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取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包含两个信息,一是过年以爆竹开启,还有家家户户换成新的对联,我们现代常说的春联其实就是起源于桃符。
全诗的意思是一声声烟花爆竹送走我们旧的一年,在春天的气息里,我们欢呼,喝着醇美的屠苏酒,新年伊始,春回大地,阳光普照,千家万户都换上了新的桃符,这就是过新年的气氛。如果用镜头来描述,我相信王安石绝对是一个好的导演,以细节描述民俗,迎接新年,点上爆竹,喝屠苏酒,换新桃符,而这些也一直延续至今。
回到题目来,此处的屠苏,我个人认为指的是屠苏酒,为什么有此观点呢?
屠苏酒,是古代过春节时人们时常饮用的酒品,又名岁酒。屠苏其实就是古代房屋的类型,在这里酿的酒就叫屠苏酒。相传为华佗研制出来的。
其实,史书诗词中关于屠苏酒的记载有很多,比如苏辙的《除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过年饮用屠苏,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代,现代的人们虽然不饮屠苏酒,但是过年饮酒的习俗从来未变化过。而屠苏酒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它的喝酒仪式不同,我们都知道一般喝酒是先敬长辈,屠苏酒是长辈先让晚辈喝,希望小辈快长大,小辈希望长辈留住岁月。
当然,关于屠苏的释义,还有一种解释,指代房屋。因为一个“入”,春风吹进房屋,显得更为合理。而我解释为喝屠苏酒,提出的“入”字可以解释为“入口”,喝下去的意思,也是未尝不可,当然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我也查询了一些资料,“屠苏”解释为草舍、房屋,例证也颇多。汉代的《通俗文》曰:“屋平曰屠苏”,北宋的《广韵》:“屠苏,草庵也。”再结合王安石写这首诗的背景,此时正值王安石当权,主持变法,在这一年新年,刚好看到民间每家每户都在忙着过春节,于是联想到变法的新气象,有感而发。那么,把屠苏寓意为春风吹进房屋,吹进人们的家园,犹如改革的春风进了每家每户,也是很合理的解释。、
由此看来,不论是屠苏解释为屠苏酒,还是屠苏屋(房屋、草舍、家园)都是合理的,因而,提出一个观点,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欢迎关注每天读宋词。
“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是王安石初拜相并开始改革时的作品,描写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春风送暖入屠苏”一般解释是“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这个解释已经约定俗成,也从来没有人提出异议。就好像“杜康”指美酒一样,“屠苏”代指屠苏酒,我们甚至都不需要解释。
屠苏确实通指药酒,但是在《元日》也是这个意思吗?
其实还是有些问题的。
“春风送暖”好说,可是如果“屠苏”是指屠苏酒的话,“入”字如何解释?因为春风让屠苏酒也暖了?说不大通吧。就着和煦的春风“喝”屠苏酒?谁喝?如果是省略主语的话,春风这个主语岂不是和省略主语冲突了?诗家语的特色也不能让句子产生双主语,这是语病。
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不必想得过于复杂。最直接的路也许就是正确的路。那么是不是“屠苏”这个词有别的意思,并不是指屠苏酒?
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据说古时住在此草庵的一个名医,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
人们得了这个药方,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
可见,“屠苏”由屠苏草衍生出了茅屋的意思。而屠苏酒则得名于茅屋的古称,后来建筑物发展了,不再住茅屋,但是还是在梁上画屠苏,以表示尊古。杜甫《槐叶冷淘》诗云:“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仇兆鳌解释说:“锦屠苏,天子之屋。”
可见屠苏成为了房子的一种雅称。
这样就说得通顺了。“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送暖入了储存屠苏酒的房子,又或指春风送暖入屋,大家一起同饮屠苏酒。
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咱们搞明白了过程。
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