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里种稻
田边种花
9月21日现场测产验收数据显示
水稻亩产超700公斤
为什么只配合少量农药,也能高产?
视频加载中...
四川省江油市的几片试验田
运用绿色防控技术
在田埂上种满了各类花草、树木
看似平平无奇
背后却隐藏着大学问
9月17日,一棵桑树上的蜘蛛正在织网,捕食害虫。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
害虫天敌的“小仓库”
“大家种粮食都想着怎么防虫
而我栽种这些花草、树木
是想着怎么养虫!”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云良
指着身边的桑树说道
它们有着多年生、营养丰富的特点
在地里没有农作物的时候
依然吸引着各种虫子
形成了一个“小生态圈”
可帮助害虫天敌们度过农田空闲期
和食物匮乏的“寒冬”
寄生蜂的“加油站”
紫花苜蓿、三叶草这两种花卉
也有着多年生的特点
它们花期长
甚至终年开花
可为寄生蜂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蜜源
只要有这些寄生蜂等害虫天敌“守护”稻田
螟虫、稻苞虫等水稻害虫就不会泛滥
9月17日,稻田边的月季(左边)和苦荬菜(右边),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它们可以吸引各类昆虫,丰富田间生物多样性。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
彭云良介绍
像田埂上的千里光、蛇床子、鬼针草等野花
不仅可以为青蛙、步甲、蜘蛛等害虫天敌
提供隐蔽、繁育的场所
还可以招引各类昆虫
给害虫天敌们“加餐”
9月17日拍摄的正在蚕食水稻的“螟虫”。 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
“螟虫”俗称“钻心虫”
成虫繁育能力强
各龄期幼虫对水稻的每个生长期
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只幼虫往往就能破坏一株水稻
9月17日拍摄的稻田边联排种植的香根草。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
农田“卫兵”
“田边联排种植的香根草
就像绿色的‘卫兵’围绕着农田”
彭云良指着试验田说
外面飞来的“螟虫”成虫会被香根草吸引
它们偏爱在香根草上产卵
孵化出的幼虫啃食香根草后
会被其特殊的杀活性抑制发育
从而无法变为成虫
9月17日,彭云良在田中展示不同水稻品种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
彭云良表示
农田生物多样性越丰富
互相克制的物种越多
生态稳定性越好
今后
研究团队还将在农田边试种本土中药材植物
测试其融入农田“小生态圈”的能力
“以药制虫”助力百姓稳产增收
“稻田种花”
通过生物治虫方式
维护稻田生态系统平衡
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
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
真正做到绿色生态种粮
策划:齐慧杰 杨三军
监制:胡国香 周相吉
终审:何险峰
统筹:牧小湘
记者:杨进
视频:杨进 陈翼鑫 张馨月(实习)
设计:王宇轩 吕梓源(实习)
编辑:陈倩 冯筱晴
学术支持: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彭云良
➤ 海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分析071300 生态学专业类型:学硕研究方向:01植物生态学 02生态系统生态学 03修复生态学 04可持续生态学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58生态学 ④902普通生物学复试科目:1031生态学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1.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2.环境科学概论➤ 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简介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坐落于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本科专业部分在儋州校区办学)。学院最早可追溯到成立于1958的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生态研究室, 1986年及2004年获批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生态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成立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态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环境资源与利用”方向)。学院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双双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学院下设两个教学系:生态学系和环境科学系,开设有生态学和环境科学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立于2018年的生态学本科专业目前为海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研究生400余人,其中博士生 75人,国际留学生10余人。学院拥有“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农林环境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海南省院士工作站”、“海南省院士团队创新中心”等科教平台。拥有设备齐全的教学与科研实验室2000多m2,仪器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全院目前有教职员工100多人,专任教师80余人,多数具有高级职称,有校级以上科研团队23个。教师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优青”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并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以及海南省各类人才等30余人。多次承担商务部环境保护研修班,对东南亚、南太平洋岛屿国家及非洲国家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环境保护技术培训,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出重要贡献。学院致力于推动热带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热带海岛生态功能监测与评估、海陆统筹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创新、低碳能源、环境功能材料、滨海蓝碳等,长期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及著名学府进行科研合作和学生联合培养。➤ 海南大学生态学部分师资1、胡中民男,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海南大学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管委会负责人,海南大学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团队负责人。从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长期以来,借助长期定位监测、野外控制实验、模型模拟以及遥感观测等多种技术手段,从不同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揭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如固碳与水分消耗)和结构(系统转变)的影响,在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影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前沿SCI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200,含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Journal of Climate, Journal of Hydrology等生态学与地学主流期刊论文。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刘文杰男,博士研究生导师,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海南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海南大学全球变化与南海生态安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海南大学生态学科生态系统生态学方向负责人、生态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担任《热带生物学报》和《Forests》等期刊的编委。曾任热带农林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目前为生态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工第1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生态学,近年来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与土壤碳氮循环研究,基于野外定位观测、室内模拟和模型模拟等方法,正在开展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稳定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热带雨林恢复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及其机制等研究工作。招生专业:博士:生态系统生态学硕士:生态学、环境资源与利用通讯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3、毛伟 男 研究员/教授 硕导/博导海南省拔尖人才,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可持续生态学负责人,海南大学滨海蓝碳与生态系统系统稳定性团队负责人,担任《热带生物学报》编委和《中国沙漠》青年编委。研究方向为近海海洋生态学、蓝碳生态系统稳定性。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于深度机器学习算法研究热带海岸带典型蓝碳生态系统分布、基于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研究全球尺度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机制、基于微生物代谢组学等方法研究海草床沉积物固碳生物调控机制。招生专业博士:生态学硕士:生态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4、任明迅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海南(海南大学)工作基地负责人、海南省热带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热带特色林木花卉遗传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联系电话:0898-66278285邮 箱:renmx@hainanu.edu研究领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化、分子生态与植物地理学招生专业博士:生态学硕士:生态学、环境资源与利用博士后招收方向生态学教育背景2001.09-2005.01,北京师范大学,博士1998.09-2001.07,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硕士1994.09-1998.07,兰州大学,学士5、唐亮 男 教授 硕导 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通讯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邮政编码:570228研究领域:分子生态学、保护遗传学招生专业:植物生态学博士:生态学、植物学硕士:生态学、植物学教育背景2003-09--2009-07 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培养 博士1999-09--2003-07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学士学历:博士研究生学位:理学博士
内容发布于【小海螺海大考研真题及辅导】专注海南大学考研,全平台同名关注我们获得海大免费真题及最新考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