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半导体工业的重要原材料——镓和锗进行全球出口管制。
下图是2023年镓的全球产能,中国占3/4;
下图是2021年锗的全球产能,中国占2/3;
可以预见的是,半导体全球产业链都在不稳定的状态,现存风险极大。这次中美互相制裁,对整个行业是个警醒,估计会进一步刺激整个上游着手加速脱钩。
很多国家可能都还不急,因为一般都有三四月库存量,但是三四个月后,才是刚刚开始,其次,这两种矿属于伴生矿,中国主要靠氧化铝和褐烟煤,中国已经建立一套成熟产学研开采体系 ,有些国家虽然也有,但是他们的伴生矿和国内不一样,最关键的,他们国家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研究这个开采技术了
《信条》海报。
9月4日上映的《信条》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编剧的第11部长片,他的作品以非线性叙事、镜头充满隐喻、时空变幻莫测等“烧脑”手法著称。与他执导的影片《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相比,今日上映的《信条》故事主线相对简单,讲述一个特工为了逆转未来拯救全世界,他在探索“信条”之谜的同时,将要不断面对“时空逆转”的巨大危机。但影片中出现大量时间和空间逆转交互的镜头,甚至红蓝两色的房间也有着完全相反的时间定义,在营造视效奇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考验着观众理解的程度和速度。新京报专访导演诺兰,听他阐释如何驾驭“科幻加间谍”元素,并用图文形式解构剧情和道具寓意,为这部“烧脑”之作“降温”。
【故事板】 涉及剧透,谨慎阅读
大多数人都把时间看作是一种直线式、不可反转的存在,而在诺兰的构想中,时间变成了极易驾驭的曲线,可随意弯曲、扭曲、并行甚至逆转。他说:“《信条》的故事灵感来自时间,以及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我希望在此基础上将科幻小说的元素与经典的间谍片元素结合起来。”同时诺兰也希望能让观众通过这些极具悬疑色彩的动作戏,跟着角色获得冒险过程中的愉悦。
1、首次任务失败
一群蒙面匪徒闯入乌克兰一个歌剧院劫持人质,其实目标是要抢夺一个装有神秘物质的手提箱。男主角和同伴假扮成特警也要抢夺手提箱,但任务离奇失败,男主角为保护秘密“被假死”。
2、加入“信条”
男主角在假死被救后,被赋予新的更大的任务,通过女科学家,从射出的子弹倒着回到枪膛的实验中了解到“逆转时间”的概念,并被告知整个世界可能因为逆时间技术消失。“已死去”的他从此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条”组织,成为无名氏,他的任务是保护全世界不要被逆时间毁灭。
3、调查反派
无名氏与特工搭档尼尔开始调查俄罗斯寡头萨特,他通过妻子凯特的艺术品交易生意将非法资金洗白,于是两人开始通过凯特接近萨特。随着交往,他们发现凯特也对一直控制着她和儿子麦克斯的萨特充满了怨恨。无名氏让凯特帮助他们见到萨特,作为交换,无名氏将把凯特母子从萨特的控制中解放。
4、飞机撞仓库
无名氏与尼尔为了寻找萨特藏着的逆时间设备,设计用飞机撞毁了可能藏有设备的空港仓库,以引发火灾打开安全通道,制造进入仓库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神秘十字转门,他们同时遇到2个装备齐全的神秘逆时间者(其实是来自逆转时空的无名氏与尼尔)的阻挡,计划失败。
5、时间逆转机器
通过调查,无名氏得知神秘十字转门其实来自未来,是一台能够进行时间逆转的机器,萨特想利用这台机器重新规划时间,而开场乌克兰剧院人质事件,其实是萨特在幕后策划,目标是装有钚元素的手提箱,但手提箱目前落在乌克兰军方手中。
6、互斗心机
无名氏伪造前外交官的身份,在凯特的帮助下接近了萨特,凯特制造事故想杀死萨特,但无名氏认为萨特身上有太多有价值秘密没有解开,这些秘密涉及未来整个人类世界的存亡。他救下萨特,随后经过斗智套话,了解到钚元素是组成时间机器的重要元素,但乌克兰军方并不打算与萨特进行交换钚元素交易。萨特打算利用无名氏从运输车队中抢到手钚元素,再交给自己,而无名氏也决定将计就计。
7、高速路之战
在高速路上,无名氏和尼尔以及其他信条组织特工通过精妙合作,刚在乌克兰一方截获到钚元素,萨特和手下便出现,他们利用逆转时空技术和凯特作为人质,抢夺到战利品。无名氏和尼尔也利用逆转时空在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穿梭,不但营救了重伤的凯特,还知道了萨特的真实身份和他要毁灭现实世界的阴谋。
8、讨“逆”成功
为了阻止萨特企图毁灭人类的行为,以无名氏、尼尔和凯特为首的队伍们来到萨特的基地,利用逆时间完成了任务,毁掉了萨特手中的时间炸弹,最终阻止了人类世界在逆时间中灭亡,此时,尼尔的身份也将揭晓,他们此时执行的任务,时间正好与影片开始乌克兰歌剧院事件同步,呼应了时间首尾相同的概念。
【道具揭秘】
影片中出现了四个重要的神秘道具,这里解析它们被各自赋予的寓意。
●五字石碑
在庞贝古城的某处废墟中发现一块方碑,上面雕刻着五个由五个字母组成的拉丁语单词,它们构成回文诗句,表面含义是“农神(萨特)一直控制着时间之轮运转”,其实喻示影片的关键就是“时间逆转”。
SATOR:片中大反派萨特,他来自未来,妄图利用时间炸弹,毁灭人类的过去与未来。
AREPO:源自古埃及的文字,本意不明无法翻译成现代词汇,预示着神秘。
TENET:影片片名,有“信条”含义,也是片中神秘组织的名称。
OPERA:是“歌剧院”的意思,影片开场戏为歌剧院爆炸。
ROTAS:萨特名下自由港仓库的建造公司名字为ROTAS,正好是萨特SATOR的回文体。
●氧气面罩
事物的运动状态会变为与常规相逆的状态,因此造成了“时间逆转”,人会倒行,热感也会变成冷感。因此逆转状态下的人物由于无法适应常规状态下的氧气,要时刻戴着面罩,这也成为了区分人物正、逆向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时间炸弹
在已经毁灭的未来,一个丧心病狂的科学怪人利用时间逆转科技衍生的零件制造出引爆程序炸弹,可以令地球时间逆转,人类文明将受到毁灭性打击。萨特抢走的钚元素,是组成引爆程序炸弹的最后一个零件。
●时间闸门
电影里总共有四座十字时间转门,它们分为红蓝两色,分别可以进行短暂的时间正逆进程。这些尺寸巨大的旋转门是机械化移动和铰接的神奇机械装置,这个装置非常大,里面甚至容得下汽车。
【数读】
●《信条》只有280个视觉特效镜头,比大多数浪漫喜剧都要少。对于导演诺兰执导的影片来说,这个数字很低。《黑暗骑士》有650个视觉特效镜头,《黑暗骑士崛起》有450个,《盗梦空间》大约有500个,《敦刻尔克》有429个。
●影片制作预算为2.05亿美元,使其成为诺兰制作的最昂贵的原创电影。
《信条》胶片。
●这部电影拍摄了大约160万英尺(约487公里)长度的IMAX胶片,打破了诺兰执导影片的纪录。
●在《信条》开拍前,诺兰已经至少在脑海里用20年的时间思考了电影中的一些画面和情节;他为电影的细节和剧本筹划了大约6年。
【幕后解析】
研发摄影机“逆转时空”
诺兰介绍,拍摄《信条》最大的技术挑战之一,是我们希望IMAX摄影机能够倒带运行,以捕捉到胶片正向拍摄时无法拍摄的效果。IMAX摄影机有强大的电机,使用时也要求小心精确,它们根本就无法进行倒带拍摄,IMAX的团队非常帮忙,他们和我们一起进行研发,重建了胶卷盒中的机械部件,并重构了电子元件,因此让诺兰能够进行正向和逆向的同时拍摄。
诺兰在《信条》拍摄现场。
尽管如此,摄影机只能用来记录时间的变化,这种单一的能力是不够的。诺兰深知,其愿景的实现需要“一个比摄影机或倒退事物更复杂的规则集。在时间方向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之间存在互动:比如事物围绕我们运动的方式,甚至我们呼吸的空气,”他解释说,“逆转的概念是不对称的,因此规则集是复杂的,并且须以更复杂的方式来解决。这意味着需要各种技术,从全体演员能够表演出朝着不同方向奔跑的战斗场面、奔走的特技演员,到能够以各种配置向前或向后行驶的车辆,我们需要在逐个镜头中完全改变用于创造视觉特效的技术。多年以来我们意识到:若你能够采用多种不同的技术不断改变拍摄特技,观众就会更加沉浸在画面中。”
【专访诺兰】
这部是特工电影
新京报:《信条》的剧情构思让人非常叹服,相信你也是再三思忖,意义和类型如何确定?
克里斯托弗·诺兰:作为一名电影制作人,你有一系列想法,就像藏在抽屉最下面的创意可能要几十年后才能实现,一切皆有定数。对于我而言,不仅是希望在《敦刻尔克》之后重新回到大银幕,而且还希望为观众展示不曾尝试过的风格。我也随时准备尝试间谍片类型,这是我一直期盼的。我从小就喜爱特工电影,但是,如果不搞出点儿新意来,我是不会执导的。简单来说,我们拍摄《信条》的策略是,一边要对《盗梦空间》这类‘偷盗类型’做颠覆,一边是将《信条》再引入间谍类型的方式。其实是将《信条》归类为特工电影。
“烧脑”大师诺兰在《信条》拍摄现场。
新京报:促成《信条》的催化剂是什么?这个想法停留在你的“天才大脑”中有多久了?
克里斯托弗·诺兰:《信条》中有一部分画面和一些叙事技巧是我在脑海里构思很久的了,有差不多十几年。如果了解我早期作品的人应该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一些雏形,比如子弹从墙上飞回枪里,这是我曾经在《记忆碎片》中以隐喻的形式展示的,但这一次我们尝试把它做得更具体,更加真实。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在研究这些想法,这次的催化剂是想尝试采取特工类型片,并将其用作一种工具,使观众踏上一段探索奇思异想的时间概念的旅程。我在这个项目少说已经投入了六七年的(剧本创作)工作时间了,确实太久了。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薛京宁
来源: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