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得翻唱、翻录或使用》。
门外细雨纷飞,如飞花散落,日子慵懒,仿佛是个无声无息的哑巴。我不怕秋冬的思念,如同仲夏一般浓烈。愿爱在岁月中升华。
城内喧闹,明月悄悄透过窗纱。
让这清风吹乱谁的梦话,夜晚辗转,为谁而牵挂。
撑伞接落花,看那西风中瘦马的影子。缘分如梦,邂逅的那一刻,景色如画。
又见半山红霞,能否收下我的浓情,为你而去。
牵手共赴天涯,撑伞接落花,看那西风中瘦马的影子。
一生的梦想,是否能因为你而实现?伤口愈合,疤痕不再。
漫长的前路,看初雪飘飘,公子能否收下我的浓情,为你沉醉?
转身呼唤我回家。
门外细雨纷飞,如飞花散落,日子慵懒,仿佛是个无声无息的哑巴。
愿爱在岁月中升华,城内热闹非凡。
让这清风吹乱谁的梦话,夜晚辗转,为谁而牵挂。
冒雨接落花,看那西风中瘦马的影子。缘分如梦,邂逅的那一刻,景色如画。
又见半山红霞,能否收下我的浓情,为你而去。
牵手共赴天涯,撑伞接落花,看那西风中瘦马的影子。
一生的梦想,是否能因为你而实现?伤口愈合,疤痕不再。
漫长的前路,看初雪飘飘,公子能否收下我的浓情,为你沉醉?转身呼唤我回家。
撑伞接落花,看那西风中瘦马的影子。缘分如梦,邂逅的那一刻,景色如画。
又见半山红霞,能否收下我的浓情,为你而去。
牵手共赴天涯,撑伞接落花,看那西风中瘦马的影子。
一生的梦想,是否能因为你而实现?伤口愈合,疤痕不再。
漫长的前路,看初雪飘飘,公子能否收下我的浓情,为你沉醉?再转身呼唤我回家。
不久前网上有一首热播的歌曲《笑纳》,开首两句「撑伞接落花,看那西风骑瘦马」,唯独第二句用粤语唱出,让人联想起马致远元曲名句「古道西风瘦马」。其实前一句歌词「骑瘦马」词义指骑着瘦马,但后一句「瘦马」,却未必与动物的马有关。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出自元代杂剧家马致远(1255-1321)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第二、三句:「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主流说法认为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情调,抒发一种飘零天涯的游子秋思,倦于飘泊的愁乡之情。可是,这首曲多年来一直就是否为马致远所创而有争论,当中「瘦马」一词更是争论这曲究竟是写漠北还是写江南的关键点,有人说这词是写江南青楼女子,进而有「瘦马非马」说。
编辑
丰子恺以《天净沙‧秋思》为题材的画作。(网上图片)
《天净沙・秋思》元代两个版本我们会先谈马致远是否原创说,当中带出《天净沙・秋思》在元代有两个版本,再论为何「瘦马非马」。
现代戏曲研究开山祖师王国维(1877-1927)在《宋元戏曲史》中曾质疑马致远作者说。他指出《天净沙・秋思》最早见于元代盛如梓(大德年间人/1297-1307)《庶斋老学丛谈》,作者与马致远是差不多时代的人,当时所收这曲词并未有著名,只标明在北方十分流行,而且用字与传世版有出入。王国维所录《天净沙・秋思》为通行本内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根据他提供的线索,翻检《庶斋老学丛谈》,发现本文写做:
「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
编辑
近人王国维提出《天净沙‧秋思》非马致远作品的质疑。(网上图片)
两文对照,发现文字多有不同,但意境内容大致一样,无疑是同一小令不同版本,这书同篇收录的所有小令,均是描写沙漠地区景物之作,因为「远山流水人家」更符合沙漠地区的景物地点,反而后来的「小桥流水人家」则更多带点江南风光。
历史上第一次着录为马致远者,见于明蒋一葵(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万历年间)撰《尧山堂外纪》,此时距马致远死已经三百五十多年。
可是在他之前,王世贞(1526-1590)作为明朝屈指可数的博学者,在《弇州四部稿》评价《天净沙・秋思》时也未注明为马致远所作,可见时无马致远所作说,或者有这种说法他也不相信。因而当代有不少人质疑《尧山堂外纪》把该小令系于马致远名下难免出于臆测,不足为据。有学者推测,马致远在生时已极负盛名,有人将当时北方流行的小令,臆托为他所写。
但近代的考古发现,见到了前人无法见的材料,丰富了我们的看法。2008年出土的山西元代壁画墓,内有一首小令〈西江月〉:「瘦藤高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己独不在天涯。」这内容明显与《庶斋老学丛谈》版相似,但内文已出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此曲在元代有两个版本:一个没有曲牌的漠北版,一个有曲牌的江南版,后者描写江南水乡风光,作者曾游历江南,曲牌亦与秋思无关。马致远曾官至「江浙省务提举」,在江南留过一段日子,故此作不排除是他的作品,我们这部份讨论暂且至此。
编辑
图片来源:Giorgio Parravicini / Unsplash
「瘦马非马」说如果我们以《天净沙・秋思》源出江南为前提,则或可以解释为何一直以来传世的名曲没有作者署名,这又与「瘦马非马」有关。而江南版的作者,将原来漠北版的「瘦马」赋予新意义。
自古中国南方以瘦为美,汉代便有谚语「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人」。在明清时代,繁华之地扬州流行一种青楼行当叫「养瘦马」,是指地处两淮(淮南淮北)的盐商,为满足富豪的各种要求,经纪人(人伢子、老鸨)先出资把贫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买回后调习,教她们歌舞、琴棋、书画,长成后卖与富人作妾或入烟花柳巷,从中牟利。
由于南方以瘦为美,而经纪人把贫弱瘦弱的小女孩买回来养大调教,经营方式如商人低价买来瘦马,养肥后再高价卖出的经营方式一样,所以时人称这种扬州为「扬州瘦马」,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一书记有〈扬州瘦马〉一节,便详述挑选瘦马的过程。电影《投名状》中,莲生(徐静蕾饰)便问庞青云(李连杰饰)知道怎么是扬州瘦马吗?因为电影中徐所演的角色,便是七岁被卖到扬州,从小被教导琴棋书画,长大被卖去大户人家作妾的雏妓。
「养瘦马」虽然流行于明清时代,但早在唐宋时期已有这个名词出现,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能指涉出这词如何与女子扯上关系。唐朝白居易在〈有感〉诗三首之二写道「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后事在目前,不信君记取;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三年五年间,已闻换一主。」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养瘦马》便认为「养瘦马」成为扬州人养卖人作妾的代称,便是始于白居易这记载。
时至宋代,元代杂剧源流之一,当时在北方流行的诸宫调亦已有将「瘦马」一词引入词中,金代董解元在《西厢记诸宫调》中便写有「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元代游历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孛罗,便曾记载「蛮子」(江南人)流行蓄养贫家女孩为妾的风尚,可见「瘦马」之风最已始于元代。
编辑
徐静蕾在电影《投名状》的角色,便是一名扬州瘦马。(网上图片)
青楼与杂剧家关系元代的杂剧家与倡优关系非常好,杂剧家经常出入青楼之地,倡优不仅从事杂剧表演,间接也影响杂剧创作。古时青楼不单是卖身烟花之地,不少倡优能琴棋书画,在青楼的经历能丰富杂剧家的创作。可是,元代时期汉人(尤其南人)身份低下,元朝法律亦明文规定「诸职官频入茶酒市肆及倡优之家者,断罪罢职。」(《元史・刑法志》)为官者若有把柄给告发流连青楼烟花之地,是会遭到检举罢官。
因应地方文化为旧词赋予新词义,这在文学创作中十分常见。若读者把「瘦马」理解为扬州瘦马,则「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便可以解释为一个形单影只的青楼女子,心有所属,如断肠人思念天涯另一方的郎君。而为何元代此曲一直未有作者署名,剧作家为何写下脍炙时人的名曲而不敢出示自身名字,恐因为怕了官场法网,而聊以创作自娱,不求闻达于曲坛。
参考资料:林梅村:《山西元代壁画墓出土散曲〈西江月〉名实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