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最全的书画尺寸的计算方法(长宽厘米、平尺换算方法)收藏

以米为计算单位,长 x 宽 x 9=平方尺

例:四尺整纸1.36m*0.68m*9=8.32平方尺。

依据:1平方米等于9平方尺

以厘米为计算单位,长 x 宽 / 0.1089=平方尺

例:四尺整纸1.36m x 0.68m / 0.1089=8.4平方尺。

依据:33cm x 33cm=1089平方厘米

(01) 小品 33x33cm 1平方尺

(02) 小品 45x33cm 1.4平方尺

(03) 四尺三开 68x45cm 2.8平方尺

(04) 四尺四开 68x68cm 4平方尺

(05) 四尺对开斗方 68x68cm 4平方尺

(06) 四尺对开长条 34x136cm 4平方尺

(07) 四尺整纸 68x136cm 8平方尺

(08) 五尺整纸 81x155cm 11.5平方尺

(09) 六尺整纸 96x178cm 15.6平方尺

(10) 八尺整纸 122x244cm 27平方尺

(11) 丈二整纸 144x366cm 48平方尺

(12) 丈六整纸 200x498cm 92平方尺

书画格式:

(01) 宣纸未裱 称软片

(02) 托一层宣纸 称镜心

(03) 带裱边 称镜片 装框为镜框

(04) 装上天杆地轴 称立轴

(05) 横式 称横披

(06) 较窄的长横披 称手卷

(07) 册页 称开

(08) 扇形纸装裱 称扇片

(09) 装扇骨的 称成扇

(10) 圆形扇面 称团扇 大圆扇也称圆光

(11) 信纸书写 称信札 信札称通

立轴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最常见形制。一般以直幅画心为主,画心如为4尺3开或4尺6开,一律按3平方尺或1平方尺半计价,超过此两种规格者,按实际面积计价。

而条幅的方尺则以其长度来定,宽度不足1尺仍按1尺计算,超过1尺则按实际面积计算,如长3尺、宽8寸,按3平方尺计算;长4尺、宽1尺半,按6平方尺计算。

对联既可单独悬挂又可与大幅中堂画同时悬挂,是深受大众、尤其是文人喜爱的形制。一般按幅长而论,其方尺与幅长相同的条幅相当,如4尺对联与4尺条幅的平方尺和价格基本一致。但需注意的是,对联上的字数与价格成正比,如4尺7字联要比4尺5字联价高两成左右。

横披的形制为画心竖短横长,一般竖长为1尺,横长不超过4尺。由于其比较适于布置在现代居室中,如常用于挂在客厅沙发的上方,所以比较受人们的欢迎。无论是国画还是书法作品,其基本面积的换算与条幅相似,但价格要比面积相当的条幅高两成左右。

扇面一般按一平尺半计算,成扇以两平尺计算,团扇按直径大小计算;手卷以横长计算,横长越长平尺越大。但须掌握一点,手卷的价格如按平尺计算与其他制式有明显的区别:每平尺的价格约为其他制式价位的一倍半到两倍(指同一书画家、同一时期、题材、质量基本差不多的作品)。

字画收藏之尺寸大小全攻略

很多进入字画收藏或是字画交易的朋友可能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知道某一个当代名家书画作家的润格是多少钱一平尺,可以实在不知道一平尺是多少,自己花多少钱买到到的字画作品是多大的?相信很多朋友会有这样的疑问和烦恼,其实字画作品的“形制”和“平尺”之间是有些行内约定俗成的换算方法的。你想解决上面的疑惑就要了解这其中的换算关系,今天就和大家详细分享一下,希望对你投资购或收藏名家书画带来帮助。

首先说简单的,这你记住就可以了,字画创造离不开宣纸,宣纸的规格有三尺(5平方尺),四尺是8平方尺,五尺对应的是11平方尺,六尺是16平方尺,八尺宣纸就达到了16平方尺。还有一些古代字画的尺寸是固定的。三尺全开:100x55,三尺单条:100x27,三尺斗方:55x50,四尺全开:138x69,四尺单条:138x34,四尺斗方:69x68,四尺三开:69x46,四尺四开:69x34,四尺六开:46x34,四尺八开:35x34,五尺全开:153x84,五尺单条:153x42,五尺斗方:84x77,六尺全开:180x97,六尺三开:97x60,六尺斗方:97x90,七尺全开:238x129,八尺全开:248x129,八尺屏:234x53,一丈二尺:367x144,一丈六尺:503x193,一丈八尺:600x248.】

如果上面的信息您都无法获知您想收藏的字画具体有多大的话,你可以按公式(长cmX宽cm)X0.0009=平方尺计算。举例如下,现在书画的丈量单位是市尺,按面值每平方市尺多少元计算,我们用的钢卷尺单位是米。测量完成后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即可。比如某位画家的作品是一幅1.36米X0.68米的四尺整宣,每平尺18000元吧。带入公式就是1.36X0.68X9=8.32(平尺)X18000=1487600元。

如果您想收藏某个老师的作品,了解了上面的知识你就可以大概心里有数了。花多少钱,收藏多大的字画作品就可以对应画家的润格来进行作品选择了。

尺有多长,寸有多短?这个问题有点难

高能预警:本文内容既冷僻又硬核,趣味性稍差,但如果能坚持到最后,相信会增加不少谈资。

尺寸,作为一种传统长度单位,几千年来一直规矩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即使已经改为公制的今天,也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口语之中。但是,如果较真的问一句:你真知道尺寸都是多长吗?恐怕你还真不一定知道正确答案。

我有个朋友刚入木坑的时候喜欢用尺寸做活儿,说按尺寸找吉数,做出来的东西兆头好。当时我淡淡地说一句,你把两只尺比对一下。

于是他照做了,你猜怎么着?两把卷尺中的寸,长度竟然不一样!

在现代木工领域,尺寸有三种标准:英制尺寸、日制尺寸、以及中制尺寸。其中,英制和日制相对明确,而中制尺寸则是一团乱麻难以梳理。所以,中国的木工爱好者可能是各行业中,唯一一个能接触到各种乱七八糟长度单位的群体了吧。

一、英制尺寸

英制单位脱胎于古罗马,由那个现在已经既不大,又不英,又不帝国的大英帝国推广全球,但人家现在已经弃用了。仍然坚持使用的,除了美国以外,剩下的都是几个毫无存在感的小国。

这是一张采用英制单位的家具图纸,估计任何中国人都会因为换算而抓狂。比如我就曾经试图把英制图纸转换成公制,结果小数点后无穷无尽的数字直接把我干懵了。

直到我看到了英制的尺子以后才发现,试图把英制换成公制是一种多么愚蠢的行为!

从这个尺子可以看出,英制单位从底层逻辑开始,就与公制有着天壤之别。公制长度单位是十进制,1厘米下面的单位是1毫米;中国市尺和日本尺都是十进制,尺下有寸,寸下有分,分下有厘。

而英制长度却是12进制,1英尺=12英寸,而英寸却没有下一级单位。为了进行更细致的测量,只好只好不停地除以2、除以2、除以2……最终以1/2的指数来细分。大家说,这个脑回路是不是很新奇?

英制长度与公制换算很容易查到,网上有现成的在线换算器。1英尺=30.48公分,1英尺=12英寸,所以1英寸等于2.54公分。

英制单位另一个更广泛应用是北美进口的木材,奇葩逻辑更明显。北美木材的厚度单位是英寸,但却是以1/4英寸的倍数来表达。比如1英寸,人家表示为4/4",两英寸就是8/4”。常见的厚度还有4/4”、5/4”、6/4”等。

宽度则采用四舍五入标准来确定每一块板材的宽度。例如:标示为4”的产品,实际宽度可能是3.5英寸到4.5英寸之间。而日常商业板材的常规宽度一般在4”至8”之间,12”以上的板宽较少。

而长度单位通常以英尺为单位,通常为4’(1.22M)到16’(4.88M)之间,以7’、8’、9’、10’长度最为普遍,长度超过12’的板材较少。

二、日制尺寸

日式的尺寸源自于中国。飞鸟时代的大宝元年颁布了《大宝律令》(公元701年),将中国的尺寸正式引入到日本。当时引入的尺有两种,一种是八寸的小尺,另一种是十寸的大尺。但小尺在中国和日本都不怎么用,而大尺在江户时始就稳定保持在目前的长度。

但是后来发现,民间常用的竹木制的竹尺和木匠用的曲尺之间有约4厘的差距(原因还要从中国找,后边会讲到),所以1875年(明治8年)平均确定了现在的1尺=10/33米,也就是约等于0.303米,1尺=10寸,那么1日寸就是3.03厘米。

顺便说一下日本的传统长度单位。日本的传统长度单位由大到小分为八级,分别是:里、丁(町)、丈、间、尺、寸、分、釐(厘)。1里为36丁,1丁为36丈或60间,1丈为10尺,1间为6尺,1尺为10寸,1寸为10分,1分为10釐。1釐为1/33厘米即0.0303厘米。

所以,我们常说得寸八刨,实际宽度应该为3.03+3.03×0.8=54.54mm。注意,这个宽度指的是刨刃与木材接触部分的宽度,也就是满刨后的刨花宽度。理论如此,但实际上,现在的寸八刨的刃宽约2寸3分5厘,寸六刨约2寸2分,寸四刨约1寸8分,那为什么分别叫寸八、寸六、寸四呢。这里还有一个鲸尺的故事,以后我们单独聊。

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台湾省所称的台尺台寸,实际上就是日尺日寸。

三、中国传统尺寸

与英制和日制相比,中国传统尺寸要复杂得多。我查了一下,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尺寸的实际长度都各不相同。

由上图可以看到,在各朝代中,单单一个尺,就分为许多种,什么骨尺、铜尺、中尺、王尺、后尺、大尺、小尺、星历尺、裁衣尺、量地尺、营造尺等等。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努力完全白干了,如果他老人家在天有灵,估计气得能从坟墓里坐起来。

前文讲过,唐代传入日本的大尺和小尺之间有4厘米的差距,而上图中却显示,唐代的大尺与小尺却有6厘米的差距。这就是史料的记载不同了,这也加剧了度量衡考据的难度。

明代尺

中国现行的市制,即市斤市尺制度,确立于1930年1月1日,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基于国际单位制,改革原有的营造尺库平制而成。

1930年(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度量衡法》,其第二条:“中华度量衡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称曰市用制。”其第五条:“市用制长度以米三分之一为市尺(简作尺),重量以公斤二分之一为市斤(简作斤),容量以升为市升(简作升),一斤分为十六两,一千五百尺定为一里,六千平方尺定为一亩,其余均以十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然保留了市制的度量衡用法,但为了使用方法,将一斤16两改为10两。从1977年开始,国家开始淡化市制单位在正式场合的使用。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二、我国目前在人民生活中采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可以延续使用到1990年,1990年底以前要完成向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农田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的改革,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改革方案,另行公布。”

所以,中国的1市尺是1米的1/3,约等于33.3公分,那么1市寸就约等于3.33公分。但到现在,除了斤和亩还在民间继续使用外,其余的市制单位已经很难见到了。

四、材分制、斗口制

如果提及传统建筑中的尺寸,那就不得不先提一下古建的模数制。

中国传统建筑有三大法式,分别是: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和吴地的《营造法原》。业余爱好者最常接触的则是前两种。

宋代度量尺采用的是营造尺和材分等级两种依据。宋代1营造尺大约等于31.2厘米。材分制则是一种以材料广度为度量单位的模数制度。

清代建筑度量采用的是营造尺和斗口制。清营造尺大约等31.96厘米,通常取32厘米。而斗口制是一种以斗口宽度为度量单位的模数制度。

无论是宋代还是清代,都将营造尺用于丈量房屋的长宽高等大尺度的表达。而所谓的模数制,本质上是一种比例尺——用来控制建筑规模等级和丈量木构件规格大小的比例尺。

宋代材分制

这张图是材分制的图解,也是古建入门的第一个门槛,也是个大门槛。对古建产生兴趣的人中,估计有一大半都被这张图挡在门外。你在图中可以看到许多具体的尺寸,什么几尺几寸几分之类,貌似很明确很具体的样子。但是,当你翻篇再往后看,一连串的几分几分直接把你弄懵!

而清代的斗口制就简单多了,所有组件都按照斗口宽度的倍数来表达。

《工程做法则例》卷二十八述, “凡算斗科上升、斗、栱、翘等件,长短、高厚尺寸,俱以平身科迎面安翘昂斗口宽尺寸为法核算。”

这是大斗,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度量单位——斗口:

这是以斗口为单位的计算方法:

对于业余古建爱好者来说,斗口制是一种十分方便的入门工具。

假如我们将斗口设定为1公分,那么上面的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总尺寸差不多就应该是高11.2公分,宽18公分左右。这样看来,斗拱是不是一下子简单了许多。

最后聊一个八卦,有人说清代之所以将材分制改为斗口制,是因为经过上千年的消耗,到清代后匠人们实在找不到足够大的木料了。也不知道这个说法是真是假 。

五、营造用尺

之所以将营造用尺单列出来聊,一是因为营造尺的使用领域太封闭,很少有人了解;二是因为营造尺实在太特殊,特殊到至今也没一个准确的长度标准。

营造尺,有时又会称为鲁班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鲁班尺都是营造尺,原因下文中会解释。

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石红超,在其2005年发表的硕士论文《苏南浙南传统建筑小木作匠艺研究》中,通过对二十多位当地老匠人的调研,认真地研究了苏南地区小木作匠人们的工具及工艺,其中对营造尺有过详细的记录。

苏南的传统建筑营造尺是鲁班尺,在苏南又称为大木尺,也就是曲尺。苏南鲁班尺的尺度标准据苏州的张银根师傅介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营造法原》中1尺=27.5公分,另一种是1尺约等于27.9公分;而李金明师傅说他使用的鲁班尺为1尺=28.2公分。可见在苏南并不存在绝对统一的鲁班尺标准,不过大致在28公分左右,只要一个营造团队的内部都以当首师傅的尺为标准即可,我访谈的师傅基本上都在28公分。

而浙南的鲁班尺同苏南一样也不是很统一,如:泰顺张来票师傅的鲁班尺1米=3尺6寸,芙蓉村的陈继填师傅的鲁班尺1米=3尺七寸,瑞安缪喜弟师傅的鲁班尺1米=3尺七寸,总体来说浙南的鲁班尺大概1米=3尺7寸到3尺6寸,即1尺=27-28公分。

由此可见,在传统营造领域,尺和寸的标准绝对是一笔糊涂账。这种情况直到70年代,才逐渐被公制米尺所取代。

那么问题来了,做活儿要是没有一个准确尺寸,那如何实现多人协作呢?

在每一个古建营造现场,都会有一个首领,被尊称为匠首,也有叫掌线师傅或掌墨师傅,通常由手艺高超、德高望重的老匠人担当。在开工之前,匠首会凭借自己的经验制作一样关键工具——杖杆。自此后,不管多大的工地,所有的尺寸标准,都由这只杖杆确定,而杖杆的标准就是匠首使用的营造尺。

浙南大木作所用的杖杆

咦,不是说不同工匠所使用的营造尺长度都不一样吗?

是不一样,但是别忘了,一个工地可是只有一个匠首的,他手里的尺一样就行了。由他确定一个斗口宽度,剩下的就按照这个宽度的倍数干就完了。于是,同一个建筑的部件可以互换,但不同地点的建筑就不一定了。

正是这个原因,有人说,虽然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得极为成熟,凡事皆有成例可循,但是正是这种完备,反而阻碍了创新和进步,使得中国古建几千年来从没有产生过本质上的变化。

至于有没有道理,大家自己品吧。

六、现代鲁班卷尺

网上出售鲁班尺的商家很多,这是我在网上随便找到的一张图。按照卖家的解释,这里面分为四种尺。但是,如果你认真读过上面的文章的话就会发现,这里面至少有一个严重错误。

首先,图片中标注的台湾尺也就是日本尺是不对的。日本尺的10寸,换算成公制应该是30.3公分,但是这里只有25公分多一点,所以上面的寸应该是英寸。

而在这张图中,1寸的位置对应着3公分多一点,所以这才是日本寸。当然,如果对应的是3.3公分,那就是中国寸了。

其次,第二行中的文字是鲁班尺还是门公尺,这就不好说了。门公尺,又叫门光尺,是专门用来计算门窗吉数。网上也有把门公尺称文公尺的,说文公是与鲁班齐名的能工巧匠,还编了一套二匠相争的故事,这就是以讹传讹了。

而第三行的丁兰尺,分为大行道和小行道。大行道用于寺庙建筑,而小行道则属于“你懂的”之类的用途。

门公尺和丁兰尺都不是一种基于数学的、可量化的计数测量工具,而是一种基于原始哲学的神秘学规范,它们的使用逻辑是:我不需要知道到底有多宽多长,只要到了这个刻度范围我的心里就舒服了。

这就是典型的感性思维了,而世界的本源是数学,以数学为基础的理性思维才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有力武器。从这方面来讲,传统中国无法产生现代科学也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了。

对于鲁班尺、门公尺和丁兰尺我了解不多,不过这几种玩意现在很少有人用了,也没必要研究太透。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我是爱侃木头的老严,关注我,一起了解木头背后的故事。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