的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退休音乐爱好者,组成了一支老年“摇滚乐队”。面对衰老和离散,他们创造了一种可能性,对抗身体和生活的失控,找到了缝合伤痛、抵抗岁月、怒放生命的方式。
学会弹奏,他们只是唱歌;注入岁月,他们开始歌唱。
《穿上我的蓝色马甲》
两天前,董四教特地为火炬传递做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美甲,上面画着吉他、亚运符号,还有和朋友们坚持做的公益“蓝马甲”。为了迎接亚运,她和乐队成员把原创歌曲《蓝马甲之歌》改编成了亚运版《穿上我的蓝色马甲》,用歌声唱响。
“我在拥抱新的青春,在亚运传递我的心声。我正在活出我的时代,哪怕脚步会慢一点……”
晌午过后,杭州城北一间明亮的社区活动室里就会传来歌声。十几个白发老人身穿蓝色马甲,排练亚运歌曲《美丽亚细亚 好大一个家》《同爱同在》,伴着弹奏十分响亮。
这支乐队中,年纪最大的主唱洪爷爷已经87岁。这些老年手风琴手、贝斯手、鼓手和吉他手,曾经是医生、老师、翻译、会计、工人、企业家……如今,音乐成了他们的共性。
队长董四教64岁时才开始学习吉他。
2007年,她在报纸上看到老年大学吉他班的招生信息。报名后,她“着了魔”一般:吉他立在床头,睡醒了就练;择菜、切菜时,誊抄的词曲谱摆在随手可见的地方;骑自行车时,脑海中的和弦忘记了,要停下车来拿出谱子看一看……
对老年人而言,学吉他并不容易。左手是和弦指法、右手是弹拨节奏,加上歌词记忆相互配合,需要加倍努力练习。手指控制力减弱,力量不足,按轻了声音不准,按重了手指像被火烧,洗菜时痛得钻心。“我们这些老人,个个比学生时读书还刻苦。”董四教说。
吉他班开班时30多人,后来只剩下4人,董四教留到了最后。2009年,她和几个老同学经常相约在西湖边的曲院风荷排练,以荷花盛开的风景为屏,这支由老年人组成的乐队,名字就叫“风荷”吉他队。
董四教说,老年人的时间过得很慢,总要找到一个团体,不论你喜欢什么。除了弹吉他,她和伙伴们每星期跳两次舞,大家一起游泳、爬山、逛西湖、交流音乐,现在有社区提供的排练室使用,没有了风雨的侵扰,“像家一样”。
作为队长的她“不愿意放弃每个队员”,有的队友乐理知识欠缺,或者经常出现小失误,她会耐心教导。当乐队排练新的歌曲,她的指令简单却严格:每个人每天听50遍。没有技巧,他们的练习靠的是重复地努力。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许多国家大事,但亚运会开在家门口,一辈子还能碰到几回?”一位乐队成员说,“我们的演唱不完美,但我们热爱这个气氛,音乐声一响,好像可以忘记一切烦恼。”
董四教在西湖边弹唱《蓝色丝巾》,怀念故去的丈夫。受访者供图
《蓝色丝巾》
“蓝色的丝巾它不会变,变的是我柔嫩的手。蓝色的丝巾它不会丢,丢的是你那双眸……”
每当唱起这首《蓝色丝巾》,董四教就会切换成她原本的声线,好似留声机里流出的音符,颤音宛转,如泣如诉。
这是她在丈夫离世后自己创作的歌曲,那条“蓝色丝巾”就是爱人老邱送给她爱的礼物,如今已旧得泛白。
少时,董四教跟着姐姐在云南长大,1960年来到杭州,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与原杭州大学教师老邱相识,两人情投意合,相知相伴。
彼时老邱知晓女友的生日,却送不起昂贵的礼物,到丝绸市场挑了一块蓝色丝巾,董四教很喜欢。在她心中,有一位互爱互敬的伴侣就是幸福。结婚时,他们买了一台收音机,里面播放的声音成为她对音乐最初的认识。
2005年,老邱离世。年过六旬,遭遇一场无法排遣的孤独,对董四教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成日沉浸在思念的痛苦中”。
直到吉他班招生。回忆起从前丈夫拉二胡、自己吹口琴的日子,在儿子的鼓励下,64岁的她报了名。起初想法很简单,心灵有了支点就能照常生活,她希望每年扫墓时能唱歌给天堂的他听。
想他的时候,董四教就自己抱着吉他轻轻歌唱,“就像他在身边,听得到一样”。家中的穿衣柜里,至今还珍藏着老邱送的几十块丝巾。
自从开始弹琴唱歌,董四教逐渐开朗起来,也不再刻意回避旧物。2011年,她带着这段故事上了电视,演唱完一首《因为爱情》,她声音微微发颤,对着远方说,“老邱,我在上海最好的音乐厅为你歌唱,你听到了吗?”
音乐成为董四教与往日连接的方式,也支持她继续过好眼下的日子。她说,以前唱起《蓝色丝巾》总能看到他的眼神,如今再唱起,少了很多悲伤,多了一份温和的力量。
什么样的歌声能打动人?董四教的回答是:饱含真情。
董四教与乐队在表演。
《怒放的生命》
董四教家中,窄小陈旧的木床一旁,靠近窗户位置摆放着一把木吉他。每天清晨,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刻,她起身,拿起吉他,练习和弦指法、背诵歌词。
练习时,她自己架起一台相机,《丁香花》《痴心绝对》《彩虹》《十年》……喜欢听的歌她都学着弹唱。从2010年7月拍摄第一条视频至今,200多条视频见证着她弹唱的进步,也记录下她慢慢变老的13年。
2018年,在一档电视栏目上,这些抱着乐器的老伙伴开始尝试转型——红色皮裤、皮背心、黑墨镜,音符偶尔落拍,音调里透着一股老戏或是民歌味道,一首老年摇滚版《怒放的生命》惊艳全场。
对这些老年乐迷而言,摇滚更令人释放。在摇滚音乐激昂的鼓点中,他们找回年轻时的生命力。
董四教说,青春就是有活力,有追求,有梦想。从前那些梦不到的,老了之后竟然兜兜转转实现了。
这几年里,乐队的大提琴手老胡查出了肺癌,几次化疗下来,头发快掉没了,但每次出现依然衬衫笔挺,乐队成员们陪他完成了最后一次表演。另一位79岁的主唱,因为身体不好,实在走不动路了,没法每场排练必到。
人到晚年,生老病死见得更多,行有余力,不如珍惜每次能相聚的时刻,把剩下的日子过舒坦。“活着的人要把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董四教说。
如今,他们在社区做志愿者,上街宣传反诈,到福利院、孤儿院公益演出……“在身体好的情况下好好活着,多做一些对别人有帮助,自己也感到开心的事情”,这是他们延展生命的方式。
“再不疯狂我们就更老啦!”音乐响起,他们在律动中怒放自己的“青春”。
新华社杭州9月11日电 题:岁月如歌——记杭州亚运火炬手“摇滚奶奶”董四教
新华社记者郑梦雨
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到将满80岁的董四教手中。作为11日火炬传递绍兴站活动的第71棒火炬手,她双手涂着亚运主题的彩色指甲,高举“薪火”从人群中小跑而过。
9月11日,火炬手厉成杰和董四教(右)在火炬传递中。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与董四教相似的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退休音乐爱好者,组成了一支老年“摇滚乐队”。面对衰老和离散,他们创造了一种可能性,对抗身体和生活的失控,找到了缝合伤痛、抵抗岁月、怒放生命的方式。
学会弹奏,他们只是唱歌;注入岁月,他们开始歌唱。
《穿上我的蓝色马甲》
两天前,董四教特地为火炬传递做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美甲,上面画着吉他、亚运符号,还有和朋友们坚持做的公益“蓝马甲”。为了迎接亚运,她和乐队成员把原创歌曲《蓝马甲之歌》改编成了亚运版《穿上我的蓝色马甲》,用歌声唱响。
“我在拥抱新的青春,在亚运传递我的心声。我正在活出我的时代,哪怕脚步会慢一点……”
晌午过后,杭州城北一间明亮的社区活动室里就会传来歌声。十几个白发老人身穿蓝色马甲,排练亚运歌曲《美丽亚细亚 好大一个家》《同爱同在》,伴着弹奏十分响亮。
这支乐队中,年纪最大的主唱洪爷爷已经87岁。这些老年手风琴手、贝斯手、鼓手和吉他手,曾经是医生、老师、翻译、会计、工人、企业家……如今,音乐成了他们的共性。
队长董四教64岁时才开始学习吉他。
2007年,她在报纸上看到老年大学吉他班的招生信息。报名后,她“着了魔”一般:吉他立在床头,睡醒了就练;择菜、切菜时,誊抄的词曲谱摆在随手可见的地方;骑自行车时,脑海中的和弦忘记了,要停下车来拿出谱子看一看……
对老年人而言,学吉他并不容易。左手是和弦指法、右手是弹拨节奏,加上歌词记忆相互配合,需要加倍努力练习。手指控制力减弱,力量不足,按轻了声音不准,按重了手指像被火烧,洗菜时痛得钻心。“我们这些老人,个个比学生时读书还刻苦。”董四教说。
吉他班开班时30多人,后来只剩下4人,董四教留到了最后。2009年,她和几个老同学经常相约在西湖边的曲院风荷排练,以荷花盛开的风景为屏,这支由老年人组成的乐队,名字就叫“风荷”吉他队。
董四教说,老年人的时间过得很慢,总要找到一个团体,不论你喜欢什么。除了弹吉他,她和伙伴们每星期跳两次舞,大家一起游泳、爬山、逛西湖、交流音乐,现在有社区提供的排练室使用,没有了风雨的侵扰,“像家一样”。
作为队长的她“不愿意放弃每个队员”,有的队友乐理知识欠缺,或者经常出现小失误,她会耐心教导。当乐队排练新的歌曲,她的指令简单却严格:每个人每天听50遍。没有技巧,他们的练习靠的是重复地努力。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许多国家大事,但亚运会开在家门口,一辈子还能碰到几回?”一位乐队成员说,“我们的演唱不完美,但我们热爱这个气氛,音乐声一响,好像可以忘记一切烦恼。”
董四教在西湖边弹唱《蓝色丝巾》,怀念故去的丈夫。受访者供图
《蓝色丝巾》
“蓝色的丝巾它不会变,变的是我柔嫩的手。蓝色的丝巾它不会丢,丢的是你那双眸……”
每当唱起这首《蓝色丝巾》,董四教就会切换成她原本的声线,好似留声机里流出的音符,颤音宛转,如泣如诉。
这是她在丈夫离世后自己创作的歌曲,那条“蓝色丝巾”就是爱人老邱送给她爱的礼物,如今已旧得泛白。
少时,董四教跟着姐姐在云南长大,1960年来到杭州,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与原杭州大学教师老邱相识,两人情投意合,相知相伴。
彼时老邱知晓女友的生日,却送不起昂贵的礼物,到丝绸市场挑了一块蓝色丝巾,董四教很喜欢。在她心中,有一位互爱互敬的伴侣就是幸福。结婚时,他们买了一台收音机,里面播放的声音成为她对音乐最初的认识。
2005年,老邱离世。年过六旬,遭遇一场无法排遣的孤独,对董四教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成日沉浸在思念的痛苦中”。
直到吉他班招生。回忆起从前丈夫拉二胡、自己吹口琴的日子,在儿子的鼓励下,64岁的她报了名。起初想法很简单,心灵有了支点就能照常生活,她希望每年扫墓时能唱歌给天堂的他听。
想他的时候,董四教就自己抱着吉他轻轻歌唱,“就像他在身边,听得到一样”。家中的穿衣柜里,至今还珍藏着老邱送的几十块丝巾。
自从开始弹琴唱歌,董四教逐渐开朗起来,也不再刻意回避旧物。2011年,她带着这段故事上了电视,演唱完一首《因为爱情》,她声音微微发颤,对着远方说,“老邱,我在上海最好的音乐厅为你歌唱,你听到了吗?”
音乐成为董四教与往日连接的方式,也支持她继续过好眼下的日子。她说,以前唱起《蓝色丝巾》总能看到他的眼神,如今再唱起,少了很多悲伤,多了一份温和的力量。
什么样的歌声能打动人?董四教的回答是:饱含真情。
董四教与乐队在表演。
《怒放的生命》
董四教家中,窄小陈旧的木床一旁,靠近窗户位置摆放着一把木吉他。每天清晨,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刻,她起身,拿起吉他,练习和弦指法、背诵歌词。
练习时,她自己架起一台相机,《丁香花》《痴心绝对》《彩虹》《十年》……喜欢听的歌她都学着弹唱。从2010年7月拍摄第一条视频至今,200多条视频见证着她弹唱的进步,也记录下她慢慢变老的13年。
2018年,在一档电视栏目上,这些抱着乐器的老伙伴开始尝试转型——红色皮裤、皮背心、黑墨镜,音符偶尔落拍,音调里透着一股老戏或是民歌味道,一首老年摇滚版《怒放的生命》惊艳全场。
对这些老年乐迷而言,摇滚更令人释放。在摇滚音乐激昂的鼓点中,他们找回年轻时的生命力。
董四教说,青春就是有活力,有追求,有梦想。从前那些梦不到的,老了之后竟然兜兜转转实现了。
这几年里,乐队的大提琴手老胡查出了肺癌,几次化疗下来,头发快掉没了,但每次出现依然衬衫笔挺,乐队成员们陪他完成了最后一次表演。另一位79岁的主唱,因为身体不好,实在走不动路了,没法每场排练必到。
人到晚年,生老病死见得更多,行有余力,不如珍惜每次能相聚的时刻,把剩下的日子过舒坦。“活着的人要把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董四教说。
如今,他们在社区做志愿者,上街宣传反诈,到福利院、孤儿院公益演出……“在身体好的情况下好好活着,多做一些对别人有帮助,自己也感到开心的事情”,这是他们延展生命的方式。
“再不疯狂我们就更老啦!”音乐响起,他们在律动中怒放自己的“青春”。
新华社杭州9月11日电 题:岁月如歌——记杭州亚运火炬手“摇滚奶奶”董四教
新华社记者郑梦雨
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到将满80岁的董四教手中。作为11日火炬传递绍兴站活动的第71棒火炬手,她双手涂着亚运主题的彩色指甲,高举“薪火”从人群中小跑而过。
9月11日,火炬手厉成杰和董四教(右)在火炬传递中。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与董四教相似的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退休音乐爱好者,组成了一支老年“摇滚乐队”。面对衰老和离散,他们创造了一种可能性,对抗身体和生活的失控,找到了缝合伤痛、抵抗岁月、怒放生命的方式。
学会弹奏,他们只是唱歌;注入岁月,他们开始歌唱。
《穿上我的蓝色马甲》
两天前,董四教特地为火炬传递做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美甲,上面画着吉他、亚运符号,还有和朋友们坚持做的公益“蓝马甲”。为了迎接亚运,她和乐队成员把原创歌曲《蓝马甲之歌》改编成了亚运版《穿上我的蓝色马甲》,用歌声唱响。
“我在拥抱新的青春,在亚运传递我的心声。我正在活出我的时代,哪怕脚步会慢一点……”
晌午过后,杭州城北一间明亮的社区活动室里就会传来歌声。十几个白发老人身穿蓝色马甲,排练亚运歌曲《美丽亚细亚 好大一个家》《同爱同在》,伴着弹奏十分响亮。
这支乐队中,年纪最大的主唱洪爷爷已经87岁。这些老年手风琴手、贝斯手、鼓手和吉他手,曾经是医生、老师、翻译、会计、工人、企业家……如今,音乐成了他们的共性。
队长董四教64岁时才开始学习吉他。
2007年,她在报纸上看到老年大学吉他班的招生信息。报名后,她“着了魔”一般:吉他立在床头,睡醒了就练;择菜、切菜时,誊抄的词曲谱摆在随手可见的地方;骑自行车时,脑海中的和弦忘记了,要停下车来拿出谱子看一看……
对老年人而言,学吉他并不容易。左手是和弦指法、右手是弹拨节奏,加上歌词记忆相互配合,需要加倍努力练习。手指控制力减弱,力量不足,按轻了声音不准,按重了手指像被火烧,洗菜时痛得钻心。“我们这些老人,个个比学生时读书还刻苦。”董四教说。
吉他班开班时30多人,后来只剩下4人,董四教留到了最后。2009年,她和几个老同学经常相约在西湖边的曲院风荷排练,以荷花盛开的风景为屏,这支由老年人组成的乐队,名字就叫“风荷”吉他队。
董四教说,老年人的时间过得很慢,总要找到一个团体,不论你喜欢什么。除了弹吉他,她和伙伴们每星期跳两次舞,大家一起游泳、爬山、逛西湖、交流音乐,现在有社区提供的排练室使用,没有了风雨的侵扰,“像家一样”。
作为队长的她“不愿意放弃每个队员”,有的队友乐理知识欠缺,或者经常出现小失误,她会耐心教导。当乐队排练新的歌曲,她的指令简单却严格:每个人每天听50遍。没有技巧,他们的练习靠的是重复地努力。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许多国家大事,但亚运会开在家门口,一辈子还能碰到几回?”一位乐队成员说,“我们的演唱不完美,但我们热爱这个气氛,音乐声一响,好像可以忘记一切烦恼。”
董四教在西湖边弹唱《蓝色丝巾》,怀念故去的丈夫。受访者供图
《蓝色丝巾》
“蓝色的丝巾它不会变,变的是我柔嫩的手。蓝色的丝巾它不会丢,丢的是你那双眸……”
每当唱起这首《蓝色丝巾》,董四教就会切换成她原本的声线,好似留声机里流出的音符,颤音宛转,如泣如诉。
这是她在丈夫离世后自己创作的歌曲,那条“蓝色丝巾”就是爱人老邱送给她爱的礼物,如今已旧得泛白。
少时,董四教跟着姐姐在云南长大,1960年来到杭州,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与原杭州大学教师老邱相识,两人情投意合,相知相伴。
彼时老邱知晓女友的生日,却送不起昂贵的礼物,到丝绸市场挑了一块蓝色丝巾,董四教很喜欢。在她心中,有一位互爱互敬的伴侣就是幸福。结婚时,他们买了一台收音机,里面播放的声音成为她对音乐最初的认识。
2005年,老邱离世。年过六旬,遭遇一场无法排遣的孤独,对董四教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成日沉浸在思念的痛苦中”。
直到吉他班招生。回忆起从前丈夫拉二胡、自己吹口琴的日子,在儿子的鼓励下,64岁的她报了名。起初想法很简单,心灵有了支点就能照常生活,她希望每年扫墓时能唱歌给天堂的他听。
想他的时候,董四教就自己抱着吉他轻轻歌唱,“就像他在身边,听得到一样”。家中的穿衣柜里,至今还珍藏着老邱送的几十块丝巾。
自从开始弹琴唱歌,董四教逐渐开朗起来,也不再刻意回避旧物。2011年,她带着这段故事上了电视,演唱完一首《因为爱情》,她声音微微发颤,对着远方说,“老邱,我在上海最好的音乐厅为你歌唱,你听到了吗?”
音乐成为董四教与往日连接的方式,也支持她继续过好眼下的日子。她说,以前唱起《蓝色丝巾》总能看到他的眼神,如今再唱起,少了很多悲伤,多了一份温和的力量。
什么样的歌声能打动人?董四教的回答是:饱含真情。
董四教与乐队在表演。
《怒放的生命》
董四教家中,窄小陈旧的木床一旁,靠近窗户位置摆放着一把木吉他。每天清晨,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刻,她起身,拿起吉他,练习和弦指法、背诵歌词。
练习时,她自己架起一台相机,《丁香花》《痴心绝对》《彩虹》《十年》……喜欢听的歌她都学着弹唱。从2010年7月拍摄第一条视频至今,200多条视频见证着她弹唱的进步,也记录下她慢慢变老的13年。
2018年,在一档电视栏目上,这些抱着乐器的老伙伴开始尝试转型——红色皮裤、皮背心、黑墨镜,音符偶尔落拍,音调里透着一股老戏或是民歌味道,一首老年摇滚版《怒放的生命》惊艳全场。
对这些老年乐迷而言,摇滚更令人释放。在摇滚音乐激昂的鼓点中,他们找回年轻时的生命力。
董四教说,青春就是有活力,有追求,有梦想。从前那些梦不到的,老了之后竟然兜兜转转实现了。
这几年里,乐队的大提琴手老胡查出了肺癌,几次化疗下来,头发快掉没了,但每次出现依然衬衫笔挺,乐队成员们陪他完成了最后一次表演。另一位79岁的主唱,因为身体不好,实在走不动路了,没法每场排练必到。
人到晚年,生老病死见得更多,行有余力,不如珍惜每次能相聚的时刻,把剩下的日子过舒坦。“活着的人要把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董四教说。
如今,他们在社区做志愿者,上街宣传反诈,到福利院、孤儿院公益演出……“在身体好的情况下好好活着,多做一些对别人有帮助,自己也感到开心的事情”,这是他们延展生命的方式。
“再不疯狂我们就更老啦!”音乐响起,他们在律动中怒放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