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很多年以前,大概是幼儿园小班的时候,我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天真的我那时候以为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叫中国,一个叫外国。世界上只有两种语言,一种叫中文,一种叫外语。
如今,我在网上又看到了“德国的英文明明是Germany,为什么要翻译成‘德国’“这个问题。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我。
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赋予其丰富多样的语言艺术。在与世界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对外国人名、地名以及国名的翻译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原则和规则。
首要的翻译策略就是音译,即通过译文尽可能还原“原语“的发音。比如美国首任总统“George Washington”的译名“乔治·华盛顿”,就是基于此原则创建的,方便读者根据译名呈现出原文的发音。然而,这样的音译并不能充分体现音译名的文化背景以及原名所包含的意义。
对于国名和地名的翻译,其规则则更为丰富多元。它们或是音译、或是意译,或者音义结合。
以德国为例,德语中的“Deutschland”(英语:Germany)大概念”呆意吃“,译名“德国”并不只是简单的音译,我们选取“Deutsch”的音译部分并与汉字“德”联系,但并不含有“德行”或“道德”的意思,仅仅是对“Deutschland”发音的翻译。这种翻译保留了原语的发音,同时适应了汉语的语言习惯。
又以"America"为例,中译名为"美国",这里采取的是音义兼备的策略。"Ameri-"接近汉字的读音“美”,而“美”字在汉语中又带有美好、和谐之意,这从另一个侧面对于国名的翻译加入了较为主动生成面的因素。
当翻译非英语、国家地名时,例如俄语中的“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Vladimir Putin),我们依然保留了音译的原则,让“弗拉基米尔·普京”尽可能贴近原名的发音。而世界的某些地方将其翻译为“普丁”,大概是犯了我小时候的错误,认为世界上除了我们说的汉语就是英语这种外语。
接下来,我们换成法国的首都,汉语翻译为巴黎。有人说,明明是Paris为什么不翻成“帕丽斯”呢?因为虽然在法文和英文中,法国的首都都写作“Paris”,但是在法语中,这个词的发音接近于“八hi”,最后的s不发音。然而,在汉语中,并没有hi这个发音对应的汉字,因此取接近的发音“巴黎”。
再举一个例子,从日语例子中也能看到类似的翻译策略。"東京"(Tokyo),原意为东方的京都,由于日本,本身是用的就是和我们一样的汉字,所以日本的首都在中文里就是“东京”。
总体看来,中国在翻译外国人名、地名及国名时,一方面尊重原文的发音,另一方面也考虑到汉语的特点以及中国文化的要素,同时尽可能地体现出原国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信息。这样的方式使得中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其他语言和文化。
那么,你有没有理解为什么Chanel、Hermes这些名字跟你想象的发音完全不一样呢?
桃花石杂谈最近写了几篇文章介绍外文名词的中文翻译,在此期间看到一些朋友提到:德国的英文名称是Germany,中国却叫德国,是不是中文翻译的不准确?
德国各县地图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有个标准答案,也就是德国人在自己的语言里是怎么称呼自己国家的。而这个答案也是很简单的,在德语里,“德国”一词是Deutschland,如果完全音译过来,发音差不多是“道伊迟兰”,其中的“兰”代表国家,所以其实明显“德意志”这个名称比Germany更加接近。
而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德意志”这个称呼就是近代中国人根据Deutschland一词加上一定美化确定的译名。而英语里的Germany却跟Deutschland没有任何关系。不过,英语在这方面其实也不算特殊,因为在目前世界各国的语言里,其实德国的国名就是处于一种非常混沌的状态,也就是有非常多的叫法,而且基本上没什么规律,今天桃花石杂谈就给大家讲讲世界各国不同语言里都是怎么称呼德国的,以及这些称呼都是怎么来的。
德意志历史上长期没有真正统一的
首先,世界各国对德国的称呼差异很大是德国独特的历史所造成的。现代德国人确实是源自古代欧洲的各个日耳曼部落,特别是西日耳曼人各部。而日耳曼人很早就有了很大影响力,但因为由其主导的欧洲封建制度的独有特征,德意志地区在漫长的中世纪始终没有出现一个民族国家,所以外界对德意志人也就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称呼。而各国和各族群对德意志人的称呼都是依据其与德意志人各自互动的不同历史形成的,差异极大也就非常正常了。
现在我们就来列举一下几个相对主流的称呼。首先还是先从英语里的Germany说起。Germany这个词源自拉丁语Germania。而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期著名人物凯撒的著作之中。当时凯撒曾经在欧洲中部的莱茵河与一些日耳曼部落作战,最终这些日耳曼部落成功地在莱茵河以东区域站稳脚跟,所以后来凯撒就把当地称为了Germania(日耳曼尼亚),后来罗马帝国还在周边地区设立了上日耳曼尼亚行省,这些都成为了后世用这个词称呼德国的渊源。
上日耳曼尼亚行省位置
英语在历史上曾经深受拉丁语的影响,也从拉丁语里引入了这个词。而近代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许多曾经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地区所流行的语言也都使用Germany或者其变体称呼德国,比如爱尔兰语、马来语、斯瓦希里语以及印度的不同语言等等。此外,一些曾经受到罗马帝国统治地区,或者跟拉丁语很早就有过密切关系的语言,也都对德国有类似的称呼,比如意大利语、阿尔巴尼亚语、希腊语和罗马尼亚语等等。
但在另外两个欧洲主要国家,也就是法国和西班牙,对德国的称呼却是Allemagne(Alemania),即“阿勒曼尼国”。阿勒曼尼是公元3世纪前后出现在莱茵河上游的一个日耳曼部落联盟的名称。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他们曾经与罗马帝队爆发过无数场大战,并从罗马帝国夺取了今天德法瑞士部分地区。可以说给罗马帝国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当时处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但又不是罗马帝国核心区域的法国和西葡地区后来就一直用“阿勒曼尼”这个名词称呼德意志人核心区域。同时因为法国历史上在产生过的国际影响力,以及近代西法等国的殖民扩张,现代土耳其、伊朗、菲律宾、柬埔寨等国语言中也用这个词汇的变体称呼现代德国。
阿勒曼尼人的活动区域,划圈处为现代德国南部城市奥格斯堡
此外,在波兰、塞尔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等等斯拉夫语言里,则用“涅梅茨”(Němьcь,Nemets)一词的变体称呼德国。而这个词源自原初斯拉夫语,其最初的意义可能是“沉默者,不会说话的人”。现代观点认为,最初斯拉夫人曾经将所有不会说斯拉夫语的外族都称为涅梅茨,后来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收窄,变成了德国的名称。不过使用人数最多的斯拉夫语言俄语并不使用这个语,而是受拉丁/希腊语的影响使用了Germania一词的变体。
另外,属于乌拉尔语系的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中对德国的称呼类似“萨克萨”,这个词源自早期的日耳曼部落萨克逊(萨克森)人(同属乌拉尔语系的匈牙利语受斯拉夫人影响用涅梅茨一词变体称呼德国)。而波罗的语族的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对德国的称呼则类似“瓦西西亚”,但这个词的词源没人说得清楚。另外,欧洲袖珍国卢森堡虽然说的语言可以算德语方言,但其民间对德国的非正式称呼是“普雷森”(Preisen),即普鲁士一词的变体。
欧洲各国对德国的不同称呼
那么说到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德国自己对自己的官方称呼,也就是Deutschland。这个词源自古高地德语的diutisc一词,最初的意思是“人的”。在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化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称呼,最终成为了德国这个国家的正式名称。在现代世界上,北欧的丹挪瑞冰4国语言也用这个词的变体称呼德国。另外,相对古代与德意志人祖先基本没有瓜葛,近代也受西方殖民影响较少的东亚地区也使用这个词称呼德国。而日本和朝鲜半岛在公元19世纪都曾经依据其在本国汉字里的发音,将这个词用汉字写成“独逸”,但现代都换成了其各自拼音文字对德意志一词的音译(ドイツ和독일)。
日本明治时期驻德公使馆使用的印章,其中将德国称为“独逸”
所以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在德国这个国名上,汉语的译法无疑是比英语更准确的。但英语的说法也是基于长期与德意志人互动的历史形成的,也得到了德国的接受,所以也算约定俗成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