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网络游戏代练、带打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

网络游戏行业的代练、带打行为,直接影响玩家对游戏公平竞技性的体验以及游戏公司的利益和商誉。司法实践中应当如何从竞争法角度认定代练、带打服务行为?

裁判规则

1. 利用外挂提供有偿带打服务的行为是否具有不当性,应从该行为的具体模式及网络游戏行业的特点出发,综合考量该行为的主观意图、损害后果等因素进行认定——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腾讯数码(天津)有限公司与洪某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案例要旨】利用外挂提供有偿带打服务的行为是否具有不当性,应从该行为的具体模式及网络游戏行业的特点出发,综合考量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行为模式特点及影响、损害后果等因素进行认定。作为涉案游戏中级别较高的资深玩家,行为人明知相关协议条款与游戏规则,仍违规利用外挂程序大规模组建飞机团队伍帮助用户低成本、快捷通关并从中获取不当利益,有违诚实守信原则,主观恶意明显。相较于单个用户使用外挂或者登录他人账号使用外挂代打等个体使用模式,其运营模式呈现宣传范围广、影响大、规模化、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侵害了作为普通玩家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违公平、诚信原则和商业道德,构成不正当竞争。

案号:(2019)津0116民初697号

审理法院: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19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

发布日期:2020-04-21

2.代练平台提供商业化网络游戏代练服务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某游戏公司诉某代练平台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案例要旨】游戏代练平台为游戏用户提供商业化代练交易,以其经营活动和用户群体作为自身经营的基础资源,将游戏公司具有竞争性权益的游戏作为获利工具,采取措施刻意规避游戏公司的监管,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

审理法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案例来源:《人民法院报》2023年4月13日第3版

3.利用外挂提供有偿带打服务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应从是否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扰乱网络游戏行业的市场竞争秩序以及损害游戏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判断——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与黎某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案例要旨】涉案游戏经营者付出大量成本、积累大量游戏用户,行为人使用外挂程序提供有偿带打服务的行为寄生于涉案游戏,让带打的玩家只需付出极低经济支出即可达到快速通关难度较高的副本并获得丰厚奖励的游戏效果,既不正当利用了涉案游戏经营者的经营利益,也破坏了涉案游戏经营者的正当经营活动和普通玩家的合法权益,是以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使自身获取利益,有违诚实信用原则和网络游戏行业公认的商业道德,破坏了游戏的公平性,增加了经营者维护游戏秩序的运营成本,构成不正当竞争。

案号:(2019)粤0305民初23683号

审理法院: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

案例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发布日期:2020-12-22

司法观点

一、代练平台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认定

代练平台撮合游戏玩家和代练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交易,表面上使双方都得益,而且代练行为也没有被法律明确禁止,那么代练平台经营者的行为能否构成对相关游戏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

事实上,代练行为对公平竞技的游戏生态、其他用户的游戏体验和“防沉迷”机制的冲击都是巨大的。代练本质上和“外挂”一样,都是作弊机制,玩家通过代练平台聘人代练,实际上就是花钱买到了无法通过正常的游戏竞技获取的竞争优势,会使其他诚实守信的用户觉得游戏缺乏公平性,从而离开游戏或者也被迫请人代练。比“外挂”危害更大的是,未成年人也可以通过成年玩家的账号以代练的方式参与游戏,从而使“防沉迷”机制形同虚设,加剧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社会问题。而这一切也会严重损害游戏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可以想见,对于一款作弊者众多、许多未成年人参与代练的游戏,游戏经营者将面临用户流失、商誉受损甚至受到社会谴责的后果。

对此,法院精准把握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精神,认定代练平台经营者不仅在明知上述后果的情况下提供商业化的代练交易服务,还刻意规避游戏经营者防止代练的管理措施,具有主观恶意,实施了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摘自王迁:《代练平台、游戏通关,厘清案件中的法律与道德边界》,载《人民法院报》2023年4月13日第3版。)

二、网络游戏中“代练”的涵义

在现实生活中,市民雇佣钟点工提供家庭保洁、餐饮、教育孩子等服务;而在游戏世界里,“代练”就是代替玩游戏,即帮别的网游玩家打游戏,按照网游玩家们的要求,在指定的时间内帮助他们快速提升游戏角色级别或者获取高级武器装备,从而得到网游玩家们给付的相应酬金。从法律关系来看,代练是一种雇佣关系,普通玩家与代练团体签订合同,要求代练团体在某个时限内将特定的网络游戏账号升级到一个特定阶段,完成后给付费用。代练作为一种新兴行业,虽然还存在争议,但现在已经具有了合法的地位,湖北武汉和江苏无锡等地的游戏代练公司已经取得了合法的营业执照1。

(摘自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第12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1.编者注:参见孙厚光等:《武汉首发游戏代练公司营业执照》,载《长江商报》2008年12月8日。

法律条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19年修订)

第二条 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第十二条 经营者利用网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法的各项规定。

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下列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一)未经其他经营者同意,在其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中,插入链接、强制进行目标跳转;

(二)误导、欺骗、强迫用户修改、关闭、卸载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

(三)恶意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实施不兼容;

(四)其他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修订)

第七十四条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

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法律适用范式研究——以支付宝唤醒策略网络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为切入

●公共供水公司隐性限定交易,构成垄断

●大量抓取短视频平台数据集合构成不正当竞争

声明:本文转载自“法信”微信公众号,在此致谢!

编辑:朱 琳

排版:王 俏

审核:刘 畅

未成年人代打游戏市场调查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实习生 陈昊铮

暑假来临,不少未成年人开始过起打游戏的瘾。在他们当中,有些游戏水平颇高的未成年人被称为“大神”,在受到不少玩家“膜拜”的同时,也开启了“赚钱”之路——他们会收到代打游戏机构或个人抛出的“橄榄枝”,受邀代打游戏并收取报酬。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未成年人深陷其中,甚至有些未成年人不惜因此荒废学业,“专职”从事游戏代打工作。

近年来,相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政策不断推出,比如对未成年人打游戏时长进行了限制,但未成年人通过代打方式重启游戏“播放键”。那么,未成年人代打市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会受到哪些影响?对此,《法治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代打游戏还能赚钱

扭曲未成年人三观

“接代打(游戏)单子,不然明天吃不上饭了。”网友“双双”在某社交平台上多次发信息称。

记者联系上“双双”得知,其是一名女生,今年9月份上初二。由于家庭原因,她早早被送到亲戚家借宿。平时亲戚和父母并不怎么管教她,她每天都能接触到电子设备,但还是觉得孤独和烦闷。为了排解烦闷,她下载了许多游戏,还结识了许多一起玩游戏的网友,加入了一些游戏交流群。

在游戏交流群中,“双双”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言,和网友聊游戏技巧。由于能够长时间打游戏,她的游戏水平和等级一直遥遥领先于群友,不少群友向她请教打游戏经验。

今年2月,一位群友找到“双双”说,自己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没办法每天上线完成游戏任务,想拜托“双双”帮其完成任务,并承诺支付报酬。

看到有钱可赚,双双欣然应允,马上帮这名群友完成了游戏任务。凭借效率高、收费低的优势,“双双”很快接到了其他群友的代打游戏请求,“专业代打”的名号逐渐在群中传开。

可好景不长,“双双”因为打游戏时间过长,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经常被老师拉去单独谈话。但她对老师的批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回家后仍是将书包一扔,熟练地启动电脑开始打游戏。

亲戚和父母很快发现了她的异常情况,询问后得知“双双”在帮别人打游戏,劝她好好读书,挣钱是以后的事。但“双双”认为,自己喜欢打游戏,还能通过打游戏挣点外快挺好。

无奈之下,亲戚和父母断掉家中WiFi。

没WiFi上网打游戏怎么办?“双双”决定使用手机流量上网打游戏,为了购买流量包和用于日常花销,她只能寻求更多的代打游戏单子,于是就出现了“双双”在群里打广告的一幕。

今年16岁的广东东莞网友蔡华(化名)由于觉得父母每个月给的生活费较少,也经常在空闲时从事代打游戏业务给自己挣点生活费,他的“客户”包括同学和朋友,还有朋友介绍的网友。

蔡华告诉记者,他代打游戏时,经常一个订单需要耗费五六个小时,因为要在规定时间内满足“客户”的要求。他代打游戏,一般胜一局收两元至5元,随着游戏等级的提高,胜一局可以收30元。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分析说,未成年人通过代打游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尊的需求,同时也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有一定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说,代打游戏起到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但代打游戏的弊端更加明显,代打游戏和金钱直接挂钩,容易扭曲未成年人的三观,导致未成年人对事情的认知过分货币化。“以金钱作为行动的内驱力,往往难以长久维持”。

代打游戏成了工作

平台机构难辞其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未成年人只是在空闲时间接单代打游戏,但有的未成年人却是以代打游戏为业。

广东汕头网友小宇(化名)今年9月份上初三,但他对于初二的会考一点也不在乎,而是幻想自己能在风头正劲的电竞行业有所作为,他甚至将自己社交账号的个性签名都改成了“网瘾少年”。

因此,今年会考前,小宇并没有备战考试,而是一头扎进游戏里“大杀四方”。一个游戏赛季刚开始,他就能轻松晋级。这般游戏实力,为他带来了“人生第一桶金”:在其加入的游戏战队里,开始有“战友”询问小宇能不能帮忙打“晋级赛”,并表示愿意给付一定的“劳务费”,这让他收获颇丰。

之后,在朋友的介绍下,小宇加入一个线下电竞工作室。“也不用填表,老板只是看了看我的身份证”。就这样,小宇在线下电竞工作室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正经”代打游戏工作,有需求的玩家将他们的账号交给工作室,老板统筹后进行任务分配,每个人需要按照约定的时间尽快完成玩家的要求。

据小宇介绍说,工作时间一般是每天15时到次日3时。在这段时间里,大家一般是躲在各自的床上,用工作室分配的手机开始“工作”。

小宇的“同事”中,亦不乏刚初中毕业的男生。

记者调查发现,代打订单的来源,通常包括由个人在网络社交群里发布的“私单”、专门的代打平台App发布的订单,电竞工作室批量发布的订单。记者随机加入了几个代打接单群,通过浏览账号资料卡和网络平台,很快能找到多个疑似未成年人的账号,他们在群里不时发着“接单”信息。

小宇向记者表示,其在工作室的“同事”,有一部分是通过社交平台跟老板取得联系。记者随即以“刚毕业的初中生”的身份,向某平台App上的多个电竞工作室账号发送私信,询问对方是否还招人。当天即收到3个账号的回复,其中,只有一个明确回复“不收,兄弟”,另外两个账号的工作人员则开始询问记者的游戏水平并给出社交账号,表现出进一步了解情况的意愿。

未成年人代打违法

利用技术手段禁止

未成年人是否能从事游戏代打并收取报酬?

对此,重庆市云数协网络空间安全产业中心秘书长、泰和泰(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杰认为,打游戏本身存在一定的公平竞争机制,一般会按照真实玩家的游戏等级、技术等因素进行同水平玩家的匹配,而代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种公平竞争机制,影响了其他玩家的游戏体验。同时,未成年玩家代打必然存在账号的转借、绕开防沉迷机制、帮助玩家作弊等行为,违反了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范,扰乱了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

在朱杰看来,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代打游戏行为难以作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的职业,因此,代打机构雇佣未成年人从事代打游戏行为,均涉嫌违法。

北京法政安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林丽认为,未成年人从事游戏代打并赚取报酬属于违法行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从事影响身心健康的劳动。因此,未成年人从事游戏代打属于违法行为,不应被鼓励或支持。

在林丽看来,未成年人长时间的代打游戏可能会导致眼睛疲劳、颈椎疼痛、手腕疾病等身体健康问题,对其身心健康会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代打游戏还可能会涉及金钱交易和非法行为,会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影响。

“因此,需要家长和监护人关注,避免未成年人过度沉迷于游戏和从事代打游戏。同时,家长需要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看待游戏和金钱,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林丽说。

针对未成年人参与代打游戏现象,有关部门、游戏平台该如何出手治理?

朱杰建议,游戏平台应当加强对异常账号的检测,对于查证属实是代打游戏的账号,应当予以一定期限禁玩或永久封禁。网络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一方面应当指导和监督游戏平台落实整治措施;另一方面也应当投入力量,对代打机构进行查处。

“教育、文化等部门、学校及未成年人父母应当加强教育宣传,正确引导未成年人抵御游戏诱惑,防止沉迷。学校发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朱杰呼吁。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市教育法治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姚金菊建议,在技术层面,要在游戏登录前端、游戏过程后端进行有效的用户实名验证,在不影响游戏体验的前提下,游戏运营商可凭借人脸识别技术等强制执行多时段验证,通过对用户身份信息的自动验证,判定玩家是不是未成年人,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在操作层面,在未嵌入人脸识别技术的游戏注册端口,网络游戏的实名注册要尽量避免单一认证方式,更多使用组合认证的方式,以此保证游戏用户身份信息的可靠性。

漫画/高岳

来源: 法治日报

游戏“代练”竟能绕过防沉迷系统?!快看看孩子手机里有没有这种软件丨《热线12》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机关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履职典型案例,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推动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上海检察机关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实施的案件时,发现其作案的原因竟然是和网络游戏有关。

2022年,17岁的小高在上海一家餐饮店打工,为了给游戏充值,偷拿店铺老板的手机,先后20多次将14800余元的店内公款转出私用,被老板发现后,小高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随后,案件被移送到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

检察机关在调查的同时,也安排了司法社工对小高进行观护帮教。据司法社工周慧介绍,小高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没多久就改嫁了,他一直由祖父祖母抚养长大。

沟通中,周慧了解到,小高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与人交流,他把自己的时间都放进了游戏里。渐渐沉迷网络的他,为了给游戏充钱走上了的道路。检察机关认为,案件发生后小高主动投案自首,积极进行赔偿,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小高作出了相对不起诉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既然游戏时长限制如此明确,为何小高能一天玩十几个小时网游呢?原来,小高得以绕过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工具是一款游戏“代练”软件。办案检察官发现,小高下载安装这款“代练”软件后,便可以在上面接单帮人打游戏。

检察官认为,这款“代练”软件引诱、鼓励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用户进行网络游戏代练交易,加剧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风险,根据调查知晓这个软件公司的所在地后,检察机关将相关线索移交到了属地检察机关进行处理。目前,这款游戏“代练”软件已经下架。

那么,是否还有其他软件也存在此类侵害未成年益的情况呢?上海浦东新区检察机关对提供这款软件下载的应用商店进行了调查。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检察机关认为,应用商店为代练软件推广客户端,使未成年人得以下载代练软件,从中可以无节制地游戏并获得收益,致使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机制落空,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利益。于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向该应用商店的运营公司制发了检察建议书。

在检察机关的督促下,涉案的手机应用商店对平台内一万多款软件进行了核查,并下架了10余款可能存在侵害未成年益的软件。

在检察机关推进诉源治理的这段时间,检察官、司法社工等专业人士也一直在帮助小高,在多方努力之下,小高逐渐摆脱了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如今,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并将当初的钱全部还清了。

此外,检察机关还为小高的监护人提供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让家庭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中发挥作用。同时,检察机关也联合社会各界力量,让小高尽快从这个案件的影响中走出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为了完善防沉迷措施,检察机关还与网络游戏行业协会进行了沟通,要求其自我监管,做到自治,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需要社会各方协同,齐抓共管,共同守护未成年人上网、用网安全。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