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走进云滇,筑梦百年!

中国青年网昆明7月8日电(通讯员 魏垽铎)7月7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走进云滇,筑梦百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昆明市安宁雁塔村已经进入第4天,用年轻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助力。

推动农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农文旅是根本。为了解花巷雁塔的基本设施资源和现有开发状况,调研队员前往雁塔村文化大礼堂、张园农庄进行情况了解。

7月6日,调研小分队在前往雁塔村的路上遇到卖87岁自家种植水果的水果老奶奶,在与她的交谈中感受到了雁塔村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下变得越来越好,政府也越来越关心老年群体,幸福感也越来越高,来到了雁塔村的文化大礼堂,这里有为60岁及以上的老人修建的爱心食堂,为村中老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就在村中心我们还发现因发展旅游业的而建设起来的美食小吃街,小吃店方阿姨说以前在外务工,随着孩子的长大和借着雁塔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契机,便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也期望雁塔村在党和村委的带领下降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可以随便带动村中一系列产业链的经济

(图为采访小吃街店长方阿姨)

村委盘活村庄闲置宅基地和建设用地集体土地资源,吸引外来企业在村中投资,种植业由外来企业承包土地,我们在路程中偶遇了一为68岁奶奶,他就在当地的种植大棚里面务工,她说现在有这个机会让他们这么大年纪的老人也能有就业机会,前几年也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建设了新农村,家家基本上都有了小洋房,我们老年人吃饭基本上都在爱心食堂吃饭,他发自内心的表示,国家好!政府好!政策好!

(图为采访在当地种植基地务工的奶奶)

调研小分队在行进的路程中的发现雁塔村环境优美,村中的小巷子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故雁塔村又名花巷雁塔,村内有数座百年古宅,多条小巷蜿蜒穿插期间。

(图为雁塔村的炮仗花巷)

安宁市有着“中国红梨之乡”的美誉,雁塔村千亩梨园环绕其间,7月6日下午。小分队一行人来到了张宝友的张园农庄,很遗憾没有见到张宝友老人,在她女儿的介绍下了解到他们的农庄的经营模式是农旅结合,顾客们在吃饭的闲暇之余也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庄园人流量在工作日属于淡期,平时都是周末接待,接待群体主要是团建,以及离雁塔村仅5公里的职教大学城学生,零散的有游客比较少。也从张姐口中得知雁塔村现以红梨种植作为支柱产业,70%的村民都在种植红梨,经济效益可观。从科学种植、特色宣传到包装销售以及次品二次加工,这一过程优化了雁塔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完善了产业链架构。

(图为参观红梨种植基地)

通过这两天的调研以及采访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以及民风淳朴,花巷雁塔乡村在振兴下的新农村,感受雁塔村的文化氛围和乡土风情,在社会实践的感知中结合自己的学科知识,学习乡村振兴知识及用年轻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助力。

(图为调研小分队在花巷雁塔巷子中留影)

七彩云滇寄申情②|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扶在细微处,拉祜山寨焕新生

11月下旬某个午后,距离普洱市澜沧县城31公里的竹塘乡云山村,迎来了难得的晴天。村内工地上,外来工人和本地拉祜族人一起,正如火如荼地为新房添砖加瓦,修建道路,一片充满生机的景象。

(工地上加班加点的工人和村民们)

“从5月开始,今年的雨季已经持续7个月了。”竹塘乡党委书记黄镇说。天气放晴,意味着云山村的房屋改造进入加速期,按计划,从12月起到2019年春节前,村民们将陆续住进由上海团队免费设计的新家。

(修建中的村活动室)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居于大山深处的拉祜族,是云南省9个典型的直过民族之一,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形态。云山村的产业以传统的稻谷、玉米种植为主,仅能满足基本的口粮需求;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许多拉祜族村民不会听说普通话,难以接受到外界的信息,发展速度极其缓慢。虽然本地土地资源丰富,但村子仍没摆脱深度贫困。全村218户765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574人,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上海援滇力量深入山村,这个小小山寨迅速发生着变化。2018年,上海总共投入1900万元帮扶资金到云山自然寨,实施包括危房改造、道路硬化、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改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产业发展等16个建设项目。

(新家外观)

之前,村民的住房主要以木板房、竹片房、土基房等简易住房为主;道路主要是未经硬化的泥土路。如今,一间间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砖混结构大瓦房初具雏形,居住环境实现了人畜分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进村路,变为宽敞笔直的硬化路面。村子“大变样”,住了半辈子泥草屋的村民刘石保连称“哈力佳”(拉祜语,高兴、好、棒的意思)。

在建设之初,援滇干部就提出要充分保护少数民族村寨特色,并积极联系上海骏地设计公司,从美化房屋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入手,免费为项目做规划设计。为了保留拉祜族人原有的生活习惯,设计方案来回改了几十次,上海团队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举个例子,在拉祜族人的思想观念上,觉得厕所‘脏’,不应该建在屋子里面。所以,我们既要保证每家每户有独立的厕所,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住上合意的房子。最终的设计方案里,厕所建在了主卧外面,不直接连通,但属于房屋主体内。”援滇干部透露。此外,上海还协调云投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云投生态科技,为村容村貌做整体绿化设计,规划先行让项目品质得到了保障。

村子面貌逐渐改善,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有了改观,主动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在施工队伍里,大部分是本地村民,他们经过专业培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一天120元的工钱对村民来说是很不错的收入,大家都很积极。”

生态宜居逐步实现的同时,如何“重塑”云山村,强化自我“造血”能力?上海援滇干部这样破题:以资产收益扶贫形式,引进本地的畜牧企业——澜沧拉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本地群众发展现代养殖产业。

公司在本地建造了标准化的林下生态养殖基地,根据农户的养殖条件,按低于市价5%的价格向农户定期发放自繁的仔猪和配方饲料,并负责指导农户,按照标准养殖技术进行养殖和疫病防疫。

由云山村集体牵头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与公司合作,使一家一户的分散性养殖,逐渐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刘石保介绍,在合作社如能按要求将生猪养殖到出栏标准,公司将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标准进行回收。闭环的生产方式,未来将让越来越多像刘石保一样的村民尝到收获的甜头。

针对不同人群,援滇干部与公司管理层一起出谋划策,量身定制更“贴肉”的帮扶措施。

对有足够土地和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公司与其签订饲料作物交售协议,按市场价回收贫困农户种植的玉米、荞、芭蕉饴、白薯藤等作物。种田、养殖两不误,成为多数贫困户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的家庭经济状态。

对有创新服务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农户,公司提供长期或临时用工劳务岗位。“这些日子,村民们多次来新建的活动室上课,都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种植、养殖业培训,和民族手工制作包装的双语科普技术培训。”黄镇说,“上海提供那么多的帮助,村民们都很乐意来学习技能,掌握一技之长。”

对因为年老、疾病、残疾等原因没有劳动力参与以上两种发展方式的贫困家庭,上海为每家农户提供一定规模的资金扶持作为入股资金,由企业每年按入股资金的规模提供一定比例的入股分红。同时,项目还专门设立了生活困难临时救助基金10万元,为云山村内因疾病、残疾、意外、升学等突况造成生活困难的农户“雪中送炭”,帮助其渡过难关。

(云山村全貌)

良好的政策导向、完善的产业组织结构等要素,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总的来看,通过上海对口支援项目扶持的资产收益扶贫,云山村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可以增加1500元以上,为全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挨家挨户摸底进行整村改造提升,到引导不同需求的村民跟上产业发展步伐,上海将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理念与做法带来了云南,在小小的拉祜山寨“生根发芽”。从细微处帮扶,美丽的拉祜山寨将重新焕发活力,开启“科技示范、生态绿色、民族特色、旅游观光”的新生活。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廖诗琪

题图来源 : 上海市合作交流办 供图图片来源 : 崔家琛 摄专题推广

云南典籍博物馆开馆 展出上百种典籍精品

云南典籍博物馆于15日开馆,作为首展的“藏典云滇——云南珍贵古籍展”同期开展,展出云南现存最早的写本《护国司南抄》残卷等各时期善本、地方文献、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等上百种典籍精品。

展出的部分典籍

云南典籍博物馆位于云南省图书馆一楼,占地400平方米,分为展览区和体验区,是融合图书馆和博物馆主要功能的典籍专题博物馆。该馆通过常设展及各类专题展,以图片、文字、实物、影像和网上展览等多种媒介和展示手段,反映典籍发展史上的云南现象,讲述典籍在中国和云南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当天举办的首展分为文明与典籍、云南与藏典、守护与传承三个展区,其中核心展区“云南与藏典”集中展示了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馆藏的各类珍贵古籍近百种,版本类型涵盖写本、抄本、稿本、刻本、套印本、活字印本等。展出的古籍中,《护国司南抄》残卷为云南现存最早的写本。此外,《元官藏》《雪山始音》《钱氏族谱言行纪略》等一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历代遗珍受到关注。

观众在观展

云南典籍博物馆还设有互动体验区,将定期面向所有观众举办古籍修复和传拓技艺体验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古籍知识,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严勇

图片由云南典籍博物馆提供

来源: 新华社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