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创意。
以《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为例,这两部小说都是开创了一个写作流派的先河,奠定了一个类型的基础。
只要谈到盗墓探险类小说,我们必然无法避开这两部作品,甚至这两部作品已经成为标杆,起着同类小说中的基础设定的作用。
里面提到的关于风水、墓葬习俗、禁忌、江湖流派、黑话切口,已经成为这类型小说创作的通用标准。
如果在某个流派类型小说创作之中取得巨大成功,一个超前的创意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阴谋”。
悬疑探险小说,为何不单纯称为悬疑小说或者探险小说?
是因为单纯的悬疑小说更加注重故事的悬念和推导破解过程,单纯的探险小说则注重冒险、得宝等感官上的刺激。
悬疑探险小说结合起来,那么就是综合了悬疑小说的烧脑,和探险小说的刺激。
往往这类型小说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局”,这个“局”大部分由某些神秘力量推动串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神秘学的比重更大一些。
为方便理解我把这种“局”称之为阴谋论。大部分读者是喜欢这种阴谋论的,为什么?这样好看啊!
再次是文化母体。
所有阴谋论的产生,都是需要一个文化母体的。阴谋论通常是对某段历史、某种现象,做出特别解释的说法。
信息的闭塞和不对称滋长了阴谋论的诞生和传播。
一些广为人知且具有传奇性的历史事迹、文化现象、自然现象,容易滋生出某种特别解释、演绎,这些我们就称为文化母体。
西藏、密宗、风水、易经、推背图、湘西赶尸、巫蛊术……这些都是文化母体。
上面这三点,其实更多是一些大框架的东西,是有关小说写作大方向和思路的一些东西,只能说是素材,有了这些素材,我们就应该组建一个小说的“骨架”。
在组建小说骨架的时候,要注意:
一、关联性
有很多小说创意构想很不错,素材也找的很好,然而写出来却是一团糟,为什么?
因为这些素材这些没有必要的关联性,单个儿挑出来写,都很精彩,但是组合在一起却彼此之间没有逻辑关联。
小说一定是素材服务于写作,而不是为了找到的这些素材生啦硬凑一个故事出来。在寻找素材的时候,一定得是同一系统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合理解释的逻辑关联。
此外还有一点是,作者把一个长篇故事写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这个探险结束了,家里休息一阵,再来一个探险,这两个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那么必然导致读者无法关联阅读,放弃继续看下去。
所有的素材必须服务于整个小说的整体“阴谋”设定,彼此印证,互相解释,这样才能把这个“局”做实,让读者接受你的观点,读完你的故事。
二、驱动力
一切行为都是有动机的,悬疑探险小说中,主人公为什么要一再去探险,游走在生死边缘?为了求财?那积累第一桶金以后迅速洗白去干别的。
小说主角的行为必须需要一个站得住脚的驱动力,这个驱动力必须是能够说服读者的。不能是兴趣爱好这样简单的原因,而是要让读者觉得,必然要去做这件事。
三、设定格局要大
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你能达到的最终高度。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故事格局,二是人物格局。
故事格局,就是这部小说背后的那个“局”那个阴谋论的大小。
如果设置的这个局是关乎天下巨变、人类命脉的,那格局就很大,关乎王朝兴衰、皇权归属,这局也很大,关乎一个家族命运的,这局就中等,讲个人是发财得到美女的,那格局就小了。
格局大小决定你的受众群体的大小和层次。基础受众越多,小说畅销和成为大IP的几率就越大,而一个合适受众层次,更是能够最大化地传播,影响更多受众。
人物格局
人物格局设定至关重要。很多作者为了前期写作方便,为了写的“爽”会把主人公设定为一个贪财好色、猥琐胆小、无利不早起的形象。
这是一种创作上的取巧和智力上的犯懒。
这样的人物,你怎么指望他有众多的粉丝呢?低端人物设定,初期也许依靠低级趣味和低级阅读门槛,吸引部分读者,但是无法形成影响和传播力,注定无法成为超级畅销书和超级IP。
好的人物设定,必然会带来高质量的读者,而高质量的读者是有引导力和传播力的,会影响着周围的人来一起看你的小说,看你的影视作品。
创建好骨架之后怎么讲好这个故事,这是真正考验作者水平的时候到了。
每个人的文字功底不同,有的人能迅速找到合适的语感去讲一个好故事,有的人则缺乏这样的能力,这种是另一个课题,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
以上只是很粗浅地谈了一下在悬疑探险小说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对你的创作有所帮助。
在林正英道长的念念有词下,这些头贴黄符、身穿清朝官服的僵尸,便乖乖地排成一个列队。
随着摇铃一响,僵尸们就会此起彼伏地跳跃前进。
这可能就是所有人心目中,中国僵尸的形象了。
虽与西方丧尸截然不同,但也是九零后的童年阴影之一。
当然,香港电影中的僵尸也加入了不少西方吸血鬼的元素。
例如,好吸人血、被咬者也受传染变成僵尸、靠空气流动来感知生命体等。
但其中最重要的灵感与原型,还属中国湘西等地的赶尸活动。
1957年的香港电影《湘西赶尸记》剧照
因为时代的发展,赶尸这一行当早已不复存在。
再加上影视或文学作品的渲染,这使赶尸也越传越玄乎。
那么剔除神秘色彩,湘西赶尸还剩多少是真实的?尸体真能像传说中,会自己跟着赶尸匠走吗?
这其中的技术要领,也是多年来人们一直想要解密的谜题。
从考古历史看来,土葬的历史比想象中还要久远。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万多年),人们就已经开始萌生“入土为安”的观念了。
虽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火葬已成不可逆的趋势。
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显示,2014年有977万人死亡,其中45.6%(446万人)是以火葬的形式完成。
但直至今日,土葬依然是我国农村最常见的丧葬方式之一。
1900年,中国传统葬礼出殡
所以,“客死他乡”一词,永远都带着悲凉的底色。
于是,丧葬市场的巨大需求也催生了专门帮助他人“落叶归根”的职业——运尸。
而这在湘西等地,对应的便是“赶尸”。
结合地理环境来看,湘西地处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崎岖,车马难行。
再加上旧时经济与文化相对闭塞,公路和马路更是不通。
在这种情况下,想将死者运回家乡更是难上加难。
湘西人急需更加灵活、经济的运尸方式,赶尸应运而生。
按照字面意思来看,赶尸便是活人赶着尸体走,不需借助车马等交通工具。
理论上,横死他乡的尸体会被披上尸布,头戴高筒毡帽,额头贴写有生辰八字的黄符。
而赶尸匠则会趁着夜色,手持铜锣将尸体领回家乡。
因为这一奇特的行业,在湘西等地还专门设有招待赶尸队的“死尸客店”。
曾经开在沅陵县的死尸客店,图中孤寡老人名为陶立栓 图源:俞鑫
关于赶尸的起源,在几千年前的民间就有书记载了。
苗族祖先蚩尤率兵,在黄河边与皇帝部落厮杀,尸横遍野。
那时蚩尤就对军师说,你得想办法让战死的兄弟回归故乡。
于是军师便开始“做法”,让原本摊死在地上的士兵全部立起来,跟在蚩尤后面往南走。
不过,在这之后“赶尸”并未流行起来。蚩尤这一传说,历史上具体如何已不得而知。
直到清朝的中叶,“赶尸”才再次发源于湘西一带,真正的历史也就百来年。
沈从文,就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赶尸一事。
\"经过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湖南凤凰人
但人都死了,尸体怎么可能会自己走路呢?
对于赶尸过程中的秘密与技术要点,现代也有了不同版本的科学解读。
其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没有意思的一种说法便是“背尸说”,认为尸体是直接被活人背回来的。
但即便是背着尸体回来,也是个体力活,所以背尸说的延伸则是“干尸说”。
因尸体太重,赶尸匠在起脚前会将尸体制作成干尸,更易于运输。
2006年,台湾一家刊物《怪力乱神》也发文,试题解开湘西赶尸的技术难题。
其实赶尸人是将竹竿从死者腋下穿过,并将两根手臂捆绑在竹竿上。
然后,再由前后两位赶尸人扛着竹竿走。
尸体身穿宽大的寿衣,外人根本无法清晰地看到两根竹竿。
又因为竹竿受力弯曲,这便带着一排尸体上下晃动。
在夜里看上去,这就像是尸体全部直立着,双手平举跳跃向前。
这与香港电影中的僵尸形象是完全一致的,生动地还原了僵尸双手向前,一跳一跳的形象。
确实,“扛尸说”初看就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合情合理。
但仔细分析下来,还是能发现其中的不少漏洞。
扛尸这一任务能实现,对扛尸的活人要求是极高的。
首先,身高必须要超过所有尸体的身高,这样才能保证尸体的双脚离地。
其次,扛尸人也必须要有超人般的体格。
如果要符合赶尸的要求,起码也得有三具及以上的尸体,不然那都只能叫背尸。
所有这些尸体的重量,均摊到这一前一后两位赶尸匠肩膀上,就已经两百斤起算了。
有时候为了提高效率,两条竹竿上可能还会安排更多的尸体。
当然,也不是说两三百斤就没有人能背得动。
事实上,这负重量与走茶马古道的背夫是差不多的。
古道背夫
但与古道背夫相比,扛尸人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保持尸体的直立与平衡。
战场上两个士兵用担架抬起一个伤兵就已经够吃力的了。
更何况是用竹竿挑起几具尸体,竹子的晃动也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如何将尸体固定在竹竿上也是个大问题。
如果是用两根竹竿架在尸体腋下,那么整个尸体的重量,将全部都落在肩关节处。
湘西的山路崎岖,长途跋涉,这用不了多久尸体的手臂就会脱落。
事实上,自称“湘西最后一位赶尸匠”的田铁武大师的说法,与台湾对岸的解读是有些相似的。
都是活人用竹竿扛着尸体,让尸体有了直立起来的力量。
田铁武在解读模拟赶尸过程
这位田铁武也是个狠人,接受过无数次采访,上过无数次节目。
但每当主持人问到具体是如何把这么重的尸体运回的时候,他都只会故弄玄虚,并没有说穿其中的技术要领。
所以,尸体到底是不是用竹竿扛回来的,终究还留有难以解答的疑问。
当然,在这种解密的时刻,怎么少得了《走进科学》的戏份。
栏目组当时找到过几位自述见过赶尸的人,也邀请了几位专门研究苗族文化的专家学者,给出了另一个答案。
他们解读认为,赶尸的实际过程,是极其血腥和残酷的。
赶尸匠在接收到尸体时,会先把头部和四肢卸下来,装进一个大背篓里。
而尸体的躯干,则全部就地掩埋,成了荒冢。
真正上路时,赶尸人只会背上那个装有头部和四肢的背篓,再在外面罩一件宽大的尸布。
这才是真正的身首异处,比客死他乡还要悲凉。
当赶回家乡后,赶尸匠会迅速把背篓里的头部与四肢取出,另外用稻草扎一个新躯干,拼接成一具完整的尸体。
最后再用宽大的寿服一套,遮住稻草的部分,脸和手手脚脚就都齐全了。
为了不被死者家属识破,赶尸匠都会以某些理由,只让家属粗看尸体。
事实上,历史上记载的具体赶尸方法都不大相同。
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起尸和落尸时都不允许有外人围观。
只有将赶尸这门职业神秘化,才能提高职业的门槛和收入。
而封建年代因缺乏对科学的认识,就很容易相信这种迷信事物,掉入陷阱。
所以,赶尸不在于技术真实,而在于职业的真实。
也就是说,赶尸确实存在,但赶尸过程就没有那么玄乎了。
而最后一种说法则认为,“赶尸”并非普通障眼法,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整个所谓的赶尸过程,连一具真的尸体都没有,全都是由活人装的。
为了方便当时的走私,贩毒、倒卖文物与紧俏物资等非法活动,不法分子便会组成赶尸队。
借着赶尸的名头,这就足以震慑旁人,晦气得连官兵都不愿靠近。
无论是尸体走路、寿服、摇铃、黄纸符等,都是掩人耳目的手法。
这个情节,其实在不少影视作品中都曾有所体现,如《追鬼七雄》、《僵尸福星》等。
电影中《追鬼七雄》的片段
这种说法是专门研究苗族文化的学者吴曦云提出的。
他曾在凤凰县政协文史委工作多年,并著有《红苗风俗》等四部苗族文化研究专著。
吴曦云认为,从苗族宗教信仰的角度来考量,“湘西赶尸”可能并不曾存在。
苗族的宗教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只理人之生前,不理人之死后。
所以人死后,苗族并不会有地狱轮回之说,向来不重葬。
而现代苗族的丧葬仪式,大都是受了汉俗的影响。
所谓的湘西赶尸,不过是某些人违法犯罪的遮羞布。
当然,由于其年代性与神秘性,到目前都尚未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后人想要真正去还原事实,也需要更多的证据。
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乡土观念也淡化等原因,无论哪种形式的赶尸都已被淘汰。
想要了解真正的湘西赶尸,恐怕只会越来越难了。就连曾经风靡一时的香港僵尸电影,也都只能掩埋在回忆中。
*参考资料
俞鑫.湘西赶尸,真是存在还是骗局?
CCTV-10纪录片《走进科学:湘西赶尸神秘事件》.2010
吴赛锋 ,姚祖师.\"湘西赶尸\"之谜的破解[J].文化月刊.2011.03.07
作为恐怖片爱好者,表妹最爱的还是纯粹的鬼怪式惊悚。
鬼怪的可怕在于,无论你逃到何处都能被感知找到,这种无处可逃无处可躲的窒息感,才能带给观众弄最痛快刺激的恐怖感。
而盗墓题材的作品更是将这种窒息感发挥到极致,比如人气小说《鬼吹灯》中所描述的“人点烛,鬼吹灯”。
试想一下,在与世隔绝的地底坟墓里,你在一片漆黑中点燃了蜡烛,明明四周无风,蜡烛却被吹灭,是不是头皮发麻。
上学的时候表妹最喜欢半夜三更窝在被子里看《鬼吹灯》小说,那时候关于盗墓的所有幻想,如今都在影视作品中实现了。
虽然也曾经历过《九层妖塔》、《云南虫谷》这样的失败,但也有《寻龙诀》的惊艳和《精绝古城》的成功。
《怒晴湘西》的到来更是让人狂喜,没有流量明星抢戏,也没有尴尬浮夸的表演,将重心放置在故事本身,快速进入主线不拖泥带水,最主要的是,够吓人!
这部剧甚至可以超过《精绝古城》,堪称《鬼吹灯》系列最佳改编剧:
《鬼吹灯之怒晴湘西》湘西这个地方本就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湘西赶尸的故事至今是中国灵异史的一大未解之谜。
《怒晴湘西》是《鬼吹灯》系列小说其中一部,主角并非大众更熟悉的胡八一Shirley杨,而是他们爷爷辈的人物。
并且连门派都不一样,在《鬼吹灯》中有四大盗墓门派,分别是摸金、卸岭、发丘、搬山。
胡八一那波主角属于摸金派,“人点烛,鬼吹灯”的规定便是出金一脉:入到墓室先在东南角点一蜡烛,如果蜡烛熄灭必须立即盖棺走人,不可取一物,这是人和鬼的默契。
《怒晴湘西》的主角陈玉楼和鹧鸪哨分别是卸岭、搬山两大门派的话事人,而鹧鸪哨就是Shirley杨的外公。
本剧的背景是时期军阀混战的年代,任何人只要有钱就可以招兵买马,换句话说,只要有钱,人人都可以成为大帅。
罗帅就是这样成为了大帅,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他找到了卸岭总把头陈玉楼,邀请他一起下到瓶山里的元代墓寻宝。
卸岭一派自古以来就有盗取达官贵人墓地,接济穷苦百姓的习惯,于是陈玉楼便答应了。
这个元代墓地处瓶山之下,属于苗族领域,陈玉楼等人扮成行脚商人,来到苗寨探消息,又请了一个苗人少年当向导。
虽然还没下墓,但是陈玉楼一行人的经历也同样曲折离奇,惊心动魄。
一行人在停放尸体的攒馆过夜,听苗人少年说,这里有个吃人的耗子二姑,在场的人做惯了和死人打交道的事情,自然不会将这等传言当真。
在攒馆,他们也见到了耗子二姑的尸体,其实就是一个相貌丑陋的妇人,被人以讹传讹说成了妖精。
突然一只野猫蹿了出来,咬掉了二姑一只耳朵。陈玉楼心气高,当着属下和罗帅的面被一只猫挑衅怒从中来,追着野猫跑了出去,要将二姑的耳朵抢回来,还二姑完整的尸身。
追至一片森林,野猫不见了踪影,陈玉楼隐约听见猫的哀嚎,寻声走近,发现那只野猫不知为何倒在了地上一动不动。
后方的石碑后走出了一只大狸猫,将野猫残食,陈玉楼躲在暗处观察觉得这只狸猫有古怪,不敢上前,待狸猫饱餐后才走近捡起掉落在地上的二姑耳朵。
谁知刚拿起耳朵的一瞬间陈玉楼就感到一阵天旋地转,随后倒在了地上就像那只野猫一般。
这一次从石碑后走出的不是狸猫,而是耗子二姑!其实这只是陈玉楼中了狸猫尿的毒产生的幻象,根本没有耗子二姑,只有一只饥饿的狸猫。
正当陈玉楼以为自己要命丧于此的时候,搬山道人鹧鸪哨出现,顺手救了他。
恰好鹧鸪哨此行的目的地也是元代墓,不过所求之物和陈玉楼不同,搬山一派从来不爱珠宝钱财,他们只为寻找丹药。
一个求宝一个求药,所求的利益不同,这二人强强联手也是迟早的事,表妹希望早点看到二人各展独门秘技。
在第三集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门派的第一次简单比较。
元代墓地处深渊之下,为了下到崖底,两个门派都使出了独特的下山方式。
卸岭使用的是蜈蚣梯,是将无数小梯子连接在一起,远远看去就像蜈蚣,这也和卸岭一派的风格息息相关。
卸岭以“力”闻名,数万门徒一起行事,能够将山都挖空,和蜈蚣梯一样,将细小的零件凝聚在一起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而搬山只是使用绳子缓缓而下,不需要他人帮忙,在峭壁上飞跃行走,就像仙人在飞行一样,也应了搬山以“术”行走的说法。
从这样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两大门派风格迥异,让人迫不及待想看看正式进入墓穴之后,他们的盗墓手段又有何不同。
本剧于21日晚首播,22日豆瓣开放评分,立即获得了8.5的高分,成为了鬼吹灯系列的最高成绩。
这和演员的精彩表现是分不开的,在这部没有流量明星的剧里,潘粤明成为了最大的流量。
17年因为《白夜追凶》重新翻红,憨厚的外表和朴实的性格让观众注意到这个中年小胖可爱的一面。
在剧中他饰演的陈玉楼又是一个卖萌担当,虽然身为卸岭扛把子,看似左右逢源圆滑世故,其实私下是一个十分好面子的人。
在攒馆众人被棺材中的野猫吓到时,陈玉楼训斥别人大惊小怪,却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悄悄拍了拍自己的小胸脯。
在树林中明明着了道幸好被鹧鸪哨所救,却在回去之后吹嘘自己如何识破狸猫的诡计。
甚至在进门的时候还整理了仪容仪表,真真是头可断血可流造型不能丢。
最萌的还要算陈玉楼的眼镜,时而反光变身名侦探柯南,瞬间觉得剧情都悬疑了起来。
一个自视甚高还有些小傲娇的陈玉楼,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萌点,每集最大的期待除了看盗墓情节,还有潘粤明的小动作。
这部剧里的几乎没有演技拖后腿的演员,连配角都是各有各有的萌点。
就好比陈玉楼的手下昆仑和鹧鸪哨小师妹花灵,一个人高马大的傻汉子,一个机灵可爱的小神医,外表天差地别的两人碰撞出了粉红小火花。
不过一部电视剧光有好演员是不够的,剧情才是一部剧的灵魂,而盗墓剧的灵魂自然是那些奇人异事和僵尸邪祟。
第二集的耗子二姑半夜看简直要被吓出心理阴影,就连可爱的小猫在剧中看起来都显得诡异十足。
本剧只有21集,在动辄七八十集的国产剧里堪称良心,一集半小时,内容短小精悍,节奏快绝不拖泥带水。
第一集就直奔主线前往瓶山,第二集就碰到一个小怪,第三集下地宫碰到毒蜈蚣,几乎每集就有一个坎和小怪,看得人停不下来。若不是每周只更新三集,表妹能熬夜追完整部剧!
被《云南虫谷》辣到眼睛的各位,可以打开《怒晴湘西》洗洗眼了~
本文主笔|表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