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戒戒,专注于分享游戏心得和趣事的戒戒!
陈是《明日方舟》手游里的一名六星近卫干员,她也是几大主角之一。她是龙门近卫局特别督察组组长,现作为特别人员协助罗德岛行动,并为现场提供战术指挥支援。官方资料中陈的感染状况为未公开,而在第七章剧情中明确表示陈sir是感染者。因此主线关卡5-9行动后剧情中,梅菲斯特只对感染者有治疗效果的法术粉末对陈起了作用。这也解释了她被阿米娅偷听到的和感染者小女孩的对话,以及那个她不愿扔的泰迪熊。
在最近官方发布的夏日嘉年华活动预告中,陈晖洁的异格假日威龙陈也即将加入【盛夏新星】限定寻访活动(属于限定寻访·夏季系列),新增干员假日威龙陈为限定寻访·夏季限定干员,不会加入任何标准寻访,限定干员假日威龙陈在本次寻访结束后,将不会在2022年07月01日前加入任何限定寻访有,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获取异格陈的话,只能在这次活动中强抽,不然要等1年以上。
异格陈的推出,也让玩家们炸开了锅。综合众多评论中戒戒觉得玩家@泡泡的评论最为中肯:“你出限定可以,但这算什么限定?算什么异格?斯卡蒂出异格红蒂,因为红蒂是不同时间线下走向了不同结局的,有真正的剧情的异格。而这个陈呢?只是这个夏季时期的陈、穿着泳装的陈,简单来说就是给一个泳装皮肤出成了异格?那是不是以后大家的泳装都能换个武器,换个技能就能说是异格了?异格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不是简单的换个皮就可以作为异格的。以及这个精二立绘,和水月放在一起,我都替这个异格陈画师感觉尴尬。她感觉不出差距吗?反正我是对水月好感度爆棚,甚至希望这个异格陈赶紧分开出个池子,可别阻碍我抽水月了。”
说起假日威龙陈的精二立绘,看上去确实有点怪怪的,如果把她的头换成煌猫猫的看上去就和谐了很多。原来是画错人了,我说怎么那么怪呢,这样一看舒服多了。
来看看玩家们都是怎么说的吧:
玩家A:这个sp出的和主线有啥关系?应该是300井了,刚提到要每日送合成玉。
玩家B:本来就歪的离谱,保底还300抽,二周年就已经抽空了没抽到蒂蒂又来限定,纯恶心人。
玩家C:开第九章还得有限定,今年这么纵容明年夏活还得有限定,限定还是异格,以后一年得4限定。
玩家D:说异格陈精二立绘不好看的、你们说立绘丑别扯上煌啊,整得煌很丑一样。
玩家E:利刃们真是很离谱,骑脸通知的限定池还不许有意见?
异格陈是狙击干员,她的强度如何呢?有玩家根据宣传视频推测后得出:异格陈三技能每次攻击就是松果一技能(增加300伤害后)喷两次,视频中8次攻击3次触发不消耗子弹的被动。也就是说被动几率在30%~40%。根据技能槽推算,共30发子弹,一次攻击消耗2发。算被动可攻击(最低15)21~25次,也就是说48~58秒连续打出超过真银斩的输出,攻击距离不算远,但范围很大,或许会成为高台42姐。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
小伙伴们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好玩吗?有什么想说的给戒戒点个赞和留言吧,关注戒戒不迷路!
原创于:戒戒说游戏
未经授权,不许转载
文丨AshuraSJ@bigfun社区
本次春节活动应该是方舟上线以来话题度最高的一次活动,比起活动主题的剧情,反而是卡池引发的讨论更为激烈。个人在此不对卡池问题发表任何意见,专注于对设定要素的浅析;同时,也是对一些流传“甚广”的错误观点及看法进行一些勘误和修正。
*前注:本文各条目下所有古汉语及现代汉语释义,均来自《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
·“洪炉示岁”: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剧情里年与炎熔交锋时,出现了两句台词:“天有洪炉,地生五金,晖冶寒淬照云清”,以及“群石之将,魂魄为萁”。单从“炉”“冶”“淬”这几个字眼就可以看出,这两句台词分别对应金属的锻造冶炼过程以及传统的炼丹技术。
首先明确一点:所谓“洪炉”“五金”,并非起源自《天工开物》的概念;而那些断章取义、认为“地生五金”乃是表明人分阶级、带有歧视观念的刻意解读和恶意引导,更是完全曲解了《天工开物》中原文的含义,不是坏就是蠢。“地生五金”这一字段,虽的确出现于《天工开物・五金》,然而这一内容及相关极似概念早已存在多时,绝非《天工开物》首创;《天工开物》初刊行于1637年,彼时已是17世纪,传统手工业及农业生产技术经过十余世纪的发展,早已形成一套较为清晰的系统化操作方式和专有名词,宋应星只是将其进行归纳整理、收录编册,实际上这些专有名词的诞生时间要远早于明代;此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宋应星本人并非从事生产活动的匠人,无法从长足的实践中进行总结、并创造出专门的名词——换言之,宋应星所做的并非“造词”,而是对过往实践经验及操作方法的统筹收录罢了。
《天工开物》中描述锻造冶炼场面的插画
先来解释一下几个名词的意思及溯源。“洪炉”,字面理解即“大火炉”。这个释义早在《三国志·魏书·陈琳传》中就已出现:“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驤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无异于鼓洪炉以燎毛发”,通常情况下,“洪炉”用于指代温度极高的火炉,因而常用作锻造炉/冶炼炉的统称(通常情况下烹饪、制瓷、烧砖等窑炉火温达不到如此程度)。唐代李白《笑歌行》中“洪炉不铸囊中锥”、宋代于谦《石灰吟》“洪炉照破夜沉沉”、明代《明文精选·夏》“溽暑蒸人,如洪炉铸剑,谁能跃冶”等,均可作此解释;
传统竖炉炼铁法示意图
“五金”,指金、银、铜、铁、锡(铅)五类金属,后用于泛指金属或金属制品。汉代赵晔著有《吴越春秋》,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著名锻造师欧冶子的事迹:欧冶子为越王铸五把名剑,分别为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其中就有“一名湛卢,五金之阴,太阳之精”的语句;唐代颜师古对《汉书·食货志上》中提到的“金、刀、龟、贝”四种重要物资及货币等价物进行注解,言道“金,谓五色之金也。黄者曰金,白者曰银,赤者曰铜,青者曰铅、黑者曰铁”,以颜色为区分标准对五金进行定义。如今常说的“五金制品”,指的就是由金属制作而成的各类工具、零件、日用品乃至专业用具;
故宫养心殿正脊正中脊筒内取出的彩绘宝匣及其内容物,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宝匣内一般会放置与“五”相关的祈福物品,当中就有由金、银、铜、铁、锡“五金”铸造的元宝
“冶”,即冶炼。《说文》云“冶,销也”,《三苍》云“冶,销铄也”,其本意为“熔炼金属”;通俗定义,“冶”指的是“以焙烧、熔炼、电解、化学等各种加工方式从矿石或其他原料中取得所需金属”。在古代,此字常组词“陶冶”,意为“烧窑(和)冶炼”,古人把制陶和冶金这两项制造生活劳动工具的活动并列,其意思和现代汉语中“陶冶”并不同。《荀子·王制》中曰:“农夫不斵削、不陶冶而足械用”,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农民不砍削、不烧窑冶炼而有足够的器具”。除此之外,这个词还有“融化”、“从事冶炼的匠人”之意,前者与原解义近,后者则可以视为动词名词化;
现代工业高炉冶铁流程示意图。其基本原理与过去并无太大本质差异,产量占全球生铁的95%以上
“淬”,即淬火。《说文》解“淬,灭火器也”,唐人徐锴《说文系传》(此书也称《徐曰》)解作“淬,劒烧而入水也,与焠通”;其解释为“锻造刀剑时,把烧红的刀剑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使之坚硬”,现代汉语释义与之无太大差异,不予赘述。《战国策·燕策三》中有“于是太子(丹)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二以药淬之”之句,西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则曰:“及至巧冶铸干将之朴,清水淬其锋”;淬火是金属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种工艺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金属材料的刚性、硬度、韧性等各项常规指标,有时还有赋予金属材料某些特性(如耐蚀性)的功能;
“云清”,并没有专门的古文解释;从之前“冶”和“淬”来进行分析,指的是经过局部淬火或覆土烧刃后在刀身上形成的云状锻纹/“刃纹”(日语はもん)。刀剑的锻造方法主要分五种,分别是全钢、夹钢(两块低碳钢夹一块高碳钢,日语称“三枚合”)、包钢(以折叠钢材包裹心铁,日语称“甲伏锻”)、折叠夹钢(两块折叠钢夹高碳钢)和折叠包钢 (折叠钢包裹低碳钢);局部淬火或覆土烧刃,则是用土或其他形式包裹刀胎,只露出刀刃部位,再进行淬火。这样,受到淬火作用的就只有刀刃部分,从而使刀刃与刀身达到同样强度。需要注意的是,烧刃只能改变钢材的硬度,对铁则没有什么效果。
日式刀剑锻造的不同方式示意。基础方法与我国的锻造方法基本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
我国自汉代起就已有局部淬火工艺,并有了基本成熟的覆土烧刃手法,明代一些刀剑也有烧刃流程;但随着刀剑锻造技艺的进步,我国刀剑逐渐以夹钢为主要形式,因而多采用全刀淬火工艺。目前仍然运用覆土烧刃手法的,基本只有日本刀(主要原因在于铁矿资源的短缺,导致锻打烧淬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自成一派)。日本刀在经历覆土烧刃一系列流程后,会自然形成弧度;好的日本刀身上的“刃纹”不会与其他刀有所重复,因此分类起来相当琐碎——说到底,刃纹这东西并没有太多实际效用,只是在刀剑鉴赏领域作为评价一把刀制作工艺优劣及辨明其工艺流派的基准而已。
几类刃纹的示意图,实际上刃纹的流派远不止这几种
综上,年这句台词就是对传统冶炼铸造工艺的概括:采集金属矿物(“五金”),放入冶炼炉(“洪炉”)提炼,提取产物经锻打、淬火处理后,最终得到存在云状刃纹(“云清”)的刀剑。结合剧情里年的能力体现,这一句话十分契合其“匠人”的自我标榜——以天为炉、自地取材,所锻剑锋乃撷流云为纹饰、发浩气为锋芒,自然无往不利、可断万物,体现出年能力之强。
至于炎熔“群石为将,魂魄为萁”,虽然也有对锻造手法的反映,但更贴近我国古代另一项与火有关的技术——炼丹。
古汉语中,“金石”虽相提并论,但通常解释为“金属与美石”(“金石”一词本就有“丹药”之意);前者是锻造原料,后者则被视为大地灵髓,作为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原料而被丹家所关注。炎熔这句台词,指的就是将各类矿石类药物(“群石”)放入炉鼎高温炼制,将其“魂魄”如柴草(“萁”)般焚尽、取其“精髓”余留物的丹药炼制过程。
反映炼丹的传统绘画
在修仙习道风靡一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作为一种重要丹方和药物,被名士们所追捧。《晋书·嵇康传》云:“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餘半与康,皆凝而为石”,所谓“石髓”,指的就是钙质物沉积形成的石钟乳;魏晋时期炙手可热的“五石散”(原称寒食散),即以石钟乳为主药,加以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四味矿物,故称“五石散”(近现代为减弱原方的烈性,对其药方进行大改,但仍然甚为燥热)。
现代复原的“五石散”成分。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两种五石散配方,分别为“侯氏黑散”和“紫石五石散”,原材料存在差异,因此后世流传配方亦有些许不同
一开始,汉代张仲景发明出“寒食散”,目的是以其热性治愈伤寒病人;三国时期何晏将原配方修改为五种极为燥热的矿石药物,随后引起未患伤寒的上层人士纷纷跟风效仿(能吃得起“五石散”在当时被视为上流人士和雄厚财力的象征)。然而,长期服用此类极热极燥药物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五石散”成分之一的礜石含砷,久用会引起慢性中毒,继而引发神经衰弱、皮肤炎症;燥热之物摄入过多,亦使体内燥热阳亢,需穿**大氅、凉水沐浴,谓之“行散”;更不可饮冷酒,否则五毒齐发、毒火攻心,最终使人暴亡(西晋裴秀就是这么凉的)。
虽然何晏自诩“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但在旁人看来,他已然一幅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管略就如此评价他:“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成语“傅粉何郎”就与此有关);西晋皇甫谧上书也自言“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当暑烦闷,加以逆咳,或若温疟,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炎熔的火焰法术,一定程度上就对应了丹方药散的燥热之性,虽然十分燥热,但比起融金销铁的洪炉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也体现出炎熔与年的实力差异。
·鲤氏侦探事务所:Furry爱好者俱乐部从干员槐琥的语音、新干员吽的干员介绍页、以及剧情里阿、吽&槐琥三人的对话可得知,这三人都隶属于同一个事务所——“鲤氏侦探事务所”;
槐琥初始立绘局部
吽初始立绘局部
阿初始立绘局部
这三位打工仔干员的设定要素中,包含很明显的佛教元素;而作为事务所话事人的“老鲤”,自身也具有一些容易引人遐想的特点。
-槐琥:破邪显正,下拯上弘
先看看槐琥。槐琥的专精中提到一项“红梅咏春拳”,结合其精二立绘有两种解释角度: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其由福建福清南少林的五枚师太所创。师太俗姓朱,名红梅,因此方舟中便以其名讳“红梅”作为前缀;
咏春这门拳法并不只是单纯的空手格斗,与其他拳术类似,咏春也有两种名声响亮的独门武器:八斩刀(亦称蝴蝶刀)和六点半棍(也作二娣棍)。传统咏春拳中单双刀皆可,以咏春“永”字八法为操练法度,因而命名为“八斩刀”;后者源于少林棍法,因棍法套路由六个半招式组成而称“六点半棍”。不同于八极拳“拳作枪辅”,练习六点半棍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功力、强化臂力,因此动作简短明了。
八斩刀
但是仔细看槐琥的精二立绘,她手中握着的武器并不符合八斩刀的造型,更像是一对异型武器:
槐琥精二立绘,图片来源于明日方舟WIKI
槐琥的双持武器
有的玩家可能会觉得有那么一点眼熟:这两把刀看上去似乎在哪见过?
嗯,就是这个
蛇形的刀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的独特武器——马来克力士剑(俗称马来剑)。就这个角度而言,槐琥的咏春拳专精一定程度上可能也参考了红船咏春拳。红船咏春为咏春分支之一,其源头为福建白鹤拳,开宗者为粤剧武生新锦,因其由当时的红船戏班传出而得名。不过随着清末天地会事变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红船戏班和红船咏春后来几经飘零,最后仅在马来西亚留有一只独苗——这一点可能亦是设定中槐琥手持造型奇特双刀的原因之一。
其次看槐琥的精二立绘。精二立绘中可以看出,槐琥身边环绕着念珠,背后有一个轮状的东西:
这个轮状物叫“轮宝”,于佛教中乃是转轮王(也称“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轮王”,梵语称“斫迦罗伐剌底曷罗阇”/Cakravarti-raja。注意不要和道教十殿阎罗中的转轮王混淆)所持的七种宝器之一。转轮王的雏形源自印度神话,相传当能够统一印度的君王降世之时,苍天之上将示现一旋转金轮,以示其功业;后来佛教、印度教等都化用了这部分内容。释宗《金刚经》乃云“四轮圣王”,其具备三十二圣相,分金、银、铜、铁四等,统领一部洲者称“铁轮圣王”,以此累加,君临四大部洲者即称“金轮圣王”;由于金轮圣王权位最高、道行最深,因此后来佛经中的“转轮王”一般都指金轮圣王(《神雕侠侣》中的金轮法王就源出此处)。
轮宝。如同金刚杵象征帝释天、缠龙剑象征俱利伽罗龙王(不动明王化身之一)一般,轮宝也被视为是转轮王的物化形象
转轮王有“七宝”,分别为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宝和兵宝。转轮王游行之处,轮宝必自前进,其威德乃可制伏四方,无坚不摧、无敌不灭,乃是破邪显正的象征;久而久之,轮宝被视为转轮王的化身物象,常出现于大佛形象中戍卫左右,以振仏威。槐琥精二立绘中以轮宝为背景,十分契合其“行侠仗义第一人”的身份设定,同时也喻其怀侠肝义胆、循破邪显正之道。
然而槐琥怕幽灵……无敌的槐琥倒下了?
槐琥有没有倒下我不清楚,但无敌的炎头肯定是倒下了
-阿吽:流俗本无过,净土渡来者
至于干员阿和干员吽,其身上的佛教要素就更为明显。“阿”“吽”二字,本身即为念诵佛法时的字音,“阿”为张口之音、出息之风,“吽”为息声之音、入息之风,二者既是万物诸法的原初与休止,亦是大日如来和金刚萨埵的种子。
大日如来。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至高无上本尊,为密宗最高佛,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
金刚萨埵,密宗传法第二祖,密教即是由大日如来传授金刚萨埵,再经金刚萨埵告之众生
一些玩家对“阿”和“吽”的概念,应该是从攻其阴睾宫崎英高的《条狗:再死一次》《只狼:影逝二度》中得知的。游戏里有两个道具,繁体中文版翻译为“阿攻糖”“吽护糖”,简中则译为“哼将糖”“哈将糖”
《只狼:影逝二度》中两种与“阿”“吽”有关的道具
之所以以此起名,则与佛教中被称为“仁王”(亦称“二王”“金刚力士二王”)的两名护法神祇有关。在大型寺庙的山门前,常能见到这两尊金刚力士,怒目圆睁、以警退妖祟之物;在面对山门的视角下,这两尊神像中,位于左边的一尊为“金刚”,常左手手指展开、掌心向下,右手竖托金刚杵,张口作“阿”形之相;右边一尊的为“力士”,右手握拳(有的五指分开),手心向下,掌心向外空举,左手在身后托金刚杵,闭口呈“吽”形之相;
日本奈良东大寺的仁王像
《仁王》中出现的“仁王”形象,呼应游戏标题。守护灵“火鼠”的分灵影像中,吉川广家将前代“毛利两川”——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比喻为仁王;主线近江篇“魔王耀变”中,以妖异姿态呈现在按针面前的安土城,其山门前就矗立着一对仁王像
“金刚”“力士”二神,被认为是佛教中的密迹金刚(也称“夜叉王”)和那罗延金刚(别称“毗纽天”,即印度教神话中的毗湿奴。印度教神话中,夜叉王是毗纽天座下的侍卫;佛教则将二者都化为镇护门庭的护法神),密迹位于门左、那罗延位于门右。仁王像在中日两国均有存在,我国海南即有景点仁王门,日本清水寺、东大寺、仁和寺等地均有仁王门或仁王像;除此之外,受到古典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中国大部分人对金刚力士这二神的另一名称“哼哈二将”更为熟悉,造型上倒是并没有太多的差异。
从阿吽这两名干员的精二立绘中,亦可以看出其原型为镇宅的石兽。作为建筑或墓葬装饰的石狮,最早大致是于东汉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随佛教一同传入我国;公元87年,中亚安息国遣使献狮子与汉章帝(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师子、符拔),此前人们从未见过此等动物,便以《穆天子传》中“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和《尔雅·释兽》中“狻猊如彪猫,食虎豹”为参照,将这种动物称为“狻猊”——从这个顺序来看,最早出现“狻猊”字眼的《穆天子传》被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的是周穆王(前1026?-前922?)巡游的事,而彼时的狻猊到底为何物已不可考;随后在东汉初,石狮传入我国;数十年后,安息国进献狮子,被视为“狻猊”——《穆天子传》和《尔雅》的确切成书时间如今已不可考,且二者都缺乏对狻猊的外貌特征记载;汉人见安息进贡猛兽气势甚为凶猛,便以古书中能食虎豹的狻猊为其命名;
河南洛阳白马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寺院,始建于公元68年
若想辨别狻猊的形象,主要以其存在场所而进行判断:南北朝以后,逐渐诞生“龙生九子”的说法,狻猊被视为龙的第五子,喜静不喜动,又传其喜好烟火,故古人将其作为香炉的装饰;而在佛教文化中,一般在文殊菩萨座前的是狻猊而非狮子;明清时期,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有一个龙形的装饰物,这个就是狻猊;古建筑屋脊飞檐上的兽像中,也有狻猊的身影。
宋代汝窑狻猊香熏
故宫太和殿前的铜狮,注意看胸前有一个小的龙脸状装饰,那个就是狻猊
回到干员阿的精二立绘。这里说明一个问题:阿的精二立绘里。背后是一块焚毁的画有狮子图案的屏风,屏风、屏风、屏风,不是什么鸟居;那些说那是鸟居并借题发挥的,建议换副眼镜,或者去园林老宅多转转,别一天到晚学葛大爷瘫着,嗯;
阿精二立绘
屏风
接下来轮到干员吽。干员吽的原型,哎呀那骂的是一个凶……可以明确的是,吽的动物原型是狛犬,石狮传入日本后的本土化产物。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经由朝鲜传入日本,石狮也随之东渡,来到了东瀛之地。当时的日本人看到两头石狮形姿不同,想当然的认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为便于区分,就给其中的一只加上独角,称其为“狛犬”。
狛犬
区分狛犬和狮子,主要看角、耳朵和鬃毛:狛犬头顶有角、耳朵竖直、鬃毛较直,狮子无角、耳朵贴垂、鬃毛卷曲。此外,还可根据嘴型来判断:闭口呈“吽”形之相的,一般是狛犬,而怒张大嘴呈“阿”形之相的一般是狮子——这一点算是非常重要的区分标准,因为在中国,石狮的嘴是不会闭上的,故“阿”“吽”之分是只有日本石兽才会有的特征——这也是为何干员吽会采用日本的狛犬作为原型的原因:阿、吽二人既非同族、又非双胞胎,本国的石兽并无区分(仅仅只有雄雌区分),故以狛犬为原型仅仅是为了对其进行区分——硬要说的话,狛犬仍然是属于狮子的范畴。总不能在精二立绘中直接摆个力士像吧?那Furry设定还有什么意义?
如何区分狛犬与狮子
中国的石狮最多是足下踩着的东西存在不同,并不存在嘴型的差异
-老鲤:如龙翔舞的金色鱼
最后提一下这个令人很在意的事务所话事人“老鲤”。作为一家开在“龙门”的侦探事务所,名字为“鲤氏”;再加上事务所里的打工仔都是Furry……莫非老鲤的真面目长这样?——
鲤鱼王,排场够大吧
呃,算了……鲤鱼一直被视为一种能带来祥瑞的鳞类,“鲤鱼跃龙门”的故事自然也是家喻户晓;不过少有人知的是,跃过龙门的鲤鱼到底会发生什么改变。
一般来说,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富二代型,祖上基因好,生来就是高富帅;一类是dio丝逆袭型,起初是个矬逼,经历一番磨砺之后终化为龙——后者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蛟化龙,一种是鲤化龙。《说文》记载“蛟,龙之属也”,蛟龙(水龙)只能算是龙族的一员,不能算是真正的龙(真龙);只有经历漫长艰苦的修炼、还要等到千载难逢的机遇来临之时,蛟才会一气升天,化为真正的翱翔天际的龙;
相比之下,鲤鱼想要化为龙就简单的多,《辛氏三秦记》记载,鲤鱼只要逆流黄河,来到伊水并跃过龙门,即可化为龙(“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莫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虽然付出的代价不大,但结果自然也不会如蛟一般尽善尽美:跃过龙门的鲤鱼虽然也称“龙”,但严格来说是不完整的龙,只有头部蜕变为龙头,身体却还是鱼身,这种奇葩产物被称为“鱼化龙”。虽然不是身如长河一般的真龙,但登龙门的鱼化龙在本质上与鲤鱼完全不同,因此也被视为是一种正面的、带有积极含义的传统意象。
龙……不好意思放错图了
清代铜鱼化龙形香薰
一般而言,鱼化龙的现实应用并不算多,明清时期的紫砂壶有采用鱼化龙造型的少数个例,除此之外应用最多的便是日式风格纹身。在传统日式纹身(和彫)中,有一个中式纹身并不常见的图案,日语称为“龍魚”——实际上就是鱼化龙;龙鱼是介于一般的鲤鱼和龙之间的一类纹身,但也被视为龙的一种,其寓意为“历经百战磨练,终出人头地、蜕变为龙”,是一种寓意相当积极的图案。
《如龙Online》中,春日一番(也是《如龙7》的主角)的纹身就是龙鱼。令人玩味的是,春日一番的CV中谷一博也是初代《如龙》Boss锦山彰的配音担当;而锦山彰背后的纹身正是“绯鲤”
《如龙Online》中,还有一名角色背负着龙鱼的纹身。此角色的CV高桥广树在《仁王》中也出演了一名角色,这两个角色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化为真龙、翱翔于天有着极深的执念
等下,这么一说我突然对老鲤的造型有点慌……
顺带一提,现实中的确存在“龙门”,位于黄河峡谷出口处。此处两岸间距不足40米,水流湍急汹涌,《名山记》曰“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鲤鱼作为一种洄游鱼类,常要逆激流而上回到出生地产卵,加之黄河含沙量大,鲤鱼游动需消耗更多气力,因而使得鱼身得到充足的锻炼,鱼肉细嫩紧实、口感甚优,自古便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说法,也使得黄河鲤鱼得以名列我国四大名鱼之一——从“龙门”来看,老鲤的原型,可能就是黄河鲤鱼也说不定。
黄河鲤鱼
糖醋老……黄河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