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我们学习了很多偏旁部首,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反犬旁。
犭:反犬旁共计三笔画,【笔顺】撇,弯钩,撇
折叠编辑本段示例楷书中改变从"犬"字中"犬"字形,变为反写的"犬"字"犭",称为反犬旁。
反犬旁的字开始仅和犬科动物有关,汉字简化后其它哺乳动物也用反犬旁。例如:"狼"字和"狈"字。
我们在一年级常见的反犬旁的汉字有:狼、狈、猪、狗、猫、猿、猴、狐、狸、狮、猩、狡、猾、狂、猜、犯、狠、狭、狩、猎、猬、獭、狍、狱、猛等等。
制作图片分享给大家:
反犬旁常见汉字大全
分享一些一年级反犬旁知识点:
1.请用一个反犬旁的汉字代表一种动物,比如:猪
答:狗、猫、猴、狼、狮
2.请用两个反犬旁的汉字代表一种动物,比如:狐狸
答:猿猴、猩猩、狼狗
3.请写出十二生肖里面反犬旁的动物,比如:猴
答:狗、猪(十二生肖:一鼠二牛,三虎四兔,五龙六蛇,七马八羊,九猴十鸡,十一汪汪狗,十二哼哼猪)
4.请用反犬旁加汉字组新字,并组词,比如:犭+句=狗 (狼狗) (黑狗)
答:犭+瓜=狐 (狐狸) (狐假虎威)
犭+苗=猫 (猫咪) (野猫)
犭+青=猜 (猜测) (猜谜)
犭+王=狂 (狂风) (疯狂)
犭+良=狼 (狼狈) (独狼)
总结:我们在一年级学习反犬旁,知道反犬旁的汉字大多和犬科动物有关,以及后续延伸到一部分哺乳动物都使用反犬旁作为偏旁部首,我们可以多积累反犬旁的常用汉字,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了解一些动物和汉字的关系,大家一起加油哦!
喜欢的话欢迎您收藏,关注,转发感谢!
一、多音字
干gān(干净)(干果) gàn(实干)(干部)
二、近义词
可恶—讨厌 惊奇—奇怪 盼望—希望 帮忙—帮助
三、反义词
可恶—可爱 雪白—漆黑
四、词组积累
碧绿碧绿的麦田 碧绿碧绿的翡翠
碧绿碧绿的草地 碧绿碧绿的湖水
雪白雪白的云朵 雪白雪白的面粉
雪白雪白的棉絮 雪白雪白的贝壳
五、课文主题
《棉花姑娘》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以的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20咕咚
一、多音字
吓xià(惊吓)(吓人)hè(恐吓)
都dū(首都)(古都)dōu(都是)(都好)
二、近义词
热闹—喧闹 拦住—挡住 逃命—逃生 正好—恰好
三、反义词
热闹—安静 笑—苦 最后—最先 高—低
四、课后习题
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野牛是怎么做的?
因为动物们听兔子一说“咕咚”来了,害怕极了,根本没考虑“咕咚”是什么, 就跟着兔子跑,只有野牛在问“咕咚”在哪里, 谁看见了是什么。
六、课文主题
《咕咚》讲的是树上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发出了“咕咚”的声音。兔子听了之后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动物也跟着跑起来,最后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明了情况,大家一起来到湖边,看到了真相, 原来“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动物们都哈哈地笑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得讲根据,眼见为实,不能道听途说,盲目地下结论。
21、小壁虎借尾巴
一、多音字
难:nán(难看、难题) nàn(难民、空难)
转:zhuǎn(转身、转变) zhuàn(转动、转圈)
二、近义词
难看—丑陋 方向—方位 难过—难受 掌握—了解
三、反义词
借—还 新—旧 难看—漂亮 难过—开心
四、课后习题
说说小壁虎找谁借了尾巴,结果怎么样。
小壁虎找小鱼、老牛、燕子借过尾巴,可是小鱼要用尾巴拨水,老牛要用尾巴赶蝇子,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它们的尾巴都不能借给小壁虎,最后小壁虎自己长出了一条新尾巴。
五、课文主题
《小壁虎借尾巴》通过叙述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向我们介绍了鱼、牛、燕子尾巴的用途以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语文园地八一、识字加油站
早晨起来,我用梳子对着镜子梳头,然后到卫生间里洗漱。我先拿起牙刷,挤了些牙膏,开始刷牙;刷完牙,就用脸盆洗脸;最后就用毛巾擦脸、擦手。
二、我的发现
反犬旁:猫、猴、狮
带有反犬旁的字大多和兽类有关。
鸟字边:鸡、鸭、鸦
带有鸟字边的字大多与鸟类和禽类有关。
虫字旁:蝴蝶、蜻蜓、蚂蚁
带有虫字旁的字大多与昆虫有关。
三、字词句运用
高兴、生气、害怕、难过
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感到很高兴。
弟弟把我的铅笔盒弄坏了,我很生气。
听到轰隆隆的雷声,我害怕极了!
我养的小狗走丢了,我感到很难过。
四、日积月累
《画鸡》: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特别剪裁,雄鸡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纠纠地走来。它平生不敢轻易鸣叫,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五、和大人一起读
《小熊住山洞》讲了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想造一间木房子,可走进森林,他们始终舍不得砍树。多少年过去了,他们仍然住着山洞。森林里的动物们很感激小熊一家,给他们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
为什么除了狗,猫这样的猫科的动物汉字也是反犬旁呢?
如果告诉你“猫”是简化后的形态,原来写作“貓”,是不是就和它的猫科亲戚“豹”相像了很多?
以“猫”为例,一些反犬旁的字以前是“豸”旁。
那这个“豸”,是什么来头?
《说文·豸部》
“獸長,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凡豸之屬皆从豸。”
(豸,长脊野兽,行动悄然而充满杀气,像是随时准备展开猎杀的样子。所有豸类动物的字,都采用“豸”作偏旁。)
《尔雅·释虫》
“有足謂之蟲(chóng),無足謂之豸。”
说实话,这两条并没有解释清楚豸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动物。小观查证的过程中看到了各种解释。一说原指长脊兽或猛兽,如猫、虎、豹之类,之后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也有说是先指虫,后也指兽。不过因为《说文解字》虽然较明确成书于东汉,但是《尔雅》的成书年代只能确定不早于战国,所以这虫、兽所指先后顺序无法断定。
但可以肯定,“大虫”这个词,后来常指老虎。《水浒传》第二十二回中,景阳冈武松打虎,打的老虎描写为“吊睛白额大虫”。
还有专考据“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认为《尔雅·释虫》中专解释各种虫类,所以描述的一定与兽无关。有足无足,可能是指一些昆虫(比如蚕)完全变态前后的不同形态,并配以相对应的名称。
(看一下甲骨文的“豸”字,来感受一下长脊和大口)
单说“豸”,最有名动物的要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獬豸。獬豸又作“獬廌”、“解豸”,读音都是“xiè zhì”。额生一角,是中式独角兽。传说中,獬豸能辨是非、识忠奸。所以它又是司法上“公正严明”的象征。
“獬豸”小篆
獬豸的外貌也是众说纷纭,似羊、似牛、似鹿的说法都有。从众多的图画、雕像等作品来看,獬豸最像麒麟,因为其实什么都不像。
那么反犬旁又有什么样的身世?
首先,它确实是“犬”字变化来的。
“犬”的象形字体,强调长尾。
原本甲骨文中的犬旁都是“犬”状,到了楷书则变“犬”旁为反写的 “犭”,称为反犬旁。
那为什么“狗”是狗,“犬”也是狗?重复也是浪费啊。
《说文》对“狗”和“犬”,各有解说:
“狗,犬也。大者為犬,小者為狗。”
“犬,狗之有县蹏者也。”
也就是说,大狗叫“犬”,小狗叫“狗”,区别是“犬”有“县蹏”(悬趾)。
实际上,悬趾是狗的一种返祖现象。一般的狗只有四个脚趾,呈菱形,个别多出来的就是悬趾,俗称“狼趾”,因为狼一般是五个脚趾。《说文》这个悬趾的解释,不是特别靠谱。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其中有两个的字形都是反犬旁。
“狴犴”小篆
狴犴(bì àn)又名宪章,形似虎,平生好讼,所以古代牢狱门上常绘其形状。
很多监狱中的虎头形装饰,其实是狴犴,不是“大脑斧”呦。
狻猊,小篆写为“狻麑”,“麑”是“猊”的异体字
狻猊(suān ní) 形如狮,喜烟火,所以一般香炉上会装饰狻猊,随之吞烟吐雾。
而同为反犬旁的“狮”,成因也有多种。
现在的狮子据传最早在汉代引进。但是《说文》中没有“狮”的词条。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兽》中的“狻麑,如虦猫,食虎豹”中,说狻猊是狮子,产自西域。但还是因为《尔雅》成书时间不定,所以到底《尔雅》成书时有没有见过这个引进物种、并将其定义为狻猊,小观持保留态度。
也有著于北宋的《广韵》称:“狮,犬生二子。”这个……小观只能理解为,古人真的觉得狮子和狗子长得很相像。
“猪”曾经写作“豬”,这个“豕”(shǐ)旁,特指猪类。
豕,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字形上能看出来特别强调了大腹。
《说文·豕部》
“豕,彘(zhì)也。”
稍等,豕?彘?没提到猪啊?
因为豕、彘、猪、豚,都是猪。
咱们来看看《说文》中的解释:
“彘”字
“彘,豕也。後蹏(tí)發謂之彘。从彑矢聲;从二匕,彘足與鹿足同。”
(彘,指猪。后蹄强劲的猪叫作“彘”。字形采用“彑”作边旁,“矢”作声旁;采用“二、匕”会义,彘足与鹿足同。)
“豕而三毛叢(cóng)居者。从豕者聲。”
(猪,体毛稀疏、群居的猪。字形采用“豕”作边旁,“者”作声旁。)
“小豕也。从彖(tuàn)省,象形。从又持肉,以給祠祀。凡豚之屬皆从豚。豚,篆文从肉豕。”
(豚,小猪。字形采用省略了“口”的“彖”作边旁,象形。采用“又”作边旁,像一手持肉,以便祭祀。豚类动物都采用 “豚”作边旁。豚,篆文字形采用“肉、豕”会义。)
综上所述,“豕”泛指猪,“彘”也可泛指猪,但是也可特指大猪,“猪”强调家猪,豚则是小猪。
有时,也用“豚子”谦称自己的儿子,和“犬子”一样。(为何有些心疼年轻的自己)。
关于“豕”和字形的故事,还有一个成语:
鲁鱼亥豕
(lǔ yú hài shǐ)
《抱朴子·遐览》
“谚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
《吕氏春秋·察传》
“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古时候早期书本多靠手抄来流传,(史书)经过多次抄写后,出现一些字形相似导致传写或刊刻的错误,比如,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
“鲁”的字形像鱼在器皿之中、或被吞入口中。
本义:鱼味美,嘉
“鱼”倒真是鱼,也难怪不小心就会看错
“亥”和“豕”的字形越来越像
“鲁鱼亥豕”初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现多指书写错误,或不经意间犯的错误。
造句:那本盗版书里,尽是些鲁鱼亥豕的错误。
还有个成语和鲁鱼亥豕意思相近。
乌焉成马
(wū yān chéng mǎ)
烏焉成馬, 这样写出来大家一看就懂了。
看字好像更分不清了……
《周礼·天官·缝人》
“丧,缝棺饰焉”
(↑汉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
《除正字谢启》
“乌焉混淆,鱼鲁杂糅”
(《周礼》中为王公贵族缝衣饰棺的人把棺上本应装饰的“焉”弄成“马”字了。)
“鲁鱼亥豕”有时也用“乌焉鲁鱼””或“乌焉亥豕”代指。
其实,古人在造字时,也有意通过不同偏旁对动物进行分类,比如爬虫类有“虫”旁,鸟类有“鳥”旁,鱼类有“魚”旁。
“豸”大多是用于“貓”、“豹”、“貍”这样的猫科动物。
相比之下,“犭”就非常优秀了。因为不仅是犬科动物(如“狼”、“狸”),灵长类的(如“猴”、“猢狲”)、甚至同为猫科的“狮”也是这个偏旁。
另外还有“虎”不走寻常路,作为猫科动物却哪边都不靠,愈发显得百兽之王与众不同。
只能说,古人毕竟不懂生物科学,对动物的分类不是很严谨,可能基本全凭外形。“象”、“兔”这样光凭外表无法归类的,也只能单独造字。
为什么除了狗,猫这样的猫科的动物汉字也是反犬旁呢?
如果告诉你“猫”是简化后的形态,原来写作“貓”,是不是就和它的猫科亲戚“豹”相像了很多?
以“猫”为例,一些反犬旁的字以前是“豸”旁。
那这个“豸”,是什么来头?
《说文·豸部》
“獸長,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凡豸之屬皆从豸。”
(豸,长脊野兽,行动悄然而充满杀气,像是随时准备展开猎杀的样子。所有豸类动物的字,都采用“豸”作偏旁。)
《尔雅·释虫》
“有足謂之蟲(chóng),無足謂之豸。”
说实话,这两条并没有解释清楚豸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动物。小观查证的过程中看到了各种解释。一说原指长脊兽或猛兽,如猫、虎、豹之类,之后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也有说是先指虫,后也指兽。不过因为《说文解字》虽然较明确成书于东汉,但是《尔雅》的成书年代只能确定不早于战国,所以这虫、兽所指先后顺序无法断定。
但可以肯定,“大虫”这个词,后来常指老虎。《水浒传》第二十二回中,景阳冈武松打虎,打的老虎描写为“吊睛白额大虫”。
还有专考据“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认为《尔雅·释虫》中专解释各种虫类,所以描述的一定与兽无关。有足无足,可能是指一些昆虫(比如蚕)完全变态前后的不同形态,并配以相对应的名称。
(看一下甲骨文的“豸”字,来感受一下长脊和大口)
单说“豸”,最有名动物的要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獬豸。獬豸又作“獬廌”、“解豸”,读音都是“xiè zhì”。额生一角,是中式独角兽。传说中,獬豸能辨是非、识忠奸。所以它又是司法上“公正严明”的象征。
“獬豸”小篆
獬豸的外貌也是众说纷纭,似羊、似牛、似鹿的说法都有。从众多的图画、雕像等作品来看,獬豸最像麒麟,因为其实什么都不像。
那么反犬旁又有什么样的身世?
首先,它确实是“犬”字变化来的。
“犬”的象形字体,强调长尾。
原本甲骨文中的犬旁都是“犬”状,到了楷书则变“犬”旁为反写的 “犭”,称为反犬旁。
那为什么“狗”是狗,“犬”也是狗?重复也是浪费啊。
《说文》对“狗”和“犬”,各有解说:
“狗,犬也。大者為犬,小者為狗。”
“犬,狗之有县蹏者也。”
也就是说,大狗叫“犬”,小狗叫“狗”,区别是“犬”有“县蹏”(悬趾)。
实际上,悬趾是狗的一种返祖现象。一般的狗只有四个脚趾,呈菱形,个别多出来的就是悬趾,俗称“狼趾”,因为狼一般是五个脚趾。《说文》这个悬趾的解释,不是特别靠谱。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其中有两个的字形都是反犬旁。
“狴犴”小篆
狴犴(bì àn)又名宪章,形似虎,平生好讼,所以古代牢狱门上常绘其形状。
很多监狱中的虎头形装饰,其实是狴犴,不是“大脑斧”呦。
狻猊,小篆写为“狻麑”,“麑”是“猊”的异体字
狻猊(suān ní) 形如狮,喜烟火,所以一般香炉上会装饰狻猊,随之吞烟吐雾。
而同为反犬旁的“狮”,成因也有多种。
现在的狮子据传最早在汉代引进。但是《说文》中没有“狮”的词条。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兽》中的“狻麑,如虦猫,食虎豹”中,说狻猊是狮子,产自西域。但还是因为《尔雅》成书时间不定,所以到底《尔雅》成书时有没有见过这个引进物种、并将其定义为狻猊,小观持保留态度。
也有著于北宋的《广韵》称:“狮,犬生二子。”这个……小观只能理解为,古人真的觉得狮子和狗子长得很相像。
“猪”曾经写作“豬”,这个“豕”(shǐ)旁,特指猪类。
豕,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字形上能看出来特别强调了大腹。
《说文·豕部》
“豕,彘(zhì)也。”
稍等,豕?彘?没提到猪啊?
因为豕、彘、猪、豚,都是猪。
咱们来看看《说文》中的解释:
“彘”字
“彘,豕也。後蹏(tí)發謂之彘。从彑矢聲;从二匕,彘足與鹿足同。”
(彘,指猪。后蹄强劲的猪叫作“彘”。字形采用“彑”作边旁,“矢”作声旁;采用“二、匕”会义,彘足与鹿足同。)
“豕而三毛叢(cóng)居者。从豕者聲。”
(猪,体毛稀疏、群居的猪。字形采用“豕”作边旁,“者”作声旁。)
“小豕也。从彖(tuàn)省,象形。从又持肉,以給祠祀。凡豚之屬皆从豚。豚,篆文从肉豕。”
(豚,小猪。字形采用省略了“口”的“彖”作边旁,象形。采用“又”作边旁,像一手持肉,以便祭祀。豚类动物都采用 “豚”作边旁。豚,篆文字形采用“肉、豕”会义。)
综上所述,“豕”泛指猪,“彘”也可泛指猪,但是也可特指大猪,“猪”强调家猪,豚则是小猪。
有时,也用“豚子”谦称自己的儿子,和“犬子”一样。(为何有些心疼年轻的自己)。
关于“豕”和字形的故事,还有一个成语:
鲁鱼亥豕
(lǔ yú hài shǐ)
《抱朴子·遐览》
“谚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
《吕氏春秋·察传》
“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古时候早期书本多靠手抄来流传,(史书)经过多次抄写后,出现一些字形相似导致传写或刊刻的错误,比如,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
“鲁”的字形像鱼在器皿之中、或被吞入口中。
本义:鱼味美,嘉
“鱼”倒真是鱼,也难怪不小心就会看错
“亥”和“豕”的字形越来越像
“鲁鱼亥豕”初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现多指书写错误,或不经意间犯的错误。
造句:那本盗版书里,尽是些鲁鱼亥豕的错误。
还有个成语和鲁鱼亥豕意思相近。
乌焉成马
(wū yān chéng mǎ)
烏焉成馬, 这样写出来大家一看就懂了。
看字好像更分不清了……
《周礼·天官·缝人》
“丧,缝棺饰焉”
(↑汉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
《除正字谢启》
“乌焉混淆,鱼鲁杂糅”
(《周礼》中为王公贵族缝衣饰棺的人把棺上本应装饰的“焉”弄成“马”字了。)
“鲁鱼亥豕”有时也用“乌焉鲁鱼””或“乌焉亥豕”代指。
其实,古人在造字时,也有意通过不同偏旁对动物进行分类,比如爬虫类有“虫”旁,鸟类有“鳥”旁,鱼类有“魚”旁。
“豸”大多是用于“貓”、“豹”、“貍”这样的猫科动物。
相比之下,“犭”就非常优秀了。因为不仅是犬科动物(如“狼”、“狸”),灵长类的(如“猴”、“猢狲”)、甚至同为猫科的“狮”也是这个偏旁。
另外还有“虎”不走寻常路,作为猫科动物却哪边都不靠,愈发显得百兽之王与众不同。
只能说,古人毕竟不懂生物科学,对动物的分类不是很严谨,可能基本全凭外形。“象”、“兔”这样光凭外表无法归类的,也只能单独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