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龙 又称为棘背龙、脊背龙,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的非洲北部,约为1亿1400万年到6500万年前。最明显的特征是背部有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经棘延长而成,长度可达2.2米,长棘之间推断有皮肤连结,形成一个巨大的帆状物。对于这帆状物的功能,科学家们众说纷纭。
模式种
埃及棘龙
Spinosaurus aegyptiacus
棘龙属目前有两个已命名种,分别为:
埃及棘龙 S. aegyptiacus
摩洛哥棘龙 S. marocannus
摩洛哥棘龙的骨架模型
棘龙的第一个化石是在1912年发现于埃及西部的拜哈里耶绿洲,并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在1915年命名为模式种埃及棘龙。最初的标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摧毁,但最近几年发现了其他的头颅骨、爪子、胳膊、尾锥、头冠等身体部分的化石。摩洛哥棘龙是在1996年由戴尔·罗素所研究、命名,罗素是根据颈椎长度而将它们建立为一个新种。罗素比较颈椎椎体的长度、椎体后缘的高度,发现埃及棘龙的比例为1.1,而摩洛哥棘龙的比例为1.5。然而,数名研究人员认为摩洛哥棘龙的颈椎长度只是个体间的变化,而埃及棘龙的正模标本已被轰炸破坏,因此无法比对两者是否为相同动物,而且无法确定摩洛哥棘龙的颈椎是第几节。三个不同棘龙个体与人类的体型比较,从左到右分别为幼年个体(MSNM V6894,迄今发现最小的个体)、新模标本(FSAC-KK18888)与迄今发现最大的个体(MSNM V4047)
根据最近的估计,棘龙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陆生肉食性恐龙之一,长度远远大于暴龙等传统印象中的凶猛恐龙,但是重量却和暴龙持平或者低于它,身高普遍低于大型兽脚类掠食者。
这些推算显示棘龙身长13到18米,高度约为2.1至4.8米,体重为4到18吨。
自从棘龙被发现之后,它们成为最长、最大型兽脚类恐龙的候选者之一,但以前一般大众对于棘龙的巨大体型并没有概念,直到棘龙出现在2001年的电影《侏罗纪公园 III》,以及2005年对于它们新标本的研究。弗雷德里克·冯·休尼博士与数十年后的唐诺·葛勒特都在他们的研究中,将棘龙列为最巨大的兽脚类恐龙之一。他们认为棘龙身长为15米,重量为6吨以上。
在1988年,格里高利·保罗也将棘龙列为最长的兽脚类恐龙,身长一样被叙述为15米,但估计的体重数据较低,约4吨。
达鲁·沙索发现的埃及棘龙的部分上颌,编号MSNM V4047
该标本由前上颌骨、部分上颌骨、以及部分鼻骨所构成,这些部位总长度为98.8公分。头颅骨被估计有2.15米长。该标本被估计约18到20米长,重量约23吨。
在2005年,克里斯提亚诺·达鲁·沙索认为棘龙、似鳄龙有类似的身体与头颅骨比例,而似鳄龙的身长估计约为11米,体重约3.8吨。达鲁·沙索等人根据这个数据,而将棘龙身长估计为18到20米,体重为20到23吨。之后有极少数研究人员也质疑,棘龙科的不同属是否有不同的头颅骨形状,而这将导致不同的身长估计值。
棘龙的口鼻部较窄,布满笔直的圆椎状牙齿,牙齿缺乏锯齿边缘,类似其他的棘龙科恐龙。每块前上颌骨有6或7颗牙齿,每块上颌骨有12颗牙齿。前上颌骨的第2、第3颗牙齿明显地较大,长度13厘米,而和骨后方的一些牙齿略小,但也有7厘米长。
前上颌骨牙齿、上颌骨的大型牙齿间形成一个缺口。此缺口与下颌的大型牙齿吻合。棘龙的口鼻部前端略为膨大,眼睛前方有一个小型突起物。
在2005年,克里斯提亚诺·达鲁·沙索根据三个标本,并参考激龙的头颅骨后半段形状,而估计棘龙的头颅骨长度约为2.15米。之后有少数研究人员质疑,棘龙科的不同属是否有不同的头颅骨形状。
棘龙的背部有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经棘延长而成,长度可达2.2米,长棘之间推断有皮肤连结,形成一个巨大的帆状物。然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长棘是由肌肉覆盖着,形成隆肉或是背脊。
棘龙拥有独特的帆状物,早在1915年,恩斯特·斯特莫就认为这些背部结构物支撑著脂肪构成的隆肉。在1997年,Jack Bowman Bailey最近提出棘龙、豪勇龙的背棘并非细棒,而是前后轴宽广,不同于盘龙目的扁平背帆,而是类似巨角犀、长角野牛的背脊,所以棘龙的背棘应是支撑着较厚、较肥胖的结构物,而非细的帆状物。
本人(仅个人观点)赞同以上的观点,背棘起着支撑作用。那么它们的形体将有可能发生大的变化,更倾向于躯体的粗壮,也因此在生态习性的推测方面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它们的体型也许会变成这样
棘龙的帆状物功能仍未确定:科学家们已提出数个假设,包含调节体温、吸引异性的展示物。此外,如此明显的背部特征可使棘龙的外表看起来比较大,可威胁其他动物。
如果这些帆状物拥有大量的血管,棘龙可使用帆状物的大型表面积来吸收热量。这显示棘龙至少是某种程度的温血动物,并生存于夜间气温低、冷,但天空通常很少云的地区。棘龙与豪勇龙被认为为生存于早期撒哈拉沙漠的边缘,这可解释上述的功能。
这些帆状物也有可能用来释放多余的体温,而非收集热量。根据霍尔丹法则,与身体体积相比,大型动物反而拥有较小比例的表面积,它们释放的热量温度较高,而吸收的热量温度较低。这些恐龙的帆状物增加相当程度的身体皮肤面积,而且所增加体积最少。此外,如果将这些帆状物远离太阳方向,或是以90度迎接较冷的风,这些身处白垩纪非洲的动物将能更有效地降低体温。
之后有其他研究人员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如果棘龙有背帆,它们吸收热量的效率,将高于散发热量的效率。他们认为这些有长神经棘的恐龙,背部具有脂肪构成的隆肉,以储存能量。
许多现代动物的复杂身体结构,在求偶季节时具有吸引异性功能。这些恐龙的帆状物有相当可能性具有吸引求偶功能,类似孔雀的尾巴。斯特莫假设这些恐龙的雄性与雌性拥有不同大小的神经棘。如果属实,这些帆状物可能拥有耀眼的颜色,但这是完全建立于推测上的。
在传统看法里,棘龙被叙述成二足动物,80年代早期之后,它们被认为至少有时可用四足方式行走。这个论点因为发现了重爪龙而得到支持,重爪龙是棘龙的近亲,拥有结实的手臂。
在1997年,Jack Bowman Bailey赞成棘龙为可能四足姿势,这可见于他研究中的新重建图。这个四足步态理论已经过时了,但棘龙科恐龙可能以四足姿态蹲伏。
棘龙步态的骨架模型
棘龙的栖息环境涵盖北非大部分,但只有部分地区被研究过。一个针对摩洛哥恐龙群的研究,认为森诺曼阶的棘龙、鲨齿龙、三角洲奔龙的地理分布横跨整个北非。棘龙生存于当时埃及地区的海岸与潮坪环境,具有红树林,与类似的大型掠食动物共存。
目前仍不确定棘龙主要是陆地掠食动物,还是食鱼性。棘龙拥有延长的嘴部、圆椎状牙齿、以及较高的鼻孔,类似现代鳄鱼,显示它们可能是鱼食性。
棘龙食性的唯一直接证据来自于它们的近亲,居住于欧洲与南美洲的重爪龙。曾在重爪龙的胸腔中,发现了一些鳞齿鱼的鳞片;另一个标本的胃部曾发现幼年禽龙的骨头。另外,在南美洲发现的一个翼龙类化石上,嵌入一个棘龙类的牙齿,显示棘龙类偶尔以这些飞行主龙类为食。
棘龙可能是种无特定目标、多种食物来源的掠食动物,可用白垩纪的大型灰熊来形容它们,平常偏好捕食鱼类,但也寻找许多小型到中型的猎物为食。
在2009年,达鲁·沙索等人对编号MSNM V4047标本进行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发现棘龙的上颌下颌有疑似感应器官的小孔。达鲁·沙索等人推测,棘龙会将身体浸泡在水中,头部半露出水面,并感应周围的猎物动静,而进行猎食。
在2010年,一项针对棘龙科牙齿的氧同位素研究,显示棘龙是半水生动物。这项研究分析棘龙、重爪龙、激龙、暹罗龙的氧同位素组成,并与同时代的其他兽脚类恐龙(例如鲨齿龙)、乌龟、鳄鱼互 相比较。研究人员发现棘龙牙齿的氧同位素组成,较接近同一地区发现的乌龟、鳄鱼,而不类似同一地区的兽脚类牙齿。研究人员推测棘龙是半水生动物,可在陆 地、水域中生存,以避免与当地的大型兽脚类恐龙、大型水生鳄鱼竞争食物。
棘龙长久以来出现在大众的恐龙书籍里,但直到最近才有足够的棘龙科资讯可以正确地描述棘龙。在过去,棘龙是以直立、背部有帆状物的兽脚亚目形象所重建,直到1955年,艾伯特·拉伯(Albert de Lapparent)与Lavocat建立了一个具影响力的棘龙重建图。
棘龙出现在2001年的电影《侏罗纪公园3》。在电影里,棘龙被描述成比暴龙还要大型、强壮的动物,有着类似异特龙眼前方的角冠,棘龙甚至在一个打斗场景里折断了暴龙的脖子。在现实中,棘龙与暴龙生存在不同大陆,时间也相差了数百万年,因此这两种生物之间不可能发生决斗。
棘龙也出现在电视节目《失落的埃及恐龙》,在节目中棘龙穿越白垩纪埃及的沼泽地。棘龙也出现在探索频道的电视节目《远古巨兽大复活》,节目将棘龙叙述成白垩纪非洲的顶级掠食动物,猎食皱褶龙,并杀死竞争尸体的鲨齿龙、帝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动物世界”
微信公众号:iltawcom
我们在古生物的历史认知上,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普遍认为: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霸王龙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凶猛的陆地食肉恐龙。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对亿万年以前的恐龙世界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而从最近被科学家发现的巨型食肉恐龙的化石上来看,霸王龙的“恐龙之王”的位置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大自然是可怕的,竟然孕育出了很多比暴龙更大、更可怕的食肉恐龙。下面我们就来根据最新考古探索给恐龙界的十位老大们做个排名。(主要依据体长、重量、咬合力为依据)
第十名:
特暴龙,意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种大型兽脚亚目恐龙,属于暴龙超科。是霸王龙的远亲。特暴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亚洲的蒙古和中国,约7400万年前到7000万年前。特暴龙的化石大部分是在蒙古发现,而在中国发现了更多破碎骨头。过去曾经有过许多的种,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种为勇士特暴龙(T. bataar),又译勇猛特暴龙。特暴龙最长可达12米,最重7.5吨。和近亲相比,特暴龙吻部较窄,腿虽然长但按照比例不如近亲长,前肢比例是暴龙科里最短小的,身体很粗壮。

特暴龙猎杀食草恐龙

特暴龙凶悍的外表
第九名:
西雅茨龙,是生活在美国的一种巨型食肉恐龙,生活在白垩纪中期到晚期的白垩纪,生存年代为9900万年至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森诺曼阶,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兽脚亚目和食肉恐龙之一,也是北美洲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别名噬人龙、食人妖怪龙。

曾经,西雅茨龙以前被误认为属于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异特龙超科新猎龙科,但2014年的研究表明,它应属于兽脚亚目虚骨龙类暴龙超科大盗龙类,但哪一科暂时存在着争议。根据目前发现的化石显示,成年西雅茨龙体长14米、臀高3.95米、体重8.7吨,是体型仅次于棘龙、霸王龙、蛮龙、马普龙、鲨齿龙、南方巨兽龙、奥沙拉龙、魁纣龙的食肉恐龙,是体型第九大的食肉恐龙。根据研究证明,西雅茨龙的主要猎物包括中到大型的蜥脚亚目恐龙,但包括各种体型的鸟臀目恐龙。和极其著名的远亲霸王龙一样,西雅茨龙也拥有着大型的头颅骨、粗壮的躯体和长而发达的双腿,但它的前肢的发达和爪子的大小明显强过远亲霸王龙。

西雅茨龙
第八名:
食蜥王龙,属于兽脚亚目的异特龙科,是异特龙的近亲,是一种非常大的兽脚亚目食肉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到侏罗纪末期,约在1.51-1.45亿年前启莫里阶到提通阶,也是侏罗纪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体型仅次于北美谭氏蛮龙,略小于葡萄牙格式蛮龙。食蜥王龙也是侏罗纪体型最大的异特龙超科。最大标本可达13米8.2吨。
食蜥王龙与人类大小对比
第七名:
魁纣龙,意思是暴君;而Titan(Tītânes)意思就是巨人。故可以理解名称含义为“暴君巨人”。其中文名称中的魁象征高大,纣则取自商朝后期的有名暴君纣王),最大体长接近13.5米长,最大体重9.3吨,体型仅次于棘龙、霸王龙、蛮龙、鲨齿龙、马普龙,南方巨兽龙,是体型第七大的肉食恐龙。
魁纣龙庞大的身躯
骨骼的结构表明魁纣龙的亲缘关系属于在南方巨兽龙和鲨齿龙之间的恐龙,魁纣龙属于鲨齿龙亚科,亲缘关系更接近南方巨兽龙和马普龙,而离鲨齿龙相对较远。魁纣龙分布在阿根廷,是最早出现的鲨齿龙科之一,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阿普第阶到白垩纪中期的阿尔布阶,生存年代为1.18亿年-1.1亿年以前。体重指数和身体粗壮度超过了除霸王龙外的所有兽脚亚目和食肉恐龙,但头部比例比南方巨兽龙小一些,体重指数和身体粗壮程度在食肉恐龙里仅次于霸王龙。它有着中等大小的前肢和爪子,但在鲨齿龙科里比其他近亲都要大。和其他近亲一样,魁纣龙也被认为是以中到巨型蜥脚亚目恐龙为主要食物的。目前已发现了两个较为完整的骨骼化石和60多颗来自于两个个体的完整牙齿化石。由于外表相貌、骨骼构造、名字含义以及生态霸主地位都与著名的霸王龙酷似,也被一些恐龙爱好者称为“阿根廷的霸王龙”。
魁纣龙猎杀大型食草恐龙
第六名:
南方巨兽龙,属于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鲨齿龙科,巨兽龙生存在白垩纪中期(1亿年前至9200万年前的森诺曼阶)的阿根廷,硕大而狭长的长嘴巴长着一口很锋利但单薄的牙齿。它有很可怕的咬合力和很快的撕咬速度以及如同餐刀一样锋利的薄牙,它走路用两条小短腿。根据化石标本显示,南方巨兽龙最大个体长13.8米,臀高4米,总身高在4.2米左右,重达10.52吨,头颅骨长度175厘米。

南方巨兽龙排名曾被认为超过暴龙
现有标本MUCPV-CH1存放于阿根廷内乌肯的卡门菲耐斯市立博物馆。此外,若按照腿长、身高和自身体长的比例看,南方巨兽龙是按比例最矮的食肉恐龙之一。尽管由于化石数量极稀少,并且没有青年个体和幼年个体的化石发现,但科学界根据南方巨兽龙正模是老年发福个体并参考近亲推算,巨兽龙的物种平均体重为8.2吨。根据近亲昆卡猎龙的皮肤化石来看,科学界普遍认为,南方巨兽龙身体局部长有羽毛。

巨兽龙酷似暴龙的外表
巨兽龙被一些科普读物和影视作品故意夸大成比暴龙还要大的最大食肉恐龙,包括方舟也是,但现实绝非如此。众所周知的是,以往巨兽龙的脑袋大小复原和物种体型曾被严重高估,最新的研究表明,巨兽龙的实际头骨尺寸远比以前所估算的小的多。虽然巨兽龙并不是白垩纪最强最大的恐龙,但它和暴龙.鲨齿龙是最强的三种食肉恐龙。
第五名:
马普龙(属名:Mapusaurus)意为“大地蜥蜴”,是种巨型肉食龙下目恐龙,小于棘龙,但也是目前第3大的食肉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阿根廷,约8700万年前的科尼亚克阶。马普龙的体型大于它们的近亲鲨齿龙和南方巨兽龙,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体长14.5米,体重重达12吨重。
马普龙高大的曾经挤身第三的位置
在2006年,科里亚、科尔根据编号MCF-PVPH-208.203标本,估计马普龙的身长约14。5米。马普龙的其他零散骨头来自于略大一些的个体,这些标本体型要小于南方巨兽龙,而科里亚、科尔估计南方巨兽龙约13.8米。因此马普龙的身长约10到14米。体重则是根据编号MCF-PVPH-208.234标本的股骨,重量接近10吨。而目前最大的马普龙个体体重达到了12.5吨。这使得马普龙成为了已知第三大的食肉恐龙,也是目前异特龙超科、鲨齿龙科、南美洲食肉恐龙里体型最大的。

马普龙匀称的外表
第四名:
撒哈拉鲨齿龙(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此君很是出名,和最大的食肉恐龙生活在同时代且同一范围,而且经常抢夺前者食物,是体型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在体型上曾很长时间被认为超过霸王龙,生存于白垩纪中期到白垩纪晚期,阿尔布阶(Albian)到土仑阶(1亿—9300万年前)。鲨齿龙是一种生存于埃及,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巨型食肉恐龙。鲨齿龙身长11.5至14米,重6吨至11.5吨,高约4.5米。特点是牙齿非常类似鲨鱼牙齿,而且是所有食肉龙里最锋利的,有很明显的纹路,像噬人鲨的牙齿,极其适合放血。它的头比霸王龙稍长稍小,但脑容量比霸王龙略小。与巨兽龙,霸王龙实力相当。
巨大的鲨齿龙

鲨齿龙拥有挑战棘龙的实力
第三名:
蛮龙也叫野蛮龙、蛮王龙,是凭借着强壮的体格成功逆袭到第三的位置,在体型同等里被认为唯一一个能与霸王龙较量的食肉恐龙。是著名的斑龙(巨齿龙)的亲戚,属于兽脚亚目斑龙超科里的斑龙科斑龙亚科。蛮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15300万年前的启莫里阶;是侏罗纪最强和体型最大的兽脚亚目和食肉恐龙之一,还是欧洲发现最大的食肉龙。分布范围包括美国、葡萄牙、南非、坦桑尼亚、中国。体长9-14.2米一般体重7-8.6吨最大个体达12.2吨。性情残暴,腿长而强壮,奔跑速度够快,体型粗大强壮,牙齿很长且属于半放血半碎骨的牙齿。蛮龙属目前有五个种:谭氏蛮龙、君王蛮龙、格式蛮龙、英格蛮龙。
体格强壮的蛮王龙
它是侏罗纪和欧洲体型最大的肉食恐龙。在美国,有异特龙被蛮龙残杀并吃掉的化石证据,尤其更可以体现蛮龙的残暴和凶狠,是侏罗纪名副其实的残酷霸主和蛮横王者。在2014年,中国也有蛮龙的零碎骨骼化石被发现,目前经过研究被认为应是蛮龙属的一个新的种,但暂时还没有被正式命名,但被科学界暂时称为中国蛮龙。由于具有着和霸王龙很相似的外貌身形和与霸王龙一样凶狠残暴的性情以及无可撼动的顶级霸主地位,因此也被称为“侏罗纪的霸王龙”。
准备突袭的蛮王龙
第二名:
霸王龙,即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可以说是食肉恐龙进化的巅峰,拥有巨大的体型、最强壮的身躯、最聪明的大脑,这是其他恐龙所不具备的,它的体长约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最高臀高可达到5.2米左右,头高最高近6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态平均约7.6吨),最重14.85吨,头部长度最大约1.55米。咬合力一般9万牛顿—12万牛顿,嘴巴末端最大可达20万牛顿左右,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若不是最新出土的巨型霸王龙化石推翻了以往排名,霸王龙很可能在体型上输给很多大型食肉恐龙。
霸王龙
霸王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残暴的蜥蜴王」,种名在拉丁文中意为国王。有些科学家认为亚洲的勇士特暴龙(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龙超科的第一个有效种,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特暴龙是独立的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暴龙科的种已被提出,但它们多被认为是暴龙的异名,或被分类于其他属。

《侏罗纪公园2》霸王龙惊人的破坏力
霸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

霸王龙猎杀三角龙
从身长上看,大部分食肉恐龙都可以超过霸王龙,包括鲨齿龙、蛮龙、魁纣龙、索伦龙,但霸王龙的身体宽度、颈椎宽度、腿长、骨盆大小、肩胛骨大小远远超过马普龙和魁纣龙等几乎所有的异特龙超科恐龙,并有着食肉龙里最大型和最粗壮宽大的头部、颈椎、躯干和后肢,一般身材和体形的食肉龙和兽脚亚目(如角鼻龙、异特龙、斑龙、永川龙等等)仅有霸王龙不到50%的体重,而一些粗壮的食肉龙(如特暴龙、爆诞龙)也只有同体长霸王龙的75%-80%体重。
与暴龙科相比鲨齿龙科成员虽然在身长拥有略微优势,但是在身体粗壮程度却完全不能和暴龙科相提并论,比如,鲨齿龙与巨兽龙在身长上都接近霸王龙,但是在体重和身高上却比不上霸王龙。食肉恐龙里只有蛮龙和魁纣龙在体重指数可以达到或接近霸王龙的90%。霸王龙的骨架也非常厚重,虽然爬行动物只要不死就会一直生长下去,但是这并不代表爬行动物会一直变高变长,霸王龙的生长周期到19岁时结束,最迟不会超过21岁,当霸王龙的生长周期结束后,虽然霸王龙还会继续生长,但是它既不会长长也不会变高,它的骨架会变得更加粗壮,整体看起来会更加强壮。
第一名:
棘龙,是一类大型兽脚类肉食龙,其中的亚种埃及棘龙,是目前唯一没有争议的已知最大食肉恐龙,轻松夺取了霸王龙最大食肉恐龙的“皇冠”。它体长12到20.7米,臀高270至400厘米,体重4到26吨,生存于白垩纪中期的北非,约为11200万年前到9700万年前的阿尔必阶到森诺曼阶早期。分布区域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可能还有西撒哈拉、尼日尔和肯尼亚。目前棘龙属有两个种,其中最著名的种是发现于埃及的埃及棘龙(S. aegyptiacus),而第二个种摩洛哥棘龙(S. marocannus)发现于摩洛哥。棘龙是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发现于埃及并在1915年加以叙述,最初的标本在二战期间在被盟军摧毁,所以它的化石非常珍贵。
埃及棘龙与非洲象大小对比
棘龙的背部有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经棘延长而成,高度可达1.65米(正模最大的一根),长棘之间推断生前有皮肤连结,形成一个巨大帆状物(然而有极少数科学家却认为这些长棘是由肌肉覆盖着,形成隆肉或是背脊,类似美洲野牛的脊背)。对于这帆状物的功能,功能很可能包含调节体温、储存脂肪能量、散发热量、吸引异性、威胁对手、吸引猎物等。
棘龙与霸王龙体型对比
棘龙长久以来出现在大众的恐龙书籍里,但直到如今才有足够的棘龙科资料可以正确完整地描述棘龙。在过去,棘龙是以直立、背部有帆状物的兽脚亚目形象所重建,直到1955年,艾伯特·拉伯(Albert de Lapparent)与Lavocat建立了一个具影响力的棘龙重建图。
侏罗纪公园3出现棘龙。在本片当中棘背龙与年轻霸王龙展开战斗并杀死了霸王龙也由此产生了霸王龙和棘背龙到底谁更厉害的争论。但实际上这两种恐龙生活在不同的大陆(霸王龙生活在北美洲,棘背龙生活在非洲),而且棘背龙生活的年代要比霸王龙早一些。因此两者几乎不可能相遇。而后《侏罗纪世界》之中,霸王龙Rexy冲出来的时候把一座棘背龙的骨架撞了个粉碎,算是为前作之中被棘背龙杀死的同伴“报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