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李建成死后,李世民把他的妻子怎样了?

关于玄武门之变,绕不开的一个女子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可谓李世民的最亲密搭档,死后李世民哭着说,痛失良佐。长孙皇后在玄武门之变前后发挥了很大作用。首先给李世民在李渊后宫中安插眼线,长孙皇后和李渊后宫嫔妃直至低级宫女都打得火热,因此李渊一举一动都在李世民掌控之中。李渊借口天象有变要对李世民下杀手时李世民用李建成后宫应对,就是长孙皇后告诉他的。玄武门之变当夜,长孙皇后亲自给参加行动的府兵将士披上盔甲温言嘉慰,将士们激动地热泪盈眶。事后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男性后人也是长孙皇后出的主意,因此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特别敬重,可谓无话不听。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牛逼女人,当然每一个失败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平庸女人,李建成作为失败者,他的太子妃是谁,在玄武门之变时都干了些什么呢?

李建成太子妃名叫郑观音,荥阳人。父亲是北齐杨隋高官,李唐建立后成为开国元勋。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十六岁的郑观音嫁唐国公世子李建成,李建成时年二十六岁。郑观音是个温和素雅的女子,李唐立国后,李渊让李世民出外征战,让李建成处理国家日常事务,李建成身负监国抚军之责,政务繁忙,郑观音一心主内,尽妃子之责。李建成为了拉拢关陇集团上层人物,经常组织一些宴会加深感情,所以比较奢华,但是郑观音却艰苦朴素,居安思危,力行节俭。不爱珠宝脂粉,尤爱读书,端庄懂理。

然而否极泰来祸起萧墙,树欲静而风不止,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建成被杀,一切变了模样,郑观音移宫别居,六个儿子也被杀了,只有五个女儿陪伴左右,时年二十八岁。郑观音对丈夫感情很深,年轻守寡却未再嫁,忠贞不渝,明镜生尘。形神憔悴,万念俱灰,穿缁衣念佛度日,李世民对郑观音也很照顾,郑观音做事也很谨慎,孀居五十年后,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正月薨于长乐门内,卒年七十八岁。从(李建成第五女)归德县主宅第出殡,与夫君归葬一处。

长孙皇后是在大业九年嫁给了李世民的,结婚没几个月李世民老妈窦皇后就死掉了。窦皇后死后第二年郑观音进了门。可见二人是前后脚成为李家媳妇的。郑观音出身名门,父祖几代都是历朝掌握军政大权的大人物,比起长孙皇后来,耳濡目染也会对李建成有所帮助,何况李建成和郑观音感情非常好,她的话李建成肯定会听,那么为何在玄武门之变中郑观音却毫无建树呢。只因李建成在和李世民的斗争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李元吉支持他,李渊器重他,满朝文武倾向他,一帮人合伙欺负李世民,因此郑观音也就相夫教子即可,没啥对李建成特别叮嘱的,没想到李建成棋差一招,被李世民逆袭了。

当然平心而论,比起长孙皇后来,郑观音做得还很不够。李建成兄弟三人都走后宫路线,花钱送礼结交李渊嫔妃给自己说话,但是李世民并没有亲自入宫,为了避免瓜田李下之嫌,他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老婆长孙皇后,因此才有后来李世民关键时刻倒戈一击,污蔑李建成和后宫嫔妃有染。但是郑观音却没有干这活,男子出入后宫本来是大忌,李建成却毫不避嫌亲自前往,结果被李世民钻了空子。如果他把这个重任也交给老婆去干,郑观音不会比长孙皇后干的差,到时候李世民就不会抓住他后宫的疑似把柄,也就没有机会发动玄武门之变了。从这个角度讲,郑观音只是个合格的太子妃,却不是李建成得力的贤内助,她没能帮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胜出。

真正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了作用的是李建成一个姓常的侧妃,是她告诉李建成玄武门内安然无事能进去,结果万劫不复。常妃有个哥哥,名叫常何,时任玄武门禁军统领,但是已经被李世民策反了。

李建成老婆郑观音什么背景,李世民兄弟侄子都杀了,却不敢动她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通过一场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帝位。而作为帝王血路上的藩篱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尽皆被杀,但是这些自然远远不够。为了防止李建成、李元吉的后代复仇,于是这位与众多子侄有着血脉至亲关系的亲叔叔(伯伯),后来的千古一帝、仁爱之君下令斩草除根。覆巢之下无完卵,十多位子侄从年龄稍长的安陆王李承道到襁褓之内的幼儿李成度尽皆被残忍杀害。

但是这场浩劫之中也不是没有幸存者,齐王妃杨氏、太子妃郑观音便是唯二活下来的,更甚者杨氏还成为了李世民的老婆。如此一来杨氏能够苟活于世,尚能理解,但是在诛杀了兄弟子侄后,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为何又能够安然无恙呢?

事实上,李世民之所以不敢处置郑观音,并不是慈悲心肠作祟,而是因为郑观音背后的深厚背景。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门阀世家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最早的门阀力量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一如三家分晋的赵氏、韩氏、魏氏。而这种以门第、出身来世代担任官职的家族、世家无疑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东汉察举制的推行以及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推行,也进一步的提升了门阀世家在国家政治上的影响力,而作为次生产物,也催生了一批新的望族。

在隋唐时期,更是形成了五姓七望的局面,即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而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便是出自其中的荥阳郑氏一门。这五姓七望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李渊之所以能够取代隋朝,这其中便更多的是得益于来自五姓七望的支持。五姓七望之中,更是互为依仗,相互交好;但是这种并列其实也是有着明显的地位差异,陇西李氏也只能在五姓中甘居末席。而且李渊的大唐,要想实现政局稳定则必须依靠五姓七望的力量,才能实现平稳的过度。

而且关于李渊家族是否属于陇西李氏都存在争议。反观荥阳郑氏则属于高门之列,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郑恒公,历史悠久。当李世民发动篡权夺位之后,本家的李氏子嗣都尚且不能完全信服,更不用说势力庞大、占据了整个李唐江山的重中之重互为倚重的五姓七望,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如何实现合纵联合才是首要目标。于是便有了对郑观音的“诸多忌惮”。如果一旦如同诛杀自己兄弟子侄一般,就意味着李世民悍然打破了处于政治平衡的朝堂,结局自然便只能是朝局的动荡不安。

而随着自己帝位的进一步巩固,再去追究郑观音似乎又不值一提。而且要打破五姓七望这种对朝政的左右,显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能依靠推进科举制的发展不断去弱化他们的实力,但是即便如此有唐一朝,仅仅清河崔氏、博陵崔氏便有29位宰相,其他官宦更是不胜枚举。正如人们戏言的“没有千年的王朝,却有千年的家族”,作为与政治相伴的孪生子,大家族、世家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从未退出。

至于这种局面的打破,却落在了五代朱温的头上,在听从谋士李振的建议之后一场对旧有门阀贵族之家的打击“白马驿之祸”发生。几十位勋贵之家出身的大臣,如崔远,裴枢等都被处死,寒族也才逐步的走向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等合撰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编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他们的妻子最终结局如何?差距好比天上地下

文/格瓦拉同志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不仅杀死亲哥李建成(隐太子)、亲弟李元吉(本封齐王,死后被追谥为巢刺王),还在事后把他们各自的5个儿子全部杀死,只饶过两人的妻子和女儿。由于身份的特殊,李建成之妻郑观音、李元吉之妻杨氏都无法改嫁,那么问题来了,她们在丧夫后的表现如何?最终都得到怎样的结局?

郑观音出身于北朝望族荥阳郑氏,其父郑继伯曾在北齐、隋两朝为官,官至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括州刺史,依据史料推测,跟李渊家族的关系很不错。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年仅16岁的郑观音嫁给唐国公世子李建成为妻,彼时后者已经26岁,之前是否曾结过婚,已经史无可考。

隐太子李建成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先前已攻占关中、控制隋恭帝的李渊,在得知隋炀帝已在江都遇弑的消息后,便逼迫隋恭帝“禅位”,随即建立起大唐帝国。王朝肇建后,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被册立为太子,而郑观音则被立为太子妃,距母仪天下的皇后之位仅有一步之遥。

虽然史书中对郑观音的记载极为简略,但从其后来的遭遇可以推测,她跟李建成之间的感情很好,至少从郑观音的方面来看,她对丈夫应当是非常爱恋。李建成共有6子5女,其中有哪些是郑观音所生,史书当中并没有说明,但从《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中可以看出,生性温良贤淑的郑观音对嫡、庶子女都关怀备至,堪称贤妻良母。

李建成被杀后,郑观音每日悼念亡夫、以泪洗面

“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杀,而后者为了消除隐患,还在事后诛杀兄长的5个儿子(长子李承宗此前早夭),只饶过郑观音和李建成的女儿们。李建成被杀后,郑观音并没有改嫁,而是终日里悼念亡夫、抚育幼孤,生活过得是相当凄苦、孤寂。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正月,郑观音因病离世,终年78岁,死后与李建成合葬。就这样,在阴阳相隔半个世纪后,郑观音终于实现与夫君“再相聚”的夙愿。

跟晚景凄凉的郑观音不同,齐王妃杨氏的境遇,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杨氏出身显贵,是隋朝观德王杨雄(隋文帝族子)的侄孙女,唐初宰相杨恭仁、杨师道兄弟的从侄女,跟隋朝皇室的关系很亲近。杨氏的生年不详,何时嫁给李元吉也史无可考,但根据古代男子15岁左右便可以结婚的制度来推测,杨氏应该是在唐朝建立的当年(618年)嫁给李元吉。

李元吉党附于李建成,最终被李世民所杀

李元吉虽然只活了24岁,但一生子女众多,仅见诸于史册的,便包括5子6女,但究竟有哪些是杨氏所生,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说明。不仅如此,根据现有的史料,我们无法断定杨氏与李元吉之间的婚姻是否和睦,但从以后的史实来反推,她对丈夫的爱恋,绝对赶不上郑观音之于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被李世民的部将尉迟敬德射杀,而李世民为了消除隐患,还在事后将弟弟的5个儿子全部杀死,只饶过杨氏和李元吉的女儿们。李元吉遇难后,杨氏在内宫深居简出,每日里抚养李元吉的女儿们,并没有改嫁的打算。然而没过多久,杨氏却被已登基为帝的李世民“接收”,并成了后者极为宠幸的女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唐太宗顶着天下的骂名,把弟妹纳入宫中?

杨氏改嫁李世民,一度将要被立为皇后

虽然正史本着“为尊者讳”的态度,并没有说明其原因,但根据合理的推测,笔者认为原因极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杨氏美艳绝伦(据《控鹤监秘记》记载,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玉貌雪肤,眉目如画,其风采绝类巢刺王妃”,由此可以反推杨氏的美貌),让唐太宗早就垂涎三尺;二,杨氏出身显贵、背景过于强大,唐太宗将其纳为妃嫔,可以起到笼络前朝宗室、巩固皇位的作用。

不管具体原因为何,总之杨氏改嫁唐太宗后备受宠幸,不仅为他诞下幼子李明(曹恭王),甚至在长孙皇后薨逝后,一度将要被册立为后,但因宰相魏征的强烈谏阻才没有付诸实施(“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乃止。”见《新唐书·卷八十》)。

杨氏病死后,唐太宗下令举哀并厚葬

虽然杨氏最终没有成为皇后,但并没有影响她在此后继续获得恩宠。据《归仁县主墓志铭》记载(归仁县主是李元吉之女),杨氏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去世,享寿不详。杨氏死后,唐太宗哀伤不已,下诏举哀并为其举行厚葬。至此,在李元吉遇难21年后,身份尴尬的杨氏完成人生的谢幕,只是史料没有记载,她究竟是跟谁葬在一起。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 《归仁县主墓志铭》、《控鹤监秘记》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