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唐代古琴传世不足二十,鲁荒王天风海涛琴一出,直逼故宫国宝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琴棋书画是古代儒生的必备技能,而拥有一张好琴则是许多读书人的毕生梦想。

图注:《听琴图》,宋徽宗;画中抚琴者为徽宗本人,穿红袍者是奸相蔡京

在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名琴的说法,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和蔡邕的“焦尾”琴。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这四大名琴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了。

到了唐代,蜀中雷氏家族达到了当时制琴的巅峰,其中又以雷威最为有名,经过雷威亲自制作的琴无一例外都成为绝世名品而被皇室贵族收藏。

流传至今的唐琴也不足二十张,由大师雷威亲手所制的唐代古琴能留存到现在的也不过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琴,馆藏于浙江博物馆的彩凤鸣岐琴,馆藏于台北故宫的春雷琴等寥寥数件,而每一件雷威古琴都堪称镇馆之宝级别。

本期我们聊一聊馆藏于山东博物馆的一件唐代绝品古琴,来自大唐制琴大师亲手打造的天风海涛琴。

1969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几个农民在“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发现了一座超规格的古墓。1970年至1971年,山东省博物馆、济宁市和邹县考古工作者在在当地部队、村民的帮助下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一次抢救性考古,就发现了被称为明代亲王第一陵的明鲁荒王朱檀的墓葬。

朱檀是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母亲是马皇后、李淑妃死后统帅六宫的郭宁妃,朱檀深受朱元璋喜爱,两个月大就被封为鲁王。

据《明史》记载,朱檀也是非常聪明伶俐,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好文礼士,善诗歌”——《明史》

但是自从朱檀十五岁的时候被朱元璋派往封地就藩之后,在没人监督之下,年纪轻轻的朱檀开始随心所欲,甚至这么年轻就已经开始打算追求炼丹,求长生之道。

没想到朱檀在19岁的时候,因为迷信道士,服食了有毒的丹药,导致双目失明最后毒发身亡,年仅20岁。

朱檀也是朱元璋时代第一个死去的藩王,朱元璋得知朱檀的死讯后,非常生气,认为他的行为非常荒唐,因此给了朱檀一个恶谥:荒!

1970年,山东博物馆考古队发现明代鲁荒王墓葬后,共发现出土文物2000多件,其中明代亲王的九旒冕是全国首次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在鲁荒王朱檀墓室里,还发现了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用品,其中琴就是这把天风海涛琴。

这把琴为仲尼式,身长121厘米,琴头高7.9厘米,肩宽19.5厘米,尾宽13厘米。琴面用桐木斫成,底为梓木,琴身通体黑漆,十三徽由金片镶嵌而成,琴底二雁足为玉雕仰莲形;琴面布满蛇跗断纹。

琴底有长条形龙池和凤沼两共鸣槽。龙池内有墨书2行:“圣宋隆兴甲申重修,大唐雷威亲斫”。

这两行墨书可以说完整的证明了大唐雷威在亲手制造这把天风海涛琴后,一直流传到了南宋宋孝宗时期又进行了一次修复。

这把琴因为雷威亲斫的原因,一直被当作珍品收藏在皇室之中。在宋亡后,这把琴又被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女祥哥剌吉所收藏。

祥哥剌吉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喜爱汉人的琴棋书画,她在嫁给元朝的鲁王雕阿不剌之后,一直在鲁国生活,“天风海涛”琴始终伴随她左右。

等到朱元璋称帝,灭亡元朝后,这把绝世唐琴就流传在了鲁荒王朱檀的手上,而等到朱檀因为荒唐的吃丹药行为而亡故,这把朱檀生前极为喜欢的琴也跟着他埋入地下。

等到1970年,埋藏了六百余年的古琴再次重见天日,震撼考古界。虽然这把天风海涛琴出土后琴七弦已缺失,无法弹奏,但是这把宋元明三代皇室都珍重收藏的唐代古琴依然弥足珍贵,这一声“镇馆之宝”也是毫无疑问担当得起。

备注:

1、“天风海涛”是形容琴音如同天空的清风和大海的浪涛一样优美;

2、琴上的金徽即为系琴弦的绳;

3、蛇腹断纹是判断古琴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琴的断纹一般在百年以上才会出现,在中国古琴中,琴面的断纹有梅花断、牛毛断、龟纹断和蛇腹断等,这些断纹不仅是古琴的点缀标识,而且也会使琴声变得松透古雅,音色美妙。宋人陆游有诗赞曰:“古琴蛇蚹评无价,鱼肠宝剑託有灵”。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

国宝档案 2010年 第223期

《探索发现》--明代鲁荒王王陵20180415

《出自制琴名匠雷威之手的——天风海涛琴》--山东博物馆

传统古琴的尺寸和形制都是很规范的,看看你认识的对吗?G104

顾博士讲传统古琴斫制技艺G104:简析传统的古琴斫制技艺之四

小编所撰原文,发表于《郑州师范教育》2017年第3期。

2、琴体尺寸。

实物中琴体的尺寸并不一致,从平均值来看:唐代,通长约121.8、大多在120.0至125.0厘米之间,隐间约112.3、大多在111.0至113.5厘米之间,肩宽20.2、大多在19.0至22.0厘米之间,尾宽约14.1、大多在13.4至15.0厘米之间,最大厚度约5.3、大多在5.2至5.6厘米之间;宋代,通长约122.1、大多在118.4至128.7厘米之间,隐间约112.7、大多在109.1至117.7厘米之间,肩宽约20.0、大多在18.5至23.0厘米之间,尾宽约14.0、大多在13.0至16.5厘米之间,最大厚度约5.4、大多在5.0至5.7厘米之间;元代,通长约121.0、大多在119.4至122.4厘米之间,隐间约112.0、大多在111.0至113.3厘米之间,肩宽约19.7、大多在19.1至20.0厘米之间,尾宽约14.1、大多在13.7至15.1厘米之间,最大厚度约5.2大多在5.0至5.5厘米之间;明代,通长约121.8、大多在117.0至126.1厘米之间,隐间约112.3、大多在108.0至118.0厘米之间,肩宽约19.4、大多在17.5至22.0厘米之间,尾宽约13.8、大多在12.0至15.5厘米之间,最大厚度约5.2、大多在4.2至6.7厘米之间;清代,通长约119.5、大多在117.8至125.3厘米之间,隐间约109.7、大多在108.0至115.3厘米之间,肩宽约18.8、大多在16.9至20.2厘米之间,尾宽约13.4、大多在12.0至14.5厘米之间,最大厚度约5.3、大多在4.2至5.9厘米之间。实物中琴体的尺寸,自唐宋以后通长逐渐变短、宽度逐渐变窄,但琴体厚度基本都在5.3厘米左右整体来说变化不大,这表明琴体的形制有逐渐变短、变窄、变圆的趋势。

古代文献记载的琴体尺寸,大多都不一致,并且各个时代的尺寸长度也不相同,参考意义不大,但在古代文献中已经认识到琴体的尺寸大小会对琴体发声特点产生影响,例如《碧落子斫琴法》指出“大意格定尺寸為以調諧為本,音若清暢斯為得矣,不必執定尺寸,按抱樣式而求精”“近代所效古制微短,其音促而聲細”。

3、琴体形制

综合实物和文献:从外形看整个琴体呈扁长条形,最宽、最厚处一般在琴肩附近,向琴头和琴尾两端逐渐变窄、减薄;琴面中部微微隆起,向两侧逐渐减薄呈圆弧状,琴体最厚处隆起较高、两端隆起较低,弦内部分弧度较小、较平,弦外部分弧度增大,自琴肩附近至岳山一般都有低头设置,弦内自低头始处至龙龈纵向呈平直状;琴底形制多与琴面类似,只是隆起幅度较小,也有一些实物的底面较平,多数实物的底板在尾部内收、长度稍短于面板的长度;琴足大多都设置在九徽与十徽中间,第一类琴式的琴肩多设置在三徽附近、琴腰多开在八徽至十一徽之间。从实物来看,各时代的特点也有差异:唐代古琴多阔大厚重、项部和腰部的边棱多做圆处理,宋代以后的古琴多较扁平、项部和腰部也不做处理。

表3 历代传世古琴实物琴体制度资料统计表(200张)

一般来说:琴体越长、越薄、越窄,琴项和琴腰越长、越窄、越薄,则琴体及相关部位的固有频率越低、越容易振动[7]192;琴肩位置越靠上,大槽腹的空间越大、槽腹内空气的固有频率越低[8]92;琴腰和琴足的位置越往上,大槽腹的空间越小槽腹内空气的固有频率越高、小槽腹的空间越大槽腹内空气的固有频率越低、琴尾越长固有频率越低,越往下则相反,琴腰在八徽至十一徽、琴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更利于两侧琴体的振动平衡;音板表面的弧度越大,音板的固有频率越高、发音质量越高[9] [10];琴项和琴腰明显、琴头和琴尾宽厚相当,则琴体的固有频率较低、对各频段声音的响应较均匀、较容易振动[11]。

总结来看:自唐宋之后琴体发声的特点有逐渐倾向坚清的趋势;上述第一类琴式的发声性能较好,特别是仲尼式的发声性能要较其它琴式更好;上述第一类琴式的第一种和第二类琴式,由于增大了槽腹的空间,能更好地响应较低频率的声音,也就是说这类琴体更适于发出的频率较低声音,而仲尼式等第一类第二种琴式则更适合发出频率较高的声音,这与古代追求苍古和清脆两种古琴发声风格的传统相一致[12]。

浙江省博物馆藏唐代春雷秋籁琴

春雷秋籁琴。仲尼式;通长117.1、隐间107.3、额宽16.8、肩宽17.4、尾宽12.0厘米;通体呈黑色;鹿角灰胎。

小编,专业研究、科普传统古琴斫制技艺,潜心仿琴、斫琴,志同道合者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