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颛顼是轩辕黄帝的孙子,同时也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同黄帝一样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人文始祖之一,与黄帝、帝喾、唐尧、虞舜四人一起并称为武帝。
据《水经注》记载,黄帝的次子昌意是一个才德不佳的人,没有能力去继承帝位,因此被黄帝给下放到四川地区的若水一带,当一个地方诸侯,并迎娶了当地一个部落女首领,蜀山氏之女昌仆。两人结婚之后,昌仆便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
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昌意之所以前往若水地区,不是因为他才能低下才被黄帝贬谪过去的。而是因为当年轩辕黄帝在逐鹿天下的时候,若水人民涌现出了不少英雄儿女,主动前往中原协助黄帝打天下,在同蚩尤的世纪大战涿鹿之战中,若水人民更是表现英勇,立下了不少战功。
所以当黄帝夺取天下之后,为了让中原人民和若水人民之间的这份友谊更加深厚,便把自己的二儿子昌意派过去若水地区定居,并在黄帝的撮合下,促成了昌意和若水女性领袖昌仆之间的婚姻。
不管怎么说,反正颛顼就是昌仆在若水出生的,根据《山海经》的说法,颛顼并只是昌意的次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叫做韩流。
长大后的颛顼因为辅佐少昊有功,而被封在了高阳。这个少昊就是黄帝的长子玄嚣,也就是他自己的伯父。
后来,当少昊去世之后,颛顼和共工氏为了夺取天下而大打出手。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在颛顼当上皇帝之后,其心里并不服气,于是乎便约集所有同他一样心怀不满的天神们,一起反抗颛顼的统治。
这群反叛的天神们共同推举共工氏为首领,组建成一支军队。颛顼帝闻讯后赶紧点起烽火,着急四方军队赶紧过来勤王。经过一方大战后,共工氏大败。
共工氏一路被追杀到不周山,不甘失败的他在绝望之中,将不周山拦腰撞断,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
但不管怎么说,共工氏最终还是含恨而死,颛顼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继续统治着天下万民。
颛顼将都城搬移到帝丘,任命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句龙为土正,严格遵循轩辕黄帝的政策行事,使得万民得以继续安居乐业,还制造了历法,其统治疆域西至甘肃一带,东至东海;北至河北、辽宁,南至广东、广西等,比起黄帝时期的疆域明显也更加广大。
作者:蒋成峰(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传统上一般将比喻看成一种修辞手法,近年来,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比喻(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技巧,而且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然而这种说法存在一个问题:如果说比喻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连语言本身都是比喻性的,那么作为表达手段的比喻修辞,其特殊性又体现在哪里呢?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传统意义上的“比喻”修辞就等于从理论上被取消了。
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中国人早就有了自己的思考,这集中体现在古人的两段文字中。一段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
“譬”就是比喻。在梁王看来,比喻只是言语中一种可有可无的修饰,因此说话时可以“直言”而不用比喻。但惠子却坦然地承认,要是不用比喻,自己就没办法说话,因为要说明一个新的事物(如“弹”),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其与已知的事物(如“弓”)进行比较,通过“比”实现“喻”。惠子这里所说的“譬”就是比喻思维,它不是言语表达的技巧,而是认识事物的方式。其本质在于通过比较,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新事物的理解。汉语中一多半的新词语都是通过比喻的方式创造的,如“电脑”“网络”“云计算”“宇宙飞船”等等;甚至很多基本词语,最初也是比喻,如“山腰”“菜心”“酝酿”“基础”等等。实际上,除了采用这种“比喻”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找不到别的办法来理解、命名这些新事物,难怪就连惠子这样能言善辩的人也承认自己离不开比喻。
比喻思维既然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就有其普遍性的一面:所有语言中,表达抽象的意义(如时间、感情)都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如空间、身体);不同语言甚至能看到很多相同的比喻,如:“时间像金钱”,“女人像花”,“狡猾的人像狐狸”,等等。与此同时,不同民族的比喻思维又往往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例如:中国人用狗来比喻坏人,用龙来比喻强人、帝王;而英语中则用dog比喻普通人,用dragon比喻恶人,等等。
中国古人特别擅长比喻思维,他们借此建立了一整套关于世界的概念系统:一切事物都可分为“阴、阳”;所有事物的属性都不外乎“金、木、水、火、土”五种(即“五行”);而自然与社会的运转都可以用“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种自然现象(即“八卦”)的互动来解释,等等。孔子认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施行仁德的根本途径是以己度人,这可以说是比喻思维在伦理学上的体现。许慎《说文解字叙》引《周易系辞》说:“古者庖牺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是讲文字符号的起源,其实也是词语的起源,即:人类从自身以及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利用比喻思维来理解和认识周围纷繁复杂的世界。
古人关于比喻的另一段文字出自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
仆尝问:“荔枝何所似?”或曰:“似龙眼。”坐客皆笑其陋。荔枝实无所似也。仆曰:“荔枝似江瑶柱。”应者皆怃然。仆亦不辨。昨日见毕仲游。仆问:“杜甫似何人?”仲游云:“似司马迁。”仆喜而不答,盖与曩言会也。
这段文字中,荔枝和杜甫都不是新事物,不需要借助与之相似的已知事物来理解,说话者将之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的目的并不是一般性地介绍它们,而是为了某种趣味性、哲理性的讨论。从外在的特点来看,说“荔枝似龙眼”当然没有错,但对很多人来讲,这种正确的表述显得浅陋直白、了无趣味。苏轼拿江瑶柱(即干贝)来和荔枝相比较,单从外形看,二者显然没有共性,但仔细一想,便可找到二者的相似性,如它们都味道鲜美、令人难忘,都是同类食物中的珍品,等等。如此一来,就在两个外形不相似的事物之间发现了有趣的相似性。同样的,杜甫和司马迁一位是唐代诗人,一位是汉代史家,本来缺乏可比性;然而,如果考虑到两人都是各自领域的“圣”级人物,都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历史,都将人生的痛苦化作了著述的动力,那么这种比较就无疑是十分深刻的。这种解读的过程就是发现相似性的比喻思维。现实中,并非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比喻思维能力,所以有时就会出现应者“怃然”(茫然)的状况。但唯其如此,才更会使那些能理解它的人觉得韵味悠长、妙趣横生。
这段文字实际上揭示了“比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的实质:它不是发现相似性的比喻思维本身,而是为了造成某种特殊表达效果而有意为之的言语偏离。苏轼的两个例子,将一般不能比较的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将外表不相似的说成“像”,这种比较关系的偏离就构成了所谓“明喻”。
而通常说的“暗喻”则可以看成对逻辑关系的偏离,如《论语》中这两个句子: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从一般的逻辑来说,这里的判断和叙述都是不能成立的。但在一定的环境中,接受者可以利用比喻思维发现相关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解读句子表达的偏离,感受到表达的形象性,引发深刻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之德是风”只有在“小人之德是草”的背景下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反之亦然;同样,只有在“天下无道”的背景下,孔子成为“木铎”才有意义。如果不考虑语境,这些句子的偏离其实都是很难理解的。这显示出比喻修辞对于语境的依赖性,而语境依赖正是修辞现象区别于一般语言现象的重要特征。
比喻修辞有时会表现为短语形式,如:“钢铁长城”“榆木脑袋”“心灵鸡汤”等,本来都是言语的偏离,因为按照字面意义,这些组合一般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只能通过比喻思维来解读它们,理解它们的特殊含义。这类比喻短语往往很容易发生熟语化,作为一个整体在语言中固定下来,也就不能再被视为修辞现象了。
所有的比喻修辞都是偏离,但偏离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外在形象的相似性伸缩性较大,而逻辑关系的伸缩性就很小。例如“小孩像猴子”不一定是偏离,而“小孩是猴子”则一定是偏离。有论者认为暗喻比明喻更耐人寻味,应该就是由于暗喻的偏离程度更高一点。当然偏离与否主要还是体现为本体和喻体的选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比喻分成“比义”和“比类”两种,前者如“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理,偏离程度较高;后者如“麻衣如雪”“两骖如舞”等,本体和喻体是同类的事物,偏离程度较低。从效果来说,前者更多地体现了表达的含蓄性,而后者则更侧重于突显描述对象(本体)在某一方面的形象特点,往往和普通的比较句区别不大。
总之,作为术语的“比喻”一词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比喻思维,另一个是比喻修辞,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比喻修辞固然是以比喻思维为基础的,但它本质上是一种以特定语境为背景的言语偏离现象,不应该仅以“相似性”作为定义的条件。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02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说文:示部》:“社,土地也。从示、土。”
译文:社,土地,从示,从土。
《说文》“示”部,象形兼会意字。今为“礻”部。
社,甲骨文字形看,就像地面上的一堆土,原始祭灶的形状。金文加义符“示”和“土”,左面的“示”,表示神主;右下一横,代表大地;右上“木”,代表在土上生长的万物,从土、示会意。隶变后楷书写作“社”。
“社”的原始形态是一堆封土,其本义就是土地之神—社神,即土地公公,地祇的小弟。社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也叫做土地诞,分为春社和秋社。。二月二是土地公的圣诞,是土地公公的生日,每年的二月二也叫做龙抬头,有绑五彩绳的习俗,南方多有祭社的习俗。
西汉开国功臣陈平,少时在一年的社祭时,被推举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却感慨地说:“倘若我陈平能有机会主宰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后来投奔刘邦六处奇计,终成一国之宰。
第一计:离间项羽与范增、钟离昧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刘邦十分忧虑。这时,陈平献计,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让这些人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亚父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但却不能裂土称王。他们已经和汉王约定好了。共同消灭项羽,分占项羽的国土。”这些话传到霸王的耳朵里,使他起了疑心,果然对钟离昧产生了怀疑,以后有重大的事情也就不再跟钟离昧商量了。他甚至怀疑范增私通汉王,对他很不客气。为了彻底孤立项羽,陈平还要把范增除掉。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房间。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低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便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随后把使者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则满脸不高兴,拂袖而去。使者没想到会受此羞辱,大为气愤。回到楚营后,把情形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项羽,霸王更加确信范增私通汉王了。这时,范增向项羽建议应该加紧攻城,但是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过了几天,范增也知道了外面说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并且感到项羽已不再信任自己了,于是他就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已基本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干。我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项羽十分薄情,竟然毫无挽留之意,同意了他的请求,到彭城的时候,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呜呼哀哉了。
第二计:解围荥阳
公元前203年5月,项羽猛攻荥阳,形势十分危急,陈平就给刘邦献计:“请大王速写一封诈降信给霸王,约他在东门相见。霸王一定会把他的大军布置在东门外,我们再想办法把他在西、北、南各门的卫士引到东门口来,大王就可以从西门冲出去了。”汉王同意了。不一会儿,陈平领着一个貌似汉王的将军纪信来见汉王.说把他化装成汉王的样子出去诈降,吸引敌人把兵力集中围住东门,然后汉王就可以从西门突围了。次日,天还没亮,汉军便开了东门,陈平差遣二千名妇女,一批一批地从东门出去。南、西、北门的楚兵一听东门外全是美女,便争先恐后地涌向东门。忽然,有人大喊“汉王来了!”大家抬头一看,果然是“汉王”坐在车里,一直走到楚营近前,霸王才发现坐车出来的不是汉王。真正的汉王则乘着东门一片混乱,已冲出西门,带着陈平、张良、樊哙等人杀开一条血路,已向关中方向逃去了。
第三计:封齐王
公元前203年11月,汉军大将韩信在齐地节节胜利,军威大振。而刘邦受伤正屯兵在广武,与楚军相峙,双方处于胶着状态。韩信乘刘邦失利之机,派遣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刘邦听后勃然大怒,竟当着韩信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我被困在这里这么久了,天天盼着他到这儿来助我,如今不但不来相助,反而要自立为王!”刚骂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在桌案下的脚被人踢了一下,一愣,连忙住口。原来,陈平、张良二人正坐在汉王身边。二人深知韩信文武全才,又手握重兵,并且远在三齐,刘邦根本没有能力阻止他称王。这件事倘若处置不当,一旦激成兵变,韩信在齐自立为王,与楚、汉成三足鼎立之势,汉军便又树一敌,天下大事谁胜谁败就更难以预料了。所以,陈平才在桌案下用脚尖踢了刘邦一下;刘邦也很精明,连忙改口说:“大丈夫既平定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什么假王!”于是,顺水推舟地封韩信为齐王,稳住这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后借韩信之力杀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第四计:智擒韩信
刘邦登皇帝位,封韩信为楚王。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诸将都说出兵攻打。高祖自知这些并不是好主意,就没有吭声。刘邦再三追问陈平出计。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样做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刘邦一听,十分着急,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在全国各地巡行,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泽。陛下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当然会来谒见。当他谒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刘邦便让埋伏下来的武士将韩信捆得结结实实,投入囚车中。后来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城,韩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
第五计:解围白登
公元前200年冬,警报雪片似地飞入关中,刘邦统率32万骑兵、步兵亲征。刘邦向北行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时,被匈奴冒顿单于率四十万精锐骑兵包围于白登山(今大同市东面),并且派大兵,分扎在各个重要路口,截住汉兵的后援。高祖登上山头向四面眺望,只见四面八方都有匈奴的骑兵屯驻把守。当时正值天气严寒,连日雨雪不断。高祖刘邦和将士们都冻得手脚发僵。在被围了3天后,粮食也快吃完了,汉军饥寒交迫,危在旦夕。被围到第7天,陈平忽然又生妙计。他看到冒顿单于对新得的阏氏(单于的王后)十分宠爱,朝夕不离。这次在山下扎营,经常和阏氏一起骑马出出进进,浅笑低语,情深意笃。于是想到冒顿虽能出奇制胜,可也不免被妇人美女所惑,于是就想从阏氏身上打主意。他派遣使臣,乘雾下山。这位阏氏听说有汉军的使者,就悄悄地走到帐篷外面,屏退了左右,召见汉使。汉使向阏氏献上了许多的金银珠宝,并且说是汉皇帝送给阏氏的,另取出一幅图画,说是汉帝请阏氏转给冒顿单于的。阏氏一见到黄金和珠宝,就目眩心迷,爱不释手,便收下了。再打开图画,只见画上绘着一个绝色的美女,不禁起了妒意,便问:“这幅美人图是干什么用的?”汉使装出一副虔诚的样子,回答说:“汉帝被单于包围,非常愿意罢兵言和。所以把金银珠宝送给您,再请您代他向单于求情,可又怕单于不答应,就准备把国中的第一美人献给单于。因为美人现在不在军中,所以先把她的画像呈上。”
阏氏微怒地说。“这个用不着,赶快拿回去吧!”汉使说:“汉帝也觉得把美人献给单于,怕会夺了单于对您的宠爱。可是事出无奈;只好如此。如果您能解得了我们的围,那我们当然不会把美人献给单于了,情愿给您多送点儿金银珠宝。”阏氏说:“请你回去告诉汉帝,尽管放心好了。”说完,将图画交还给使者后,使者就回去了。阏氏细想,如果汉帝不能突围,就会把美女献给单于,那时我就要受冷落了。于是,她回到后营,就对单于说:“军中得到消息说,汉朝有几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只怕明天就会赶到了。”单于问:“有这样的事?”阏氏回答说:“汉、匈两主不应该互相逼迫得太厉害,现在汉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汉人怎么肯就此罢休?自然会拼命相救的。就算你打败了汉人,夺取了他们的城地,也可能会因水土不服,无法长住。万一灭不了汉帝,等救兵一到,内外夹攻,那样我们就不能共享安乐了。” 说到这里,阏氏泪如雨下,呜咽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单于一时也不知怎么办才好了,于是问:“那怎么办呢?”阏氏说:“汉帝被围了7天,军中没有什么慌乱,想必是有神灵在相助,虽有危险但最终会平安无事的。你又何必违背天命,非得将他赶尽杀绝呢?不如放他一条生路,以免以后有什么灾难降临到咱们头上。”单于将信将疑,可是又怕惹阏氏不高兴,便在第二天,传令把围兵撤走了。解了白登之围。
此计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说,此计秘而不宣,世人无法知晓。《匈奴列传》中也不是上述说法,其出处不清楚。
第六计:智释樊哙
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病倒了。刚回到长安,又听说燕王卢涫叛变,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樊哙走后,有人对高祖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高祖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不满,听说吕后又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立时觉得情况严重了,他决意临阵换将,与陈平计议此事,最后,采用陈平的计谋,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高祖要陈平尽快地把樊哙的头取来,让他检验。陈平、周勃当即动身,在途中边走边细心合计。陈平说:“樊哙是皇帝的老部下,劳苦功高。况且他又是吕后的妹夫,可以说是皇亲国戚,位高爵显。眼下,皇帝正在气头上,万一他后悔了,我们怎么办?再说皇帝病得这么厉害,再加上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她们姐妹二人必然会在皇帝身旁搬弄是非,到那时难免会归罪于咱们两人。”周勃一时没有了主张,便问:“难道把樊哙放了?”陈平说:“放是不能放的,咱们不如把他绑上囚车,送到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周勃也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到了樊哙的军营前,陈平命人筑起一座高台,作为传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持节去叫樊哙。樊哙得知只有文官陈平一个人前来,只一个人骑马赶来接诏。不料,台后忽然转出武将周勃,当即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周勃又立即赶到中军大帐,代替樊哙,由陈平押解囚车返回长安。当走到半路,陈平忽然听说刘邦病故。于是,他又生一计,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看着陈平泪流满面的样子,就宽慰陈平。陈平又趁机请求留在长安,吕后也答应了,还拜他为郎中令,辅助新皇。
后为西汉丞相,《史记》称为陈丞相。
然而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后世果然除国,未能续封。
什么是左青龙右白虎?是不是迷信内容?为什么说左青龙右白虎是古代的人文地理天象知识呢?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流传几千年了,但很多年轻人不知道青龙与白虎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青龙是在左白虎在右?
其实,左青龙右白虎与上朱雀下玄武才是一个整体说法,而最标准的说法应该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才对。青龙、白虎、朱雀以及玄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四种神兽图腾,朱雀是一种类似于凤凰的鸟,其中玄武更是一种夸张的虚拟动物:龟蛇的组合体。这四种动物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即使白色老虎有出现在真实的动物世界里,但这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虎。
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左青龙右白虎,我们需要知道另外一个知识点:28星宿(拼音:xiù)。28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五星就是水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古人在靠近黄道面的一带仰望星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28星宿分列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有七宿,各方的七宿组合为一象,即四象28宿。其中东方七宿分别是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又统称为东方青龙象;北方七宿分别是斗木獬(xiè)、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yǔ),统称为北方玄武象;西方七宿分别是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zī)火猴、参水猿,统称为西方白虎象;南方七宿分别是井木犴(hān)、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有心的读者可以发现,12星宿就藏在28星宿当中,每方的金宿、日宿、火宿,与12地支生肖相同,即东方亢金龙、房日兔、尾火虎分别对应生肖辰龙、卯兔、寅虎;北方牛金牛、虚日鼠、室火猪、分别对应丑牛、子鼠、亥猪;西方娄狗 、昴日鸡、觜火猴分别对应戌猴、酉鸡、申猴。
为什么叫青龙、白虎、朱雀与玄武呢,这是因为各方的星宿在天空中组合在一起时,古人把它们想象成四种动物的形象,方便识别记忆。那又为什么龙叫青龙,虎叫白虎呢?这就又要涉及到另外一个知识点:五行方位与颜色,即土为黄为中央、木为青为东方、金为白为西方、火为红为南方、金为白为西方,朱就是红色,玄是黑色。所以东方星宿象为青龙,西方星宿象为白虎,南方星宿象为朱雀,北方星宿象为玄武。别外,五行理论中,东方青龙有木主升发意、西方白虎有金主肃杀、南方朱雀有火主炎上意、北方玄武有水主润下意。在五行方位的知识体系基础上,青龙就代表了东方,白虎就代表了西方,朱雀代表了南方,玄武代表了北方。
最后,回归到本文中心点,为什么说左青龙右白虎呢?左青龙右白虎其实是建立在参照物的基础上,如果换参照物,其实也可以上青龙下白虎或是右青龙左白虎等,这里的参照物是指座向。在我国,由于经纬度原因受日照影响,大多数的房屋都是座北朝南即坎宅,也可以说成是壬山丙向房屋(这个知识点可以翻看前两天上传的文章:24山向。)。以座北朝南的房屋座向来看,即面向大门方向,左边就是东方,右边就是西方,背后为北,前方为南。左青龙右白虎,其实指的是东青龙右白虎,是以座北朝南为基础的。如果换个座向,如座南朝北离宅,面向大门时,左边是西方,白虎就到了左边,右边是东方,青龙就是在右边了。又如座东朝西的震宅,面向大门的方向为西,白虎在前,座向背后为东,青龙在后,左边是南朱雀,右边是北玄武。即离宅为左白虎右青龙,震宅就变为了后青龙前白虎。所以,青龙白虎方位是固定的,而左右却是根据参照物来确定的。
另外,由于古代的尊左卑右观念,龙为君帅虎为臣将,左边地位高于右边,所以,青龙居于左白虎居于右,与常见的座北朝南房屋不谋而合,左青龙右白虎就由此流传开来。码字不易,欢迎更多的爱好者共同交流探讨,评论区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