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2022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73周年。
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决策,更离不开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们,正是由于他们的浴血奋战,才促使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
这些革命烈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不惜失去生命,他们是国家的英雄。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将士也理应受到国家奖章,并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
直到1953年,我国才根据苏联军事的政治体系和我事专家的建议,将中政部门最初设定的六个等级和18级军衔做以调整。
国家根据功勋为这些开国将领授予相应的军衔,1955年总共授予了一千多名将领功勋,其中有开国元帅十人、大将十人、上将少将中将几百人等等。
高级开官里面包含了少将、中将、上将和大将,其中大将作为开国将军之首,地位仅次于元帅,最开始拟定了十五人。
最后,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多次的审批、多次的审核,将最初的十五人确定为十人,这十个人统一称为“开国十大将军”。
其中开国第一少将、第一中将、第一上将、第一大将、第一元帅,更是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才能配得上第一的称谓。
这些可以被授封将军的都是为中国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而且都是骁勇善战之辈,他们身上的战功赫赫。
1955年9月27日,中国第一次进行“授军衔”,这次的授军衔按照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顺序进行授衔。
当天一起授封的还有十大元帅,在进行授封的当天,大家都认为第一元帅应该是第一个上台,因为他对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在授封当天,第一元帅却是最后一个上场的,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在中国“压轴”代表最后一个出场,同时也表示了这个人是所有人中最重要的一个,所以要“压轴”出场。
这样的压轴出场也代表了第一元帅的地位,同时也是因为十大元帅的身体原因,年龄较大而且身体因为征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于是中央就把他们安排到最后出场。
这次十大元帅的军衔和功勋,都是毛主席亲自颁发的;其中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中将的军衔和功勋是由周总理颁发的。
那您知道这五个“第一”分别是谁吗?这些都是各级将军之首,那这些英勇的将军又有怎样的事迹呢?
01 第一元帅——朱德朱德1886年出生于一个务农家庭,不仅身负卓越军功,而且是国家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朱德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造者”,朱德同志在建设新中国时期,无时无刻不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朱德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一生都在为解放新中国、解除封建压迫、推翻资本主义而做努力和斗争。
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朱德都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起初朱德想要加入中国的时候,被陈独秀直言拒绝了,而陈独秀拒绝的原因是,朱德在军中担任过高管,也有着丰厚的工资。
陈独秀认为朱德不会一心为中国奉献自己,所以拒绝了朱德的申请。
朱德有着坚定的意志力,后来留学回来后由周恩来介绍才加入了中国,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加入之后的朱德,并没有因为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反而是和将士们同吃同睡,一起用扁担挑粮食。
在抗战时期,也是朱德带领将士们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第一仗,朱德曾经在身边协助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66年,在城楼之上,记者问:“您目前为止有什么遗憾呢?”
“老娘去世的时候,没有在床前端过一杯热水”朱德回答道。
记者又问:“您老以后的心愿是什么?”
“当一个合格的老兵就够了,我没有别的愿望”年过八旬的朱德颤颤巍巍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02 第一大将——粟裕粟裕出生于1907年,是中央军委中唯一一位少数民族的军事家,同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军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大将。
粟裕在18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中国,当年还参加了中国领导的,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主义青年团。
1927年,由于战争原因,粟裕和同学们撤离到武昌,在这里,粟裕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军事训练。
在武昌,粟裕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以及政治思想教育,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这样的艰苦环境和磨难,才成就了之后的粟裕。
粟裕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大将,毛主席对他青睐有加,而粟裕也完全当得起开国大将的名号。
粟裕是中队中的战神,在许多战役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和事迹。
从南昌起义开始,粟裕就参加了中国。
粟裕擅长指挥士兵作战 所以长期担任作战指挥官,而且粟裕创立了很多的革命根据地,并且在当地开办学校创办民间训练队。
1927年6月,粟裕正式转为中国党员之后,开始投身于各大战役中去,粟裕多次反击围剿中央根据地的战役。
在战役中,粟裕可以做到冷静处理,沉着冷静,粟裕多次担任参谋长的职位,正是由于经验累积,才让粟裕从一名普通红军成长为一名最高指挥官。
粟裕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还为中国革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擅长指挥的粟裕创造了歼灭日军次数最多的记录。
粟裕的名声扬名内外,有着“常胜将军”的美誉,称粟裕为“战神”,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粟裕依旧没有放任自己,依旧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去,心系新中国的安危问题,更是关心新中队的建设问题。
粟裕努力建全新中国的军队建设,可以说现在中国的军队建设和战争规划的背后离不开粟裕的付出。
03 第一上将——萧克萧克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在军校内就是佼佼者,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指挥将领。
1926年,19岁的萧克带着七块大洋就离家出走了,直接去往广东参加了革命运动,参加了北伐战争之后,加入了中国。
革命失败之后,萧克放下了自己的家庭身份和军官身份,一路进行乞讨,也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最初想法,依旧南下找组织找队伍,申请继续加入战斗。
25岁就可以成为军长;27岁担任了红六军军团团长;29岁被任命成为了红二军副总指挥官。
30岁任职为120师副师长;40岁参与野战军进军中南,成为了中国的最高级将领。
无论是长征途中,还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萧克将军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萧克不仅是一名虎将,而且文采也很好,可以说是能文能武。
晚年的萧克将军致力于文学方面,主要研究军事、政治、党史、战争等方面。
萧克主编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出版《萧克回忆录》《萧克诗稿》等等作品,萧克一直表明只有历史才是书籍最大的证明。
1981年,在讨论建党60周年党史研究会上,萧克讲到“不认真调查和研究党史,这样是行不通的,不能以为有了历史和资料就不进行研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求实存真的态度,需要根据历史和资料做出正确的结论。”
正是因为有了萧克将军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修改了很多不符合历史的问题,让这些党史、军史问题得以修改指正。
“党内要倡导讲真话,党史要提倡讲真党史”萧克将军的这句话,一直铭记于每个人的心里。
这一原则对于正确对待历史、党史、正确评价党史人物都有着推动作用。
萧克将军是寿命最长的开国将领之一,2008年因病去世,享年102岁。
但是第一上将的功勋、英雄事迹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将会永远流传下去,这些精神财富将会永久激励世人。
04 第一中将——徐立清徐立清将军生于1910年,生在安徽一个普通人家,由于家境不好,也没有读过几年书,曾参加过苏区反围剿战斗,也曾走过万里长征解放战争时期。
1929年,19岁的徐立清就加入到了农民自卫军,隔年加入中国,入党的他敢打敢杀,很快就受到了重视。
徐立清将军担任过西北野战军政治主任、第一野战军兵团政委、属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高级将领了。
按徐立清将军的丰功伟绩,在授封中,本应该封赏为上将,但是徐立清将军却三次让衔,让位又让衔,只敢当中将。
1951年2月10日,中央颁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指示》,由徐立清负责这项工作,有很多的干部找到徐立清,希望徐立清可以“开个后门”。
徐立清为了杜绝这种行为,他以身作则主动要求将自己的职位调降,将自己的正兵团级降为副兵团级。
第二次主动降级发生在1955年的首次授衔仪式上,中央拟授徐立清为上将,但徐立清却再次主动降级为中将。
按道理和贡献来评判的话,徐立清完全有资格被评为上将,但是徐立清认为只有自己降级了,才能更好地做工作。
第三次是发生在授衔之后,徐立清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徐立清怕耽误中央工作,于是向上申请要选择年轻人接替自己的工作。
1956年,徐立清向中央请求免去他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的职务,以便有接替工作,徐立清的想法就是绝不能耽误中央的工作。
徐立清将军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中央的工作,以及中央对他的信任。
徐立清将军高风亮节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干部的徐立清为人处世公平公正,是中国人民军队的楷模。
05 第一少将——解方解方是出生在吉林,属于地道的东北人,家庭开始比较富裕,解方自己也热爱学习,15岁考入了当地贵族学校。
解方学习成绩优异,曾在日本留学,还与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交情甚好。
1928年,解方得知济南惨案爆发,想要马上回到祖国,但是张学铭拉着解方,让他把日本的军队技术学到之后再回去。
为了学习先进的战术经验,在日本参加过陆军培训,学校毕业后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东北军队的队伍。
留学回来的解方,深深地知道当时的政治问题,知道中日之间难免要有恶仗要打,于是解方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战争之中。
张学铭称解方为外交全才,白天解方可以和日本人面对面会谈,晚上可以带着保安队和日本人干起来。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对于日本开始执行“不抵抗”政策,这样的情况是解方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开始接触主义。
1936年,通过地下党开始秘密为地下党获得情报并且出谋划策。
当时的解方属于的军官,当时已经拥有了少将的军衔,后人们称它为双料少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当初加入的时候是秘密加入,为我国的反侦查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东北革命的发展就离不开解方的功劳。
在战斗中有着运筹帷幄的计策,可以说是彭德怀身边的小诸葛亮,彭德怀称解方为“称职的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正是由于他的指挥,使得许多战役都获得了胜利,推动了国家解放事业的步伐。
地下党身份曝光后,1940年代回到延安,毛主席亲切地握住解方的手说“回来了就好,中国就要解放了,你以后就叫解方吧”。
所以,解方的名字是从这来的,解方的本名叫解如川。
解方开始指挥八路军作战并在抗美援朝战争、解放战争中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重大战争中,许多将军都选择相信解方的计策和谋划。
开国将帅们改变了国家人民的命运,他们的功勋被载入史册,让我们后人得以铭记。
不只是第一少将、第一中将、第一上将、第一大将、第一元帅为祖国做出了贡献,更有许许多多军人、百姓都为解放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国将帅们已经越来越少,他们的离世是我们国家巨大的损失。
在我们享受当今的生活之时,应该时刻记得先烈们的付出,他们为解放中国而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斗争,为子孙后代而斗争。
不忘先辈们的英勇牺牲,继承先辈们的顽强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当代青年人应该肩负起发展中国的重担。
时代在发展,中国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会越来越强大,祝祖国繁荣昌盛!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1、中网:朱德故居赋——赵献东
2、中国新闻网:“摆平”陈毅粟裕之争
3、中国新闻网:创作中国版《铁流》萧克将军与他的《浴血罗霄》
1955年,我军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授衔仪式,55位开国上将正式诞生。尽管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的排名一直备受军事爱好者和历史学家的关注,但对于55位开国上将的排序却相对较少涉及。然而,这个排序背后却隐藏了一些有趣的规则和现象。本文将探讨这些规则,并解答为何萧克在时至今日仍然被认为是排名第一的原因。
55位开国上将的排序规则要理解55位开国上将的排序规则,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到1955年的时代背景。在那个年代,我国正处在军事力量的整合和建设阶段,发展壮大自己的国防力量是当务之急。
经过对55位开国上将的排名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则:根据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来进行排序。这一规则的实施并不需要复杂的考量,只需要简单地根据工作单位的级别高低来排序。
具体而言,如果某位上将的工作单位是国防部,那他就会被排名靠前。因为国防部作为高级军事机构,高级领导人的军衔属于上将级别,具有较高的军衔资历。所以,萧克和李达作为当时的国防部副部长,自然排名较前。之后是总参谋部的副总参谋长,然后是其他总参谋部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等,然后依次为各个兵种、海军、空军、炮兵、公安军等,最后是各大军区。
萧克排名第一的原因萧克之所以排名第一,并被称为“萧克镇上将”,是因为他具备了元帅级别的资历和职务。在红军时期,萧克就担任过红6军团军团长和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是红军中的杰出指挥员。
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其中红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而萧克则担任了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成为八路军中唯一的一名中将级别副师长。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除了、贺龙、、聂荣臻和徐向前等五位元帅外,其他的副师长的军衔大多为上将,只有萧克一人拥有元帅级别的资历。
因此,根据这样的背景和资历,萧克被排名第一可谓是实至名归。他以元帅级别的资历拥有上将的军衔,其他人怎么能与之比肩呢?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萧克镇上将”和其他高级军衔争取的个人军衔要求的说法并无实据,难以考证。很多关于或周恩来对于军衔争夺的回应实际上是一种流传下来的传说,很难找到确切的来源和证据。因此,我们应当理性对待这些传说。
副兵团级上将在排序中的现象在55位开国上将的排序中,有一些副兵团级的上将排在了正兵团级的上将之前,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然而,根据我们对55位上将的职务和工作单位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一个符合排序规则的结果。
在建军初期,由于军队的整合和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有些职务和工作单位的级别可能并不准确或者有些混乱。例如,有些副兵团级的上将可能实际上在职务和工作单位上应该属于正兵团级。
另外,还有一些上将可能在1955年之后晋升为正兵团级,但仍然保留着其原有的军衔。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有些副兵团级的上将排在了正兵团级的上将之前。
总体而言,55位开国上将的排序是根据当时的工作单位进行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和现象。对于这些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不必过度解读。
结论55位开国上将的排序规则相对简单,根据工作单位的级别高低进行排序。萧克之所以排名第一,是因为他具备了元帅级别的资历和职务。在排序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和现象可以归结为当时整合和建设军队所面临的特殊背景和阶段。
对于55位上将的排序,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和理性的态度,不必过度解读或猜测。历史排名只是一种参考,不应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看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
传奇人物的光环永远吸引着人们的注意,而对于1955年至1965年获得“开国将帅”军衔的将军们,这种兴趣尤为浓厚。历经各种排名与盘点,开国将帅们的出生地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1614名开国将帅中,哪些省份成为了“十大将军省”?他们的原籍又分布在哪些地方?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十大将军省”的故事,探寻其中的奥秘。
江西省:将星聚首的赣西南之地
“十大将军省”中,江西省以其开国将帅的人数最多脱颖而出。这些英勇的将军们大多汇聚在于都县、莲花、永新、吉水、泰和、吉安、兴国、宁都、瑞金等赣西南地区。然而,尽管数量众多,江西的开国将帅中却没有获得元帅和大将军衔的将军。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出产了3位开国上将,其中包括陈奇涵上将、赖传珠上将和萧华上将。而开国中将更是涵盖了38位,他们的名字一个接一个,如梁兴初中将、余秋里中将、邱会作中将、吴克华中将、王恩茂中将、康志强中将、谢有法中将、温玉成中将等等,共计325位,占据了1614名开国将帅总数的20.13%。
湖北省:英勇抗敌的革命热土
湖北省是“十大将军省”中的次数第二多的省份,这里诞生了235位开国将帅。这些湖北籍将军们大多分布在红安、麻城、大悟、黄陂等地,这些地方多位于鄂豫皖边界地区。在湖北的开国将帅中,脱颖而出的是元帅,作为开国元帅中的一员,他是湖北省的骄傲。另外,湖北省还孕育了2位开国大将、14位开国上将、31位开国中将,以及187位开国少将。这些将军们的名字如行云流水般展现在我们眼前,构筑起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湖南省:英雄辈出的湘赣边疆
湖南省作为“十大将军省”的第三名,为国家培养了202位开国将帅。这些湖南籍的将军们主要分布在平江、茶陵、醴陵、浏阳等湖南东部靠近湘赣边界的地区。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元帅荣耀湖南,粟裕、黄克诚等大将亦成湖南之光。湖南的开国上将、中将、少将们同样为祖国的辉煌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安徽省:英勇奋斗的红四方面军
安徽省是“十大将军省”中的第四名,这个省份为祖国培养了128位开国将帅。这些将军们主要分布在六安、霍邱、金寨县等地,这些地区都是红四方面军的精锐之地。虽然没有获得元帅和大将军衔的将军,但安徽省出产了2位开国上将、12位开国中将和114位开国少将。这些将军们的英勇事迹令人肃然起敬。
河南省:革命老区的崛起
河南省是“十大将军省”中的第五名,这个省份为祖国培养了108位开国将帅。他们大多出自曾是抗日根据地的革命老区,如新县、光山、商城、固始等地。河南的开国上将、中将、少将们共同构筑了这个省份的英雄史诗。
四川省:英勇奋斗的西南边疆
四川省位列“十大将军省”第六名,这里孕育了99位开国将帅。他们大多来自巴中、宣汉、达县、通江、平昌、苍溪、阆中等川东地区。朱德、、陈毅、聂荣臻等元帅,以及其他开国将帅们,共同谱写了四川这个英雄的故事。
山东省:八路军老区的崛起
山东省在“十大将军省”中名列第七,培养了90位开国将帅。他们多出自荣成、寿山、牟平、文登等八路军老区,这些地方铸就了无数英雄。尽管没有
获得元帅、大将和上将军衔的将军,山东的开国中将和少将们同样构筑了这片英雄的热土。
福建省:闽西地区的英勇将士
福建省位列“十大将军省”中的第八名,为祖国培养了83位开国将帅。这些将军们大多来自于长汀、上杭、武平、永定等地,这些地方构成了这个英勇将士的摇篮。虽然没有获得元帅和大将军衔的将军,但福建省出产了3位开国上将,以及9位开国中将。这些将军们为福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河北省:革命老区的崛起
河北省在“十大将军省”中排名第九,为祖国培养了80位开国将帅。他们多来自曾是抗日根据地的革命老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虽然没有获得元帅、大将和上将军衔的将军,但河北的开国中将和少将们同样构筑了这片英雄的热土。
陕西省:英勇将士的家园
陕西省名列“十大将军省”中的第十名,为祖国培养了63位开国将帅。他们大多来自于安定、子长、米脂、长安等市县,这些地方见证了无数英勇将士的成长。虽然没有获得元帅和大将军衔的将军,但陕西省出产了3位开国上将,以及5位开国中将。这些将军们为陕西这片土地增添了英雄的光芒。
总结
通过对“十大将军省”的探索,我们发现每个省份都孕育了一批英勇的将军,他们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抗击外敌还是保卫国家,这些将军们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不屈的意志,书写了壮丽的篇章。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