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娃看了《学爸》,冲着黄渤和电影名去看的,因为一直觉得黄渤是好演员,而且看电影名觉得要比《孤注一掷》《封神》这些更适合大人带小孩看,就去了。看的下午三点半的场,按说时间挺好的,但是整个观影房间里空荡荡的还不到二十人,我还挺意外的,不过等看完电影,我有点明白人少的原因了。
讲道理说,《学爸》演员都挺不错的,大演员、小演员,老戏骨、新面孔,演技都在线,流畅自然,偶尔有用力过度的感觉,但不影响观感。问题在于剧情,每一小段剧情都很好看,但合起来却给人一种别扭的感觉,就好像一个人五官单看都挺精致的,可就是合在一张脸上后不好看。
我来细说一下。
首先,《学爸》这个题材就不好,已经过期了。国家减负政策出台几年了,好学校也都可以摇号了,上名校难度还是有,但早没有以前那么大了,所以像抢学区房啊、挤培训班啊、托关系啊这些在减负之前放映肯定能引起广大家长的共鸣,但现在就不一定了。就像有人拍抗疫题材的电影,疫情期间上映肯定能赚无数人的眼泪,可是现在疫情防控已经放开了,再放这样的电影就没人看了。
其次是剧情拉胯。其实每段小剧情都拍的不错,有反转,有惊喜,有煽情,但是就给人不连贯、东拼西凑、为什么而硬要什么的感觉,没有一根清晰的、合理的主线。
比如说,主人公雷大力一开始就反对鸡娃,还安利他兄弟别鸡娃,甚至他远在上海的老丈人专门过来要带他儿子去上海上好学校,他也不肯,说要自己培养儿子。结果呢,马上打脸。因为兄弟家鸡娃想上好小学,准备买学区房,他马上转手了自己的店子去买学区房。还以为他是一个佛系的家长,要给儿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结果竟然是前脚拒绝岳父,后脚转身买学区房?为了买学区房还办了个假结婚。
买完房却发现学区房北划出片区,好吧,那就算了吧。结果,主人公雷大力没有放弃,马上跟着闫妮带娃去拼培训班,语数英啦,音乐啦,最后还有编钟。你说,他到底主打什么人设啊?他不是说不鸡娃吗?且不说剧情设定上的其他漏洞,比如他只是一个小店子老板,生意还不好,而且为了买学区房已经负债50万,怎么还能有那么多钱给娃上那么多培训班?还有一开始他就说他娃六岁半,马上要上小学了,就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培训班再能干也不能有如此神奇魔力,半年培训出个神童吧?
然后培训班的路也没走通,他老丈人去世了,他带娃去吊唁。然后他竟然还没死心,又想上上海的双语学校。结果被拒了吧,他又哭又笑,非常努力的想表现那种无力感,甚至想让儿子下跪下去求儿子的小姨,可看电影的人却难以共情,因为觉得他莫名其妙!他老丈人上杆子去他家想带走他儿子去上名牌小学,他不肯;现在他却哭着喊着要带儿子去上名牌小学,转手了店子、没了生计,低声下气求别人,这不是脑壳儿有包吗?而且这中间根本没经过什么转折,雷大力这主人公就这么突然而然的从一个不鸡娃的家长变成了鸡娃的家长!奇奇怪怪!
而且他儿子小姨还拒绝了!还是在他说了“看在你死去的姐姐的份上”,应该还有他“死去的老丈人份上”,天啊,果然是从国外回来的,一点人情味没有!这个人物设定也不讨喜啊!只是为了衬托雷大力的悲催吗?
而且一定是双语学校、外国人老师就好吗?这种崇洋媚外的设定也不讨喜啊!
还有一个多此一举的情节是他儿子面试,流利的英语介绍自己,还在老外们面前表演了一出推拿按摩,让老外们各个都露出了一副被惊艳的样子,好像马上就要当场录取他儿子,这剧情似乎是“他小姨拒绝了帮忙 但是我儿子凭自己实力上了名校”的路子,结果!他还是没被录取!咱就不说他儿子那流利的英语是怎么突然间就会了的啊,就当他是神童觉醒。可是导演你绕这么大一圈子又让雷大力带着儿子回到了老家,上了门口小学是什么意思?是想表现老外有眼不识泰山,还是单纯想配合主旋律,减负不鸡娃?
总之整个电影剧情拧拧巴巴的,就像主人公雷大力一样,完全浪费了一众演员的精彩演技,哎。你一开始就让雷大力演一个鸡娃学爸不行吗?转什么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