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想起我错过的那条红鳞加吉鱼,就会想起父亲

文 | 李心亮

红鳞加吉鱼真漂亮。如果鱼类要举行个选美比赛,红鳞加吉鱼肯定是魁首。红鳞加吉鱼多漂亮呢?就好比是花中的牡丹,用雍容华贵、仪态万方来形容,毫不为过。

红鳞加吉鱼头型钝圆,眼睛大,嘴小,很帅气。身子饱满、丰腴,鱼尾飘逸、洒脱,鳞片紧致、圆润、华丽——腹部鳞片为浅珍珠红色,靠上渐为水红色,脊背处的硬鳞是银桃红色,一点都不叫人觉得妖艳,而是显得那么喜庆、祥和。北宋大将军狄青的儿子狄咏被公主称为“人样子”,招为东床驸马。我觉得红鳞加吉鱼就是鱼类中的“鱼样子”。鱼之美者,无过于它。

蓬莱人最认红鳞加吉鱼

蓬莱人最认红鳞加吉鱼。有关加吉鱼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以登州(现在的蓬莱)为兴兵渡海之起点。征高丽之前,太宗择吉日渡海游览海上仙山(现今的长山岛),在海岛上品尝了这种长相漂亮味道鲜美的鱼之后,便问随行的文武官员,此鱼何名?群臣不敢胡说,于是作揖答道:“皇上赐名才是。”太宗大喜,想到即将要择吉日渡海作战,品尝鲜鱼又为吉日增添光彩,作战成功后将为开疆拓土的将士们加官晋爵。为此赐名“加吉鱼”。

在蓬莱,老辈人讲,红鳞加吉鱼最好的产地就在蓬莱阁后礁石丛中。蓬莱仙阁本身就有些仙气,也只有这么漂亮的红鳞加吉鱼配得上住在这里与神仙为伴吧?

旧时蓬莱有十大景,其一曰“渔梁歌钓”。“梁”就指蓬莱阁后千奇百怪、姿态各异的海蚀礁石。它们在海中如狮如象,如桥如塔,礁石上长满了各色海菜,礁下就生活着蓬莱特产红鳞加吉鱼。“礁石上不时有三五老翁,垂纶而钓,钓得海物,掬水而烹,鱼蟹鲜,酒盈樽,席地而尝,怡然自得。乐极而歌,此唱彼和,此景此情,大似桃花源中世界,因而被视为一大胜景。(引自资料)”我无端觉得老渔翁们钓的就是红鳞加吉鱼,要不然,他们至于乐极而歌吗?

明《登州府志》中的“渔梁歌钓”

但有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掬水而烹”,掬的是什么水?海水吗?如果是海水,那就白瞎这红鳞加吉鱼了。

偶读蔡玉臻先生的《蓬莱随笔·古邑旧踪话井泉》一篇,写到:“丹崖山后崖壁,离海十余步,有一股小泉。人多以手掬捧而饮,味道清甜,被称为冷然泉。垂钓者也常取此泉水煮茶烹鱼,更添风味,无不称奇”。这就对了——烹制加吉鱼的肯定是用的这眼冷然泉的泉水。

这些年,蓬莱阁后面的海区承包给了私人。老渔翁们只好望海兴叹。

蓬莱人还把红鳞加吉鱼和蓬莱小面联了姻。故老相传:衣福堂蓬莱小面,开卤用的就是蓬莱阁后产的红鳞加吉鱼。一条二斤左右的红鳞加吉鱼,开五十碗小面卤。

想必是当年红鳞加吉鱼物美价廉。反正从我记事起,作为蓬莱人当家早点的蓬莱小面鱼卤里就没有了红鳞加吉鱼的影子。野生的红鳞加吉鱼多少钱一斤啊,小面多少钱一碗啊,现在如果还用红鳞加吉鱼开卤,那小面店的老板还不得赔得没有裤衩子穿啊!再说,到哪里去找红鳞加吉鱼呢?

芒种前白露后加吉鱼最肥美

现在是不好找野生红鳞加吉鱼,过去可不是这样。三四十年前,野生红鳞加吉鱼虽是价格昂贵(三四毛钱一斤,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普通人一天也就挣个块儿八毛的),一般人家享用不起,但毕竟市场上还能买得到。

“市上鲜鱼海里出”,野生红鳞加吉鱼的集中产地,其实不是咱们蓬莱阁后。蓬莱阁后多的是黑鳞加吉鱼(学名黑鲷),偶有红鳞加吉鱼,少之又少,一年能钓上个三五条就不错了,有的年景根本是“不睁眼”(不睁眼是蓬莱土话,就是一条没钓着,不开张的意思)。

烟台地区四五十年前出产红鳞加吉鱼最多的,当属长岛县的小黑山岛前怀(小黑山岛南岸)、龙口屺姆岛和烟台口外的流星岛,这三个地方,是红鳞加吉鱼窝子。加吉鱼用网很难捕捉到,都是用钓钩的方法钓加吉鱼。

钓加吉鱼的最佳时间为“一黄一红”,这时候的加吉鱼最肥美。黄,是指麦子黄梢的芒种前;红,是指高粱米冒红的白露后。

蓬莱与长岛一水之隔,那时候也没有把海区划分得锱铢必较。蓬莱的船到长岛作业,长岛的船到蓬莱捕捞,都是常事。长岛县的小黑山岛前怀这片地方水深流轻,水下全是各种野生海菜,水底爬满了野生的海参,海底的礁石上全是海蛎子和野生的扇贝。

我父亲年轻时好水性,几个年轻小伙搭伴开船去小黑山岛前怀“碰(蓬莱土话:潜入水底捞取)海参”。一个猛子扎下去,睁眼一看,满眼全是野生的大红鳞加吉鱼,一大群一大群的。

红鳞加吉鱼以海蛎子肉为食,看似无心在慢悠悠游荡,其实它早就在瞄准算计了:一扇海蛎子壳刚张开条小缝,吸取点浮游生物做点心,它“咣”地就用那大脑袋撞上去了。遇见好撞的牡蛎壳,一下就把壳撞开了,它一口就吸走了牡蛎肉;遇到不好撞的,它很有劲,又有耐心,“咣”——“咣”——“咣”,不停地撞,撞个十下二十下,非到撞开牡蛎壳吃到牡蛎肉才罢休。

我父亲脑子很活,一看到这一大群一大群的大红鳞加吉鱼,海参也不碰了,立刻和伙计们商议———钓加吉鱼。用海参做饵。这一天就钓了二百多条,四百多斤。把船开回蓬莱,卸鱼。满村里打鱼的人都惊呆了!

随父出海我终于错过那条鱼

我家自己置办渔船是1985年。

我跟着父亲出过一年海,那是1992年。秋天8月份放(捕捞的意思)大对虾。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农历的八月十四日。在长岛以东的大竹山、小竹山之间的水域捕捞作业。我正起着网,低头看到水下网中有一条红颜色的鱼在直蹦。三把两把,网离了水面,网住的是一条红鳞加吉鱼。

父亲在船尾掌舵。我朝着父亲叫道:“爸!爸!加吉鱼哎!”父亲眯眯着眼,从舵位上探直身子说:“哎呀!好十多年没看见这鱼了。”

我把鱼从网上摘下来,它还在我的手里直蹦。我找个小桶盛上水,把它养起来。捕到了这么一条稀罕鱼,我就向父亲提议:“明天正好八月十五,这条鱼别卖了,留着咱家过八月十五吧?”

父亲抽了一口烟,看了看我,看了看鱼,点了点头。说实话,我还没正儿八经吃过一条红鳞加吉鱼呢。

船靠了岸,父亲卖货。我收拾东西。收拾完东西,我四下里搜寻那条红鳞加吉鱼。怪了!没了。

我就招呼父亲,问:“爸,鱼呢?”父亲说:“鱼叫鱼贩子收走了,这条鱼八两,卖了二十块钱。”

父亲好像觉得对不起我,对我赔了个笑脸,说:“咱有这二十块钱,能割五斤猪肉(那时候猪肉四元钱一斤),够明天中午包包子、晚上做盘子的(蓬莱风俗,八月十五中午吃包子,晚上吃炒菜,叫吃盘子),做得肥头头的(蓬莱土话,很丰盛的意思)。一条鱼,不到一斤,连一碟都做不上,有什么吃头。”

十七岁的我无法接受这个解释,噘着个嘴,站在船头不动弹。这真是:卖盐的喝淡汤,卖席的睡光炕。

父亲看我拧着劲,便说:“下次再打着红鳞加吉鱼,咱不卖了,做给你吃——过日子,得算计!”

我那算计了一辈子的老父亲啊。

老父音容,犹在眼前。每思及此,有泪泫然。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