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天津的读者向记者反映称,她上初中的儿子竟然通过租号的方式绕开防沉迷系统,每天晚上偷偷打网络游戏,导致成绩一落千丈。其儿子称,身边不少同学都是如此,通过租号玩游戏,畅玩无阻。
这位读者还发现,一些网游的环境很差,可谓乌烟瘴气,比如对战时经常伴随对骂的现象,有些对骂语言污秽不堪。同时,还有一些开黄腔、言语性骚扰的情况,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有关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游戏产业快速发展,游戏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不少是未成年人。网游存在哪些乱象,如何净化网游环境也是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今天起,法治经纬版开设“依法净化网游环境”专栏,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租号业务非常火爆,有部分店铺月销量达10万+。租号时客服会提示“未成年人禁止下单”,但不会主动询问、核实租号者年龄。未成年人只要掌握一个成年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即可租号玩游戏。游戏过程中少有人脸识别,且花钱可以破解人脸识别
● 游戏运营商可凭借人脸识别技术或指纹识别技术强制执行多时段验证,同时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网游实名注册要避免单一认证方式,更多使用“身份证号+手机号+短信验证码”或“银行卡号+手机号+短信验证码”组合认证方式,保证用户身份信息的可靠性
● 有关部门除制定规范约束游戏运营商外,还应当对电商平台进行专门规范,如加强电商监管责任,不仅要以关键词屏蔽游戏账号卖家,还应当增加人工审核。教育、文化等部门,学校及未成年人父母应当加强教育宣传,正确引导未成年人抵御游戏诱惑,防止沉迷
法治日报记者 韩丹东
法治日报实习生 关楚瑜
“租号玩了半年网络游戏,租不同的角色和皮肤,一直畅通无阻,从来没有被要求人脸识别过。”来自河北固安的初一学生小张近日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她身边很多同学都在玩一款热门网游,租号让大家避开了“一周只能玩3个小时”的限定。
小张说,她经同学介绍,在某网络购物平台租号,租号时商家不会确认其是否为未成年人。交钱租号后,商家发来网游登录器,她填写了母亲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即可顺利登录游戏,之后一路畅玩。
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史上最严游戏防沉迷新规”落地以来,未成年人群体玩网游的时长大幅减少,但仍有不少未成年人四处租借账号玩游戏,催生出租借、买卖游戏账号,帮助破解防沉迷系统的灰色产业,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这一乱象亟待整治。
平台违规出租账号
未成年人偷玩游戏
小张被发现沉迷网游,起因是成绩突然直线下降。
原本小张都是一个人在房间学习。成绩断崖式下降后,小张妈妈偷偷观察发现,小张每天晚上都将大把时间花在游戏上,有时还半夜起来玩游戏,作业则完成得非常潦草。
实际上,小张妈妈并不完全反对孩子玩游戏,女儿注册该热门网游的账号时,她就在孩子身边。小张妈妈清楚地记得,游戏提示里有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
所谓限制,是指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等。
该政策被誉为“史上最严游戏防沉迷新规”。政策出台后,各大游戏企业也先后升级了自家的游戏防沉迷系统。《2022年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新规落地一年后,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消费流水等数据大幅减少,超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间控制在3小时以内。
既然如此,为何小张还能长时间玩网游?
小张告诉记者,她用零花钱在某购物平台租了游戏账号。“租号这事我也是从同学那听说的,白天好多同学谈论前一晚的游戏对局,我觉得奇怪,他们怎么每天都可以玩游戏的,一打听才知道有租号服务。”
“租号的时候,商家没有问我年龄。商家发来的网游登录器需要填写成年人姓名和身份证,原来学校填写资料时用过我妈的身份证号,我就填上去了。”小张说,同学们都是这么干的,拿不到家长身份证号的,网上也能买到成人身份证号。
小张的说法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印证。记者采访天津、河北、广东等地多名中小学生发现,对租号玩网游这事他们早已见怪不怪,因为上学时经常会涉及家庭信息的填写,很多学生都留有家长的身份证号乃至可以背出家长身份证号,借此通过网游登录器“实名认证”。
来自天津市蓟州区的初二学生小刘近段时间精神状态不是很好,眼镜度数也涨了100度。小刘妈妈留心发现,每天晚上睡觉后,孩子的房间还有微弱的亮光。于是,她以第二天方便叫他早起为由不让反锁房门,有一天晚上11点多突击检查时发现,小刘在玩网络游戏。
“不是有防沉迷系统吗,怎么这么晚了还可以玩游戏?”经过询问得知,小刘每个月从压岁钱里偷偷拿钱,在某贴吧租了个月租账号玩游戏。
“如果网游账号可以随意租到,使用过程中又不被识别限制,岂不是绕开了网游防沉迷系统?”小刘妈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租号无需人脸识别
可绕开防沉迷系统
根据受访学生的介绍,记者进入多个网购平台、二手购物平台输入“租号”进行搜索,跳出大量提供出租游戏账号服务的商家;还有贴吧开设专门的“××网游租号吧”,里面有大量租号的帖子。
记者随便点开几个出租游戏账号的产品链接,店铺显示月销量都过万,有部分店铺月销量达10万+。当下热门网络游戏的账号均有出租,出租价格根据区服、装备、皮肤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大多在每小时几元至几十元之间;一些商家还提供日租、周租、月租服务。
记者在某购物平台向店铺客服咨询租号事宜时,看到平台有弹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平台规定,购买网游类商品需年满18周岁。平台严禁商家向未成年人提供相关商品,禁止未成年人购买”的提示。
同时,记者在多个购物平台就租赁游戏账号咨询客服时,对方也会提示“未成年人禁止下单”。不过,商家和客服都没有主动询问、核实记者的年龄。
如在一家名为“蜀汉网游专营店”中,当记者咨询某热门网游账号如何租赁时,客服只是询问了记者手机系统以及选择哪个游戏区,随后便向记者发送了选号链接。
为吸引消费者租号玩游戏,不少商家都宣称“首单免费”。但实际上,所谓的免单,大多是指订单结束后给五星好评可返几元红包等,而商家往往都规定2小时起租,返的红包根本不能完全抵消租金。
看到记者犹豫不决没有下单,客服可能以为记者是未成年人,还“好心”提醒道:“绝对可以上号,不需要人脸识别。”
记者注意到,有的购物平台,租赁游戏账号时,需要输入一个成年人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有的购物平台则不需要。支付成功后,客服给记者发了一个游戏助手的下载链接和登录密钥,进入游戏助手后仍需要输入成年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进行实名认证,然后按照指示登录游戏即可。
从租赁账号到登录游戏整个过程都不需要人脸识别,只需要实名认证。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只要掌握一个成年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即可租号玩游戏。
那么,玩游戏过程中,是否会通过人脸识别等验证玩家身份呢?上述多名受访未成年人均表示,经常租不同号玩,从未遇到需要人脸识别的情况。
有客服向记者表示,如果租号后玩游戏时系统弹出人脸识别,导致无法继续玩的话,可以为记者免费提供另一个角色相似的游戏账号继续玩。
而且,“人脸识别技术”也能破解。记者调查发现,网上不仅有很多网游人脸识别解除的教程,还有专门帮别人破解人脸识别的商家。
“只要能够联系到实名认证的人且已成年,就能卡人脸识别的bug,保证以后不会再弹出。”一位商家称,并贴出了多起成功破解的案例。记者咨询了解到,破解费用为45元。
加强电商监管责任
严厉打击租号行为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2019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时长控制、实名注册和规范付费等六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2022年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在越来越严格的时间限制下,由未成年人游戏需求衍生而来的租号服务甚至是频发,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系统存在技术手段失效的情况。
如何才能有效防止这一情况?
泰和泰(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杰律师说,大多数游戏平台在用户协议中约定了账号的所有权属于平台,注册用户只享有使用权和游戏内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因此,商家将注册来的账号进行买卖和租赁,根据民法典合同编的相关规定,属于违约行为,平台应该主动识别、打击这一行为,进行封号等处理。
“国家有关部门发文明确,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交易服务,游戏账号的买卖和租赁突破了这一规定,为未成年人绕开机制提供了渠道。网游账号应当属于禁止买卖的物品,买卖和租赁可能会构成非法经营罪。”朱杰说。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也提出,向未成年人出租或销售游戏账号毫无疑问是违法的。如果通过租赁或买卖游戏账号就可以绕过游戏防沉迷系统,那就意味着整个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系统落空了。“如果商家只是声明不向未成年人出租账号,但是实际上出租给了未成年人,还是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何整治向未成年人租号的乱象?朱杰说,目前在电商平台通过关键词或替代词,就能够搜到许多账号租售商家。因此,有关部门除制定规范约束游戏运营商外,还应当对电商平台进行专门规范,如加强电商监管责任,不仅要以关键词屏蔽游戏账号卖家,还应当增加人工审核,对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卖家进行有效监管,否则相关部门应该对电商平台进行处罚。
“立法部门应当针对游戏运营企业和电商平台出台更为完善、具体的法律法规,落实责任主体,加大惩处措施;执法部门应当运用技术措施进行监管,不定时突击抽查游戏运营企业和电商平台,尤其是对存在巨大漏洞的电商平台,时刻敲响警钟。”朱杰说。
一些受访家长提出,能否在游戏中加大人脸识别的力度、强度,及时发现未成年人玩家,查封账号、强制下线。
朱杰提出,之所以未成年人通过租赁和购买账号就能正常游戏,是因为一些游戏运营企业自动检测机制不完善,即只要账号是实名认证为成年人的,就不再进行检测了。对此,运营企业应当将自动检测常态化,即无论是否进行游戏实名认证,每次进网游时都得人脸识别检测。
“考虑到游戏体验感,可以建立账号异常检测机制;如多次更换设备、地点登录,则可以推定为租赁账号,应当进行人脸识别检测,标记异常账号,这些措施通过技术都不难实现。”朱杰说,从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的角度考虑,在进行人脸识别检测时,应当履行告知同意义务,不同意进行人脸识别检测的,可以禁止游戏。
此外,教育、文化等部门、学校及未成年人父母应当加强教育宣传,正确引导未成年人抵御游戏诱惑,防止沉迷。学校发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各方应当履行法定义务,站好各自岗位,共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市教育法治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姚金菊建议,在技术层面,要在游戏登录前端、游戏过程后端进行有效的用户实名验证,在不影响游戏体验的前提下,游戏运营商可凭借人脸识别技术或者指纹识别技术强制执行多时段验证,通过对用户身份信息的自动验证,判定未成年人是否存在游戏成瘾、过度消费等问题,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在操作层面,在未嵌入人脸识别技术的游戏注册端口,网络游戏的实名注册要尽量避免单一认证方式,更多使用“身份证号+手机号+短信验证码”或者“银行卡号+手机号+短信验证码”组合认证的方式,以此保证游戏用户身份信息的可靠性。
来源:法治日报
日前,国家网信办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
而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近期也对“拍摄美化类”公众大量使用的部分App收集个人信息情况进行了测试,测试选取了19家应用商店累计下载量达到1亿次的5款“拍摄美化类”App。
测试发现,5款App在启动APP、拍摄照片、美化照片、后台静默这4种场景下调用了位置、设备信息、应用列表、剪切板、相机5类系统权限。
同时,测试还发现这5款App出现了上传个人信息的现象,一共包括3种类型的个人信息:①位置信息,包括经纬度;②唯一设备识别码,包括Android ID(安卓ID)、OAID(开放匿名设备标识符)、手机MAC地址;③应用列表信息,包括手机上已安装、新安装和新卸载的应用信息。
由此可见
在使用手机或者其他联网设备进行拍照
甚至只是单纯进行人脸识别时
都会存在着隐私泄漏的风险
一张毫不起眼的照片
就可能包含着大量的个人信息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三种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的
照片泄漏隐私场景
01人脸识别
在进行人脸识别时
不论是在框内还是框外
只要是在摄像头范围内的画面
全部都会被拍到
你以为的人脸识别是这样的
实际上后台看到的是这样的
保护隐私小技巧
01在人脸识别时一定要穿好衣服。
02背景选择单一墙面,不要带有文字照片等。
02照片画面
这看上去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
但实际上
犯罪分子却可以通过照片
读取你的指纹
从而解锁你的房门
甚至付款
保护隐私小技巧
01拍照时应该尽量避免剪刀手。
02拍照后进行磨皮,从而减少被犯罪分子利用照片进行人脸识别的概率。
03照片数据
在朋友圈分享照片时
你是否能想象到
犯罪可以通过原图照片的数据
轻松获取你的地理位置
所以,我们需要对手机进行设置
防止照片数据被不法分子利用
保护隐私小技巧
一、社交软件设置
点开微信
点击【我】-【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
然后关闭【直播】和【附近】
二、手机设置(以苹果手机为例)
点开设置
点击【隐私与安全性】-【定位服务】-【相机】
然后关闭【精准位置】
继续在【隐私与安全性】中
点开【跟踪】
关闭【允许APP请求跟踪】
最后在【隐私与安全性】中找到【分析与改进】
关闭【共享iPhone分析】
三、浏览器设置(以苹果手机为例)
点开设置
找到Safari浏览器
打开【阻止跨网站跟踪】
打开【欺骗性网站警告】
打开【隐私保护广告监测】
快转发给你爱拍照的小伙伴吧!
来源:河北市场监管
编辑:黄克树
一审:姜豪
二审:陈华
三审:杨宏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部分(或者全部)来源于互联网,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打开手机,上海市民陈宽发现,每天需要进行人脸识别的App太多。“从手机银行App到购物软件,从化妆类App到游戏防沉迷……一天下来,脸要被扫十几次。”
对此,陈宽感到颇为担忧:“虽然有些App使用人脸识别是出于使用需求和安全考虑,但也并没给我们拒绝使用的权利,这是否属于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会不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陈宽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人脸信息是具有不可更改性和唯一性的生物识别信息,容易被犯罪分子窃取利用或者制作合成,破解人脸识别验证程序,侵害隐私、名誉和财产,由此引发的案件也不在少数。
那么,为何许多手机App会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如何防止该技术被滥用?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人脸识别广泛应用
个人信息存在风险
想知道这个月账单明细,要先刷脸验证身份;进站乘坐地铁,不用扫码或购票,刷脸即可入站乘车;想办理相关业务,先刷脸注册账号……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从金融类、电商类到出行类、美图娱乐类,很多类型的App中都能找到人脸识别的痕迹。
2022年2月,有媒体对人脸识别技术相关问题进行调查,从使用频率来看,超过九成的参与调查者在生活、工作中会使用到人脸识别技术。其中,44.95%的参与调查者经常使用,48.88%的参与调查者偶尔使用。
调查还提到,自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有近四成参与调查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滥用情况有好转。
但记者发现,目前在支持人脸识别功能的App中,仍有部分App没有明确的人脸识别使用协议,在人脸识别功能中没有征得用户同意。
在用户个人隐私政策里,虽然包含采集人脸识别等信息,但也有App并未在形式上加以突出,让用户清晰意识到人脸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被采集,而是将“人脸信息”与姓名等一般个人信息相混淆。
记者选取了10款热门消费金融类App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实测,发现不少金融消费类App均为人脸识别功能提供单独授权页面并设专有规则,但也有部分App则将人脸识别的单独同意与相机功能设为同一授权。此外,还有部分App采用“不点击同意人脸识别就不提供服务”的方式,强行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南都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场景合规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其对20款移动端人脸识别应用的合规情况进行了测评分析,其中六成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App没有单独的人脸识别规则,很多App人脸识别规则没有告知存储时限或位置,仅有6款App提及人脸信息存储情况。
《报告》还显示,20款App中,16款对个人信息做了信息加密和传输加密处理,另有4款娱乐特效App存在问题。比如某App的“AI换装”功能是通过用户上传照片,然后选择视频模板后可生成一段换脸视频。但由于没有加密措施,用户的换脸视频的链接可被公开访问。这意味着,换脸视频可能被任何人获取,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人脸识别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户认证的效率和准确性,因而逐步取代了传统密码、验证码等认证方式,在金融支付、交通出行、门禁考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内蒙古大学法学院讲师李东方告诉记者,目前对于App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法律法规并没有专门的禁止性规定,但是不能违反现行法律规范的相关规定。
李东方说,此类敏感个人信息的储存、传输、分析、转让、删除等环节,也应当满足更为严格的要求,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2年出台《信息安全技术 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等,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据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瑞中法律协会顾问胡鹏介绍,人脸识别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民法典和网络安全法中也均规定了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的“最小必要原则”。
人脸信息一旦泄露
个益易受侵害
“在生活中,人脸识别技术确实具备独特的优势。但作为敏感个人信息的人脸信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值得警惕。”李东方说。
去年12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5件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一起就是李某利用“颜值检测”软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据了解,李某是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开发人员,他将自己制作的“颜值检测”软件发布在某论坛,供网友免费下载安装,以此方式窃取安装者手机相册照片1751张,其中含有人脸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公民个人信息100余条。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人脸识别技术滥用?
2021年7月,最高法相关负责人就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自愿原则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个人的同意必须是基于自愿而作出。特别是对人脸信息的处理,不能带有任何强迫因素。
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信息处理者采取未单独征求用户同意、强制刷脸等方式处理用户人脸信息的行为,在相关民事诉讼案件中都会被认定属于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
“上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用户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权益。但现实是,在许多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场景中,用户往往只能被迫接受,大多并不会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李东方认为,如何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还需要法律研究者和立法者进行更多的思考。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人脸识别不单是涉及人的长相,还关联着个人财产信息、金融信息以及家庭成员相关信息。用户隐私协议中,不能仅用一句话简单说明要保护个人信息,还应当载明在什么情况下采集个人信息、如何采集、如何使用、如何删除等内容。
对此,胡鹏建议采取一系列相关的措施,比如就人脸识别和人脸图像处理等事项进行单独弹窗以获得单独同意,App在征得个人同意时明示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个人信息主体享有撤回授权的权利,以及不得频繁地弹窗以获得个人同意等。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来,人脸识别或人脸图像等相关信息不仅涉及个人隐私,还涉及生物学特征,不法分子如果获得相关人脸图像,可能冒用他人身份从事不法活动。
强化监督执法力度
完善行业自律机制
如何才能更安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让其给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民革广东省委向大会提交的集体提案《关于加强广东省人脸识别监管的建议》提出,要完善行业自律监督机制。
其中指出,人脸识别技术产业是高新产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相关行业内的企业良莠不齐,建议监管机构对要进入人脸识别行业的企业进行资金、技术方面的核查,减少低质量企业的进入,更好地保护公众的信息安全。同时,建立相关行业协会,设立人脸识别技术行业标准,通过行业内部监督,减少对人脸信息的侵权行为。
1月16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可信人脸应用守护计划(以下简称护脸计划)、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602联合主办的“护脸计划2022年度成果发布会”在云端召开,在护脸计划最新一轮评测结果中,有多家企业及产品通过“人脸识别安全专项评测”“金融App人脸识别安全能力评测”“人脸识别系统保护人脸信息专项评测”等。
护脸计划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在2021年4月发起,联合企业、金融机构、法律机构和学术团体,共同推动人脸识别生态安全和合规共治。截至2022年底,护脸计划成员单位达到148家。
“护脸计划”专家委主任、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原副主任毕马宁在致辞中指出,人脸识别目前是隐私保护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发生矛盾的焦点,产业发展面临三方面风险,分别是技术不过关、应用不合理和管理不到位。
“人脸识别近些年才被广泛使用和发展,而我国的相关立法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胡鹏说,目前,我国相关立法还较为分散,各个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需要进一步明确。一些上位法的规定较为笼统,如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将由国家网信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推进人脸识别技术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并制定专门的与人脸识别技术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标准,而较为具体的操作指引则规定在非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中,这些非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效力究竟如何认定,也有待司法实践进一步明确。
在李东方看来,目前部分App厂商大肆收集利用人脸信息明显有违现有的法律规定,但囿于个人维权困难等原因,相关监管部门还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好人脸识别在多应用场景中的事中监管,尽早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并依法处置。在事后救济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作用,充分发挥法律对行业和相关技术的应用的指导作用。
“总体上,在法律规范制定的过程中,既要促进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场景中让用户受益,保障技术不断创新进步,也要将人脸信息的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将技术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李东方说。
法治日报 本报记者 张守坤
来源: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