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纸机的网络端口封了,不用担心取厕纸时个人信息遭到泄露了。”6月1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边跑步的小赵发现,原先公共厕所内的人脸识别取纸机旁边多了一则提示,公厕管理员老王在一旁介绍说。这则提示,源自杭州市滨江区检察院发出的一份检察建议。
今年3月,滨江区检察院接到“益心为公”公益诉讼观察员反映,称该区闻涛路等区域的多处公共厕所内安装了人脸识别取纸机,可能存在人脸信息泄露风险。
收到线索后,滨江区检察院立即指派干警会同公益诉讼观察员、区公安分局网警大队技术民警,采用实地走访、现场勘验、区块链技术拍照取证、技术检测等多种手段,对人脸识别取纸机的外观、功能、数据存储情况进行调查。
经调查,检察官发现,这款人脸识别机的内置摄像头可对摄像范围内的不特定人脸信息进行抓取和识别,能在一定时间内保留使用者的人脸信息。该取纸机内设有网络接口和TF卡(一种储存卡)插槽,只要插入TF卡即可将所有使用内置相机拍摄的数据进行迁移,关机后照片也不会消失。检察官认为,该设备确实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隐患,可能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权益。
针对人脸识别取纸机是否危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滨江区检察院面向不特定群体开展了网上调查听取,并决定召开公开听证会。今年5月,该院邀请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公益诉讼观察员、网络技术专家、法学专家、基层群众代表等作为听证员,召开了主题为“人脸识别个人信息安全”的公开听证会。涉案取纸机生产厂家、经销商、相关行政机关代表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经评议,听证员一致认为,人脸识别取纸机用于公共厕所不具有必要性,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隐患,而且公厕安装涉案取纸机没有向公众履行提示和告知义务,明显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危害性,须进行整改和规范。
5月24日,滨江区检察院就辖区公共厕所安装人脸识别取纸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相关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要求公厕管理方对涉案取纸机采取了封闭网络端口等措施。同时,相关部门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加强对辖区内其他人脸识别摄像设备的监管。
目前,在检察建议的推动下,人脸识别取纸机生产厂商也正在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进。
来源: 最高人民检察院
原标题:“一天下来,脸要被扫十几次”专家呼吁警惕人脸识别技术滥用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 本报记者 张守坤
打开手机,上海市民陈宽发现,每天需要进行人脸识别的App太多。“从手机银行App到购物软件,从化妆类App到游戏防沉迷……一天下来,脸要被扫十几次。”
对此,陈宽感到颇为担忧:“虽然有些App使用人脸识别是出于使用需求和安全考虑,但也并没给我们拒绝使用的权利,这是否属于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会不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陈宽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人脸信息是具有不可更改性和唯一性的生物识别信息,容易被犯罪分子窃取利用或者制作合成,破解人脸识别验证程序,侵害隐私、名誉和财产,由此引发的案件也不在少数。
那么,为何许多手机App会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如何防止该技术被滥用?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人脸识别广泛应用
个人信息存在风险
想知道这个月账单明细,要先刷脸验证身份;进站乘坐地铁,不用扫码或购票,刷脸即可入站乘车;想办理相关业务,先刷脸注册账号……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从金融类、电商类到出行类、美图娱乐类,很多类型的App中都能找到人脸识别的痕迹。
2022年2月,有媒体对人脸识别技术相关问题进行调查,从使用频率来看,超过九成的参与调查者在生活、工作中会使用到人脸识别技术。其中,44.95%的参与调查者经常使用,48.88%的参与调查者偶尔使用。
调查还提到,自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有近四成参与调查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滥用情况有好转。
但记者发现,目前在支持人脸识别功能的App中,仍有部分App没有明确的人脸识别使用协议,在人脸识别功能中没有征得用户同意。
在用户个人隐私政策里,虽然包含采集人脸识别等信息,但也有App并未在形式上加以突出,让用户清晰意识到人脸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被采集,而是将“人脸信息”与姓名等一般个人信息相混淆。
记者选取了10款热门消费金融类App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实测,发现不少金融消费类App均为人脸识别功能提供单独授权页面并设专有规则,但也有部分App则将人脸识别的单独同意与相机功能设为同一授权。此外,还有部分App采用“不点击同意人脸识别就不提供服务”的方式,强行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南都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场景合规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其对20款移动端人脸识别应用的合规情况进行了测评分析,其中六成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App没有单独的人脸识别规则,很多App人脸识别规则没有告知存储时限或位置,仅有6款App提及人脸信息存储情况。
《报告》还显示,20款App中,16款对个人信息做了信息加密和传输加密处理,另有4款娱乐特效App存在问题。比如某App的“AI换装”功能是通过用户上传照片,然后选择视频模板后可生成一段换脸视频。但由于没有加密措施,用户的换脸视频的链接可被公开访问。这意味着,换脸视频可能被任何人获取,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人脸识别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户认证的效率和准确性,因而逐步取代了传统密码、验证码等认证方式,在金融支付、交通出行、门禁考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内蒙古大学法学院讲师李东方告诉记者,目前对于App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法律法规并没有专门的禁止性规定,但是不能违反现行法律规范的相关规定。
李东方说,此类敏感个人信息的储存、传输、分析、转让、删除等环节,也应当满足更为严格的要求,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2年出台《信息安全技术 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等,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据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瑞中法律协会顾问胡鹏介绍,人脸识别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民法典和网络安全法中也均规定了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的“最小必要原则”。
人脸信息一旦泄露
个益易受侵害
“在生活中,人脸识别技术确实具备独特的优势。但作为敏感个人信息的人脸信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值得警惕。”李东方说。
去年12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5件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一起就是李某利用“颜值检测”软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据了解,李某是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开发人员,他将自己制作的“颜值检测”软件发布在某论坛,供网友免费下载安装,以此方式窃取安装者手机相册照片1751张,其中含有人脸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公民个人信息100余条。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人脸识别技术滥用?
2021年7月,最高法相关负责人就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自愿原则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个人的同意必须是基于自愿而作出。特别是对人脸信息的处理,不能带有任何强迫因素。
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信息处理者采取未单独征求用户同意、强制刷脸等方式处理用户人脸信息的行为,在相关民事诉讼案件中都会被认定属于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
“上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用户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权益。但现实是,在许多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场景中,用户往往只能被迫接受,大多并不会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李东方认为,如何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还需要法律研究者和立法者进行更多的思考。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人脸识别不单是涉及人的长相,还关联着个人财产信息、金融信息以及家庭成员相关信息。用户隐私协议中,不能仅用一句话简单说明要保护个人信息,还应当载明在什么情况下采集个人信息、如何采集、如何使用、如何删除等内容。
对此,胡鹏建议采取一系列相关的措施,比如就人脸识别和人脸图像处理等事项进行单独弹窗以获得单独同意,App在征得个人同意时明示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个人信息主体享有撤回授权的权利,以及不得频繁地弹窗以获得个人同意等。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来,人脸识别或人脸图像等相关信息不仅涉及个人隐私,还涉及生物学特征,不法分子如果获得相关人脸图像,可能冒用他人身份从事不法活动。
强化监督执法力度
完善行业自律机制
如何才能更安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让其给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民革广东省委向大会提交的集体提案《关于加强广东省人脸识别监管的建议》提出,要完善行业自律监督机制。
其中指出,人脸识别技术产业是高新产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相关行业内的企业良莠不齐,建议监管机构对要进入人脸识别行业的企业进行资金、技术方面的核查,减少低质量企业的进入,更好地保护公众的信息安全。同时,建立相关行业协会,设立人脸识别技术行业标准,通过行业内部监督,减少对人脸信息的侵权行为。
1月16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可信人脸应用守护计划(以下简称护脸计划)、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602联合主办的“护脸计划2022年度成果发布会”在云端召开,在护脸计划最新一轮评测结果中,有多家企业及产品通过“人脸识别安全专项评测”“金融App人脸识别安全能力评测”“人脸识别系统保护人脸信息专项评测”等。
护脸计划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在2021年4月发起,联合企业、金融机构、法律机构和学术团体,共同推动人脸识别生态安全和合规共治。截至2022年底,护脸计划成员单位达到148家。
“护脸计划”专家委主任、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原副主任毕马宁在致辞中指出,人脸识别目前是隐私保护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发生矛盾的焦点,产业发展面临三方面风险,分别是技术不过关、应用不合理和管理不到位。
“人脸识别近些年才被广泛使用和发展,而我国的相关立法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胡鹏说,目前,我国相关立法还较为分散,各个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需要进一步明确。一些上位法的规定较为笼统,如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将由国家网信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推进人脸识别技术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并制定专门的与人脸识别技术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标准,而较为具体的操作指引则规定在非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中,这些非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效力究竟如何认定,也有待司法实践进一步明确。
在李东方看来,目前部分App厂商大肆收集利用人脸信息明显有违现有的法律规定,但囿于个人维权困难等原因,相关监管部门还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好人脸识别在多应用场景中的事中监管,尽早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并依法处置。在事后救济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作用,充分发挥法律对行业和相关技术的应用的指导作用。
“总体上,在法律规范制定的过程中,既要促进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场景中让用户受益,保障技术不断创新进步,也要将人脸信息的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将技术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李东方说。(张守坤)
2023Inclusion·外滩大会将于明天正式开幕,这是蚂蚁集团一年一度在黄浦江畔“秀肌肉”的时刻。
今天,记者提前来到大会展区探营,“不是指纹、也不是人脸,你的脑纹正在录入中”“80天环游地球的攻略需要做多久?答案是零点几秒钟”“6G比5G快多少,也就飞机和汽车的速度差”……众多黑科技产品同台亮相,让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有了更具象的表达。
“不是指纹、也不是人脸,你的脑纹正在录入中”
“你的脑纹正在录入中”,戴上一款特制头盔,就可以识别脑电波波形特征,体验脑纹核身。
指纹、人脸识别,这些身份识别技术我们都很熟悉了,脑纹又是什么?设备上头,就看到一张脑电波实时动态图,记者脱口而出:为什么看起来是“一团乱麻”?因为现在比较激动、思考和处理的事情比较多,放松下来,果然脑电波的线条似乎没那么乱了。
这是全球首个脑机头戴核身核验互动展示,也是蚂蚁安全实验室联合信通院、硬件合作伙伴博睿康,实现基于脑电波识别波形特征的身份识别,为未来穿戴设备场景下的身份识别应用做好技术储备。
测试中,眼睛盯着一个从“1到9”的数字超过5秒,你的脑电波就可以有一串专属唯一的电波动态图,这个数字就会成为你的专属数字,记住你的脑纹,别的人戴上设备也无法解锁。
这其实是一种基于稳态视觉刺激密码输入,实现脑电波对应生成视觉与密码数字识别交互。可想象的空间是医学领域,我们可以自由地根据意念使唤自己的假肢;或者是在安全领域,用脑纹来解锁自己的专属场景。
“80天环游地球的攻略需要做多久?答案是零点几秒钟”
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如果你要去环球旅行10个国家,恐怕还没有一个旅行App可以瞬间给出一份量身定制的行程安排。但技术发展这么快,说不定马上就能实现了。
在外滩大会图计算的展区,现场的80天环游地球模拟机器上,设置了上百个城市、3000多万种出行组合,你只需要在屏幕上点点出发和目的地,就能够实现零点几秒为你规划全球环游路线。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中,主人公与朋友打赌在八十天内完成环游世界,这在当时是极具挑战的一件事。当时的他一定想不到,如果有了图计算加持,行程攻略这么快就可以做好。
而且,什么样的机票组合、选择几星级的酒店,以及你喜欢什么样的景点,这些不同的需求都能在短时期内考虑到并且给出一个最优解,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导游。
这背后依靠的就是一种强大的数据处理技术——图计算,这是一款性能领先的企业级图数据管理平台,由蚂蚁集团和清华大学共同研发,历经蚂蚁万亿级业务的实际场景锤炼而成。它最擅长的就是解决复杂关系网络中的难题,快速准确地给出反馈。
“6G比5G快多少,也就飞机和汽车的速度差吧”
如果说,现有5G的传输速度是汽车,6G就是波音飞机。外滩大会上,复旦大学展出了先进6G光子宽带太赫兹通信系统,是未来6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围绕“6G宽带太赫兹信号产生与传输”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复旦大学相继实现了光子太赫兹源、基带芯片开发、太赫兹器件研制以及太赫兹实时通信等关键技术研制,是下一代B5G/6G移动通信、空间通信、大容量应急通信背景下实现高速带宽提供的关键技术之一。
据介绍,在下一代B5G/6G移动通信中,先进光子宽带太赫兹通信系统可有效地承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应用等新兴的业务。未来还可搭载卫星、无人机、飞艇等平台,应用于卫星集群间、天地间和千公里以上的星间高速无线通信场景,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