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教材越来越简单,学生越学越迷糊

国外的数学教材厚得离谱,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究竟有多离谱呢?美国初中的代数学教材,连目录带正文一共是932页,几何课本1012页,在国内别说是数学,文科类的书也很少能达到这个量级的。美国高一的数学课本,总页数是1174页。而到了大学他们大一所学的教材页码达到了惊人的1397页。可以说,美国任意一个年级的数学课本都可以当枕头使,正好可以方便上课睡觉嘛。那与这惊人的页码相匹配的就是它惊人的价格,一本书动辄就是人民币四位数,让无数人是望而生畏。

那他们的数学书为什么这么厚呢?第一就是国外的教材对知识的讲解特别的详细,就拿高等数学中定积分这个概念举例子,我们国内的课本,三页讲完,但是美国的教材呢?从古希腊开始讲起,阿基米德最开始是怎么求圆的面积的,后来又讲到牛顿如何对一个曲边形进行分割,再讲到近代如何对分割求极限,那又是画图,又是举例,又是做计算,前前后后总共花了23页来介绍定积分的概念。这个就是中外教材的一个巨大的差异。

那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的课后习题和扩展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因为国外没有像国内这样五花八门的教辅书,他们把所有的教辅内容和课外阅读内容都放进了教材里面,所以国外的教材其实可以看成是教材,教辅和课外读本的三合一。

第三点原因,就是美国的数学教材预设的起点很低,因为美国高中的学习强度和难度远远不及国内,那学生的基础一般都比较弱,所以教材就不得不从最最简单的概念开始讲起。比如刚才提到的大学高等数学的教材,那前100多页其实都是在复习高中知识,那我们的教材到100页都快讲到泰勒公式了,而他们还在讲sin 30度怎么算, ln1等于几等等这些问题。讲到这里你可能会发出灵魂拷问,那为什么我们的教材不能像美国那样编写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为什么我们的教材就一定写得干巴巴的?

一个浅层次的原因就是没有必要。因为中国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要比同龄的美国学生要好,所以没有必要像美国的教科书那样哈,从最最简单的概念讲起,没有必要再讲数列极限的时候还要再解释一下,什么叫等差数列,什么叫等比数列,什么叫公差,什么叫首相尾相。

深层次的原因呢,就是历史传统,当今的数学教育体系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苏联系,一个是欧美系,而我国的数学教育一直继承的是苏联系,那苏联系教学的特点就像电影流浪地球里面那样,硬核且冷酷,残暴的运算练习从小学开始,所以数学底子普遍高于欧美学生。大家应该已经能感受到了。不过近年来,我看到了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一些顶尖的大学,不断地在尝试进行数学教育的改革,有那么一丝丝欧美系的味道了。但是从全国的大盘来看,还是苏联系占主导地位。不过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还得留到未来去观察。

复数取自然对数等于多少?教你如何求ln(a+bi)?值得收藏学习!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对于任意一个复数(a+bi),取自然对数ln(a+bi),其值是多少?

ln(a+bi)=?

这里a,b不同时为0

ln(0)没有意义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利用到强大的欧拉公式。

欧拉公式:e^(ix)=cos(x)+isin(x)

a+bi=[√(a^2+b^2)]{a/√(a^2+b^2)+[b/√(a^2+b^2)]i}

由于a,b不同时为0,可令:

r=√(a^2+b^2)>0

m=a/√(a^2+b^2)=a/r

n=b/√(a^2+b^2)=b/r

a+bi=r(m+ni)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一个系数r=√(a^2+b^2)呢?

因为我们想要使得:

m^2+n^2

=(a/r)^2+(b/r)^2

=a^2/r^2+b^2/r^2

=(a^2+b^2)/r^2

=(a^2+b^2)/(a^2+b^2)=1

m^2+n^2=1

而[cos(x)]^2+[sin(x)]^2=1

这样,我们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x,使得:

cos(x)=m,sin(x)=n

这里x只取主值,0≤x<2π

a+bi=r(m+ni)

=r[cos(x)+isin(x)]

=re^(ix)

a+bi=re^(ix)

a,b不同时为0

r=√(a^2+b^2)>0

cos(x)=m=a/r,sin(x)=n=b/r

0≤x<2π

ln(a+bi)=ln[re^(ix)]

=ln(r)+ln[e^(ix)]

=ln(r)+ixln(e)

=ln(r)+ix

最终结论:

ln(a+bi)=ln(r)+xi

a,b不同时为0

r=√(a^2+b^2)>0

cos(x)=a/r,sin(x)=b/r

0≤x<2π

最后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1:求ln(-1)

解:-1=-1+0×i

a=-1,b=0

r=√[(-1)^2+0^2]=√1=1

cos(x)=-1/1=-1,sin(x)=0/1=0

0≤x<2π,x=π

ln(-1)=ln(r)+xi

=ln(1)+πi=0+πi=πi

ln(-1)=πi

其实这个结论进一步推导即可得出著名的欧拉恒等式。

ln(-1)=πi

e^(iπ)=-1

欧拉恒等式:e^(iπ)+1=0

例2:求ln(i)

解:i=0+1×i

a=0,b=1

r=√(0^2+1^2)=√1=1

cos(x)=0/1=0,sin(x)=1/1=1

0≤x<2π,x=π/2

ln(i)=ln(r)+xi

=ln(1)+(π/2)i=0+(π/2)i=πi/2

ln(i)=πi/2

例3:求ln(1+i)

解:1+i=1+1×i

a=1,b=1

r=√(1^2+1^2)=√2

cos(x)=1/√2=√2/2

sin(x)=1/√2=√2/2

0≤x<2π,x=π/4

ln(i)=ln(r)+xi

=ln(√2)+(π/4)i=ln(2)/2+(π/4)i

≈0.3467+0.7854i

ln(1+i)≈0.3467+0.7854i

电容充放电时间计算方法,你学会了吗?

L、C元件称为“惯性元件”,即电感中的电流、电容器两端的电压,都有一定的“电惯性”,不能突然变化。充放电时间,不光与L、C的容量有关,还与充/放电电路中的电阻R有关。“1UF电容它的充放电时间是多长?”,不讲电阻,就不能回答。RC电路的时间常数:τ=RC充电时,uc=U×[1-e(-t/τ)] U是电源电压放电时,uc=Uo×e(-t/τ) Uo是放电前电容上电压RL电路的时间常数:τ=L/RLC电路接直流,i=Io[1-e(-t/τ)] Io是最终稳定电流LC电路的短路,i=Io×e(-t/τ)] Io是短路前L中电流

设V0 为电容上的初始电压值;V1 为电容最终可充到或放到的电压值;Vt 为t时刻电容上的电压值。则:Vt=V0 +(V1-V0)× [1-e(-t/RC)]或t = RC × Ln[(V1 - V0)/(V1 - Vt)]

例如,电压为E的电池通过R向初值为0的电容C充电,V0=0,V1=E,故充到t时刻电容上的电压为:

Vt=E × [1-e(-t/RC)]

再如,初始电压为E的电容C通过R放电 , V0=E,V1=0,故放到t时刻电容上的电压为:

Vt=E × e(-t/RC)

又如,初值为1/3Vcc的电容C通过R充电,充电终值为Vcc,问充到2/3Vcc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V0=Vcc/3,V1=Vcc,Vt=2*Vcc/3,故 t=RC × Ln[(1-1/3)/(1-2/3)]=RC × Ln2 =0.693RC

注:Ln()是e为底的对数函数

提供一个恒流充放电的常用公式:⊿Vc=I*⊿t/C.再提供一个电容充电的常用公式:Vc=E(1-e(-t/R*C)),RC电路充电公式Vc=E(1-e(-t/R*C))。

关于用于延时的电容用怎么样的电容比较好,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际电容附加有并联绝缘电阻,串联引线电感和引线电阻,还有更复杂的模式--引起吸附效应等等,供参考。E是一个电压源的幅度,通过一个开关的闭合,形成一个阶跃信号并通过电阻R对电容C进行充电,E也可以是一个幅度从0V低电平变化到高电平幅度的连续脉冲信号的高电平幅度。电容两端电压Vc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充电公式Vc=E(1-e(-t/R*C))。式中的t是时间变量,小e是自然指数项。举例来说:当t=0时,e的0次方为1,算出Vc等于0V,符合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规律。对于恒流充放电的常用公式:⊿Vc=I*⊿t/C,其出自公式:Vc=Q/C=I*t/C。举例来说:设C=1000uF,I为1A电流幅度的恒流源(即:其输出幅度不随输出电压变化)给电容充电或放电,根据公式可看出,电容电压随时间线性增加或减少,很多三角波或锯齿波就是这样产生的。根据所设数值与公式可以算出,电容电压的变化速率为1V/mS。这表示可以用5mS的时间获得5V的电容电压变化;换句话说,已知Vc变化了2V,可推算出,经历了2mS的时间历程,当然在这个关系式中的C和I也都可以是变量或参考量。详细情况可参考相关的教材看看,供参考。

首先设电容器极板在t时刻的电荷量为q,极板间的电压为u.,根据回路电压方程可得:

U-u=IR(I表示电流),又因为u=q/C,I=dq/dt(这儿的d表示微分哦),代入后得到:

U-q/C=R*dq/dt,也就是Rdq/(U-q/C)=dt,然后两边求不定积分,并利用初始条件t=0,q=0就得到q=CU【1-e-t/(RC)】这就是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函数,顺便指出,电工学上常把RC称为时间常数。

相应地,利用u=q/C,立即得到极板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函数,u=U【1-e -t/(RC)】。

从得到的公式看,只有当时间t趋向无穷大时,极板上的电荷和电压才达到稳定,充电才算结束。

但在实际问题中,由于1-e-t/(RC)很快趋向1,故经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后,电容器极板间电荷和电压的变化已经微乎其微,即使我们用灵敏度很高的电学仪器也察觉不出来q和u在微小的变化,所以这时可以认为已达到平衡,充电结束。

举个实际例子吧,假定U=10伏,C=1皮法,R=100欧,利用我们推导的公式可以算出,经过t=4.6*10(-10)秒后,极板电压已经达到了9.9伏。真可谓是风驰电掣的一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