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古代矿工是如何开采黄金白银的?秘密藏在黑暗洞穴中

本文系头条号媒体“大地理馆”原创内容,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抓取、转载!

先祖们留下了琳琅满目的金银珠宝。那些亮瞎眼的文物,见证着一切。可是,它们的前身——矿物,是从黑暗的矿洞里开采而来。

你知道,古代矿工是如何开采金银的吗?我们从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可窥见一斑。

让我们,从公元907年发生的一场矿难说起吧。

矿难发生地在江西东北部,今德兴市境内的一处矿场内,发生了山崩地裂的响声。文字的记载,显得那么轻描淡写。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2016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金器摄影 丨郭晶

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编钟

2017年,四川眉州,明末战场遗址出土银锭,即江口沉银

我们能想象矿产开采背后的辛苦,却几乎找不到关于那些苦难的描述。江西矿冶博物馆馆长丁淦林先生,提供的资料,吸引了我的注意:

“饶州邓公场(今德兴市区域),采银之所,山有涧水出地底。天佑(唐昭宗、哀帝使用的年号)末,银夫是与人傍涧凿地道,入数步,空阔明朗,山顶有穴如开窗,月光下照,楼台四柱石皆白银也。采银者复出,持斧而入,将斫取之,俄而山摧,入者尽压死。”

——宋代徐铉撰《稽神录》

几行听起来轻描淡写、背后显然是地动山摇画面的文字。

这段文字描述了一次矿难,地点位于唐帝国的江南西道——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它管辖的饶州乐平邓公场,即今天的德兴市附近,是一个重要矿区。场,就是因采矿而设置的国家矿场,官方监管机构。在一处山涧,银矿工人沿着这里凿出地道,发现了山顶有天窗般的洞穴,里边白银矿石富集。他们欣喜地上前开采,不想山体崩塌,进去的无一生还。

史书有万卷之多,却不舍得给卑微的矿工留下一片传记。这样一段文字,出现在文人笔记之中,作者徐铉是五代宋初文人,所处时代距离矿难很近。《稽神录》是笔记小说,但并非完全虚构,古代的小说也跟现在所说的虚构作品不同,它的“小”指的是市井小事。很多记述是官方史书不屑于书写的“社会新闻”。这段文字即是一例。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事故似乎连鸡毛蒜皮都算不上。

不过,矿难发生的时代极不平凡。天佑末,说的是是唐哀帝在位的最后一年,公元907年,也是唐帝国寿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全球最耀眼的王朝大厦,就像赣东北角落里的矿山一样,轰然倒塌。

安史之乱之后,盛唐转入衰落,安禄山、史思明虽被剿灭,但地方藩镇势力并未减弱,反而因“平叛有功”而更加尾大不掉。唐哀帝,的确是个可怜的哀家,他跟他爹唐昭宗时期,皇帝已经成了傀儡,藩镇节度使出身的朱温,即朱全忠在907年逼迫李家皇帝“禅位”朱家,五代的第一代——后梁开始。

朱家无法控制全国,周边藩镇遍地开花。江西地区先后为南吴、南唐所据。唐宋之际,从907到960年,北方中原有五朝更迭,周边还先后有十个小国格局,这就是唐宋过渡期的乱世——“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前期地图

“俄而山摧,入者尽压死 。”

九个字,把一场惨绝人寰的矿难,轻描淡写。这一矿难,应该只是中国古代采矿史上的一瞥而已。数千年的历史,是矿业缺席的历史。史料与专著,会时不时跳出一些关于采矿经济状况、采矿冶炼技术的描述。它们是冷冰冰的文字,对矿工的作业和生活,几乎漠不关心。

无论哪个王朝,强大与否,从来不舍得给这些劳动者半点笔墨。

东南诸省所在的丘陵:金属矿藏王国

中国矿冶技术在商周、春秋、战汉时期已经成熟。唐宋时期,技术更是再上层楼。不同的是:随着政局大变,经济重心难移,矿业的空间也逐渐从北方转向帝国的东南,确切地说,是江南,大江之南也——长江中下游南岸,大体包括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及湖北东南、安徽南部、广东东北部。这一区域,基本就是地理上的“东南丘陵”地区。

五代十国割据立足之本是什么呢?

唐朝之后,经济中心的转移与开发,让这些地方的经济实力大为提升——这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微观上说,金属矿产是吴、南塘、吴越、南楚、南汉、荆南成为独立王国的秘密武器。

这里的地脉十分古老,大量的岩石,是岩浆喷发的作品。疯狂的岩浆,将大量的能够形成矿物质的化学元素,从地壳深处带入地表,凝固在这欺负的丘陵中。

冷兵器时代,一个王朝的实力,至少需要两样东西支撑:耕种,获得粮草;采矿,充实财库+提供兵器。唐末,东南地区之所以出现割据,能与中原掰一掰手腕,除了耕种土地的扩大,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是一片拥有多种有色金属的河山。

中国主要金矿矿脉分布图

北方是黑色矿物的王国,东南是有色金属的天堂。

北方有广阔的古大陆沉积盆地,煤与石油就藏在大地之下。不过,这两样东西在工业社会才成为主角。在冷兵器时代,金属矿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有色金属中,尤以金、银、铜、锡为最。除了铸造实用器皿,这几种金属多用于制作象征身份的礼器、饰品,甚至成为财富的象征——封建社会主要流通的货币,就赖于金银铜,锡则成为合金材料中常用的成分。

五代王朝并非这些矿产的第一批受益者,上一次开采高峰可追溯至春秋战国,吴、越、楚等南方强国,其金属开采和冶炼技术,非但不输中原,甚至兵器和艺术品的精湛程度,还更胜一筹。赫赫有名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以及楚地那些充满想象力的青铜礼器,他们的背后,是那个时期金属矿业辉煌之见证。

春秋战国到汉代,南方金属矿业的重心在皖南、湖北,实物见证以湖北大冶铜绿山、安徽铜陵金牛洞遗址为主,主要冶炼的是铜、铁。隋唐之前,长江中下游尽管有了这些采矿活动,但规模毕竟还是无法跟北方广大地区相比。

到了隋唐五代至宋,过去开发较少的江西丘陵地区,终于迎来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五代十国——唐宋之间的半个世纪时间,南方GDP开始超越北方、人口开始赶上北方。

矿业,是这个大趋势的缩影之一。

唐代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原、关中,南方只有苏杭周边人口密集

宋代,更多人口涌入长江以南,洞庭湖、鄱阳湖周边及闽浙沿海,成为移要迁入地

人口的迁入,带动了土地的开发,工商业繁荣水到渠成

唐代之前,东南大地矿业零星分布,唐宋时期已经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那些沉默的大山,终于陷入了日日夜夜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

从这张全图可以看出,整个宋朝的矿业经济中心已经被南方取代。

北宋矿业分布:南方逐渐取代北方

公元907年发生矿难的江西德兴,也是在唐始形成城镇的。

南朝陈时期,德兴之地,有只言片语采银记载,据说此后为历朝官办银场所在地。唐朝官办采银地“邓公场”设在德兴境内,“岁产白银十万两”。北宋年间,德兴有了采金的记载。这个县(县级市),历史1800多年,跟采矿有关的内容,占了1300余年。

宋代,德兴所产的金银铜矿石,要沿乐安江运到中国南方最大的古代铸币厂——永平监(职能相当于今天的“中国人民银行印钞厂”),进一步加工成钱币或各种贵金属制品等,呈贡给朝廷。彼时德兴,堪称掌握天下货币命脉的“财神”。直至今日,其金矿、铜矿还在开采当中。

东南地区各个矿山所出金银铜,除了制造货币,还有大量的被做成奢侈品,供宫廷、贵族使用。这时的江西矿区,不仅掌握天下货币命脉,也是上层社会高端奢侈品的生产线。

我们如何寻找唐代矿难的发生地?

饶州银山(指德兴银矿区),采户逾万,并是草屋,延和中火发,万室皆尽。”

——宋《太平广记》一百零四 《报应三》(金刚经)

这段话来自宋代文献的《太平广记》,再次提到了德兴银矿,说的又是一次矿难事故。

跟公元907年矿山崩塌事故不同,这次发生的是火灾。延和中,说的是唐朝延和年间。实际上,延和这个年号就用了四个月,是唐睿宗李旦,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爹的年号。其实,这事故发生的年代就很明确了:公元712年五月—八月。“草屋”是采矿者临时搭建的住所;“万室皆尽”,大火烧毁了上万间草屋,当时工地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公元712年的工地火灾和公元907年的那场矿难,都说的是江西德兴,当年的矿场还有遗址留下吗?

2016年,初冬时节。我和一支热衷洞穴探险的队伍来到了赣东北山区。德兴,是一座位于中带湿润季风带的赣东北小城,四周丘陵起伏,如波似浪,森林茂密,郁郁葱葱,丘陵间溪流纵横,从未停止流淌。

这是个以矿文明的城市,这里的金属矿床,大多位于岩石之中,人们在山中采金银铜,寻找矿脉、开采矿产,都要开凿洞穴。在没有现采技术之前,矿洞都是矿工们,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一寸一寸地凿出来。

矿洞,隐藏在起伏的丘陵之中,有的藏在山顶,有的则凹陷于山腰,有的端坐在山脚下。洞口直径,小的有几十厘米,大的有十几米。这样的“窟窿”在德兴地区有多少呢?设在当地的江西矿冶博物馆提供的资料说:各朝代的横洞、平巷、斜巷、竖井等洞穴400余处,银矿区洞穴数量达到了194处。

银矿洞穴数量最多,而文献记载唐代末年发生矿难的地方,就是银矿。这里,我们是不是能找到那个地方呢?

范围既然锁定了德兴,而事故发生地又是当地最大的采银地——银山(此地名,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银山矿区,基本已经废弃,虽然已经成为国家矿山公园,但并没有多少人光顾。银山矿区的主矿场遗址,有一处景观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十八洞天”,是数个古矿洞的集中地,据说内部结构复杂,矿洞内部很可能是联通的。

两位队员首先走上竖井口所在的山顶,戴好安全带、上升器、脚蹬等装备。把绳索固定在一棵粗大的松树上,然后人沿绳子慢慢放线,在相对平整的岩壁处,用锤子清理碎石和松动的石块,打下户外专用的岩钉,再继续放线慢慢往下降落……

他们是用的是SRT(single ropetechnique的缩写,国内一般称“单绳技术”,是能在一根绳上实现自如上下的升降技术),进入的这个地方是一个竖井,有人说是人工,李晋判断是个天然的竖井(竖向有天窗的井状洞穴)。

这个竖井,以及李晋拍摄的洞穴照片,让我立刻联系到那段文字记载:

“银夫是与人傍涧凿地道,入数步,空阔明朗,山顶有穴如开窗,月光下照,楼台四柱石皆白银也。采银者复出,持斧而入,将斫取之,俄而山摧,入者尽压死。”

根据文字记载,当时那批矿工就是沿着一个“穴如天窗”的竖井去采银的。我们知道,古代采银,不像现代矿坑,可以直接探明矿床精确所在。他们往往是一遍找矿脉,一遍慢慢凿洞。德兴银矿所在,千枚岩层厚,硬度又不大,发生矿难应该也不是什么大的新闻,只是,这些人底层人群,其命运几何,又怎会入著书立之人的法眼。

这个“十八洞天”无论是规模、复杂程度,还是采银历史,都是德兴最大的银矿区。时间跟文献记载也是吻合的。所以,李晋口中的这个“竖井“,也就是探洞队员下潜的入口的洞穴,很可能就是公元907年那批矿工进入内部的通道。

从这里进去,没想到里边别有洞天,有横洞、斜洞、竖井、平巷,像迷宫一样。

进入矿洞之后,李晋团队绘出了十八洞天,即唐宋时期到近代的采银矿洞结构图。这张剖面图,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详细描绘了洞穴的各个竖井、斜井、平巷、斜巷、洞厅、通风口、排水道,以及洞穴内的碎石、木架、木梯等遗物状况。

下潜入口,为洞口天窗,沿着天然竖井,然后通向地下洞穴。矿工进入矿体开采岩壁上银矿

天有不测风云,这里常常发生崩塌

这里基本可以确认:就是德兴地区唐宋矿难的多发地。

洞穴结构剖面图 供图 李晋

窥视德兴矿难史:文字记载,竟是为了宣传“因果报应”

公元907年的矿难,只是这座银矿区,N多次频发矿难中常见的一次事故而已。

唐代之前,这里就是官办银矿场,隋时期就有“银山”的记载,说明此地银矿至少从当时就已经被发现。对于德兴唐代时期的矿业,尤其是采银之辉煌,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

《太平寰宇记》107卷

载:“邑人

邓远

上列取银之利

上元二年

因置场监,令百姓任便采取,官司什二税之其场即以‘邓公’名。”

《元和郡县图志》

载:乐平县(当时银矿属乐平县管辖)东百四十里

有银山

,每岁

出银十万两,收税七千两

亦名银峰山。

上元二年,为唐高宗在位期间(注: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也用过此年号,但邓公场在肃宗之前已经得名,故可排除肃宗时期),年份为公元675年。

907年唐代灭亡后,江西先后被南吴、南唐所统治,南唐时期,邓公场这个因采矿而设立的机构,因为人口繁衍,从原来的乐平县独立出来,设立德兴县。

从隋代(581-618年)到北宋范仲淹时期(约公元11时期中叶),这里的银矿开采持续了450多年。这期间到底发生过多少起矿难?查遍文献,也多是描述采矿和产银的情况,仅有提到矿难的记载,就是那两部文人所写的野史杂说:《太平广记》、《稽神录》。

很多人向往的唐宋,在权贵穿金戴银的背后,隐藏着这样的事实:矿业开采中,上层社会,视矿工性命如草芥。

《太平御览》、《稽神录》的几段文字,目的不是为了记录矿难事故。《太平御览》相关记载的章节为《报应记》,通过讲述一些事件,再这些事实基础上,附会一些虚构,来传递佛教的“因果报应”。

《太平广记》成书于公元978年,即太平兴国三(978年)。这时,佛教传入中原已有一千余年。德兴矿业勃兴时期,佛教完成了更深入的中国化,产生了天台、贤首、净土、密宗、禅宗等宗派。唐末、五代到宋初,社会动荡不安,兵灾连连。那些追求高深大义的宗派,渐渐少有人研究,而那些比较容易被大众读懂的文献,传播较广,“因果报应”类的故事,就是为了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吸引更多信众。

宋《太平广记》一百零四 《报应三》“银山老人”:

饶州银山,采户逾万,并是草屋。延和中火发,万室皆尽,唯一家居中,火独不及。时本州杨体几自问老人,老人对曰:“家事佛持金刚经。”

这些讲述矿工采银惨死事实,大致为了说明:死亡者是因为做了坏事遭到报应,而幸存的人,是因为平时诵《金刚经》,躲过了灾祸。

这样的“传教”方式,哪里能看到一丝丝慈悲为怀的理念?若佛祖天堂有知,也定不同意这样的“不择手段”吧。为吸纳信众,字里行间,不仅对这逝去的生命毫无同情,反而隐藏着两个字的诅咒:活该!

这两个悲剧的采矿现场事故,之所以能留下只言片语记载,并不是为了记录矿业本身——七亩地是为了宣传佛教的“因果报应”。这种怪诞的文字,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银矿开采,以及矿难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由德兴银山矿难相关记载,我们可知:唐宋社会矿山生产事故频发,矿工基本毫无保障,世俗权贵视其性命为草芥,佛家经典竟然将其作为因果报应的案例。这更加证明了一个颠仆不灭的真理:任何时候的世界,都是“话语权”建构的世界,谁拥有话语权,谁就是世界的主人——矿工这类人群,不仅没有生命保障,更是没有发声的机会。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先生,十分体恤矿工疾苦,他因改革得罪诸多人而被贬谪,担任饶州知府。期间,他注意到德兴银山已经出现了“采空”现象,矿难频发。于是,他在赶紧上书皇帝,停止了银矿开采,而且免除了百姓的银课税。

宋人程迥《德兴厅事记》载:

至宋天圣间,山穴倾摧,而银课未除,范仲淹守(饶州)郡,奏罢之。

这里提到了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年),德兴矿场发生了“山穴倾摧”,矿洞崩塌。对于这样的事件,地方志性质的史料也是轻描淡写,一场惨剧,也不过用了4个字来记述而已。

李晋、杨志团队的探险过程中发现:

长长的横向通道中,碎石、石渣遍布,左右两侧的岩壁上,有多个支洞,长年累月,岩壁和石头上布满了铜等金属元素被氧化后产生的绿色。有的小支洞坍陷了,有的洞道上搭建了木梯以及起着固定作用的木支架。

根据现场遗存,查阅相关资料后,笔者的好友、大地理馆首席插画师付大伟先生,复原了部分洞穴内的支架结构图:

矿洞支架结构绘图-付大伟

德兴市资深文保工作者张以刚在《江西德兴矿遗址初探》中描述了一处采矿遗存:“只能容一个人上下进出,可见古代采矿作业环境非常艰苦 。矿石的输送和积水的排除都靠人力用藤篓、竹箕、木俑等工具。”

我们可以想象,在幽深狭窄的矿洞中,一群大汗淋漓的汉子,脚蹬草鞋,上身,正在如火如荼地忙碌,有的在安装榫卯结构的木架,有的在用槌子和凿子“叮叮当当”地撞击岩壁,有的在用小木推车处理废渣垃圾……篝火上蹿下跳的火苗,映着他们打着补丁的衣服、粗糙黝黑的肌肤。不期而遇的山崩地裂,随时都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这画面,堪称唐宋版的“盲井”。

矿洞作业图 绘图-刘震宇/大地理馆

明代:矿工起义与白银亡国

范仲淹在宋景佑年间(1034年到1038年)罢免银山课税后,又过了4个多世纪,终于有矿工在史册上留下姓名,他叫叶宗留。不过,这个银矿工是以“反贼”面目进入史官视野的。

明代,江西银矿资源枯竭,银矿重要产区转移到浙江、福建山区。

明正统年间,王朝为榨取更多白银,加紧盘剥矿工。1444年,浙江处州府(今丽水市)庆元人叶宗留为首的穷苦矿工,聚众千人起义,后与福建沙县邓茂七起义呼应联合。

这一场矿工发难的起义,直到1555年才被平息。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大明的亡国,也是跟白银纠结在一起。

国家内忧外患时,皇帝崇祯穷得叮当响,国库竟拿不出一两军费。白花花的财富,集中在帝国的权贵阶层,高官、土豪家里白银成山。反贼张献忠的农民军走到哪里,哪里的金银财宝便进入他的囊中。

江口沉银发掘现场

江口沉银出水,带有“长沙府”字样的金锭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这段来自摇滚乐《杀死那个石家庄人》里的歌词,仿佛就是古代矿工,在黑暗的地下洞穴中,身心挣扎的写照。

这起谋杀引起的恐慌像瘟疫一样在白银市蔓延开来。

2016年8月27日,公安部刑侦局向全国发布官方公告,尘封28年、被列为建国以来十大悬案的甘蒙“8.05”系列杀人碎尸案告破。一瞬间,全国轰动。

此前一天,52岁的犯罪嫌疑人高在甘肃省白银市落网。据高供述,1988年至2002年间,他在白银作案9起,在包头作案2起,杀害11人。他专门挑选年轻女性作为目标,尾随跟踪或者长期观察后,直接进入被选中女性的住处,奸杀。一些死者的官和人体组织甚至被刀子割掉。受害者中最小的只有8岁。作案手段极其残忍,造成了长期巨大的社会恐慌。

白银,这个生活在西北的小城,时隔多年后成为国内舆论的焦点。笼罩在这片贫瘠黄土地上的“奸杀狂魔”阴霾,如今正逐渐消散。

上世纪90年代,西部地区街头几乎没有监控探头,事发前后几乎没有目击者和间接目击者。然而,凶手在所有以前的犯罪现场都留下了线索。他甚至没有做任何掩饰,甚至连指纹都懒得擦,直接挑战警察权威。尽管如此,警方仍未能错误地查出凶手的身份。

由于作案手段残忍,社会影响恶劣,该案于2001年8月被公安机关立为部级案件。从公安部到甘肃、白银各级警方和政府官员,大量警方刑侦专家也多次咨询指导,但案件的侦破始终没有进展。2004年,白银警方向当地公布案情通报,向全社会征集线索,悬赏20万捉拿凶手,但案情依旧。

2006年,“白银连环杀人案”成为网络上著名的悬案。有网友猜测,这名杀人嫌犯死于2002年之后,永远带着大量的血债,罪恶和秘密被带进了坟墓。找出真正的凶手不再困难。

如此疯狂的犯罪,如此混乱和困难的刑事调查。

28年来,白银市公安局换了8任局长,人工比对了至少10万个指纹,请了上百名刑侦专家支持调查。关于银案的线索每年都要拿出来重新整理,各地要配合指纹调查。2016年初,在公安部刑侦局和甘肃省公安厅的主持下,白银连环杀人案低调重审。8月13日,首次披露了恢复调查的消息。8月27日,公安部刑侦局向全国发布官方公告,宣布此案告破。接近办案民警的人士透露了破案的详细过程。这一次, 通过数据库比对,发现当地一名高姓在押人员的Y-DNA染色体特征值与犯罪嫌疑人相似。进一步审查确认,嫌疑人为同一家庭的男性成员。至此,侦破工作终于水落石出,警方追捕到了躲藏了28年的高。

在破案之前,人们对凶手有着无尽的猜测:丑陋、凶狠、孤僻、暴怒...高被捕后,人们发现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这个躲藏了28年的嫌犯,出生在一个信奉礼、孝、仁、义的千年古镇,却反叛传统,凶狠残忍。他曾经是高材生,中考第三的差生,却因为努力学习没能出人头地。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但也兴趣多样,种花、养狗、跳舞、。他省吃俭用,培养两个儿子进入名牌大学深造,圆了读书梦。这个嫌疑人极其复杂。

高和的被捕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疑问。他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冷血地杀害那些无辜的女人?他是如何在警察眼皮底下藏了28年。

甘肃省白银市是位于甘肃省中部的一个小城市。当时人口只有60多万,现在只有180万。

白银市不大,但铜矿、银矿等矿产丰富。

这座城市最初的支柱是国有矿业公司白银公司。据说该市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白银公司工作,本案中有两名受害者是白银公司的女工。白银市的居民大部分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所以市内居民总体上还是比较混杂的。

这样的小城市在中国真是多如牛毛。如果没有发生这个案子,恐怕大家都不会注意到有这么一个城市。

这个可怕的凶手,竟然让白银市场变相出名了。

从1988年6月至今的16年里,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消息传遍了白银市附近的大街小巷。16年来,在一个市民中流传着白银有“凶手”的说法。

这个杀人狂专门选择穿着红色衣服的年轻女性作为目标,而且大部分作案时间都是在晚上。经过盯梢、跟踪或长期观察后,直接进入被选中女子的住处奸杀,或杀尸灭迹。更可怕的是,残忍的凶手在杀人后,还要把受害者不同部位的器官或组织切下来带走。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近十名年轻女性被谋杀者杀害。

这个恐怖的谣言就像在市民中传播的消息一样,笼罩了铜市16年。人们,尤其是女人,几乎都在说疯话,不敢大白天一个人出门。孩子上学要父母接,老婆姐姐要等亲戚护送上下班。人们整天在恐惧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遗憾的是,当地公安局这么长时间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使得恐怖的传播成倍增加。

十四年,九个女人很惨。

“小白鞋”之死

1988年5月26日晚,白银公司铅锌厂23岁的女职工白兰在白银市永丰街家中遇害。

我哥哥白烨是第一个证人。那天下班后,他骑车回家去看独居的妹妹。我一开门,房子就被翻了个底朝天。我姐裤子被扒掉掉在床上,脖子被划破了。床上到处都是血。

白烨立即跑到附近的警察局。他一进大门就大喊:“谋杀!我妹妹被杀了!”

接到消息,白银市公安局白银分局局长冯顿时紧张起来。白银,一个因厂矿而兴盛的小城,已经很久没有一起惨烈的命案了。

张和平是第一批到达现场的警察。“地上全是血,气味特别重。我们一进去,一个小警察转身就跑出来吐了。”能做刑警的人心理素质都不错,但面对如此残酷的杀人现场,大多数人还是有些难受的。“我忍着泛酸水,完成了田间工作。可是,偶尔想想,心里还是凉的。”

凶手的手法前所未见。白兰因的喉咙被割断,她的头几乎被打破。“上衣被推到上方,裸露,身上有26处锐器伤。”白兰因的左腿内侧有一个血手印,其中右手食指的指纹非常清晰,另一个指纹在门把手处。现场脚印模糊,凶手从容离开,作案后清理现场。警方认为凶手应该在现场踩点很久了,而且应该是熟人。

在外人看来,白兰因美丽时尚。因为爱穿白鞋,所以被称为厂花的“小白鞋”。有人推测,美丽的“小白鞋”,不知是谁惹的,都是因为爱而被杀。

由于案情重大,甘肃省公安厅派人来了,还带了警犬队。整个白银一片恐慌。

冯带着一个助手,至少去了五次凶案现场,或留在派出所分析案情,日夜加班。由于技术不发达,只能用笨办法去走访、调查、整理。

警方把重点放在有犯罪记录和不良行为的人身上。他们提取了被拘留者的指纹并进行比较。他们发现无法匹配,提取范围逐渐扩大到所有银色户籍的男性。

然而,通过摸索,线索越来越模糊。谁也没想到是随机杀人,调查方向离真相越来越远。

六年过去了,警方仍然一无所获。就在这里,连续发生了两起谋杀案。

1994年7月27日,白银供电局食堂19岁女工石晓静在供电局宿舍死亡。被室友发现时,石晓静正躺在床上,脖子被薄刀片割伤,上身和背部共有43处锐器伤。血喷得满墙都是,国际刑警的分析显示是正面被刺。

是同样的作案手法,警方立即将两起案件并案侦查。成立“白银连环奸杀案”专案组。

警察发现单身宿舍的公共洗衣房里留有一滩血迹,凶手曾在这里洗过尸体。临走前,他在宿舍的门把手上留下了一个血指纹。这让警察觉得权威受到了挑战——凶手根本没有做任何伪装,也懒得去擦指纹。

当时人们一度怀疑凶手与石晓京在安全部门当军官的哥哥结怨,泄愤杀人。然而,4年后的1998年7月30日,白银供电局计量所4楼414室,8岁女孩姚在家中被害。事发地到石晓静宿舍直线距离不到50米。

如果第一起谋杀是为了发泄愤怒,那么第二起谋杀就有嫌疑了。这是滥杀。

当天,女孩父母下班,找不到孩子。他们报了警,最后在家里的柜子里找到了她。女孩没有衣服,没有伤口,被撕裂,被皮带勒死。凶手杀了人渴了,还泡了一杯茶,加了点姚家人的茶。他把喝茶的杯子放在桌子上,留下了指纹。

接连发生的谋杀案让人们充满了恐惧。一种反应是赶紧搬出去。没搬出去的,下班就关门锁门。工人们的另一个典型反应是对供电局保卫科和刑警队“无能”的愤怒。因为门禁严格,民警分两次在供电局内部对嫌疑人进行排查。一个警察还保存着两个嫌疑人的信息,记录着每个人的爱好,绰号,和谁走得近。但要么是没时间作案,要么是条件不符,所有嫌疑人都被一一排除。

到了1998年,凶手更加肆无忌惮,连续作案4起。两起案件仅相隔三天。往往警察还在开会讨论上一个案子,新的命案又发生了。当时电话还没普及,只见死者家属一脸惊慌,跑到公安局门口大喊:“我家被杀了。”

凶手的作案手法比以前更加暴力。

1998年1月16日,居民发现白银区胜利街29岁女青年杨在家中遇害。与之前的谋杀案一样,她的脖子被切开,“一丝不挂,上身有16处刺伤,耳朵和头顶缺少13×24厘米的肉”。

三天后,住在白银区水川路的27岁女青年邓在家中被杀害。受害者的“衬衫被推到她的上,裤子被刮到膝盖,脖子被刺伤和割伤,上身有8处刺伤,左和背部缺少30×24厘米的肉”。

这起谋杀引起的恐慌像瘟疫一样在白银市蔓延开来。

1998年冬至,白银公司矿工董正平的妻子余在公共厕所与凶手正面交锋。

那天清晨,余正在女厕所里,听到男厕所里一个男人向她走来的脚步声。那个男人走进了女厕所。余见到了他:一米七八的身高,一头黑发,一张宽厚的脸,戴着口罩,穿着一件背后有字母的夹克。

他走到坑旁的余身边,蹲了下来,他的钥匙链发出响声。余蓝秀的心跳加快了。他们隔着一堵矮墙不时地对视,足足有一分钟。

余看见他手里拿着一团卫生纸,她猜想那是为了堵住她的嘴。那人突然站了起来,于是立即起身,系好裤子,准备离开。那人突然戴上一副白手套,不知从哪里拿出一把带锯齿刃的刀,对着余举着。

“别紧张,别害怕!”这是他说的唯一一句话,而余听出了当地的口音。

“该死的!”余心想:“你拿刀杀了我,我怎么可能不害怕!”

余拼命抓住对方持刀的手,用尽全身力气把他推了回去。此前,她在农村工作多年,力气很大。余冲出厕所,一路狂奔。那人想追他。这时,在平房区,邻居家的狗叫了起来。余跌跌撞撞地回到平房,趴在地上哭了。等她丈夫董正平赶到厕所时,凶手已经逃跑了。

董正平向附近的电话亭报了案。经警方调查,该案与之前的案件“挂钩”(不同案件挂钩,一起调查)。

警察找到了余,并带她去指认嫌疑人。为了避免引起注意,警察让她把头发剪短。三名警察和她一起搜查了整个城市,试图找出凶手,但毫无结果。

1998年11月30日,余的邻居崔在家中被杀害。根据警方的报告,凶手潜入了犯罪现场。受害者的脖子被割断,上身有22处刀伤。他的,、手和耳朵都不见了。刑警汪洋进入现场时,碰到一个担架,把死者抬了出来。一只手挂在担架外面。他想把它放回去,顺着他的手臂。他想不通。“好棍子!”他吓得差点摔倒。

“黑仔”已经成为整个白银市场的心病。

虽然警方一直保持着“内紧外松”的政策,但鲜有关于此案的官方文件向外界流传。但白银的脉搏被改变了,城里有传言说白银成了“杀手”,偏爱红衣长发高跟鞋的年轻女性。还有传言说杀手的前女友喜欢穿红色的衣服,后来他们吵架了,所以他怀恨在心。从此,白银市街头再也看不到红色的衣服,甚至是长长的披肩。

人们还总结了“杀手”的作案习惯,街上流传着:外国人冬天来作案,夏天不来。有几个地方不能去:银水巷,传说发现了一条人腿;冶炼厂家属院和新开发的人少黑暗的地方。

恐慌也影响了学校。学校提前两个小时开始晚自习,更多的家长在门口接孩子。10多年过去了,下午早自习的时间一直用到现在。

当时,警方接到的举报数量急剧增加,人们经常怀疑自己被跟踪。当时白银公司保卫处的一名侦查员听到一点消息,“刷地一下就冲了过来”。老百姓和警察已经很紧张了,“要疯了。”

因为性质太恶劣,甘肃省公安厅决定派人监督,并邀请了全国各地的专家。起初,警方的目标是1958年至1975年间出生的有犯罪记录和不良行为的男子。他们总结了嫌疑人的7个可能特征,包括性变态、性格孤僻、独处一室、行动敏捷、心理素质好。他们还发现,在作案前,凶手似乎习惯在作案前在附近的厕所观察;大多数女性受害者都很漂亮。

1998年后,白银市公安局开始大规模采集指纹和DNA。警方把天网从白银市常住人口,铺到城北25公里的吴川,再铺到黄河南岸的靖远、景泰、榆中。

但由于当时技术落后,DNA只能储存血样和检测血型。取指纹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甚至比对指纹都要靠刑警拿着放大镜。

当年,舆论频频质疑警方,认为他们“无所作为”。在巨大的压力下,时任白银市公安局局长的张学敏发誓,如果三个月不破案,他就辞职。可是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案子还是没破。他是如此渴望投入战斗并逮捕自己。当时局里还开了誓师大会。小礼堂里,几百人喊着口号。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组描绘嫌疑人面部的画像。据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公安部首批8名特邀刑侦专家、全国首席模拟画像专家)张欣介绍,2001年春节期间,一名上夜班的女工回家时被一名男子尾随。当她打开门时,那个男人跟着她进了房子。由于这一系列案件在当时非常具有传奇色彩,这名女工怀疑此人就是系列杀人案的嫌疑人。她反应非常快,转身把那人推出去,关上门。受到惊吓的女工感到非常紧张。在她恍惚的时候,发现了橱窗里的这个男人,对着她微笑。

犯罪未遂的男子不仅没有立即逃跑,反而出现在窗外。她迅速拨通了丈夫的电话号码。很快,丈夫赶回家,夫妻二人发现,那个男人又出现在了窗边,对着他们微笑。气氛很紧张,他们赶紧报警。警察几分钟后就到了现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还是难以想象。

当他们把这个人的特征解释清楚后,民警马上回应说,刚才在路上正好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但警方出动大量警力在事发地周边进行拉网式调查,未能再次找到嫌疑人的下落。

2002年,张欣根据三位目击者的回忆,画了三幅嫌疑人的模拟画像。因为记忆模糊,最后画像只有六七分。尽管如此,对于白银警方来说,这三张模拟画像仍然是当时关于嫌疑人最直接的线索。接下来的几年里,警方在白银市筛选了几十万名男子,这在中国刑侦史上极为罕见。

当年犯罪嫌疑人的模拟画像

此时的白银,整个城市都处于恐慌状态。白银动员了几乎所有的警察、武警、公安民警甚至社区大妈,三班倒值班,24小时巡逻所有的大街小巷。

不仅是全市所有城市登记在册的男性,还有在城里做建筑工人的农民工,还有车站来来往往的乘客,都被按了指纹。时任白银市公安局刑警队长的刘海平多次强调,不能放过任何一个人,不能出现任何疏漏。

即便如此,还是不可能抓到幽灵凶手。2000年,2001年,2002年,他还在白银游荡,在大街小巷随机入室,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悲剧就此爆发。

2000年11月20日,29岁的罗在棉纺厂家属院遇害。与之前的谋杀相似,她的脖子被割断,双手被拿走。

警察最后悔的是2001年5月22日放过了嫌疑人。当天,公安局接到报警。张在电话的另一端已经无法说话了。她哼了几声,说是在水川路的家里被杀的。警察没有听清楚地名,未能报警。

张家人拨打了120。当医生赶到时,他发现张的喉咙被割断了,并再次通知了警察。水川路与白银分局刑警支队仅一街之隔,但为时已晚。死者只留下了两个关键信息,“长发”和“本地”。

后来警方分析了作案时间。如果他们接警后能及时赶到,就会迎面撞上凶手。因为现场只有一个出口。而机会一旦失去,就再也没有了。

2002年2月9日,又发生了一起案件。白银区陶乐春酒店三楼包间客户朱被害。受害者的脖子被割断,他的衬衫被推到他的上,他的,他被。令人震惊的是,案发现场距离马路斜对面的派出所不超过50米。

之后,凶手突然停止作案,彻底消失。

14年的9起案件,有的了,有的没有,有的有金钱入侵的迹象,有的没有。凶手似乎没有明确单一的目的,这也让他的脸在银发人心中变得模糊。

“他知道如何分析现场情况,有些环境不适合。只能说他有双重人格,双重目的。他生活上需要钱,心理上需要做到这一点,不留活口。”郝雨欣没想到,自己的事业会和一个人犯下的9起悬案绑在一起。他90年代初进入白银分局刑侦队,几乎每一个现场都去过,要知道他走的时候几乎闻到了凶手前脚的味道。

“凶手也懂人体解剖,颈部动脉。他主要是杀嘴。”郝玉鑫分析道。他已经在脑海里表演了无数次凶手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离开的。综合证言、现场痕迹、调查等各方面来看,似乎“有时我跟着门,有时我推门看看有没有人...我应该穿着深色的衣服,沾了血看不出像墨水...我在现场发现他背着包,我可能放了刀,换了衣服”。他的直觉是,应该是一个人群中的“好人”,一个嗜血的猎人,一只孤狼,不得不做一个孝子,一个有德之人,来掩盖自己的罪行。综上所述,它既有双重人格,又有性变态。

破案的难度出乎意料。上世纪90年代,西部地区街头几乎没有监控探头,案发前后几乎没有目击者和间接目击者。然而,此前的所有犯罪现场都留下了血液、、指纹和脚印等身体特征的线索,但警方一直未能找到凶手。一位参与专案调查的警察觉得自己“丢了家里的脸”,但他不顾众人的责骂,继续工作。

2004年,白银警方向当地公布了此案,希望借助社会力量征集线索,早日破案。警方开始悬赏20万捉拿凶手;嫌疑犯的肖像出现在银色的街道和电线杆上;白银公司电视台播放一条短信息,征集凶手线索...

2004年8月5日,白银案指纹与包头两起命案指纹成功比对,成为甘蒙“八·五”系列杀人碎尸案,成为公安部挂牌督办案件。全国各地的刑侦专家纷纷前来讨论或参与,调查一直没有中断。

当时的年轻民警都认为“这个人好抓”——这个人应该就住在附近,而且案发现场还留下了那么多指纹。当指纹被记录下来后,就可以通过比对来捕捉。

但在等待指纹时,该案的第一负责人死于癌症,第二负责人张死于心脏病发作。第三、第四个领导已经调走了,和刑警打了很多年了。当年办案的年轻民警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但他们并没有忘记这个案子。

张,1954年出生,1979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历任白银市公安局副局长、市公安局副局长、刑侦支队支队长、市公安局县级侦查员。1988年8月,张被调到刑侦岗位后,接手的第一个案子是三个月前发生的白银女工白兰被杀案。案情之严重令人发指,也拉开了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序幕”。在随后的20年里,侦破银案成了张生活的一部分。

侦破银案是张当警察多年来的第一个目标。他的妻子王福芬回忆说:“那些年,他不仅要在当地调研,还要跑遍河南、内蒙很多地方。只要听说有类似的案子,他就会去那里看看能不能加入这个案子。公安部和省公安厅一直高度重视此事。每年调研,老张接到一个电话往往要走很多天。”

王福芬说,只要他接到有关白银案的相关线索,张就会靠香烟和茶叶没日没夜地围着这个案子转。“他办公室的桌子上有五部电话。这一响,他就一直接电话,没完没了。”

“我觉得他当时歇斯底里,不敢提问。”夜里11点,张大叫一声把王福芬吵醒了。她坐起来,看见张满头大汗,大喊“就是他,凶手就是他!”“我吓得说不出话来。他喊完,我摇摇他的胳膊,把他叫醒。他醒了就坐起来擦眼泪。”王福芬说,当时张压力很大,经常做噩梦。“我满脑子都是这个案子,梦想指挥大家寻找线索。”

直到2006年确诊肺癌,张才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去了医院。住院期间,每次有同事来探望,他都会询问银奸杀案的进展。“他是个工作狂,在这个案子上‘磕’过。不让他问是一种折磨。”王福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9年,张的病情恶化。他经常靠在病床上向王福芬解释身后是什么。一说起白银奸杀案,张就不停地摇头叹气,甚至最后一次哭了。“我知道他心里难受,觉得活着也破不了案。他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凶手被绳之以法。但他相信这个案子一定会破,凶手一定会被绳之以法。”

2011年,一封参与案件调查的警察写给凶手的公开信在网上流传。信中说:“我一直没能抓住你。为了后辈和遇难者亲属,我是终身罪人。”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在公安部刑侦局和甘肃省公安厅的主持下,白银连环杀人案低调重审。

2016年3月,公安部刑侦局展开新一轮侦查。公安部工作组先后4次带领刑侦专家赴白银市、包头市会商案情,认真分析犯罪嫌疑人特征,对其活动区域做出科学判断。最后,原有的生物证据被新的科技手段重新利用,很快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办案民警介绍,本案中,首先一名高姓男子因受贿被监视居住,所以警方取了他的血样。经Y-DNA分析,此人基因数据与甘蒙“8·5”案件嫌疑人信息一致。这说明罪犯与此人有相同的Y染色体遗传,是同一家族的男性成员。随后,警方展开家庭调查,对其家庭男性直系成员逐一进行筛选分析,尤其是警方掌握的嫌疑人大致年龄,最终确定此人的远房侄子高具备作案的时间、空间和条件。

至此,侦破工作终于水落石出,警方追捕到了躲藏了28年的高。

逮捕

2016年8月26日,白银技校还没开学,校园里一个人也没有。这所职业学校建于1986年,目前正在重建校舍。校园里,食堂“白银工业学校学生服务部”用可乐红装饰,非常显眼。

一群人穿过校园,直奔食堂。这是刑警队。他们去抓捕白银连环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高。当时,52岁的高正在食堂里看店。学校里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其实几天前他就被确认为嫌疑人了。警察让几个学生去购物,然后反复确认他们的指纹。”

面对国际刑警,高没有像其他潜逃多年的罪犯那样歇斯底里地逃跑,也没有绝望地还手。他有点慌张,让刑警戴上手铐,被带上了警车。

警察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被捕吗?”他说:“是的。”“为什么?”“杀人。”

高在现场被逮捕。

经初步审讯,犯罪嫌疑人高对其在1988年5月至2002年2月间实施11起杀人案,杀害11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高被捕当晚,曾试图自杀。他的头撞在审讯椅的凸起上,缝了三针。自杀无望,他很快冷静下来,坦白了杀人案的所有细节。11起谋杀案,他记得每起案件的年、月、日,甚至时间。

审讯室里,高再次说起那惨烈的杀人现场,的脸上是一种麻木的平静。有人问他:“你对那么多死去的人和他们的家人没有一点歉意吗?”他面无表情,摇了摇头。唯一一次表露感情的时刻,是他提到两个儿子的时候:“我的孩子不会受影响吧?”

据知情人透露,“他语气平和,思路清晰,表情自然。杀人的过程在他的叙述中就像是外科手术的环节,不带感情。这一天对他来说可能已经排练过很多次了。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作案的时间、地点和过程,并提醒我们,如果对外传播,要掐掉容易模仿的部分。他说他最怕嗅觉敏锐的警犬,而不是人。”

2016年8月27日晚,白银老城的夜晚被密集的鞭炮声“惊醒”。高被捕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城。小白银沸腾了,困扰白银人多年的“噩梦”终于烟消云散。被《你将何去何从》折磨了数年的遇难者家属终于得到安慰,身着红衣,燃放鞭炮庆祝。

破案、捉妖后,众多关注多年的网友终于加入了苦难受害者家属、惶恐已久的白银市民、追捕凶手28年的刑警,生成如释重负。

高审判现场

3月30日上午10时,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高故意杀人、、抢劫、侮辱尸体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案,高一审被判处死刑。法院随后通过官方微信披露了高四罪的具体刑期。根据法院公布的判决细节,高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因抢劫罪被判处死刑,因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因侮辱尸体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法院决定数罪并罚,将高执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