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河南商丘,如何完成“黄泛区”到“厚重古都”的身份转换?

▲ 入夜的商丘市中心。摄影/王冰

-风物君语-

最具河南气质的河南城市

商丘是浓缩的河南。

就像河南总被折叠,商丘在河南也是一枚小透明。既不像洛阳、开封那般古韵横生,也不似信阳、安阳特立独行。中规中矩、底蕴厚重的商丘,像极了河南在中国的模样。

商人的商从何而来?

类似于河南在中国的通达地理优势,“豫东门户”的商丘,是华北通向华东、连接江南的要冲。

作为四省通衢之地,商丘东临安徽宿州、淮北,西靠河南开封,北接山东菏泽,南依安徽亳州。黄河塑造的坦荡平原,是商丘的基本面貌,偶有一两座较高的山坡,也不过是孤山残丘。

铺陈平坦之境,让早期生活在商丘的先人,从未有过视野遮蔽的烦忧。走出商丘,去看看别处的风景,是商丘先民认识世界的天然选择。

3000多年前的夏朝,一个叫做王亥的商丘人,拉着牛车、马车,满载谷物、货物,走向周边的城市以物换物,甚至还跨越黄河,来到了今天的河北易水一带。

▲ 芒砀山地质公园。芒砀山位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的黄淮河冲积平原。摄影/石耀臣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根据《诗经》、《尚书》记载,由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因母亲简狄吞噬玄鸟蛋而降生的契,被帝舜封于商(今商丘睢阳区),商族部落由此诞生。之后的几百年间,先商部落一直归夏朝管辖。

公元前1800年左右,先商部落首领王亥,在屯垦农耕之余,开始驯牛放牧,并把这一劳作模式推广到整个部落。畜力的投入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让王亥部落常年喜提大丰收。

▲ 商丘博物馆中展出的李庄遗址,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存,最著名的“九牛祭坑”反映了在王亥所处的时代,牛不仅用于货币、交通工具,还大量用于祭祀。摄影/石耀臣

这些农副产品,在保证部落百姓的生活之外,仍有大量结余。看着满仓的粮食,再远眺无际的远方,王亥生出了一条妙计——去其他部落以物换物。王亥这一不经意的举措,成为了华夏民族商业贸易的滥觞。

王亥之后,商族部落的人,沿着王亥的脚步走得更远,甚至还形成了专门从事贩运货物的商贾。“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由于这些商贾来自于商部落,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些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称作“商人”,双方交换的物品叫做“商品”,而以此为生的职业,便叫做“商业”。这些名词,直到今天都还在使用。

▲ 甲骨文中“大邑商”的写法。“大邑商”是商都人对自己国都的美称,类似今天的“大上海”“大北京”。

通过经商,先商部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又反过来滋养了先商部落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直至王亥的七世孙商汤时期,先商部落的实力已是相当雄厚。

彼时,正值夏桀荒淫无度,夏王朝已呈日薄西山之势。商汤趁机率领大军,经过11次征战,最终消灭夏王朝,并建立了商朝,定都于南亳(今商丘虞城县谷熟镇)。

宋朝的宋从何而来?

然而商朝定都商丘的时光,并不长久。

由于商王室的内部政治斗争,加之黄河泛滥改道,商王朝几易其都。迁都后,商丘风光不再。直至两千多年后的宋朝,商丘迎来了第二个高光时刻。

▲ 八关斋,位于商丘古城南门外的古宋河畔,保存着唐代安史之乱后,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原石。摄影/石耀臣

北宋时,商丘被称作应天府。应天之名,取自宋太祖赵匡胤的尊号。在得名应天之前,商丘叫做宋州。没错,就是宋朝的“宋”。

据史书记载,出生在军人世家的赵匡胤,早年间的发展并不顺利。穷困潦倒之时,赵匡胤曾于商丘城南的高辛帝喾庙,及城西南的火神阏伯台占卜,两次占卜结果都显示他有“天命”,即天子之相。

或许是心理作用的暗示,自此后,赵匡胤屡建战功,仕途一路攀升。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病逝,其七岁幼子柴宗训继位,赵匡胤被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成为禁军高级将领。不久之后,赵匡胤便在开封陈桥驿“黄袍加身”,立为天子,国都定于汴梁(今河南开封)。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国号,向来喜好以开国君主旧时的封地或封号命名。例如汉王刘邦,建国号为汉;唐国公李渊,以唐为国号。对于赵匡胤而言,以龙潜之地宋州的“宋”定为国号,最合适不过。

▲ 商丘出土的国宝:四神云气图壁画。长5.14米,宽3.27米,于芒砀山柿园汉墓出土。该壁画是 2000多年前画在西汉梁王刘买墓室主室里的壁画。芒砀山是刘邦斩蛇起义之地,同时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汉墓群——汉梁王墓群的所在地。图/河南省博物院官网

既然贵为在大宋王朝的“心头肉”,应天府的发展,自是备受“偏爱”。始建于五代后晋时的应天书院,几年内连续升级。随着应天府升级为陪都“南京”,应天府书院也被升为“南京国子监”,一举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

学术氛围及师资力量,永远是一座学校最吸引人的地方。文学家晏殊深以为然。任应天知府时,晏殊对应天府书院的发展尤为重视,曾为之广聘名师。晏殊、孙复、胡瑗,均在应天府书院开设讲会。

公元1027年,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辞去官场职务。在应天府居丧时,被书院请来任教。

范仲淹的名号,在当时就是一块招生金字招牌。加之范仲淹的择生标准,并无年龄、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只有品德及学业上的基本要求,四方学子纷纷慕名而来。一时间,“人乐名教,复邹鲁之盛。”

商丘不仅是北宋的龙兴之地,更是南宋的再兴之地。靖康之难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登基,国号仍定为宋,史称为南宋,但国都则自汴梁搬迁到了临安(今浙江杭州)。

从“繁华古都”到“黄泛区”

宋朝靖难之役后,河南的地位一落千丈。

政治中心自河南搬离,之后再也没有青睐过这个地方。此后的几百年间,包括商丘在内的整个河南,甚至成为了全国最的地方之一。

大约平坦通达之地,很容易沦落为战争双方的竞技场。宋朝之后,商丘虽然已不复“显赫”,甚至历经多次大小不一的战争,但坚韧的商丘百姓,总能让商丘“起死回生”。

直至抗战时期,的一项举措,让这座昔日的厚重古都遭遇了灭顶之灾,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黄泛区”。自此后,商丘不断被污名化,甚至成为地域黑眼中最佳的调侃对象。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中日双方在河南展开了长时间的对峙与拉锯战。随着商丘、开封的相继沦陷,国民政府为抵挡日军进攻,不惜掘开黄河郑州段以求自保。

▲ 黄河花园口决堤处,1946年。供图/老姚

滚滚黄河水自郑州花园口决堤,漫溢的河水冲断陇海铁路,浩浩荡荡的向豫东南流去。随着花园口越冲越大,加之黄河下游故道逐渐干涸,没有顾忌的黄河肆意改道。由于没有固定河道,新黄河在这片空旷平摊的土地上滚来滚去,于豫苏皖三省之间,形成了一个沼泽区,也就是人们口中的“黄泛区”。

▲ 黄河泛滥形成的黄泛区。绘图/Paprika

商丘、驻马店在内的豫东南平原,一夕之间变成了千里泽国。灾难总是结伴而来,洪灾之后,旱灾、蝗灾接踵而至。苦难的商丘百姓,只能远离故土,踏上逃荒之路。

在《豫省灾况纪实》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几几。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看过电影《一九四二》的人们,或许对这段过往并不陌生。

▲ 逃荒的商丘百姓。图/电影《一九四二》

中国人多少都有些安土重迁的情结,当幸免于难的商丘人再次回归故土后,却发现商丘昔日肥沃的土地,因黄河水的漫灌,沙化、盐碱化严重,已不再适合农作物的种植生长。

自此后,“逃荒”,成为了商丘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八九十年代,商丘人在定亲时,仍会特意询问女方有没有跟随父母外出乞讨的经历。如果没有,他们甚至会忧虑,儿媳妇连讨饭都不会,将来洪水来了,未来的孙子孙女可咋办?乃至今日,商丘农村地区仍有这种风俗:秋播后外出“讨饭”(现在一般指打工)半年,来年春天回去耕种。

▲ 4月初,商丘宁陵县梨花节,当地梨农站在梯子上给梨花授粉,胸前挂着装满花粉的药瓶。摄影/赵亮

长时间的流浪,让这群中国的“吉普赛人”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性格——不喜欢融入当地社会,只愿和同乡组成的小团体来往。极度抱团的小团体,难免成为当地人眼中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惯性的“流浪”,加之土地贫瘠,让商丘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甚至成为河南的经济“塌陷区”。

从“黄泛区”到新商丘

漫无涯际的大平原,一度是商丘的掣肘,却也是商丘沉舟之际的一根救命稻草。

“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标语,经由网络段子手的改编传播,稍显魔幻,却是商丘近些年发展的真实写照。

▲ 商丘市交通简图。绘图/Paprika

三省交界的地理区位,给商丘带来了一些便利条件。陇海、京九两条铁路主干线在商丘相交,郑(州)徐(州)、商(丘)合(肥)杭(州)、京雄(安)商三条高铁,在商丘组成了一个三叶草的主体骨骼。除了郑州,商丘成为了河南省的第二大交通枢纽。

便利的交通,让商丘的发展乘上快车道。商丘下辖的永城,凭借国道、高速的优势,抓住皮革贸易的机遇,甚至撤县建市,由河南省直管。

大约受四通八达的交通影响,商丘的饮食习惯,并不拘泥。南方的米线、米粉,北方的烧鸡、烧饼,加之河南特色的胡辣汤、水煎包,都能在商丘找到踪迹。加之位于三省交界之处,河南、山东、安徽三省的饮食习惯,在商丘杂糅出独特的口味。

▲ 商丘美食(顺时针):干锅鸭、水激馍、水煎包、毛鸡蛋。图/汇图网

正如胡辣汤是周口的名片,sa汤,是商丘饮食的标签。根据《程氏族谱》记载,明清时,豫东商丘一带曾遭遇旱灾,北宋理学家程颢的第二十三代孙程景运,特意拿出自家粮仓里的粮食施粥。为了给百姓增加营养,程景运令家人将家中的牛羊鸡杀掉,一并放入大锅内炖煮,经过一夜的熬制,汤内的骨头熬制酥烂,肉也被熬成肉糜状,最后再加入面粉勾芡。

浓郁的肉汤,成为了商丘人的一代记忆。为将这种滋味保存,饥荒过后,便有人效仿这一做法熬制肉羹。若你问一个商丘人这汤叫啥,多半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你说(fo)这是啥(撒)汤就叫啥(撒)汤。”sa汤的名字,就这样被叫了起来。

豆粥是商丘杂食文化的另一奇葩。黄豆面掺入少量小米面大火熬制,最后撒入一把五香黄豆提香。一碗香浓的sa汤,或是一碗温润的豆粥,搭配上牛肉水饺包、肉盒子、糖糕等小吃,就足以装点商丘人的清晨。

▲ 永城薛湖豆粥久负盛名,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二御粥”,《本草纲目》《粥谱》中均记载了此粥的食疗价值。来源/腾讯视频《味道永城》

不过,安逸的生活之外,古都商丘怀揣了更大的野心。自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不难看出,商丘的城市发展已然被定位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有着经商基因的商丘,自然不会辜负这一机遇。对商丘而言,彻底摘除“黄泛区”的帽子,迎接经济发展的另一阶段,应该不会很远。

▲ “商丘好人”主题公园。摄影/王冰

- END -

文丨莺时

图片编辑丨Geethan

地图编辑丨Paprika

参考资料

《“三商之源”与“三商文化”》李可亭

《从商族的起源看先商文化研究》贾文彪

《历史上的那些“南京”城》寒鲲

《1938-1947年间的黄河南泛》罗来兴

《豫东黄泛区灾民死亡和流移探析》李艳红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