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题:感知前沿科技 共享美好生活——探访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谢晗
近距离观看月壤、嫦娥五号返回器实物,体验火箭发射、月地驾驶和空间站生活,了解数字技术如何为兵马俑做“体检”……9月17日至23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为社会公众送上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
墙面斑驳的老厂房,钢筋铁骨的炼钢炉……走进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举办地北京首钢园,工业气息与科技元素交织融合,碰撞出科幻感与未来感。包括高校院所、学(协)会、科技企业在内的全国100多家单位带来了360个展项及互动活动。
9月17日,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展区,参观者参观展出的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返回器。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人造太阳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到“京华号”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国之重器,行走在展馆中,科技发展的蓬勃气象扑面而来,向公众传递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自信。
还原真实驾驶舱环境和操作流程,C919仿真机吸引观众排队体验、拍照打卡;坐进“太空舱”模拟太空旅行,体验航天电磁推进技术的未来应用;戴上VR眼镜,感受海洋油气核心装备的构成和安装……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加持的互动科普展品,让广大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度感知前沿科技的力量。
科技创新不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也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百姓美好生活。
9月17日,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展区,两名小朋友在体验C919模拟驾驶器。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四川布拖县的马铃薯、福建平和县的蜜柚、江西奉新县的猕猴桃……乡村振兴展区,来自各个科技小院的农产品一字排开。这些都是在科技小院师生技术帮扶下种出的“幸福果”。
“通过科技小院,一大批农业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解民生、治学问,帮助农民用先进的技术种出更好的粮食。”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张建华介绍,中国农技协已在全国建立了857个科技小院,覆盖80余所涉农院校,3000余名师生长期扎根乡村一线开展科技服务。
健康中国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智享健康”展区,上百只不同种类的蚊子标本吸引了人们围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就势为他们讲解起常见病媒生物危害及防控知识。
“在病媒生物中,蚊虫是最大的类群,可以传播大量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活中可以通过及时清理垃圾、清除积水等方式预防蚊虫孳生。”刘起勇说,通过控制病媒生物、疫苗接种等手段,病媒生物传染病防控已经取得了很好效果。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9月17日,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展区,小朋友体验与一款机器手进行动作同步。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化检测和分析技术助力兵马俑修复保护,VR“中医针灸铜人”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中医针灸的科学原理,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乐器学习、个性化运动健身……主场活动中,科技融入百行千业的应用场景,描绘出一幅幅未来生活的图景。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今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专门打造了“科学教育做加法”板块,为青少年、科技教师搭建科学教育实践交流的平台。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他们研发制作的舞蹈纸壳机器人。这些身着校服的瓦楞纸机器人一边喊出“少年强则国强”,一边做着律动。
“学校开展了很多科学课程和活动,鼓励我们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我选修了机器人课程,和同学们用半个学期时间编出了这套程序,希望鼓励更多青少年勇于探索、实践创新。”北大附中高二学生朱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未来想从事半导体行业,为“中国芯”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制作的舞蹈纸壳机器人。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摄
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将多方位展示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多角度展现科普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生动有趣的科学文化体验,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自2004年起,全国科普日活动已连续举办20年,累计举办活动40余万场次。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由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科技部等21部门共同组织开展。
随着百度发布文心一言,国内类GPT产品高调推出,成为公众和业界关注热点。3月29日,在360主办的2023数字安全与发展高峰论坛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发布了关于大语言模型的中国版ChatGPT产品,“翻车”随之成为坊间话题。
在现场演示环节,当周鸿祎提出“梅西在阿根廷国家队进了几个球”时,360 AI给出的答案是:100个球。而根据媒体公开信息,目前该问题的答案应该是102个球。周鸿祎让其进行再次检索,360 AI生成的答案仍为100球。
周鸿祎称,对这个答案我不满意,并称360 AI就像是个“孩子”,今天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把“孩子”抱出去展示下,还要赶快抱回来。
360版ChatGPT在现场演示“翻车”,也是预料之中。此前,百度文心一言采用“DEMO演示”形式,用提前准备好的问题和答案做演示,却由于视频生成能力成本较高,目前还未向用户开放,引来了不少吐槽。而媒体试用过程中,发现文心一言在交流时仍有不少漏洞。
在国内率先做吃螃蟹的人,非议之外也有“多给一点时间”的声音。毕竟,哪怕是ChatGPT自身,其数据库也只截止到2021年,在之前用户的测试中,ChatGPT回复内容出错并非个例。谷歌同样因为刚推出的聊天机器人Bard,首秀中回答错误,导致其股价大跌。
如果放置在更宏观的视野当中,AI目前所代表的恐怕仍只是“有限理性”。据2014年的一项报告显示,自印刷机问世以来,人类已经出版了约1.29亿本书,其中近12%(1500多万本书)已经数字化,在数字化的书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在网络上免费获得。而只有公开的、免费的数字化内容,才能进入AI可引用的数据集。包括ChatGPT在内的智能生成内容,受限于基础数据内容的局部性和不完整性,在与人类交互时给出错误答案的概率不低。
因此,自ChatGPT问世以来,一方面,其开发方OPEN AI持续迭代升级,推动其性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世界各国也对ChatGPT的应用持谨慎乐观态度,多个政府部门或高校明令禁止用户使用ChatGPT生成的内容,除了防止作弊等行为,未尝不是对其内容准确性的顾虑。
与此同理,对于360版ChatGPT“翻车”应抱以宽容的态度。作为后发者,国内企业在预训练大模型的积累上相比ChatGPT尚有不小差距。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要从人工知识表达转向大数据驱动的自动学习技术,从分类型处理的多媒体数据转向跨媒体的认知、学习、推理演进,从追求智能机器到高水平的人机、脑机相互协同和融合,从聚焦个体智能到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群体智能融合。如此多的要素组成都在说明一个道理:生成式AI距离公众预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包括360在内的国内企业,无论是长周期的资金、人才等投入,还是数据积累的量和质渐进式推进,都将不断经历试错过程,在反复试验和内外测试中去了解自身类GPT产品的成熟度。所谓出错及BUG,也将让工程师们在真实运行环境中,检验相关技术和产品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智能化水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予以完善。
之前周鸿祎曾提出,有开源技术做基础,以及中国企业工程化和技术落地能力强的优势,造ChatGPT比造芯容易。他甚至乐观预言,在技术创新、生态构建以及产学研合作等问题上,再加上国家鼓励性政策的扶持,两三年,中企就能赶上来。
这其实也隐含了另一层意义,在ChatGPT所构建的开源生态体系当中,国内AI企业既是快速获取底层技术资源、搭建产品框架的受益者,同样会利用自身在垂类应用和技术转化的经验,加快类GPT产品集群的开发和应用,加速生成式AI在更多行业和领域落地。而持续的试错,迭代,将让生成式AI在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市场,获得巨大的应用场景,为GPT生态的扩容做出贡献。
作为用户,应对国内类GPT产品的推出持欢迎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冷嘲热讽。毕竟,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内企业和用户,都将有助于人类已有的经验、知识,转化为生成式AI深度学习的养料。让国内AI产业通过主动参与最前沿科技的研究和应用,在新一轮信息工业革命中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从而掌握更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这,不也是之前国内新能源车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文/毕舸(财经评论人)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