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校作为省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省首批四星级高中、省首批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于2019年成功跻身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学校行列。
我校教师秉持“聚焦高品质,追求高质量,推进新改革,建设新盐中”的办学思路,奋发有为,锐意创新,不断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扎实、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以学为主、互动生成”的教学范式。这一教学范式,已在我校各个学科全面推广,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被《中国教师报》等全国教育媒体列为“课改样本”。
为了具体落实“以学为主、互动生成”的教学思想,我校语文组在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写评展”一体化作文(俗称“微博式作文”)教学改革,按照“此在性写作”(把自己在此时此地的感受和想法随时随地写给他人看)、“多向度评价”(把师生间纵向交流建立在生生间横向交流的扎实基础上,逐渐聚焦于写作策略)和“高频率展示”(把学生作文的亮点尽可能多地展示给别人)几个环节有序展开,突出了写作情境的真实性、写作评价的多元性、写作成果的辐射性,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写作、释放潜能、全面发展,大面积地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为了全面、真实地反映我校“写评展”一体化作文教学改革的面貌,我校微信公众号特选取2021级高一学生的作文作为样本,对他们的写作成果及时报道,欢迎广大网友关注、指正!
【问题呈现】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害怕现实社交,更喜欢虚拟社交,比如节日家人团聚,不是交心,而是玩手机;单位集会活动,不是交流,而是刷微信。可以说,线下沉默羞怯、线上活跃积极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的生活常态。《2020年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显示,64.83%的被调研对象选择通过社交软件结交新朋友。
班级计划举行以“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交”为主题的班会,请围绕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不少于800字)
【佳作展示】
虚拟社交非解药,摆脱惯性破“茧房”
高一(2)班 王宇轩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同学们,当前一个尴尬的事实是:社交工具不断升级,我们却在“社交降级”。
大家一定都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这些现象,都是“社恐”青年逃避现实的一种表现。
当代年轻人之所以会“社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社群间的疏离与隔阂。基于不同年龄阶层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差异,年轻人无法与父辈、祖父辈们寻找共同语言,这种“代沟”造就了家族聚会的“社恐”。基于陌生人之间的不信任感与隔离感,这造就了年轻人在陌生人交往时的“社恐”。唯有在网上,我们才能嗅到“同类气息”,形成由现实到虚拟的“社交降级”。社交降级的本质是一种“群体性孤独”:线下社交中,我们似乎在一起,实际上却活在自己的“气泡”里。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
然而,虚拟社交能成为“社恐”青年的解药吗?迅速发展的社交网络难掩其由于技术属性、交往习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虚拟社交的隐身性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年轻人某些方面的社会疏离,这种互相阻隔的交往方式不能成为人际交往的主流。否则,对虚拟社交的过度依赖会降低人们社会交往的能力,这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我们伤害尤甚。
传播学中有“信息茧房”的概念,是说人们获取信息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在社交领域,当代年轻人似乎也正陷入一个“茧房”中,不愿走出交友舒适圈,形成越回避社交、越不会社交的循环,将自己的生活禁锢于狭窄的空间里。
虚拟空间里不间断的联系,反而会让人陷入更深的孤独。要打破这种惯性,唯有让大家更好地“在一起”。
把“社交”这个词拆开来看,它指的是跨越不同社群圈层的交际互动。雪莉·特克尔提出,应对群体孤独的办法,是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诚然斯言,我们要主动参与线下面对面的交谈,以此来弥补线上交往由‘身体缺场’所带来的不足。面对面交谈能够融合眼神,肢体等“间接语言”,这是虚拟社交无法达到的高度。在“眼波传情”中,用真正的“在一起”来疗愈孤独的人群,以“情”建立更好的生活,才是“社恐”青年的解药。
回首千年,箜篌竹笛渲染绝美意境,多少贤士文人谱写社会华章?“无友不如己者”是孔子的社交自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刘禹锡的社交自进;“曲水流觞”是王羲之的社交“自然”……逃避社交只是一时的,只有迈出从舒适走向未知的那一步,触摸真实社交的复杂与温暖,才能把自己的生活道路越走越宽,成为社交的追随者、获益者、掌控者。
当然,我们绝非一味否定虚拟社交,正所谓“存在即合理”,网络社交自有其广泛性、便捷性,给我们的社交生活增添了不少渠道与便利。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虚实互补,壮大心智,胸怀大我,帮助自己克服孤独感。
同学们,虚拟社交并非“群体孤独”之解药,愿我们在真实社交中摆脱惯性,破茧成蝶!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指导教师:梁春霞)
社交?走点儿心吧
高一(4)班 沈优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社交?走点儿心吧》。
互联网在本世纪得到空前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技术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虚拟社交受到了他们的追捧和依赖。线下沉默羞怯,线上积极活跃,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这无疑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我认为,虚拟社交有其合理性与优势,但年轻人更需要真诚、走心地现实社交。
网络是一个自由的平台,年轻人能于此尽情地表现自己,其便捷快速的特点也符合年轻人紧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疫情当下,“云社交”被提倡,这更让虚拟社交受到欢迎。但是社交网络方便了我们的联系,却未必连结我们的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添我们的真诚;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会限制我们沟通的能力。无论虚拟社交多么诱人,都如海市蜃楼般虚幻飘渺。因此年轻人更应发展真诚地现实社交。
现实社交是面对面的,触手可及,真实且安全。哈佛社会学教授曾说:“社交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手段,比金钱更加重要。”在现实中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能让人走出孤独的自我,打开人格封闭的鸟笼。人不可能只处在自我的孤岛,学会在现实中社交,真切地感受语言,有助于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获得被理解、被认可的归属感。同时,良好的社交关系代表了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行动、规划等能力。因此现实社交对于年轻人的素养提升具有极其重要性。
但很多年轻人却选择忽视甚至害怕现实社交,一方面可能是自身性格上的羞怯内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社交的氛围出现问题,比如在餐桌上只顾玩手机的孩子可能并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因为餐桌上有人不断提出令其反感讨厌的话题,使他们只能保持沉默,不愿参与其中。这种现象的发生,更加说明“真诚”在现实社交中的重要作用。“真诚”,不仅仅是表面和气,更是打破隔阂,直面心灵。试想一下,如若年轻人少一点防备,多一点真诚,社交氛围少一些僵硬,多一些温情,双方的对话少一些客套,多一些亲密,年轻人的“现实社恐”状况也许减少许多。
每个人都活在当下,都是社会这张网上的节点。年轻人既要自由翱翔在虚拟时空中,更应以真诚之心去直面现实,这样才是青年一代应有的风采。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
(指导教师:张娟)
固守心灵圭臬,虚拟与现实并在
高一(5)班 王优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当我们一起观照当下年轻人的社交,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是谁热衷于网上偷菜种花,却不愿料理现实中的花朵?是谁鄙视现实中的亲切问候,沉浸于指尖一点的表情包中?
大家有没有扪心自问,网络给予我们虚拟,拓宽我们交友的方式,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丰富现实,而不是湮没现实。现实那巍峨的高山发出浑厚低音‘要积极地面对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好虚拟的便利。是啊,做到采撷虚拟的琼汁玉液浇灌现实的花朵,收获的才会是绽放如期花蕊。
如黑格尔所讲“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合理性”。因此,网络交友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如虚拟社交平台氛围与秩序上的公平、开放、自由、多元。虚拟社交参与者身份的平等化与陌生化。网络社交的虚拟性与开拓性,更能满足人们的好奇与爱表现的心理……
但是,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想过,虚拟世界轻松自由,但它或许能让你的原则不断往下滑,在滑至谷底时毫无防备。现实或许很残忍,但这因为这些残忍、缺陷,让我们以警戒之心、敬畏之意,筑牢生活的原则与底线。让我们所有的活动维持在应有的理性之上,让我们保持人性应有的高度与尊严。
大家有没有想过,虚拟社交毕竟只是一方小小的屏幕,表面的喧闹背后是无边的冷漠与虚无。如何能与现实中炽热滚烫的人情、人性相比?现实中的朋友或许不会那么完美,但他们会在你需要的时刻出现,给你热烈的拥抱,给你诚挚的建议,陪你走过心灵的低谷,伴你笑看天边云霞,伴你指点葱茏青春。
另外,大家想想,虚拟社交多有快节奏、高压力社会下情绪的发泄,郁闷的派遣,低下趣味的追逐,少有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少有现实社会中的峥嵘风骨,少有现实社会中的慷慨豪情,少有现实社会中的高远格调。“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光寒四十州。”是现实的豪迈,“了却君王天下,赢得身前身后名。”是现实的担当,“清澈的爱,只为祖国”是现实的情怀。虚拟社交岂能与之相提并论?
同学们,虚拟与现实,这是两种世界。适度的虚拟也能为现实提供动力。当然,切不可忽视虚拟之害,以现实为基础,汲虚拟之利为现实所用,方为正道。
云水苍苍,江水泱泱,现实强大而耀眼,会驱散你内心的阴霾,现实温暖而真淳,会驱散你内心的荒寒。当然,有时亦少不了虚拟中的煮酒天涯、青梅论诗,让虚拟充实你的现实。
(指导教师:陆玉军)
坍塌高墙,亲近心灵之距
高一(6)班 张艳梅
在当今这个仿佛被按下二倍速键的时代下,社交网络作为时代衍生物也显现出其超凡的使捷性与广泛性。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打开手机上的社交软件,便可以与对方聊天,甚至听到声音,看到面容。
无疑,虚拟社交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却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害怕现实社交而沉湎于虚拟社交当中。节日家人团聚,不是交心,而是玩手机;单位集会活动,不是交流,而是刷微信。许多人现实生活中少言寡语,线上却是热情似火。越来越多的人筑起了阻碍心灵交流的高墙。
我以为,青年有志之士应出手击倒高墙,依靠现实社交来亲近心灵之距。
人作为具有社会行为的情感动物,最无可避免得便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远近,而虚拟社交恰恰疏远这样的距离。一屏之隔,两人之距;一言之递,两处所恭。只需依靠冰冷的屏幕聊天,对方就看不到自己的神情,网络仿佛一块遮羞布,遮去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只留下表面的光鲜。这些人盘踞于网,跃向未知,将网上的自己经营成了一个处处都好的人。可你曾想过,依靠手机来维系的两人,难道要一辈子缩在屏幕的两头吗?如若这样,两人之间便永远有一道门,无法敞开心怀,以亲近心灵的距离。
网络社交如同一条汹涌的洪流,多数人裹挟于其中,拘泥于一方屏幕,不仅迷失了自己,也忘记了眼前的人。请仔细回想,你已经有多久没有与父母来一次真心的谈话?已经多久没有与好友一同谈天说地?已经多久没有闻见年夜饭饭桌上的团圆味儿?已经不敢去想,回想起来就是一团迷雾。也许,工作的繁忙让你抱怨回家的舟车劳顿,倒不如打个视频电话问候一下来得方便。其实不然,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去理解,继而共情,拉近彼此的心灵之距。而不是对着屏幕那头的音容笑貌致以几句问候,其实手下还在忙别的事。虚拟社交的盛行,必然导致现实社交的封闭,而这种人物关系不过是蜻蜓点水,很难触及内心。
遥想千百年前,那个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也有令人慨叹的支谊。从龙阳君和魏王的断袖之交,到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情,再到李白与杜甫惺惺相惜的欣赏.....他们在小泉里舀满彼此的杯,在生命的海洋里一同啜饮,一同遨游。真正意义上地解了“知音”之字。如你所见,他们没有电子产品,来往全凭书信,可也是凭借时光甚少的现实社交,使得彼此更加珍惜相伴的岁月。
我们不反对虚拟社交,反将其作为便利的工具。只是要认清现文社交的重要,不可过度陷于虚拟社交,以筑起密不透风的高墙,将自己与周围隔绝起来。
只有坍塌这座高墙,才能亲近心灵之距,才能有心灵上的收获!
(指导教师:梁春霞)
别让网络左右你的社交状态
高一(7)班 王淼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尤其在5G市场生机勃发的大背景下,线上交流与线下交流成为人们乐此不疲谈论着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引人深思的问题,如《2020年独居青年生活调查报告》显示的那般,64.83%的被调研对象选择社交软件而不是现实生活去结交新朋友,无不在警醒我们被网络优处蒙蔽的大脑。
而不让网络左右我们的社交状态,则是在时代洪流上坚持自我的最好选择。
许多年轻人或许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各种各样的委屈或打击,而网络社交给了他们一个宣泄的平台。在线上,他们可以是话语诙谐、自信的段子手,而在线下,他们却是沉默寡言、内向之人。可以说过度重视网络社交,忽略现实生活,只会让他们在成为“现实社交恐惧症”的路上越陷越深。究其根本,我们可以运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话来解释,“人类在相互的交往中寻求安慰,价值和保护”,既然在现实生活中不顺心,便只好着眼于虚拟,以虚的评论代替真情实感。这样只会导致“内向愈内向,无助愈无助“。
同时,网络社交吸引人的原因不仅在于使用者内心的心理需求,也在于网络社交中层出不穷的形式,网络社交以缥缈的“神秘感“抓牢了商业密码,爱尔维修曾说过:“利益和需要是所有社交的根本“。网络社交恰恰紧抓“需要”一词,它就像热带雨林中最妖冶的花,以绚丽夺目的光彩外表吸引着前来的行人采摘,再以其不备之时,剧毒偷偷从花茎传到皮肤,渗之血肉,凝于五脏,最后,人伤于不备之中。因为网络社交的这种特性,引得无数青年无飞蛾扑火,只见其明艳外表,而忘记它内在的危险。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青年人的社交应该是多元的,活跃的,自信的,大方的。莫洛亚曾说:“社交的乐趣才是生活的根本“,真正的社交是社交双方都受益匪浅的,它如一面明镜,既能展现你的优点,又可以暴露你的缺点,是自我成长与实际能力最真诚的体现。
无法改变社会总体趋势,便只能改变自己,我们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线上交往的洪流之下逆流而上,不让网络左右我们的社会状态。从万千纷杂中睁开眼,才能看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谢谢大家!
(指导教师:彭广文)
屏幕之外的才叫生活
高一(8)班 顾小立
各位同学:
大家好!如大家所见,这篇稿子的题目改写自林徽因的文章《窗子之外的才叫生活》。作者写道:“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的窗子以外罢了。”在我看来,手机屏幕好比林徽因笔下的“窗子”,那么这句话,倒就成了现在年轻人的社交群像——躲在屏幕之内,现实生活仿佛另一个世界。
在回答“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交”之前,不妨先从“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社交”入手。
《2020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年轻人选择通过社交软件结交新朋友,以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虚拟社交。
虚拟社交与线下交流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答案是,虚拟社交无需组织语言,聊天界面中,只要输入你想表达的关键词,便会跳出无穷无尽的表情包来“替你说话”,于是,我们习惯于用各种简单的词与字代替纷繁的长句。描述自己的情感,似乎只要有时下热门的哏,就可以轻松塑造风趣潮流的人设,因为对方根本看不见你蓝光中麻木僵硬的神情,当然,线下交流也不具备及时撤回与Emoji的喜剧化功能。
那么线上到线下的社交思维转化容易吗?
通过那些或身边或资讯中“奔现见光死”的案例,我们发现,其难度不亚于把表情包从屏幕里抠出来再等比放大到你的脸上。
所以,在这个语言退化人传人的今时社会,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交?
摆脱“褪色”的线上日常,投身于“窗子”之外。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交的一份子,17世纪的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所言:“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那么欧洲就会失去一角。”如果任由虚拟洪流将我们逐一冲去,线下社交就变成残缺的堤坝,日复一日,终将颓圮。
早年或许一句“您吃了吗”起头,就能家长里短聊上小半天还意犹未尽,现在迎面碰见也只能庆幸自己戴了口罩“防护到位”然后心安理得地扭头看风景。
“有的人无话可说,有的语无人可说”不应成为当代青年现实社交的主旋律。
躲在“窗内”永远无法融入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只能遥望,只是感伤,正如林徽因在文章最末说道。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指导教师:李仁甫)
社交浅谈
高一(9)班 王盈月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年轻人的社交。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我们所处的时代乘上日行万里的篷舟。而手机与各类社交软件,便是时代瞩目的产物。清初诗人张潮曾将人的境界分为三重: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面对手机与社交媒体这片皎洁的“月光”,“窥月”的内敛和含蓄已显得过于矜持和保守,“望月”的疏离与朦胧似乎也将导致随波逐流的迷茫和乏味。因此,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开始越来越主动地“玩月”于台上,在社交媒体中开辟出一番新天地
“台上玩月”,自然体现出年轻人与时俱进的从容态度以及对所处时代变化发展的关心与融合。可社交网络越发达,我们与现实的隔阂似乎也就越深——不知从何时起,手机取代传统成了年夜饭上不可或缺的主角。圆桌一隅,我们各自在社交媒体上编辑新年文案,却忘了举起酒杯,向身侧的长辈亲口道一声“新年快乐”。周末,三两好友相约小聚,却往往也只是走进一家奶茶店,各自捧起手机,不再有往日的谈天说地.....用到烫手,灼伤的却是亲情和友情。它越来越像一只铁匣子,挤占掉一些可贵的传统,禁锢了于我们而言曾最珍贵的东西。
另外,不少网络里的活跃分子在现实中却是十足的社交障碍症患者,一旦脱离了手机他们便局促不安,羞涩着,迟疑着,不知该如何开口,如何交流。曾看过一部外国粘土动画,主人公马克思和身边人无法交谈,总是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他无法辨识别人表情,所以只能随身携带一个记录表情的小本,对比图片才知道父母的表情是忧伤还是高兴。这当然有些荒诞,但作为习惯与手机独处的年轻人,我们不得不警惕这或许就是未来自己的缩影。
我们是社交网络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但纵横的社交网络不应成为束缚现实生活的葛藤。听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熟练地使用各种网络社交工具,实际上你已经落伍了”,因为这世界从来不是那些追求时尚、喜欢跟风的人所创造的。我们应该学会在喧嚣中把时间安静、完整地还给自己,还给身边人。去聊聊那些琐屑却美好的话题,去体味真实声音里的情味儿,去看看对面的人说话时眉眼的生动、唇边的笑意。烟火气所裹挟着的暖意,是在社交平台上抱团取暖无法比拟的;身边人的一句话带来的醍醐灌顶,是网络中再多攻略都无法带来的。
“台上玩月者”,须是神智清明而具有独立思辨力的人。面对社交网络这一皎皎月光,我们不能因其太过明亮而丢失了岿然扎实的现实主导,我们既要走出一隅之地拥抱“明月”,却也不可让它遮盖了心灵“日光”。每个年轻人都应让网络社交成为丰富现实的养料,成为普照琐碎日子的舒朗月光。唯有如此,时代的篷舟才能一路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指导老师:彭广文)
选一亩心安之地
高一(10)班 张瑾琰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害怕现实社交,更喜欢虚拟社交,线下沉默羞怯,线上活动积极,对于这一现象,作为当代青年人,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他们为什么更热爱用社交软件结交新朋友呢?
我觉得是因为现实社交中压力太大。在现实社交中,我们会担心对方对我们的姓名,高矮胖瘦,穿着打扮及行为举止背后议论,从而产生焦虑与自卑,以致于面对众多认识自己的亲人朋友,我们往往会藏起真实的自己,希望展露完美的一面,但这未免太累了。当我们的相貌举动都被别人看在眼里,就如同一件被观赏的艺术作品,面对褒贬不一的评价,干脆就选择逃避,不在现实中社交,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心灵慰藉与安全感。陶渊明尚能逃避黑暗的官场,选择在深山中隐居避世,难道当代年轻人还不能在社交软件上寻找舒适之地吗?
我认为年轻人需要的社交应该是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选择自己舒适的、喜欢的社交方式。不影响日常生活指的是正常工作学习,与人能进行简单基本的礼仪问候,对生活保持积极与阳光,你可以不吐露心声,但你不能格格不入。在这一基础上,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会令你感到舒适的社交方式来进行“心安”的社交,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舒心与快乐的,为什么要拘泥于虚拟社交与现实社交之间的选择呢?
试想一下,当我们上班工作,老板因小事冲你发火扣你工资,还要求你无偿加班,如果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好友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供你靠着倾诉的臂膀,或者在网上与素未谋面的网友抱怨心中不满,获得一份来自陌生人的暖意,我想这两种方式都能给你安慰吧,那也就没有什么哪种社交方式更好一说。
故两种社交方式都有好处,如何活好当下关键在于“度”,人终究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在选择社交软件进行社交时不可沉迷进去,不可以在现实中自我封闭,成为一个令别人不舒服的“怪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灵魂伴侣时,对周围的人不愿意吐露自己时,可以通过软件寻找与自己心心相通的“伯牙”“子期”,这又回到我之前提到的观点: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舒适的、喜欢的社交方式,现实社交与虚拟社交很好地平衡才是年轻人需要的社交。
不是每个人都是“社牛”,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社恐”,选择令自己舒适的社交方式,寻求一亩心安之地,让生活舒心而精彩。这是我的发言,谢谢!
(指导教师:顾蕾)
屏幕之外的才是生活
高一(15)班 葛静
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有人说,现在能明显感觉到人正在变成一个又一个的孤岛。大家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与日俱增,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成为很多人关注自由的追求。而在当代社会中,打开独居小家的门,放下屏幕,走到现实社会中与人交往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的是“开放式”社交,而不是让灵魂封印在屏幕之后。毕竟,屏幕之外才是生活。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饥饿,压迫等各种痛苦,却很难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就是全然的孤独。当某种社会需求与社会关系的渴望得不到满足,更加深刻的孤独感就产生了,年轻人们内心的孤独使他们通过网络寻求救赎,沉浸在虚拟社交中越来越深,无法自拔。
当今社会,时空距离看似被互联网拉近,事实上,孤独却成了大多数人生活的常态。地铁上的背影匆匆,办公室格子间的面孔模糊,黑夜中手机发出的微光,每个人好像都活成了一座孤岛。社交平台上尤其是各类视频平台充斥着千篇一律的面孔与聒噪的背景音。用欢声笑语包裹的信息矩阵,像坦克一样源源不断驶来,孤独却深入骨髓。为了让自己摆脱现实而去虚拟社交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与安慰。
近年来,“社恐”一词多次提起,人们不愿意去现实社会中交友,反而更倾向于虚拟社交,而越是逃避现实则越是沉于虚拟世界中不可自拔,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青年过着家与公司两点一线的生活,关上家门是有且仅有你一人的生活。但如果完全脱离人群,不仅很难保证基本生活,精神上也难免感到孤独。空间上的孤独造成了心理上的孤独,人们选择了逃避,选择虚拟社交,不用担心后果也不会产生尴尬,得到一种暂缓的“温暖”感觉。
人类学家项飙在《十三邀》访谈中指出,现代社会有一种“消灭附近”的趋势,人们在关注自我与关注世界的两个极端反复跳跃,却对附近的情况莫不关心。这在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社会“相互守望”的邻里关系仍有存在意义。它使每个“空巢青年”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同类,让每一座孤岛连成了一片。社交的意义不单是扩宽朋友圈,而更多与社会接轨的过程,人是社会化的,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承担不同角色,倘若一个人无缘社会,亦或更多人组成了无关联,人情淡寡社会,生活的乐趣也会少很多。社交是一种走入现实,面对现实过程,一个人在屏幕后呆久了,便会沉浸虚拟无法走出,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面对冰凉的手机屏幕,一串串毫无温度的冰凉文字与语言方阵。我们无法体会到人性美与社交的快乐。仅仅缩在自己的小圈子或沉浸于虚拟环境中,我们会越来越自闭,成为一座孤岛。他们一味躲藏,隐藏在人群之后,屏幕背后,获得仅有的一丝救赎。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过冬。所以我们更应该为躲在屏幕后的自己一点勇气,重回现实,相互守望。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指导老师:顾蕾)
撕开面具,拥抱真实
高一(16)班 仓嘉霖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先生笔下的相关,正由互联网实现。且不看家国大义人文情怀,单就“远方”与“人”来说,网络确实牵起了相隔万里的缘。我们通过社交软件结识了新朋友,双方开朗活跃相谈甚欢。而放下电子设备环顾四周,又有几人相聚,冷场尴尬!
像是戴上了面具般,我们在虚拟与现实中以两种不同的面貌待人。而我认为,年轻人的社交应撕开面具,展现真实!
风趣幽默,广交高朋;沉默寡言,羞涩内敛,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你?约翰·乔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块块泥土,我们组成坚实的土地。”一粒土不能算土地,它会随自然运动找到自己的归宿;人也同样会渴望寻得同伴。也就是说,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真正的愿望。为何在现实里戴上“生人勿近”的面具,不愿交心,甚至显得冷淡;而在虚拟世界中就能表现得神采飞扬,活力四射呢?归根结底是对自我没有信心。面对线上的陌生人,我们能够谈天说地,洋洋洒洒,不用在意相貌、家世等外在条件,毕竟只要不“奔现”,大家在现实中仍然是陌生人,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距离感和神秘感能够使人更加地敞开自我。而线下社交就会多了许多“束缚”——许多自己或者自以为的别人给自己画下的条条框框,会担心别人的品评,会忧虑无形的标签。因为不自信,促增顾虑,便少“走动”,甚至干脆“自我隔离”,这样就“零风险”了。鲜衣怒马就该当是少年,我们怎能被“自卑”绊住脚步?仅有一次的少年风华时,就应昂扬积极,大胆社交,结识朋友,融入社会,不要让自己仅仅成为别人记忆中一个模糊的名字。
难道虚拟世界中的那些朋友就不是好朋友了吗?大家互相点赞评论,一派热闹场景,好不和谐。但这终归是虚拟的。享受它所带来的快乐的同时,莫要忘记“互联网的记忆力比鱼还短暂”。网络里的出现和消失不会引起多大的波澜,因为那里面事物的纷繁多变会让人目不暇接。只有将真情实感付诸现实,才能让自己生活的更加生动精彩,才能让自己五彩斑斓起来,让自己充满光芒!
泰戈尔曾说“群星不会因为像虫萤而怯于出现”,青春之我不能因为撕下面具而匿于人群,而应以真实之自我去拥抱光鲜的生活。又以斑斓的世界反哺自我的万丈光芒!
这就是我的态度!
谢谢大家!
(指导教师:张娟)
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交
高一(17)班 龚海清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聚餐看手机,聚会刷微信,线下沉默羞怯,线上积极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低头族在年轻人中日趋普遍,相比现实社交,虚拟社交能使他们脱离复杂的人际关系,也连同责任与担当。
年轻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交?我认为,在享受虚拟社交带给我们跨地域的自由与便利的同时,传统的现实社交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关乎一个人责任心的培养,以至处事方式、社会生存能力,关乎最本真的人情冷暖。
现实社交如同一根无形的准绳,既约束了我们,也维持着社会运行的稳定,相当程度上变无序为有序。为什么这么说呢?许多年轻人选择虚拟社交,是因为他足够自由。人们抛却身份地位,不计人际关系,表达真实的自我,使人际的外衣脱去,转而成为灵魂想法的直接碰撞。这是新时代,虚拟社交带给我们的极大便利与创新成果。然而,过分的自由则会失去界限,就好比键盘侠一词的出现,不少人的畅所欲言由直抒己见演变为胡言乱语,甚至有些自以为理性的言论,也在难辨真假的情况下,误将受害者变为施暴者,以至自己也成了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更别提那些借网络发表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言论宣泄情绪之人了,因为反正不用负责,即便中伤了他人,也没有人知道你是谁。
脱离了人际社会,也使人们不必再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以致"恶"的资深由现实转向虚拟,且愈演愈烈,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上,没有人完全没有阴暗面,而虚拟社交除去身份提供了一个肆意发泄,输出阴暗面的场所,甚至因其跨地域的优势,反而使恶劣影响的传播面积更大。这如罂粟一般使人上瘾,也如罂粟一般荼毒人心。现实社交下,人们则不自觉地会对自己加以约束,面对阴暗面的处理方式不是发泄,而更多的是自我消化,在他人监督下或监督他人向阳而生。人们始终会记得自己的社会身份,从而约束自我,正如著名哲学家唐德的自由观所说:“自律即自由”。然而社会身份的存在是无可避免的,因此现实社交显得尤其重要,而且不可或缺。
虚拟社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表达自我,然而对于表现真实则具有一定局限性,这正是现实社交无可替代的特征之一。霍华德所描写的父亲:“他笑起来的时候,脸上的愉快兴奋的样儿,像太阳穿过云彩放射出来”。这决不是隔着手机屏,通过几个“哈哈”所能捕捉到的光彩。中国人是含蓄内敛的,许多情谊也都体现在一个又一个难以自察的动作与神态变化中。一家人围坐的其热融融,这是虚拟社交难以带来的。因为生活是多元的,立体的,多维的,我们很难从虚拟社交中吸取所需的全部养分,而传统的现实社交既是不可回避的,又是声色俱佳的、多彩的,不妨细品。
年轻人真正需要的社交既应有真实思想的碰撞,又不能失去责任心与社会的约束。我们应当在利用好社交软件的同时,保持一颗责任之心、公德之心,用心去体悟现实世界的色彩与声音,拥抱自然界最本真的情意冷暖,才能更好的向阳而生,不枉此生。
(指导教师:周丽丽)
社交贵在知心
高一(18)班 薛爱琳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为“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交”。
我认为我们应多一些必要真实的现实社交,少一点不必的流于表面的虚拟社交。社交应贵在知心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进步飞快,通讯工具也较故时的鱼传尺素雁寄鸿书变到今日的几条短信,方便快捷,这样的景象你大抵不陌生:很小的孩子便捧着有脸般大的手机能熟练的在屏幕上按动发送语音信息,颇有从小抓起“虚拟社交”之势。有人说这样孩子才不会落伍与新时代大势所趋,如今的网络给社交带来的影响似乎百利无一害,可确是如此吗?
不见得。
多少年轻人在网络上狂欢,聊天之多令人瞠目结舌,似乎已无话不说,可一到现实中接触,个个冷漠或是尴尬,似乎丧失了现实社交的能力。有多少人现实中孤独寂寞,栽进网络社交的温柔乡,越发避世,网络上的如鱼得水,现实中的社交恐惧。
试问各位,网络的温柔乡真的好吗?他们每天谈论的大多是所共知范围的内容,交流颇多,却无交心。他们好似“倾盖如故”但实际上或是“白首如新”。人与人的交流距离无限缩短,心灵距离却不得知,难道这样便不孤独吗?
或许你见过这样一幕,一对老人在过节时,在家中期盼儿孙归家,可归家后儿孙们都只在意手中的手机,疏于关心老人,人们习惯于在社交网络中扮演着体贴入微的角色,却吝啬分给身边的人一点善意,当人们沉溺于网络虚拟社交,自然与身边真正关心自己的人渐行渐远。
可当你在现实中遇挫,大多是现实中的家人朋友为你雪中送炭,伴你左右,而不是网络上那些远在天边的网友
再者,除了似假似真的不孤独,身边的人无意疏离,仍有不可忽视的便是虚拟社交的真实性,举个不当的例子,网购时你遇到一件商品好,但他的好终究是你以为,他觉得……凭着大数据的诱导与别人的七嘴八舌的赞美或贬低,你很容易对一件商品下出定义,但实体店不同,虽说如今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为虚,可你到底能有自己的直观直接的印象,交友也是如此,大数据诱导下,真心易被缩小,虚假易被放大,虚拟社交真实性无法保证,不法行为也会趁虚而入,如何能担起一个安全自由之说?更不必说知心了。
虚拟社交或多或少浮于表面,终无法给予人实质的亲近感,可当代年轻人社交须重质而非重量,交友需交心而非纯属交流,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因此,我们应减少不必的虚拟社交,多走入现实,与身边人交流,与家人朋友敞开心扉,与现实的社交遇到的人们真诚以待,切勿在网络中逐俗多俦。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指导教师:周丽丽)
部 门:高一年级语文组
《原神》中,盐中之地是一片被封印的神奇土地。
我透过封印仿佛看到了大量宝箱,还有珍奇的矿石。(其实,站在封印上,除了流水什么都看不到。并没有宝和矿石。)
要想解开盐中之地的封印,我们必须完成岩王爷钟离的传说任务——古闻之章第一幕。
领取任务之后,依照给出的线索,我们需要前往一艘叫珠钿坊的船上。
恰巧,碰上岩王爷在船上喝花酒。(不对,是应酬!)
席间,有男有女,有考古学家,还有愚人众。可谓各色人种、三教九流齐聚。
在他们闲聊期间,我爬上船顶,拿到一个岩神瞳。(岩王爷看在眼里肯定很开心,因为又有人供奉岩神像了。)
他们从天南聊到地北,又从海角聊到天涯。总之,可劲儿聊呗,至于聊的内容,肯定过后就忘。(我一般也是,聊过之后,就忘记聊天的内容,甚至忘了跟什么人聊的。严重健忘症!)
最后,他们竟然聊到了不久前凝放弃群玉阁镇压魔神。
身为愚人众的克烈门特脑洞大开,竟然想去捡些群玉阁和魔神丢下的宝贝。(一场大战过后,指不定会有什么定西被丢下呢!战场的遗迹是出宝贝的好地方,书里都这么写!)
捡着捡着,他们什么宝贝也没捡到,就来到了盐中之地的封印处。
冒牌盗宝团的愚人众,蛊惑大家揭开封印,顺便倒一下岩王爷的都斗。(抱歉啊,做完任务才知道这不是岩王爷的,是一位叫我也不知道名字的魔神)
里面的宝物可以按人头平分。
愚人众办事儿不地道,正经倒斗的都是摸一件名器,够花就行。
他这是要一次吃一辈子啊!
聊到这个,钟离先生可不困了,站起来一本正经对旅行者说道:“破解封印的方法,天衡在南,瑶光在东,绝云在西、轻策在北。”
我们按照岩王爷的口诀,用雷元素一次点亮元素方碑,真的解开了盐中之地的封印。
不愧是岩王爷,活得久,知道得多。
约定好进入【盐之魔神】藏宝室宝藏的分配方法后,一行人飞入盐中之地。
封印下,是一个巨大的洞窟,有几个石矿还植物。
还有史莱姆守护。
洞窟的尽头是盐中之谜副本,需要进入副本才能拿到神魔的宝贝。
盐之魔神的宝贝,肯定不是颜值,估计有厉害的武器,至少是4星。
盐中之谜副本推荐岩元素,其实钟离就是岩王爷,在副本中是试用的角色,只用他貌似就可以。
我按我卡住的点儿说。
第一个我是一个人单挑副本,卡在两个同时激活的压力传感器上。第一次没想好办法,朋友暂时没法上线。
我只好一人硬着头皮往上冲。
好在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
用岩王爷在一个压力传感器上放一个柱子,自己站到另一个传感器上,这样两个传感器同时激活,门就打开了。
第二个我感觉困难的地方。
踩一下压力传感器,对面会出现一个宝箱。
不要太高兴,这是一个断桥,不能跳过去。
用岩王爷放一个竖起来的柱子,不要横在断桥处,爬不过去。
一定要把柱子竖起来,爬到柱子上,飞到对面。
到对面之后,岩王爷尽量有保留一个大招,放出大招,同时激活三个元素方碑,即可开启石门开关。
其他貌似没很容易,就这三个地方容易让人冒火、上头。
备注:盐中之谜副本中的墙壁不能攀爬,只能爬钟离的柱子。
盐中之谜的三件宝贝:
盐罐,表面上看它只是半罐盐,其实它永远只有半罐盐。无论倒出多少盐,它永远只剩半罐盐(我怎么感觉岩王爷爱听相声,还编出一段绕口令。)
愚人众想靠贩盐发财,所以他拿了这个宝贝。
盐尺,表面上看它是一把尺子,能测量盐的深浅。实际上,它也是一把生产食盐的工具。
将盐尺插入地面,土地便会源源不断涌上食盐。(这怕不是了盐碱地)
总之,产盐量比那个破罐子大太多了。
愚人众贪心不足,在这里被岩王爷打出局了。
断剑,杀死了盐之魔神的断剑。除了供奉起来,貌似别无价值。
宛烟想要这两把断剑,但被岩王爷拒绝了。
岩王爷的理由是契约规定,宛烟只能得到一把剑。
她破坏了规矩,只能收到食岩之罚。
这时,小派蒙得一个冲过来说“不能打女孩子”。
岩王爷这么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见多识广的谦谦君子,哪能打女孩子,他有一万种比打更疼的方法折磨她——说出真相,摧毁信仰!
被杀死的盐之魔神叫赫乌莉亚(谐音:核物理呀),是一位躺平的魔神。
躺平魔神,躺到最后一无所有。
在现实中,有钱才有资格躺平啊!
我感觉游戏中,岩王爷正在躺平,不用为钱发愁,上次采购祭奠物品都是公子付账。
博学多识,生活无忧无虑,还有人请喝花酒。多逍遥自在!
事情到此为止,自始至终在盐中之谜副本中,没有出现盐之魔神赫乌莉亚的身影。
虽然躺平,但毕竟是一位魔神,估计以后会出现盐之魔神赫乌莉亚的身影。
岩王爷身为魔神,估计当时也参加了争夺提瓦特大陆的魔神战争。
至于盐之魔神赫乌莉亚之死,可能岩王爷亲眼目睹!
我是原创作者持-酒-七!
不氪金,做萌新!
不躺平,有作为!
翻过盛夏的日历,夏日的余热捎来初秋的气息。满怀着期待与憧憬,崭新的学年如约而至。9月1日清晨,我们相聚美丽校园,隆重举行江苏省盐城中学(教育集团)2021年秋学期开学典礼暨第一次升旗仪式。
鹿鸣路校区开学典礼现场
丁才林讲话
集团校长、党委书记丁才林岀席鹿鸣路校区典礼并讲话。集团领导朱俊、李士龙、王乃宁,盐城市鹿鸣路初中教育集团校长吴加健,副校长王成刚、张新慧、张学会、翟建国出席典礼。典礼由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俊主持。 上午7点,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和徐徐升旗的五星红旗,开学典礼拉开帷幕。盐中学子和老师们怀揣着梦想和希望,满怀信心地拥抱新学期,开启新征程。 丁才林向刚刚加盟盐城中学教育集团和鹿鸣路初中教育集团的各位新老师、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校同学致以亲切的问候,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各位教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学年两所学校在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指出盐城中学94年的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同频共振、同向而行,2019年盐城中学获批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立项学校以来,在“聚焦高品质、追求高质量、推进新改革、建设新盐中”的办学思路指引下,全校师生在高品质和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携手共进,收获满满。本学期我们一定要全速创建、全力冲刺高品质示范高中,确保如期达成创建目标,以优异成绩回应市委、市政府的改革决策,回应人民群众的殷殷期待。
丁才林指出
高品质高中究其本质是人的高品质,尤其是广大学生的高品质。他希望同学们瞄准我校的育人目标,把自己培养成“生命旺盛、志向远大、情趣高雅、能力卓越”的时代领跑者,并和同学们分享三点想法:一、以德立身,做高尚品格的修行者 德行为先,欲做事,先做人。希望同学们坚守“博学约修”的校训,弘扬“大气、团结、坚韧、守正”的盐中精神,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在温暖他人的同时成就自我。二、以梦为马,做时代使命的担当者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希望盐中学子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把人生的小我融入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的大我之中,把自己培养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三、以行践言,做锲而不舍的奋斗者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希望高、初中同学瞄准新目标、明确新要求、养成新规范、掌握新方法、实现新跨越,向东京奥运会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们学习,不惧风雨、不畏艰难、矢志不渝、追求卓越!
朱俊主持典礼
教师代表陈燕飞为全体老师送上了秋天的第一杯“清茶”,为全体学生送上了第一杯“奶茶”,表达了新学期师生携手同心、共谱精彩华章的美好期望。
陈燕飞老师发言
学生代表陆云天同学表示,将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开拓视野、提升境界、完善自我,以优异的表现兑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重承诺!
陆云天同学发言
人民路校区开学典礼现场
李生致辞
集团党委委员、副校长,盐城市实验高级中学校长李生出席人民路校区开学典礼并致辞,盐实高领导刘海滨、江长马、顾红松、屠苏建出席典礼。典礼由盐实高副校长刘海滨主持。李生介绍了举办“盐城市实验高级中学”的背景和意义及暑期校园建设情况,希望同学们在新学期大气团结,坚韧守正,全力创建和谐校园;学问思辨、身体力行,积极推进有效学习;博学约修,全面发展,争做时代领跑者。李生号召大家铭记百姓期待、担负历史责任、担当时代使命,践行“两在两同”建新功,推进“两高两新”创佳绩,让盐实高成为盐中亮丽的新品牌,让更多的老师、同学们梦想成真!
刘海滨主持典礼
教师代表顾利利发言时表示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聚焦课堂、聚力教研,为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时代领跑者而不懈奋斗。学生代表董朔辰发言时表示在新学期将咬定目标、珍惜韶华、勇毅笃行、奋斗不息,展现新气象、创造新辉煌!
顾利利发言
董朔辰发言
毓龙路校区开学典礼现场
韩俊元致辞
盐城市初级中学副校长韩俊元出席毓龙路校区开学典礼并致辞,盐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周文峰、徐文,初级中学副校长孙开华出席典礼,周文峰主持典礼。韩俊元全面回顾了上一学年两所学校取得的突出成绩,号召学生要以青春的姿态,与祖国同在,与时代共鸣,同心同行,共生共美,幸福生长。他向广大师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幸福地生长,须以德为首。要怀律己之心,待人之德,做德行高尚的盐中人。二是幸福地生长,须志存高远。把个人的命运前途与祖国需要和人民利益紧密相连,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幸福地生长,须脚踏实地地奋斗。要瞄准新目标、明确新要求,立足实践,努力奋斗,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周文峰主持典礼
教师代表董凯和学生代表彭梓伊分别发言。董凯希望同学们少年立志,不负青春,发出了“吾辈既是盐中人,岂可碌碌过此生”的号召。彭梓伊表达了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决心,并带领全体同学紧握右拳,面向国旗,作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重承诺!
教师代表董凯
学生代表彭梓伊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踏歌行。新学期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当用清晨朗朗读书之声、夜晚埋头奋笔之态,诠释青春的姿态、书写奋斗的华章,既然归途是星辰大海,我们自当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