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我的城市
随着新的一届亚运会即将召开,杭州再一次名扬了全国。
杭州,我出生的城市,也是我生活和工作的那个城市,同样也是我以后老去的地方。
出生在杭州,虽然在我很小的时候去临近黄浦江的奶奶家呆了几年,但读小学时还是回了杭州父母的家,此后至今,我就一直在杭州生活。
转眼已是数个十年,岁月如掌中的沙子于指缝间流逝,自己变老了,时间还是那个时间,但杭城却变得年轻了。
日异月更,现在的杭城,和几十年前相比,真的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70及80年代,杭城几乎没有什么高楼,我住的拱墅区没有什么高楼,而现在的亚运比赛的主城区滨江区大部分地方还都是一片滩涂和田野。
没有想到靠江的一片滩涂地现在已经成为了杭州最发达的经济开发区,这是那时的老杭州人没有想到的。
小孩现在那片开发区的一个公司上班,我和他说,你上班的地方很有可能在我小的时候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地或一大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他朝我看了两眼。
显然他并不是很信我的话。
我小孩这一代对于杭州以前的印象显然比我们这个岁数的来的要好,等小孩的小孩的这一代,可能他们认为杭州一直以来就是这么发达的。
但其实不是,杭州以前并不发达。
在我91年底结婚的时候,杭州的高楼也并不多,除了杭州市中心的解放路和延安路稍微宽敞一点外,其它马路也都是很窄的。
那时大部分的马路的宽度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单车道这么宽。
已经忘记杭州是什么时候开始有高架路的,可能是90年代后期,也可能是2000年以后,高架是在马路拓宽后的事了,当不知不觉发现马路在拓宽,过了几年发现已经拓宽的马路中央又开始在造桥,过了几年,发现原来的马路中央已经有了和马路并行的高架。
路宽了,路两边原来低矮的房子拆了,几年后,沿路两边你能看到无数的高楼,那些高楼大部分为居民居住的楼房,但同样也有很多综合商厦、和写字楼,当然综合商厦一般来说比居民楼更高档和繁华。
杭城的高楼越来越多,马路宽了,原来杭州地段的钱江桥从最早的一座已经变成了9座,路上的车则无以计数,当然路也更堵了。
几十年来,一个日益现代化的城市正在杭州逐渐的建造了起来。
杭州的变化反映在方方面面,但如果有什么特别的建设成就需要我们特别的点赞的话,我会选择“地铁”。
一个城市的交通,除了宽阔的马路、马路上方的高架以外,如果没有地铁,那是有缺憾的,杭州虽然不像北京和上海那么早就已经有了地铁,但晚归完,我们终究还是有了。
大约在10年前,第一条地铁线在杭州建成,第一条地铁线,顾名思义也被称为1号线,1号线的文泽站离公司不远,记得第一次坐地铁,那是从文泽站到闸弄口,半小时的路程,一切都感到新鲜,那时在想,什么时候自己家门口也有地铁通过就好了。
大约5年前,这个愿望也实现了,5号线地铁在通过了我住的那个区域,“拱宸桥东”这个站点离家步行距离也就3到4分钟的路程。
地铁对我小孩他们那些自己开车的人而言,可能作用相对小一点,对我们这些不会开车的人而言,地铁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我们原来的想象。
杭城在这10年多一点的时间到底建设了多少条线的地铁我也只知道个大概,好像今年已经有19号线了。
以前虽然号称杭州人,但去西湖的次数并不太多,除了逢年过节会去一下,平时也很少会去,并不是说西湖不美,主要还是觉得去西湖比较麻烦,从家出发要转两路公交,问题是每次坐公交都不是什么特别愉快的体验,因为路面的拥堵,公交还特别的慢。
但是自从有了地铁,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现在从家门口的5号线地铁站出发,虽然还是要转一下1号线,但即使这样,两条线共8个站,从家里出发,到龙翔桥下站,前前后后也只是30分钟的时间。
从龙翔桥出站,走出地铁的扶梯,向右望去,西湖就在眼前。
因为地铁的便捷,使得妻子和我在休息的日子有事没事就去西湖景区游玩,当然说游玩有点正规,说去闲逛更确切一些。
方便的地铁不光使得我们经常去游走西湖的各个景区,同样也是地铁使得妻子和我去游玩了杭州西湖以外的景区,如萧山的“湘湖”、临安的“青山湖”、绍兴的鲁迅故居等等地方。
地铁不光是方便了我们的出行,也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
杭州,一个有着西湖的秀丽之城,一个走过苏堤、走过白堤时会让你想起苏东坡、白居易的城市,一个让两位大文人流连忘返的城市。
苏东坡在杭州时写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而白居易离开杭州后写出了“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杭州,一个我居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