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鲦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仅供欣赏 如有涉权 请联系删除)
鲦在《诗经》时期是帝王祭祀的一种常用鱼,
也是民间食用的普通鱼。
它常常被人提起
《庄子·秋水》 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致意思就是:
庄子和好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说:
“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地游着,
这是鱼的快乐啊。”
宋代诗人方回有《孚舟亭独坐》诗:
荦确莳籼米,浅清钓鲦鱼。
兹事不在多,克俭即有余。
欧阳修、苏东坡等大诗人也有歌咏鲦鱼的诗词。
在《诗经》众多提及的鱼类中,
鲦只是个小角色,
仅出现一次,
《周颂·潜》提及: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翻译成现代汉语:
漆水沮河自悠长,多条鱼儿沉底藏。
鳣鱼鲔鱼正肥美,鲦鲿鰋鲤亦不少。
用来祭祀献祖先,用来祈福永绵延。
《潜》是一首祭祀祈福的诗,
描绘了漆、沮二河的风景,
以及鱼类之繁、数量之多,
并以此来祭祀祖先,祈求洪福。
全文仅有二十四字,
提到的鱼儿数却达到六种,
客观地展示了当时渔业的状态,
表达人们对鱼类的认知程度,
说明贵族的祭祀活动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诗歌形象生动,读来趣味盎然。
古籍中,鲦有多种名字,
如《尔雅》称“鮂、黑鰦”;
《埤雅》称“白鲦”;
《尔雅翼》称“参鱼、肉条鱼”;
《本草纲目》称“鲹鱼”,俗称“鲹鲦鱼”。
鲦,也叫䱗、鮂,
俗称还有:
白鲦、鲹鲦、参条、窜条、穿条、白条、青鳞子等等,
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
其形状扁平,状如柳叶,
鱼背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
尾鳍边缘灰黑色,其他鳍均为浅黄色。
长度可达15厘米,
常群集于河流、湖泊沿岸浅水区域,
喜食水草、藻类、小虫等,
是一种常见于江河湖泊的普通鱼类。
从古至今,
东南西北的江河湖泊基本上都有鲦的身影,
都江堰的江河湖泊随处都有它的踪迹,
在众多的鱼类中是比较普通的一种鱼。
很多垂钓者最讨厌它闹窝,
人们习惯称其为“小杂鱼”“野杂鱼”,
但我并不在乎它的“小”和“野”,
对于像我这样以休闲、赏景的垂钓者来说,
垂钓的是心情,鲦鱼上钩多多益善。
正因为它个体小而野,
所以肉质结实,适宜油炸,
出锅后肉质细嫩,口感鲜美,
此时抿一口灌县老酒,
口齿生香,何乐而不为?
所以,尽管它比不上鳣、鲔、鲿、鰋、鲤高贵吉庆,
却有幸列入《诗经》中君王的祭品。
唐代诗人独孤及最喜欢鲦鱼下酒,
一次赏鱼品酒后挥毫赋诗一首
《垂花坞醉后戏题》:
紫蔓青条拂酒壶,落花时与竹风俱。
归时自负花前醉,笑向鲦鱼问乐无。
清朝时,每到鲦子大获的时节,
有些地方的小酒肆小饭馆就会打出品尝鲦子的广告幌子,
嘉庆诗人陈阿宝有诗记此事:
溪桥水涨鲦鱼上,市村花明九旗悬。
食品高度丰富的今天,
鲦仍然在鱼类食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仅常常出现在普通百姓的餐桌上,
还入室寻常街井的小饭馆,
也登堂富丽辉皇的大酒店,
深受大众的喜爱。
本文同发《垂钓》杂志2022年7期,
收录于西南财经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文库
及《中国知网》《龙源期刊》
《维普期刊》《百度学术》等
本文作者 赵家明
《诗经》里鲦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仅供欣赏 如有涉权 请联系删除)
鲦在《诗经》时期是帝王祭祀的一种常用鱼,
也是民间食用的普通鱼。
它常常被人提起
《庄子·秋水》 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致意思就是:
庄子和好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说:
“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地游着,
这是鱼的快乐啊。”
宋代诗人方回有《孚舟亭独坐》诗:
荦确莳籼米,浅清钓鲦鱼。
兹事不在多,克俭即有余。
欧阳修、苏东坡等大诗人也有歌咏鲦鱼的诗词。
在《诗经》众多提及的鱼类中,
鲦只是个小角色,
仅出现一次,
《周颂·潜》提及: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翻译成现代汉语:
漆水沮河自悠长,多条鱼儿沉底藏。
鳣鱼鲔鱼正肥美,鲦鲿鰋鲤亦不少。
用来祭祀献祖先,用来祈福永绵延。
《潜》是一首祭祀祈福的诗,
描绘了漆、沮二河的风景,
以及鱼类之繁、数量之多,
并以此来祭祀祖先,祈求洪福。
全文仅有二十四字,
提到的鱼儿数却达到六种,
客观地展示了当时渔业的状态,
表达人们对鱼类的认知程度,
说明贵族的祭祀活动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诗歌形象生动,读来趣味盎然。
古籍中,鲦有多种名字,
如《尔雅》称“鮂、黑鰦”;
《埤雅》称“白鲦”;
《尔雅翼》称“参鱼、肉条鱼”;
《本草纲目》称“鲹鱼”,俗称“鲹鲦鱼”。
鲦,也叫䱗、鮂,
俗称还有:
白鲦、鲹鲦、参条、窜条、穿条、白条、青鳞子等等,
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
其形状扁平,状如柳叶,
鱼背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
尾鳍边缘灰黑色,其他鳍均为浅黄色。
长度可达15厘米,
常群集于河流、湖泊沿岸浅水区域,
喜食水草、藻类、小虫等,
是一种常见于江河湖泊的普通鱼类。
从古至今,
东南西北的江河湖泊基本上都有鲦的身影,
都江堰的江河湖泊随处都有它的踪迹,
在众多的鱼类中是比较普通的一种鱼。
很多垂钓者最讨厌它闹窝,
人们习惯称其为“小杂鱼”“野杂鱼”,
但我并不在乎它的“小”和“野”,
对于像我这样以休闲、赏景的垂钓者来说,
垂钓的是心情,鲦鱼上钩多多益善。
正因为它个体小而野,
所以肉质结实,适宜油炸,
出锅后肉质细嫩,口感鲜美,
此时抿一口灌县老酒,
口齿生香,何乐而不为?
所以,尽管它比不上鳣、鲔、鲿、鰋、鲤高贵吉庆,
却有幸列入《诗经》中君王的祭品。
唐代诗人独孤及最喜欢鲦鱼下酒,
一次赏鱼品酒后挥毫赋诗一首
《垂花坞醉后戏题》:
紫蔓青条拂酒壶,落花时与竹风俱。
归时自负花前醉,笑向鲦鱼问乐无。
清朝时,每到鲦子大获的时节,
有些地方的小酒肆小饭馆就会打出品尝鲦子的广告幌子,
嘉庆诗人陈阿宝有诗记此事:
溪桥水涨鲦鱼上,市村花明九旗悬。
食品高度丰富的今天,
鲦仍然在鱼类食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仅常常出现在普通百姓的餐桌上,
还入室寻常街井的小饭馆,
也登堂富丽辉皇的大酒店,
深受大众的喜爱。
本文同发《垂钓》杂志2022年7期,
收录于西南财经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文库
及《中国知网》《龙源期刊》
《维普期刊》《百度学术》等
本文作者 赵家明
考查频率(★★★★★)
嘶哑(sī) 河堤(dī)
蓬蒿(hāo) 憔悴(qiáo)
干瘪(biě) 纤绳(qiàn)
黝黑(yǒu) 瞰望(kàn)
慰藉(jiè) 锦幛(zhànɡ)
晨曦(xī) 镶嵌(xiānɡ)
颓唐(tuí) 附和(hè)
阔绰(chuò) 惦念(diàn)
绽出(zhàn) 间或(jiàn)
擦拭(shì) 哄笑(hōnɡ)
涨红(zhànɡ) 戏谑(xuè)
粗糙(cāo) 魁梧(kuí)
门槛(kǎn) 恐吓(hè)
筵席(yán) 窒息(zhì)
惋惜(wǎn) 荣膺(yīnɡ)
骸骨(hái) 骄奢(shē)
荫庇(yìn) 惊骇(hài)
挟卷(xié) 紊乱(wěn)
沉湎(miǎn) 怡悦(yí)
臆测(yì) 馈赠(kuì)
恻隐(cè) 告禀(bǐnɡ)
崛起(jué) 翘首(qiáo)
咀嚼(jué) 忏悔(chàn)
呓语(yì) 踌躇(chú)
呜咽(yè) 涟漪(yī)
遐思(xiá) 困惑(huò)
转瞬即逝(shùn) 海市蜃楼(shèn)
断壁残垣(yuán) 引颈受戮(lù)
浩瀚无垠(hàn) 遍稽群籍(jī)
万恶不赦(shè) 中流砥柱(dǐ)
情不自禁(jīn) 猝不及防(cù)
鳞次栉比(zhì) 刽子手(ɡuì)
考查频率(★★★★☆)
汹涌(xiōnɡ) 邮票(yóu)
掠夺(lüè) 簇新(cù)
疲惫(bèi) 虔信(qián)
闪耀(yào) 喉咙(hóu)
悲愤(fèn) 蓬勃(pénɡ)
迷惘(wǎnɡ) 沐浴(mù)
隧洞(suì) 坍塌(tān)
畜生(chù) 名讳(huì)
踉跄(qiànɡ) 瞭望(liào)
休憩(qì) 焦躁(zào)
吮吸(shǔn) 勉强(qiǎnɡ)
舔舐(shì) 踝骨(huái)
吝啬(sè) 孱弱(chán)
辗转(zhǎn) 虬须(qiú)
攫取(jué) 陷阱(jǐnɡ)
芳馨(xīn) 云翳(yì)
怜悯(mǐn) 豁免(huò)
斟酒(zhēn) 袒露(tǎn)
峥嵘(zhēnɡ) 踱步(duó)
安逸(yì) 嘹亮(liáo)
拗不过(niù) 一气呵成(hē)
呱呱坠地(ɡū) 无精打采(cǎi)
漠不关心(mò) 如坐针毡(zhān)
断壁残垣(yuán) 睡眼惺忪(sōnɡ)
折衷是非(zhōnɡ) 无可奈何(nài)
垂头丧气(sànɡ) 通宵达旦(xiāo)
考查频率(★★★☆☆)
腐烂(fǔ) 荇藻(xìnɡ)
喷薄(pēn) 白桦(huà)
一枚(méi) 坟墓(mù)
蘸着(zhàn) 灰烬(jìn)
驳船(bó) 熏黑(xūn)
嗥叫(háo) 龇牙(zī)
害臊(sào) 勒令(lè)
晌午(shǎnɡ) 烟囱(cōnɡ)
魁梧(kuí) 醋栗(lì)
逮住(dǎi) 迟钝(dùn)
苔藓(xiǎn) 咧嘴(liě)
跛脚(bǒ) 巉岩(chán)
加冕(miǎn) 枭鸟(xiāo)
愤懑(mèn) 唿哨(hū)
耷拉(dā) 舀水(yǎo)
瘠薄(jí) 癖性(pǐ)
饶恕(shù) 打鼾(hān)
阴霾(mái) 钢盔(kuī)
狼嗥(háo) 羼水(chàn)
企图(qǐ) 甘霖(lín)
打折了腿(shé) 鲜血淋漓(lí)
天伦之乐(lún) 袅袅烟云(niǎo)
遮天蔽日(zhē) 下贱胚子(pēi)
有例可援(yuán) 越俎代庖(zǔ)
百鸟啾啾(jiū) 鸡犬不宁(quǎn)
囫囵吞枣(hú) 倾家荡产(qīnɡ)
考查频率(★★☆☆☆)
艾青(Ài) 荔枝(lì)
蝼蚁(lóu) 淤滩(yū)
荤菜(hūn) 荐头(jiàn)
服辩(biàn) 蒲包(pú)
隐匿(nì) 剜肉(wān)
捯气(dáo) 腌臜(ā)
鲦鱼(tiáo) 嘬嘴(zuō)
骡马(luó) 温驯(xùn)
胡茬(chá) 噘嘴(juē)
筛子(shāi) 鲑鱼(ɡuī)
蘸水(zhàn) 鹭鸶(lù)
黏膜(nián) 痱子(fèi)
糍粑(cí) 嬷嬷(mó)
盘缠(chan) 豺狼(chái)
缆绳(lǎn) 打盹(dǔn)
祠堂(cí) 山麓(lù)
茴香豆(huí) 盐煮笋(sǔn)
猪崽子(zǎi) 威风凛凛(lǐn)
地无一垄(lǒnɡ) 一哄而散(hònɡ)
擀面杖(ɡǎn) 半身不遂(suí)
打牙祭(jì) 星临万户(lín)
顶礼膜拜(mó) 令人作呕(ǒu)
《诗经》里鲦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仅供欣赏 如有涉权 请联系删除)
鲦在《诗经》时期是帝王祭祀的一种常用鱼,
也是民间食用的普通鱼。
它常常被人提起
《庄子·秋水》 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致意思就是:
庄子和好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说:
“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地游着,
这是鱼的快乐啊。”
宋代诗人方回有《孚舟亭独坐》诗:
荦确莳籼米,浅清钓鲦鱼。
兹事不在多,克俭即有余。
欧阳修、苏东坡等大诗人也有歌咏鲦鱼的诗词。
在《诗经》众多提及的鱼类中,
鲦只是个小角色,
仅出现一次,
《周颂·潜》提及: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翻译成现代汉语:
漆水沮河自悠长,多条鱼儿沉底藏。
鳣鱼鲔鱼正肥美,鲦鲿鰋鲤亦不少。
用来祭祀献祖先,用来祈福永绵延。
《潜》是一首祭祀祈福的诗,
描绘了漆、沮二河的风景,
以及鱼类之繁、数量之多,
并以此来祭祀祖先,祈求洪福。
全文仅有二十四字,
提到的鱼儿数却达到六种,
客观地展示了当时渔业的状态,
表达人们对鱼类的认知程度,
说明贵族的祭祀活动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诗歌形象生动,读来趣味盎然。
古籍中,鲦有多种名字,
如《尔雅》称“鮂、黑鰦”;
《埤雅》称“白鲦”;
《尔雅翼》称“参鱼、肉条鱼”;
《本草纲目》称“鲹鱼”,俗称“鲹鲦鱼”。
鲦,也叫䱗、鮂,
俗称还有:
白鲦、鲹鲦、参条、窜条、穿条、白条、青鳞子等等,
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
其形状扁平,状如柳叶,
鱼背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
尾鳍边缘灰黑色,其他鳍均为浅黄色。
长度可达15厘米,
常群集于河流、湖泊沿岸浅水区域,
喜食水草、藻类、小虫等,
是一种常见于江河湖泊的普通鱼类。
从古至今,
东南西北的江河湖泊基本上都有鲦的身影,
都江堰的江河湖泊随处都有它的踪迹,
在众多的鱼类中是比较普通的一种鱼。
很多垂钓者最讨厌它闹窝,
人们习惯称其为“小杂鱼”“野杂鱼”,
但我并不在乎它的“小”和“野”,
对于像我这样以休闲、赏景的垂钓者来说,
垂钓的是心情,鲦鱼上钩多多益善。
正因为它个体小而野,
所以肉质结实,适宜油炸,
出锅后肉质细嫩,口感鲜美,
此时抿一口灌县老酒,
口齿生香,何乐而不为?
所以,尽管它比不上鳣、鲔、鲿、鰋、鲤高贵吉庆,
却有幸列入《诗经》中君王的祭品。
唐代诗人独孤及最喜欢鲦鱼下酒,
一次赏鱼品酒后挥毫赋诗一首
《垂花坞醉后戏题》:
紫蔓青条拂酒壶,落花时与竹风俱。
归时自负花前醉,笑向鲦鱼问乐无。
清朝时,每到鲦子大获的时节,
有些地方的小酒肆小饭馆就会打出品尝鲦子的广告幌子,
嘉庆诗人陈阿宝有诗记此事:
溪桥水涨鲦鱼上,市村花明九旗悬。
食品高度丰富的今天,
鲦仍然在鱼类食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仅常常出现在普通百姓的餐桌上,
还入室寻常街井的小饭馆,
也登堂富丽辉皇的大酒店,
深受大众的喜爱。
本文同发《垂钓》杂志2022年7期,
收录于西南财经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文库
及《中国知网》《龙源期刊》
《维普期刊》《百度学术》等
本文作者 赵家明
鲦鱼拼音Tiáo Yú
别名鮂、黑鰦(《尔雅》),白鲦(《毛诗笺》),参鱼、肉条鱼(《尔雅翼》),鲹鱼(《纲目》),白漂子(《黑龙江流域鱼类》),鲹鲦(《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出处《纲目》
来源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原形态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Ⅲ11~14。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鳍均为浅黄色。
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食物主要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产卵期约在5~7月间。冬季潜居于深水层。
生境分部分布很广,我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性味《纲目》:\"甘,温,无毒。\"
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心。\"
功能主治《纲目》:\"暖胃,止冷泻。\"
摘录《中药大辞典》
鲦鱼拼音Tiáo Yú
英文名fish
别名鮂、黑鰦、白鲦、餐鱼、参鱼、肉条鱼、白漂子、鲹子、青鳞子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纲目》:鲦鱼生江湖中,小龟也,长仅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鳞细而整,洁白可爱,性好群游。
来源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culter lcucisculus (Basilewsky.)
原形态鲦鱼,体细长侧扁,背部轮廓几乎成一直线,腹部略弯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腹棱完全。头呈三角形略尖。口端位,斜裂。眼位于头的前部。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成钩状。鳞耙15-20。侧线鳞45-57,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向下急剧弯折,成一角度,沿腹侧行至臀鳍其部处复又向上弯折,然后沿着尾柄中线直达尾鳍基部。背鳍3,7,具有光滑的硬刺,其长约为头长的2/3,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3,11-14。尾鳍深叉。全身银白色,体背淡青灰色,尾鳍边缘灰黑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为中上层鱼类。栖于河流、湖泊沿岸水体上层,是极常见的小型鱼类。杂食性。从春至秋常集群于沿岸浅水区游动觅食。
资源分布:除我国西部高原外,其作地区的诸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中均有分布。
性状四季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温中止泻。主胃脘冷痛;肠寒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00g。
各家论述《纲目》:暖胃,止冷泻。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