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头发花白,穿着朴素的老人被几个年轻人死死的按在地上,像踢球一般的踢着眼前的这位老人,老人丝毫没有还手的余地,只好紧紧的抱着自己的肚子,一身不肯。
也许,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可怜的老人曾经参与过设计安-225运输机的81岁著名飞机设计师维克多·科瓦尔斯基在基辅。
在基辅街头被警察暴打的安225总师维克多·科瓦尔斯基
虽说他的过去辉煌至极,为军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依旧没有得到国家的重视与帮助,与这位被殴打的安-225运输机的设计师相比较而言。
曾经也参与过安-225运输机的设计师乌克兰著名科学家、设计师金琴科·瓦列里·彼德罗维奇却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那就是来到了中国生活。
其实,来到中国的科学家不止有这一位设计师,就连曾经的航母之父在瓦良格号运回到中国之后,也毅然决然地来到了中国。
这时,大家也许会问乌克兰到底有多少技术人才来到了中国,他们为何选择中国呢?
接下来,让我们去了解一下这些选择来到中国的乌克兰专家?
明智之人,选择中国在了解这些专家之前,我们不妨先去了解有一下何为安-225运输机。
这款运输机是由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进行研发而制成的,其中参与此次研发的设计师在他们的国家乃至世界上都享有一定的名誉,例如著名飞机设计师维克多•科瓦尔斯基在基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当时苏联之所以会在1985年的时候决定去建设安-225运输机,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应对当时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和其他的一些重要设备的运输工作。
由于当时时间过于紧迫,因此安225的很多设计理念都来自于安-124运输机,在设计师以及工人们的奋斗下,安225终于在1989年顺利出厂。
虽说这些设计师曾经为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却没有受到相应的优待,反而受到了他人的欺负。
例如维克多•科瓦尔斯基在基辅曾在2019年1月3日下午的时候,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几位身份不明的年轻人的攻击。
可谁知,乌克兰的警察在到达现场之后,不仅没有选择阻止此事的发生,而是加入到了其中,对其大打出手。
只因为那些殴打维克多•科瓦尔斯基的人指认维克多•科瓦尔斯基是一位犯,公文包中是他们的钱,他们便不分青红皂白的大打出手。
在将这位老人带到警局之后,警方对老人的公文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才发现这一切原来都是误会。
老人的公文包中只有图纸,没有一分钱,而维克多•科瓦尔斯基在被殴打之后,不仅得了非常严重的脑震荡,而且就连后背和脸上留下了淤青。
本以为此事在警方经过调查之后,会还给维克多•科瓦尔斯基一个公道,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们将那些殴打维克多•科瓦尔斯基的人并没有给予处罚。
当时,此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尤其是在得知维克多•科瓦尔斯基的身份之后,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不愤,都在为他打抱不平,甚至有的中国网友还在网络上留言喊话,来中国生活。
与维克多•科瓦尔斯基结局凄惨相比较,与他一起参加过设计安-225运输机的另一名设计师金琴科•瓦列里•彼德罗维奇的结局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要说他是在何时来到我国的,这一切还要从1991年之后说起,当时在1991年之前,苏联各方面的发展以及综合实力在世界上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水平。
但是自从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各个方面的人才与专家都过上了流离失所的日子,有的专家甚至失去了工作,有的就连生活保障都没有。
除此之外,当时的社会环境也非常的动荡,不论是谁走在街上,生命极有可能受到威胁。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家都向这些流离失所的专家抛出了橄榄枝。
例如美国以及韩国都是一些非常典型的代表,他们为这些专家们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
当然我们的国家也不例外,我们特地开启了“双引工程”。
当时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在当时说过:
“我们这一批穷十年之力都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此次引入苏联人才的机会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一定不能错过此次的机会。
而当时乌克兰就是双引工程的重点地区,为了做好双引工程国务院授权国家外国专家局于1991年正式设立了“友谊奖”。
而这些奖励为双引工程做好了充足的铺垫。
在2002年的时候,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通过双引工程我国从俄罗斯和乌克兰以及一些独联体国家大约引进了上万名专家。
其中高能束制造技术专家弗拉基米尔.科瓦连科和新材料技术专家沃尔德梅尔.奥坚科以及金琴科•瓦列里•彼德罗维奇等都是一些非常典型的代表,其中带来的技术项目共有2000多个。
其实,当时金琴科•瓦列里•彼德罗维奇之所以会选择加入中国,不仅和当时的双引工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他当时所处的处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时苏联解体之后,他们的发展大不如从前,很多重要的科研项目都被搁置了下来。
而乌克兰受到了美国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金琴科•瓦列里•彼德罗维奇却遭到了乌克兰的驱逐,于是,他选择来到了我们的国家。
不得不说,金琴科•瓦列里•彼德罗维奇的到来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很多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来到中国后,他始终潜心研究飞机的结构设计,在空闲时间他还会去学院里担任教授一职,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分享经验,为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做出了很多准备。
现如今,他依旧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生活。
航母之父巴比奇,拒美来中国当然除了这些专家之外,还有一位为了自己的梦想而选择来到中国参加科研事业的专家。
他就是航母之父巴比奇,他于1941年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之中,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也没有强大的背景。
但是巴比奇自幼就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不论遇到任何困难,他都会选择坦然的面对,他曾在14岁那年考入了造船工程学院中专班。
在学校中的他认真学习,即便是在别人玩耍的时候,他也会去外面打工,因为他的梦想不止于此,他想要进入更高的学府成为一名对国家的栋梁之材。
于是在他的努力下,他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成功考入了造船大学。
在1967年大学毕业之后,巴比奇成为了造船厂的一位电工,虽说这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岗位,但是巴比奇依旧认真工作,没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在遇到任何不懂的地方,他都会虚心向一些老师请教。
正是有了这样的积累,巴比奇才在后来有机会进入黑海造船厂,进入黑海造船厂对于巴比奇而言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在这里,他多次参加了军用船只的设计工作,在时间和经验的累积之下,巴比奇曾经担任了设计局主任以及总设计师等职位,同时他还参与了直升机航母“莫斯科“号以及”列宁格勒“号航母的武器系统的建造。
除此之外基辅号、明斯克号、新罗西斯克号、巴库号、第比利斯号巴比奇均有所参与,就连我们所熟知的瓦良格号都是由他亲自设计参与建造的。
他拥有三十多年的设计经验,曾被人们誉为苏联的“航母之父”。
但是直到51岁的时候巴比奇遇到了人生中最矛盾也是最难过的境遇。
也是在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巴比奇在这个时候也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去潜心研究。
虽说巴比奇在这个时候的处境非常艰难,但是在不能做航母研究的情况下,他选择用自己过去积累的经验去写一些作品。
希望自己的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例如《我们的航母》以及《航母海上对抗》都是一些非常经典的作品。
可就在这时巴比奇身上的才华引起了美国的注意,他们想要通过花费重金将巴比奇邀请到美国,在邀请巴比奇之前,美国可谓是信心满满。
毕竟美国不仅拥有先进的科学设备以及良好的研究环境,再加上重金邀请,想必每个人对于这样丰厚的条件都是无法拒绝的。
但是巴比奇却在这些丰厚的条件面前选择了拒绝,很多人都觉得巴比奇的行为非常古怪,就是一个怪人,但是只是巴比奇知道自己之所以会拒绝美国的高薪邀请,只是因为自己最爱的航母瓦良格号。
在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由于资金原因不得不停止瓦良格号航母的建设。
在这情况下,巴比奇就陷入到了郁郁寡欢的情绪之中,他总是会去看看自己曾经用尽心力去建造的瓦良格号,当时的瓦良格号在时间的侵蚀之下,早已经破旧不堪,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好在在1998年的时候,我国创律集团通过竞标,顺利拿下了瓦良格号的中标书,并且在经过克服艰难险境之后,终于在2002年的时候,将其运回到了大连地区。
正是瓦良格号的到来,让曾经被美国高薪都没有请走的巴比奇选择来到中国,因为对于巴比奇而言,瓦良格号就好像是他的孩子一般,对他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在巴比奇的带领下,科研团队的努力之下,终于在2011年8月10日的时候,瓦良格号开始了首次的试航活动,并将其命名为辽宁舰,为我国后续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铺垫与贡献。
夜以继日,成为新星人物当然选择来到中国,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不止有以上我们提到的这几位乌克兰专家,其中弗拉基米尔.郭瑞也曾加入我们国家,他曾是乌克兰科学院顿焊接所的一名科学家,他不仅有出众的科研成果,而且在实践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当时在来到中国之后,一直都致力于等离子技术,要知道这种技术的研究非常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并且在2017年12月8日的时候为他特地颁发了齐鲁友谊奖。
并在2020年9月的时候,成为了浙江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乌方院长,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总是能和同事们打成一片,为人更是和蔼可亲在很多人的眼中弗拉基米尔.郭瑞就是一个实干家。
其实,去做浙江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乌方院长并不是一件好差事,因为他需要在五年内完成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发展形成一种焊接工艺,焊接材料以及焊接设备应用于一体的国家化焊接技术服务转化中心。
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他只是坦然的一笑,然后自信满满的说道:
“我对我自己的专业技术有一定的信心,更是对中国的这片土地充满了信心。”
当然,在有了这样的信心之后,他就开始了行动,他每天带领着身边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去做调研,走访各种企业,晚上的时候,他还会与一些专家进行讨论,很多人都被弗拉基米尔.郭瑞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感动。
现如今的占地5000平方米的先进焊接实验室已经在今天的一月份完成建设。
其实,不论是航母之父巴比奇还是安-225的总设计师金琴科•瓦列里•彼德罗维奇还是弗拉基米尔.郭瑞,他们加入中国除了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这和一些客观因素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国家拥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有了他们的贡献与帮助以及中华儿女的不断努力,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今天我们要说的作品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
跟《巴黎圣母院》比起来,《悲惨世界》的篇幅更长,世界观也更复杂。如果说写《巴黎圣母院》时候的雨果,还在努力讲好一个故事,那么到了写《悲惨世界》时,他就隐约扮演起了造物主的角色。所谓的“造物主”,是说他不仅要给我们人物与故事,还要给我们整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对现实的照抄,也不是对历史的还原,它比现实更鲜活,比历史更深刻。读完这部《悲惨世界》,你可能仍然不清楚19世纪上半叶法国发生过几次革命,诞生过几个共和国,建立过几个王朝,有过几个帝国。不过,你大概率能感受到善的力量,正义的限度,自由的可贵,道德良知的价值。
《悲惨世界》写作的历史背景主要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832年巴黎起义这段时期。早在19世纪40年代,雨果就开始酝酿这部小说。起因是他听到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苦役犯出狱以后,人们排斥他。当他走投无路时,一位善良的主教帮助了他。在主教感化下,苦役犯从此改过自新,加入了主教弟弟的军队,一路英勇作战,直到在滑铁卢战死沙场。
在雨果最初的计划里,除了主教和苦役犯,他还打算写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当时法国文坛的潮流之一是描写民众的痛苦,雨果也想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据学者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初衷是对自由的追求,这种自由更多是政治上的,主要是那些有钱没权的阶层想要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而反对教会和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后来,底层民众才进入了革命者的视野,公平逐渐成为革命主要的诉求。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作家和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转向社会底层的无产者。雨果在小说中塑造苦役犯和女人等人物的初衷就与这种思潮有关。
但雨果对大革命的态度比较复杂。虽然他支持法国大革命对自由的追求,同情民众的遭遇和苦难,但对革命之后越来越极端的举措持保留态度。所以,我们会看到雨果笔下的人物往往善恶分明,可是他对革命、历史、宗教的态度却十分暧昧。说到底,雨果并不是某一种政治体制的支持者,他更看重自由、平等和尊严,强调人性的健全和良知的完整。所以说,人们往往把他称为“人道主义者”。
《悲惨世界》的写作过程并不顺利。雨果在40年代就开始酝酿这部小说,当时的法国施行君主立宪制,社会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没能持续多久,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在这段时间里,雨果中断了写作,四处奔走鼓吹革命,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和国会议员。
1851年,路易·波拿巴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被迫流亡比利时。直到1861年6月,小说才全部完成,第二年正式出版。全书共分为五部,翻译成中文有90多万字。除了最初计划中的圣人、苦役犯、女人和孩子,雨果还塑造了马里于斯,一个带着不少他本人印记的年轻人。至于小说的主题,雨果自己归纳为:一个人良心的发现。
整部小说采用框架式的结构,每一卷、每一部似乎都在讲不同的故事,相互之间的联系十分松散,有时还夹杂了大段雨果的议论和抒情。这一点曾被当时不少评论者批评过。不过,巨大的篇幅抚平了作者议论和抒情引起的突兀感,松散的故事最终都汇聚在同一个主题之下,所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止是几个人物、几段故事,而是整个波澜壮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