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X博士。
据媒体报道,前不久上线的《和平精英》在正式发售的72小时内iOS玩家的充值总金额就已经超过了14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550万元。这也就是说,《和平精英》在发布仅3天就创下了1个亿的收入奇迹!
那么这款游戏究竟有何手段,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造这样的收入奇迹呢?今天X博士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款游戏。
划重点一:滋水枪+信号圈,是更平淡了还是刺激了?
激光命中效果与丢盒招手脱离战场的设计,让《和平精英》与其他同类型战术竞技游戏相比,显得比较和谐友爱,但在这个看似和平的外表下,X博士发现玩家在游玩过程中的刺激性非但没有减弱,甚至可以说变得更加刺激。
相较于传术竞技游戏,《和平精英》不再有“安全区、毒区”等概念,其新创造了一个名为“信号接收区”的游戏设计,与所谓“电网”和“毒网”等持续伤害机制不同,玩家在信号接收区外只会逐渐降低信号值,不会造成健康值的衰减。
但是有限的电池数量,以及信号衰弱时受到的伤害增加,让信号圈变得更加危险,根本不可像传术竞技游戏那样顶着毒圈战斗。
这就迫使玩家必须比从前更早进圈,间接让玩家们更早碰面钢枪,加速冲突。
对比同类竞技手游,《和平精英》在命中反馈以及玩家淘汰的动画表现做了调整。虽然这种设计看起来缺少真实向的射击反馈,但在其他的玩法方面都与端游体验是一样的,核心玩法并没有变味。
在打上三五局之后,也就慢慢习惯了。
划重点二:创意工坊4v4,感受传统射击的竞技魅力
除了百人跳伞模式之外,和平精英还加入了节奏更快更刺激的4v4团队竞技玩法。
在狭小的地图中,玩家将进行4v4的一次战术与技术的畅快体验。
团队竞技玩法和传统FPS竞技玩法比较相似,可重生的游戏设定,对比淘汰就要出局的跳伞模式,给予玩家在短时间内更加刺激的游戏体验。
在游戏开始时,玩家还可以从场地内自由选择武器、倍镜、配件等道具,随意搭配自己喜欢的武器不仅可以让玩家在该模式中更加得心应手,也可以在快节奏的战斗中锻炼自己的枪法与临场反应能力。
此外,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模式在创意工坊中推出。
针对习惯了此前传术竞技模式的老玩家需求,近期光子也有积极听取和采纳,例如登机前的御姐语音现已回归,可以看出光子是有在将和平精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
而在新版本的更新中,和平精英还重现了海岛地图经典的出生岛,集装箱、瞭望塔、飞机跑道等……这些玩家所熟知的场景,都将带各位找回熟悉的记忆。
课后总结:
总的来说,从目前日活跃4000万玩家,每日收入约3206万人民币来看,虽然被许多玩家吐槽,但《和平精英》依旧是战术竞技类手游中最优秀的一个。
而从游戏目前的内容来看,此番腾讯不仅在国内游戏行业首次试行16+,还在玩法设计和正向价值观传递上找到了平衡点,为国产战术竞技类游戏打开了一条新思路。相信《和平精英》在未来不断的更新中能够让玩家体验到更多、更有趣的游戏内容。
引言:放弃幻想,实事求是。
和2021年业界整体有所下滑的游戏素质相比,2022年普遍被认为是一个3A大作爆发之年。包括《地平线 西部禁地》《艾尔登法环》《战神 诸神黄昏》《星域》等游戏在内,总算是要在这一年里先后接受玩家的最终检阅。
至于“终结一切大作的大作”——《旷野之息2》,我个人认为,以任天堂对头牌游戏的谨慎,系列长期秉承的精益求精态度,结合直到如今还是非常有限的内容公开量,本作不可能在2022年发售,所以您在照例猜测这次盘点第一名的时候,大可以把《旷野之息2》先排除掉。
“期待”二字固然包含对惊喜的预期,但是需要提醒各位的是,2021年造成大作翻车的各种原因,比如高负荷加班;元宇宙的热钱涌入后,导致游戏开发人才的流转;硬件缺货令玩家跨世代成本提升,无法以满配启动游戏等,到了2022年,均也没有好转的迹象。所以文中会针对每个游戏的特点,结合题目那句当年科比的经典slogan,保持期待的同时,试着去谈论那些可能导致翻车的因素。
10、复古科幻会有未来吗?——《星域》
如果一个人是科幻爱好者,同时又是《辐射》和《上古卷轴》的玩家,那么他对《星域》的期待将会无比矛盾,一方面,科幻题材虽然是电子游戏的天然同盟,但《十三机兵防卫圈》那样的作品,可遇而不可得,贝塞斯达在被微软收购后,钱包鼓起来,胆子大起来,步子迈起来,心之所向,域外群星,何等的浪漫。
游戏视觉海报就流露出一种复古的氛围,说白了就是科幻概念上没啥先进性
另一方面,游戏之前那段飞船起飞的概念演示,看起来毫无新意,“科学”就是如今已经实现的载人航天,“幻想”更是找寻不见。玩家想象中匹配浩瀚星空,势必庞大的开放世界场景,正是近年来大作翻车的事故高发区域,不知到时候又能存有几分史诗感,几分幽默感和几分幻灭感。好在贝塞斯达坐拥业界最庞大的QA团队——玩家,明年双十一我就坐等这个微软的“无人深空”上天了。
9、口袋里没有巴尼的战争——《高级战争1+2 重制版》
迫害巴尼,是二次元高达爱好者每年圣诞节的固定节目,那部反战题材的高达动画《0080 口袋里的战争》,通过一场小范围内突然发生又被快速平息的战斗,祭奠了吉翁年轻驾驶员巴尼生如夏花的短暂人生。
“巴尼”梗就相当于高达文化里的“大哥哥”梗,一个字“损”
而对于那些从GBA时代入坑掌机的玩家来说,当年很多人的口袋里也装着一场激烈但却并不残酷的战争——《高级战争》。年度期待榜单里放这样一款小众游戏,完全出于我个人喜爱本作的私心。说是小众,其实《高级战争》系列在我国掌机玩家群体中,人气一度与《火焰纹章》不分伯仲,属于那种看着画面简陋,玩起来魔性十足的本格派战棋游戏佳作。该系列没有类似火纹,机战那种角色养成要素,在系统高度平衡基础上,全凭玩家决策判断来左右战场局势,尤其AI对玩家毫不手下留情,在高难度自定义模式下,堪称任天堂版本的“是男人就撑过30个回合”。
《高级战争1+2 重制版》目前看来只在画面和硬件适配上做了升级,难度应该没有妥协的余地。要提醒有意尝试的朋友,游戏里一旦和AI拖成持久战,战斗的时长会让你以为是在玩《文明》,所以还请各位合理安排时间,打起来不要上头。
8、这应该是最后一次机会了吧——《星海传说6》
估计《星海传说6》是大部分玩家从一开始就不期待的一款游戏,入选榜单并非凑数,而是因为前作大烂特烂的情况下(一度烂到让国内玩家质疑日系游戏还行不行,在那之后,《女神异闻5》《仁王》和《尼尔 自动人形》陆续发售,日厂实现触底反弹),新作还能被SE坚持立项并且早早确定好发售日期,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感到意外,因而产生出某种期待的事情。
2021年,《破晓传说》因为引擎革新和首发登陆PC的发售策略,在《女神异闻录5》之后,延续着《最终幻想》和《精灵宝可梦》之外,传统jrpg不错的出海势头。《星海传说6》原本在欧美地区就有一定人气,如今的策略更是与《破晓》类似,只不过目前从预告片里完全看不出有本作有“改过自新”的苗头,作为曾经“3A(tri-ace开发组)出品,必属精品”的缔造者,如果《星海6》还是不能翻身,那么2022年就将正式成为该系列告别家用机平台的年份。
7、这里是自杀小队,该滚的是你们正义联盟——《自杀小队杀死正义联盟》
在DC迷眼里,如今的华纳乃DC一生之敌,电影说黑暗不黑暗,要娱乐又不娱乐,从被漫威甩下一条街,变成被漫威甩下一个平行宇宙。漫画部门更是挥刀自宫,以逼走杰出创作者为日常,尽显资本在涉及到创作时,那又蠢又坏的一面。
巴里·艾伦那么可爱,为什么总要迫害巴里
在这种情况下,由Rock Stedy操刀的《自杀小队杀死正义联盟》就成了DC现阶段给人的最后一点盼头儿。游戏主打自杀小队成员凭借凡人之躯,“杀死”正义联盟诸位凡间之神的高概念。只是从预告片里看,却有种开放世界流水线作品的既视感,《阿克汉姆》系列原本杰出的关卡设计功力,与自杀小队成员特性之间没有擦出什么激动人心的火花,到时候最大可玩性如果只是BOSS战如何干掉正联,剩下时间都让玩家在大地图上跑老跑去突突突或者刷杂兵,可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
6、贝姐,你啥时候是ACT第一啊——《猎天使魔女3》
《猎天使魔女》最初公开时,曾一度与《密特罗德:生存恐惧》《真女神转生5》并成为NS硬核游戏三巨头。如今前两个已经面世,基本上都是走传统为主,系统以方便上手为目的稍作改良,但核心部分绝不妥协的自我进化路线。因为任天堂明年没有再次推出升级版NS主机的可能,到时候画质和帧数肯定会成为《猎天使魔女3》最大命门,加上白金这两年先是失去了开发中的《碧蓝幻想》;与SE合作的《巴比伦陨落》,画面明显还停留在上一个十年,所以贝姐固然风情万种,但成败与否,就看《魔女3》在受制于硬件的情况下,动作系统和关卡设计上能玩出多大花样了。
5、能否回归“正道”——《GT赛车7》
因为近年来延期的游戏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山内一典先生和他的《GT赛车》——这个业界延期领域的老游击队员,居然有种被人忽略的不在场感觉。要知道当初《GT赛车4》开发周期太过漫长,导致中途不得不搞个《GT赛车4:序章》给玩家解渴,费用则与一款完整版游戏相同,为了显示第一方游戏的“良心”,这个序章后来还专门发售过官方降价的“the best版”,让那些没有掏钱的玩家赶紧买一份回去膜拜。
GT赛车是先有“车”,后有“赛”,《GT赛车sports》就把顺序给搞反了
《GT赛车7》作为系列“亲儿子”,是被玩家普遍归入外传作品的《GT赛车sports》之后,望重回正道的全新作。在老玩家眼里,《GT赛车》不仅是一款竞速游戏,更是一个在枪车球世界,秉承古典主义精神的装逼利器。2021年年末,《极限竞速 地平线5》得到业界一片赞誉,昔日追赶者早已超车,如今压力自然也就来到了首发期间PS4/5独占的《GT赛车7》。本作不能再像前作那样沉迷电竞,内容上却挤牙膏式更新,它必须把自己重新带回到关于赛车文化传教士的高度,这样在未来登陆Steam的时候,才不会让PC玩家觉得“就这?《极限竞速》不比它燃”。
4、这也配叫功夫?——《师傅》
若是单纯按照游戏开发的规模和宣传声量,《师傅》这款游戏本不应该放在这么高排名上,但是既然事关功夫这个题材,我国玩家便具有天然的话语权,游戏演示中的一系列功夫展示,就明显借鉴了海量华语功夫片,到时候游戏里如果出现凌空三踢或者醉拳,我一定不会感到意外。
对于这次盘点里将会最先发售的《师傅》来说(2022年2月2日,这个日子感觉就像是有意讨点“龙抬头”的喜庆,但却没有分清阴历和阳历),游戏里既然涉及到这么多中国元素,那么其中东方人物的塑造,主角的一言一行在,国内玩家讨论中就会被放大,希望开发组在开发和测试时做了足够功课,让相关话题只限于游戏范畴内就好。
3、别以为已经稳了——《艾尔登法环》
2022年之所以被认为是“神仙打架”的一年,诸如《艾尔登法环》这样的顶级作品,无疑是玩家们预购付款时最大信心来源。目前《艾尔登法环》处于“怎么看都稳了”的情况,除了云玩家已经提早到游戏发售前开始指点江山,认为“魂味儿”过重或者太淡以外,放出的试玩版收获普遍好评,正式版只要保证开放世界探索的空间感,与魂系列地图设计的压迫感匹配,以《只狼》此前成功经验,我还是非常看好的。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漏洞,就是之前通过破解版PS4对测试版进行解包之后,部分内容泄露,导致玩家早早就要和可能出现的剧透做斗争,等到临近发售,对于《艾尔登法环》这种在视频平台拥有高流量的作品,估计还会有一波极限偷跑,到时就看本作碎片叙事能不能达到“被剧透了我也搞不懂究竟讲了什么”的程度,想想看,这才是防剧透最好的方法吧。
限定版开发预购后第一时间就卖断了
2、年轻人的第二款《现代战争》——《使命召唤 现代战争2》
如今COD玩家对于明年《使命召唤 现代战争2》的期待,已经超过教世界自1187败给萨拉丁之后,对于重新收复耶路撒冷的渴望,换言之,《COD 先锋》发售还不到两个月,很多玩家就迫不及待希望它赶紧滚蛋了。
而最终让一款年货游戏出现在这么高的排名位置上,有三个原因:
1、按照动视暴雪公司目前一团乱麻的内外部矛盾,《COD MW2》能否在压力之下保持开发效率是个问题,但COD年货传统坚不可摧,是骡子是马,反正不可能延期到2023年。
2、2019年《现代战争》大获成功,让战争地带,枪匠模式,赛季通行证,以及商店组合包一起,成为后面《冷战》和《先锋》的标配,结果就是那两部作品带着镣铐蹦迪,只能让iw的成功创意入侵自己本来个性十足的作品,导致不伦不类。
3、如今《先锋》恶评不断,同时受累于战区的三作大串联(共用部分数据资源,界面上也都是从战区启动),一个作品的bug会传染给所有作品,导致玩家和游戏运营团队不堪重负,急需iw用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引擎,开发一款基于他们自己过往成功作品的现代战争题材《使命召唤》。
总之,到时候就看iw能不能“make COD great again”了。
1、敢不敢再挑战一次玩家的底限?——《战神 诸神黄昏》
《战神 诸神黄昏》,这个副标题的名字,相当于已经点明了这作势必将大杀特杀的剧情走向。
因为还要向下登陆PS4平台,所以《诸神黄昏》的画面引擎也还是沿用前作的,很难指望本作在画面上会有《战神3》到新《战神》的进化。抛开玩法和画面,我对本作最大的期待,或者说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心里,就是想知道奎爷是否会在这部作品结束时(或者流程中途)退出舞台,说白了,就是编剧敢不敢把奎托斯写死。
按照以往希腊时期的人修罗设定,奎爷就是到了阴曹地府也能逆天改命杀回来,但是新《战神》风格上要更加写实厚重,而制作人Barlog曾经对尼尔在《美国末日2》里杀死乔尔的勇气表示过肯定,类似杀死主角这种事,很多创作者都有类似的冲动,《美国末日2》当年引发的巨大舆论震动,让玩家和媒体都过足了论战的瘾。
所以,知道我为什么会说“看热闹不嫌事儿”了吧。
结语:除了这些预判的佳作,不知道2022年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和惊吓,各位,就让我们继续一边玩游戏,一边聊游戏,拭目以待吧。
图①:张卫红(右一)和团队成员探讨科研进展。图②:朱继宏(右一)和团队成员在做实验。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1克,有多重?
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可以给出答案:约为一个纽扣、一根塑料吸管,或者一粒花生米的重量。然而,对航空航天领域科技工作者而言,1克重量,或许意味着要用一生去探索。
1克,对动辄以吨计的飞行器,真的那么重要吗?
提运力、降能耗、减成本,就像钱学森先生曾说过的:“航天器一个零件减少一克重量都是贡献。”
20多年前,35岁的张卫红辞去国外高校终身教职,重返母校西北工业大学,投身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当年的青年学者,如今已近花甲之年,并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卫红培养的西北工业大学空天结构技术创新攻坚团队,多年来潜心钻研“飞行器轻量化”,有力支撑了我国空天科技发展。
他带领的团队,更是朝气蓬勃——187名成员中,80后、90后是绝对主力,35岁以下青年超过90%。所有人,都奔着一件事——“为减轻每一克重量而奋斗”。
一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99年。18岁的朱继宏正读高三,在保送择校时,他早就有了主意:“去西工大,当科学家!”
这位朝气蓬勃、志向远大的大学生,让刚回国不久的张卫红颇为欣慰。在他的悉心栽培下,朱继宏硕士毕业后赴欧深造,继续钻研航空航天工程,学成回国,加入导师团队。
一个盛夏傍晚,张卫红接到电话:南方一家研究所研制的某型号飞机,需重新设计机翼结构。他打量了一圈团队成员,决定派朱继宏、谷小军前去支援。“年轻人嘛,要多锻炼。大胆试、大胆闯,我对你们有信心!”
那时,朱继宏是青年教师,刚到而立之年,而谷小军还在读硕士研究生,缺乏实战经验。第一次接到这么重要的任务,两个年轻人既兴奋又期待,坐着火车一路南下。
南方的盛夏,溽热难当。因为研究所搬家,临时办公室安排在旧仓库里,头顶的大风扇吱呀作响,仍然驱赶不走成群的蚊虫与滚滚的热浪。两人提着行李刚到,顾不上条件简陋,迅即投入“战斗”。
“设计机翼结构,得跨过‘模型处理、网格划分、载荷评估’这‘三座大山’。”在朱继宏看来,前期建模尤其难,“就跟盖房子一样,要是有一根木桩没搭好,房子就塌了。”
两人早出晚归,忙活了半个多月,却一直进展不大。深夜,月朗星稀,办公室旁的小河上映着月光,微风拂过,波光粼粼。“眼看着水面上的月牙‘长’成了满月,可咱们的设计任务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谷小军耷拉着脑袋,有些泄气。
朱继宏也不多言,小声鼓励:“咱们再加把劲!”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两个年轻人攻克关键节点,思路立马顺畅了许多。紧接着又苦战了两个月,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设计任务,让机翼成功减重近百公斤。
从夏到秋,凉意驱赶了暑热,谷小军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蜕变”。
在攻坚中接受历练,团队里的年轻人,就这样一步步成长。
一次,某大型运载火箭需要“一箭多星”方案——即设计一种合适结构,把几颗卫星支起来。张卫红带领团队里的年轻人,埋头设计了几个月。
“当时,有几公斤的重量,怎么也减不下来;几赫兹的频率,怎么也提不上去……”参与攻关的谷小军记忆犹新。有一天,大伙儿正苦思冥想,有人突然灵光一闪:“谁规定,卫星的位置必须一成不变?要不,咱给卫星‘挪挪窝儿’,跟随结构一起设计?”
大家都觉得眼前一亮,可以试一试!公式推导、方程求解……一番论证后,卫星找到了合适的“新家”。
“重量减了下来,频率提了上去,整体结构高效顺畅!”朱继宏兴奋极了,“这看似简单的‘协同优化’设计思路,是在多少个通宵达旦后,才换来的灵光一闪啊。”
如今,朱继宏已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正为祖国培养更多的青年才俊。谷小军也已成为副教授,是团队里的中坚力量。
二
给飞行器“瘦身”,创新设计是关键,先进制造是保证。团队里的85后青年科技工作者杨昀,钻研的正是“把设计图纸变成现实”。
“在空天制造领域,零件有两个特点:轻薄、整体化高。”杨昀介绍,“轻薄自不用说,整体化高可减少连接件的数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减重’考量。”
不过,薄壁整体件制造难度很大——尺寸大、易振动、加工效率低。有一次,一家制造厂加工飞机某零件,因为形状不规则,最薄处仅3毫米,一个零件加工下来,用了35天。
“病因”在哪儿?杨昀带着几名学生,开始“查体”。“为掌握机床、刀具、原材料等的特性,我们需要采集各类参数。”杨昀记得,仅机床的参数,就反复测量了上千次。
3个月后,“药方”开出——师生新建的力学模型,优化了工艺,提高了加工效率。“如今加工零件,只要15天。”杨昀兴奋地说。
日常科研,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此前一段“卡壳”的经历,让杨昀至今难忘。
那是一个航空零件,加工时材料容易变形。团队里的年轻人反复尝试,变形误差范围仍超出0.1毫米。
这还不算,最让人头疼的是——加工零件时,用同一个计算模型、同一套加工参数、同一套加工工艺,每次的变形幅度都不一样。
“咋回事儿?”实验室里,师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
杨昀决定请教导师张卫红。过了一天,导师打来电话:“你们建的力学模型中,可能有一项参数并不是固定值。”
一语惊醒梦中人。杨昀带着学生一一排查,发现问题可能出在毛坯原材料的参数上。
“每次加工,都用同一种原料,来自同一个厂家。我们就想当然地以为,这项参数是固定值。”杨昀解释道,实际上每批次的毛坯料,力学性能都可能有波动。“于是,我们把固定参数,替换成了数值区间。找准‘病灶’,模型很快得到优化。”
这些年来,导师的渊博学识和扎实功底,杨昀已多次领教。最让他感佩的,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勤奋敬业、一丝不苟。
一次,张卫红出差回来,把论文修改意见递给杨昀——那是航班上的一个清洁袋,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原来飞机上找不到纸,张卫红便就地取材,出差途中的点滴时光,都不肯浪费。
杨昀也秉承了老师的认真劲儿,他常常和年轻学生们一起做研究,在制造厂里蹲点调研,在实验室里忙到深夜。
三
浩瀚苍穹中,卫星的天线与太阳能电池板,犹如一把“伞”,徐徐打开。在奔向遥远的星辰大海时,“伞”越撑越大。为给卫星“瘦身”,这把“大伞”不配备传统驱动装置,仅靠一种智能材料便能自动展开。
这幅图景,34岁的张亚辉设想过无数次。“空天结构团队”里的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多年来研究“空天智能变体结构”——尝试在创新设计、先进制造等“飞行器瘦身攻略”之外,探索一种“更遥远的未来”。
不用外力,自动变形。什么材料,这么神奇?
“它叫形状记忆合金,能‘记住’自己原来的模样。当温度改变时,它会根据需求,主动改变形状与强度。”张亚辉说,“我天天打交道的就是这种合金,知道它刚柔并济,‘记忆’超群。”
2021年秋天,张亚辉在《智能材料与结构》选修课上,介绍了这类合金的应用场景。他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你们负责设想,我负责帮你们实现。”
大三学生陈禹丞的“金点子”,让张亚辉感叹后生可畏。
“卫星的天线或电池板,能否用智能材料,做成扇子形状?”这个00后小伙子思路活跃,“扇子‘展开比’很大,收起来很小,又轻又方便。”
“在太空展开一把扇子,这个想法很新颖!”得到老师肯定,陈禹丞很受鼓舞,他一头钻进实验室里,查资料、测数据、设计方案……
几个月的努力,换来了初步方案。方案交给老师后,陈禹丞满心欢喜。不料张亚辉一针见血地指出:方案“好看”,但不够实用,“上天的东西,不能忘记‘轻量化’的初衷,要‘死抠’每一克重量。”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老师的教导,陈禹丞心悦诚服。
又经过两年的探索,陈禹丞的“金点子”迈出了实验室原理样机的第一步:这种超轻量化装置,自主展开近1米时,所用的驱动材料仅重1.6克,相关专利申请已被授权。新的学期,陈禹丞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朝气蓬勃的“空天结构团队”里,又多了一名00后青年才俊。
自2008年进入西北工业大学后,张亚辉15年来潜心科研,记录实验数据的电脑文件越来越多。
就像数据的点滴聚垒,“空天结构团队”里,每一位成员用科研热情聚垒成了靓丽的“青春图景”。这些年来,团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今年还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梦,在云霄之上,在星辰大海。“轻量化,是飞行器永恒的追求”,“空天结构团队”逐梦的步伐,将永不停歇……(高 炳)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