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彩漫大潮下,你为什么还喜欢看黑白漫?

坚持黑、白,是国人骨子里的本性,改不了。

这里有一份较早的报告,要追寻到2004年。

中国流行色协会在《2004 年中国城市居民色彩取向调查报告》中,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从色相上来看,选择黑白色的消费群体是最多的。

其中选择黑色的比例北京占 33.5%,上海占 28.5%,广州占21.3%;选择白色的比例北京占 32.3%,上海占 37.3%,广州占 36.5%;其他颜色依次是蓝色、红色、黄色。

从这组数据中,得知新世纪后消费者对黑、白色的消费倾向占比60%左右,甚至更多。

如果说黑、白(灰)构成了人类视觉认知的基础,那么这份2004年的消费者倾向报告又能体现什么呢?

知今莫不溯古,国人偏好黑、白,也许本就有迹可循。

黑色与白色是早期人类对世界最初的色彩感知。

中国人对黑色的崇尚由来已久,由尚黑到提倡“运墨而五色具”那种独到的墨色审美情趣,即中国水墨绘画的产生,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色彩语言系统。

“黑陶杯”,黑色在古代中国被认为“众色之主”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把远古色彩的象征以“礼”的规范延续下来,实现以“仁”为目的的功利性色彩。

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崇尚玄黑色,成为中国水墨绘画色彩审美心理的思想之源。

儒家和道家不同的色彩主张,形成中国绘画色彩较早地从“重彩”和“水墨”两个方向进入民族特色的色彩表现形式。

但无论是复“礼”的正五色,还是传统墨法的“运墨而五色具”,儒道家两都不约而同的把“黑”和“白”(留白)放在了其理论核心中。

这种数千年来的审美文化,直接影响了国人对黑、白两色,文化感知上的偏好。

只谈文化,犹如和人讲玄学,玄之又玄,不明所以。所以再来讲讲国人生理结构的不同。

现代解剖学研究发现,在人的眼睛结构中,存在着可以感受明暗和色彩的两种细胞。即柱状细胞和锥状细胞。

这就触及到我的知识盲区了

柱状细胞对暗光下的形体较敏感,而锥状细胞则对于色彩的认识较敏感。

在人类原始时期,经过数十万年的长期演变,人的眼睛在感受明暗的基础上逐渐向感受色彩进化,所以明暗是人的色彩感觉的中轴。色彩是在中轴上的延展。

也就是说,从人体科学的角度上来讲,黑、白、(灰)构成了视觉认知的基础。

而以农耕和采摘文明为主的中国,和游牧、渔猎民族的西方诸国,虽然视觉认知的形成生理上都是以黑、白(灰)为构建,但表达方式上,却有着一定的不同。

在原始社会中,农耕和采摘文明的族群,从事工作多以采集、农耕工作为主,这使该族群的心理敏于观察周围地区物种的分布和位置。由于“目标”是静止的,分布范围又比较广泛,因此对物种的辨别和定位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而游牧、渔猎民族的西方诸国,则由于“目标”是活动的,因此他们不得不努力培养对空间关系的推断能力,由此巩固了他们的运动感和方向感。

关于日本文明起源说法有很多,不谈及“文明”,则有渔猎、采集、农耕并存。但涉及到文明,则是农耕

普列汉诺夫对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有这样一个看法: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

这心理,是通过社会实践的反作用产生,因此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

所以咱们可以联想到,由于特定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长期、反复的刺激和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决定了民族心理的获得机制及其潜在的发展方向。

可不要认为上述的关于文化、生理特征等不重要,因为这是一切的基础。

农耕和采摘文明的国家,相较于游牧、渔猎民族其“视觉能动性”较弱。因此在漫画中,需要内容载体主动的进行“错觉”投放,从而影响到人本身。

我们以黑白漫《热血高校》为例。通过力度格的“比例切分”和分镜内的“力度描线”,给读者造成“主观错觉”的影响。这样的创作方式,是主动引导读者感官的。

因此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很快随之血脉喷张。

给读者造成分镜上的“主观错觉”,对彩漫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除了长期的审美,国人潜意识中更好“黑、白”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

颜色波长的对撞,阻碍的视觉信息的有效传递。

我在百度随便找了一张图:

无视我的“色感”比较混乱,大致的意思大家明白就好。

就是多色块,导致读者接受信息时的“凝化”,换而言之就是对各色块信息吸收的无序,以致于减少了读者的“能动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好,我们以美漫为例子,它们以自己擅长的漫画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文本框”。

以《守望者》为例,各色块影响了读者对信息的吸收,但谁care啊,这早就被读者无视了。

因为繁多的色彩波长,很快把读者逼入了视觉效果简单且舒适的“文本框”。

这也就成就了以美漫为代表的“图文小说”今日的盛世。

当然,这也和游牧、渔猎民族的视觉能动性较强有关系。按照上述理论,他们对多色块的信息吸收会更为强烈,且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

同样,农耕和采摘文明下的民族,因为“目标”是静止的缘故,他们相对更注重于留白下的余情。这种审美,也直接影响了国人对黑白的欢喜和读者对黑白的偏爱。

还是以《热血高校》为例,这种体现自由的“境外之情”是彩漫无法表达的。

所以最后做个简短的总结,“我为什么还在坚持看黑白漫”。

第一,黑、白符合国人传承了数千年的审美,是中国美学意识传承的一种表现。

第二,从人体科学的角度上来讲,黑、白、(灰)构成了视觉认知的基础。

第三,在老祖宗(采摘和农耕文明)的影响下,我看黑、白漫更具备视觉上的优势。更能体会到“漫画是门错觉艺术”的核心所在。

第四,韩国姜草和部分欧美彩漫,于我而言都是相当优质的“图文小说”,但他们的优质并不妨碍我喜欢黑白漫画。

最后,我个人还是建议国产彩漫还是走“图文小说”的路子。把故事讲好,说不准就能“弯道超车”。

参考文献:

饶正杉:《浅析黑白画中留白成像的视错觉现象》上海师范大学、2017

张雪芳:《江浙地区服装黑白色流行研究》 江南大学、2006

张咏梅:《中国人色彩审美心理的形成及特征》山东师范大学、2004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