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时候会想吃东西?”
“废话,难道不是饿了就想吃吗?”
不不不,还真不一定,比如这些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 生气的时候完全吃不下饭……
● 工作忙起来就特别想吃重口味食物……
● 心情不好时,非常想喝甜饮料或者吃甜品……
● 无聊的时候特别想吃点什么小零食,但又不知道吃什么……
很显然,我们的身体远比想象得更复杂,控制我们是否想吃东西的因素也不仅仅是饥饿……比如很多时候我们明明不饿(不缺乏能量),但就是很馋,就是很想吃东西。
这就是今天讨论的主题——情绪性进食。
研究发现,情绪性进食与肥胖[1]和代谢异常引发的慢性病[2]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先给大家看几个情绪性进食的特征:
● 饿的时间很随机,跟正常吃饭的时间点丝毫没关系。
● 会特别想吃特定的食物,比如薯片、奶茶、汉堡等高脂肪、高糖、高碳水的食品。
● 饥饿感往往伴随着无聊或者压力。
● 即使刚吃完东西或者现在很饱,依旧很想继续吃点什么。
● 吃完通常自己会感到后悔、羞耻或有罪恶感。
如果以上几条,你大部分都中枪了,那么可能情绪性进食已经缠上你了。
对人来说,饱腹感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大概分为三个层次:物理饱腹感、化学饱腹感和血糖升高。
物理饱足感很好理解,就是吃进去的食物对胃产生了物理刺激,接着大脑会收到“食物来了,可以饱了”的信号。
而化学饱腹感是因为吃东西之后,身体分泌的“饥饿素”会快速减少,“胰岛素”会上升,让人对食物的欲望马上下降。
血糖升高则是因为吃饭之后,各种食物使得人体血糖上升,这样人自然就不再饿了。
由此可见,身体里各种激素的变化,影响着饱腹感的形成。
但偏偏有些情绪相关激素会来捣乱,比如瘦素、多巴胺、肾上腺素等等,它们会让人忽略其他激素带来“饱腹感”,疯狂暗示我们“不行,吃得不满足,感觉还得再吃点什么”。
比如情绪性进食尤其喜欢发生在夜间。
这正是因为夜间的我们比早晨更疲惫,控制血糖的能力也更差,如果这个时候坏情绪或者加班的压力袭来,一股不可抵挡的食欲就会席卷而来。
无聊、疲惫、压力会使我们身体里类似皮质醇的这类激素升高,大脑为了化解这种状况,就会想通过暗示我们“该吃东西了”来暂时放松身体以及转移注意力。
尤其是那些已经有过“成功经验”的人,之前有过靠吃缓解情绪的经历,大脑就会形成记忆:哦,原来吃一下就能爽一下,赶紧开吃吧!
受情绪激素的影响,吃下正常需求之外的食物,身体一定会觉得不堪重负,等到情绪被治愈,一切归于平静,大脑这才会反应过来:“完蛋了,吃多了。”
这种进食模式,对怕胖的小伙伴来说很麻烦,因为可能会陷入因负面情绪而吃,吃完了又会产生负罪感等新的负面情绪,于是又想要靠吃来缓解的恶性循环。
更麻烦的是,这种记忆回路形成了之后,会让人很难辨别是身体需要食物还是大脑需要食物。
久而久之就会陷入一个怪圈,让人感觉“我明明是饿了才吃,为什么还是胖起来了?”当然,事实就是你摄入了身体根本不需要的多余热量。
不要急,既然我们知道它是怎么来的,自然也会有应对它的办法,这里就从饮食技巧上,教给大家几个拆解情绪性进食的方法:
01
如果识别到自己有负面情绪,不要抵触、不要逃避,去观察并接受它,然后试试做点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做做家务或者运动,实在不行就干脆去睡觉。
02
如果无法清晰识别情绪,那就在非饭点却想吃东西的时候,先采用缓兵之计——吃低热量高饱腹的食物。比如新鲜的低糖水果、瓜类的蔬菜和一些无糖的饮品来快速填满胃口,毕竟真的很撑的时候,哪怕情绪再强烈也很难再吃下太多食物。
03
在情绪真的十分不好,整个人已经被负面情绪主导的时候,可以选择口味比较重但是热量低、蛋白质高的食物(比如麻辣素肉、麻辣魔芋等),用了代糖但是无糖的低热量饮品(比如无糖可乐、罗汉果茶、薄荷水果茶),烘烤得比较脆但是少油的零食(比如不加糖的冻干水果或者坚果)。
这样做的原理,是利用较高的味觉满足感来部分满足头脑因为情绪而产生的“伪食欲”,避免因为情绪化进食而吃进去很多高热量食物,对身体造成代谢负担,也同时减少了一下子就要全戒断情绪化进食的压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自如应付这种“食欲”,而在开始阶段先采用这种折中的做法更加合理。
总之应对思路就是,能缓解情绪尽量缓解,缓解不了就吃点健康的食物,健康的食物满足不了大脑就吃一点低热量、高满足感的食物,这样不仅不会吃太多,而且对身体损耗也更小。
毕竟这个时候,你的身体不是真的需要能量,这是需要骗骗大脑,不给身体添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