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马基雅维利主义,自私的混蛋和变态的说服力 | 变态者的谈判优势

马基雅维利主义,自私的混蛋和变态的说服力 | 变态者的谈判优势 第九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641篇推文。

全文共3311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 引言

牛津大学有一个小教堂,它的后墙上长期挂着一块“祈愿板”。

所谓“祈愿板”,就是为了方便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写下来,让上帝看见。

有一个学生,每次买彩票之后,都会来到“祈愿板”前写下,

上帝啊,请让我的彩票中大奖吧,我是个绝对虔诚的人。

当然,每次上帝都未能眷顾他。

于是,有一天,这个学生改了自己的措辞,又写了下面的话,

上帝啊,只要你能让我中一次大奖,我这辈子都不会再到这里来烦你!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这一次“上帝”回复了他。

在这名学生的愿望后面,“上帝”写道,

孩子,我特别欣赏你的坚持和虔诚,尤其在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每次看到你的祈祷都会让我开心和感动。但我希望以后每天依然能看到你......所以,这次我不打算让你中奖,祝你下次好运!

好吧,这是一个笑话。

在您莞尔一笑之后,请留意这个故事背后的东西。

它的包袱在于,假扮上帝回复的人,找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

一个“简利奇信情”的角度;

简,简洁明了;

利,利益清晰;

奇,出人意料;

信,不失优雅;

情,设身处地;

这样的“瞬间说服力”,尽管有一层荒谬不羁的外壳,却包裹了隐约的合情合理;

甚至有点......

变态。

2 马基雅维利主义

我们依然在“变态者的谈判优势”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这个系列的焦点,是“精神变态”。

为什么“谈判秒杀力”的最后篇幅,要关注这样的人群?

因为“瞬间说服”的秘密,简、利、奇、信、情,都集中体现在这一类人群的特征中。

似乎秒杀力的五字真言,都或多或少带着些许的“变态”。

在之前的几篇推文中,我们详细剖析了“变态者”的性格特质;

比如,情绪免疫;

比如,无情无畏;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质,属于“精神变态”的优势,它就是,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sm)

所谓“马基雅维利主义”,是由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提出;

简而言之,它指的是,

重视目的和实效,不介意手段和操纵,善于说服。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常听人这样来评价,

这是一个自私的变态!

很形象的比喻,尽管它和我们想要表述的含义不尽相同。

因为,尤其是“自私”这个词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感性了。

为了能把这个特质说明白,还是让我们先来做个测试。

3 变态的答案

让我们假设一个场景:

一个寒冷的晚上,暴风骤雨;

你开着双门跑车,只有驾驶位和副驾驶位两个座位的那种,路过一个公交车站;

你注意到站点上,有三个人都急需搭车,他们分别是,

一个受伤的老太太,应该尽快去医院;

一个你的老友,曾经救过你命的那种;

一个绝对有魅力的异性,是你一眼就想和TA过下半生的人;

对于你来说,你当然可以,

一,让老太太上车,送她去医院,救她一命;

二,让老友上车,还TA一个人情;

三,让那名心仪的异性上车,因为错过TA,谁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碰上;

你会怎么选?

想一想,再往下看。

想一想,再往下看。

想一想,再往下看。

想一想,再往下看。

想一想,再往下看。

在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先解释一下;

对于这个测试,你所做出的任何选择,都没有所谓的“正确”或“错误”;

它只会体现出不同的人在面对类似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不同性格特质。

比如,曾经这道题被某家大型银行的投资部,拿来测试新员工的资质;

如果新员工选择了送老太太去医院,而把老友和异性留下,那么这样的新员工会被认为容易受到干扰,错过重要的机会和任务。

好吧,今天这篇推文当然不是在考核你的投资能力;

别忘了我们的重点,“变态”。

一个具备“变态”思维习惯的人,会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

我会给你两个不同的版本,版本一的变态程度适中,版本二会更“变态”一些。

版本一:

把车钥匙扔给老友,让TA送老太太去医院,然后你陪异性等公交车,并试图在路上拿到电话号码。

一举三得?好事都让你占了?

嗯,自私的混蛋。

版本二:

用车从老太太身上碾过去,一次性解决她的痛苦,然后下车要到异性的电话,最后载着老友驾车离去。

哇,抛开这个思想实验的真实性,和你所要付出的代价不谈,这是个极度变态的方案;

你肯定也会说它,极度自私!

没错,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效率最高的方案,尽管变态至极。

别误会,我可没鼓励你做出任何犯法的事情,只是希望你能对“马基雅维利主义”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版本二的方案,深谙“马基雅维利主义”之道。

但如果你因此,就认为“变态”们的特质,就是简单的自私,那你又把问题想简单了。

“精神变态”们,真的要比我们普通人自私吗?

4 自私还是利他?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还得看一个心理学实验。

悉尼麦考瑞大学的心理学家,梅姆-马哈穆德教授,做了一个关于“精神变态”是否自私的实验。

他的实验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工作人员伪装成路人,直接向实验对象问路;

第二个阶段,工作人员会比之前含蓄一些,不是直接寻求帮助,而是一名女士“不小心”把文件扔了一地......

第三个阶段,工作人员会伪装得更为隐蔽,是一名“胳膊吊着绷带”的女士,艰难地拿着杯子,一边还在那里登记路人的名字......

可以看出,三个阶段的差异在于,每一个阶段都要更为含蓄的表达,“请帮助我”的信息。

那么,普通人和“精神变态”,谁会更无私地提供帮助呢?

实验结果很出人意料,

第一个阶段里,普通人提供帮助的次数要多;(嗯,符合预期)

第二个阶段里,普通人和“精神变态”们提供的帮助次数一样多;

第三个阶段里,普通人提供帮助的次数大大减少,但“精神变态”们却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次数。

比如,“精神变态”们会更主动地去帮女士拿杯子,更主动地登记自己的名字,帮她完成任务。

这似乎在预示着,

越是艰难的帮助,更能给“变态”们提供更多的愉悦?

你应该听过有一种世界观认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利他主义;

所谓“无私”,只是某种意义上的自私。

一名智者这样来描述这个道理,

你的每一次善意中,都夹杂着私欲。

不妨回忆一下,上一次你看到行乞的可怜人,忍不住上前施舍后,你如释重负的感觉,是不是一种私欲的愉悦?

5 自私的混蛋

牛津大学的凯文教授,想要在“变态者”的谈判优势中,进一步完成“自私”和“无私”的思辨。

有一次,凯文在纽约乘坐地铁前往曼哈顿;

地铁车厢里很拥挤,站满了人,好在凯文自己有座位。

他的目的地是某一个商场,但凯文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知道该在哪一站下车;

于是,凯文向站在自己座位前的人求助,这个人想了一下,回答道,

下一站就是。

凯文连声感谢,站了起来向车门移动;

那个人也顺势坐在了凯文的座位上,然后,他再次张口说,

实际上......你的目的地是第三十四街,你还要等五站,不好意思,我实在站不动了,哈...

凯文教授瞬间懵了,他没意识到自己会遭遇这份如此直白的欺骗。

这种感受肯定不好过,凯文当然在心里骂了一千遍,“你个自私的变态!”

可是,冷静后反思,这件事很有意思。

这名乘客的做法过分吗?

无疑,他的做法非常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为了结果不介意手段。

但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的过程稍稍做一个修改,假设这名乘客依旧欺骗了凯文,但他的目的是为了给另一个老人找到一个座位呢?

你的感受是不是就好多了?

他的做法是不是就显得“无私”多了?

尽管这么做之后,他依然带着那种私欲的愉悦......

当然,我更希望你注意到,这名自私的变态,在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简、利、奇、信、情”。

6 挽救尴尬

好吧,“变态”的思维,真的很变态。

当然,我们希望透过变态,看到它背后的东西。

不管你是不是赞成“马基雅维利主义”,不管你是不是极度讨厌成为一个“马基雅维利者”,我希望你至少明白,某些你看到的极具说服力的表面下,隐藏的就是这些“变态”的特质。

我们可以不做一个“变态”者,但我们能够掌握变态的思维优势。

不信?

再看一个例子,

有一次,美国网球选手,维塔斯-格鲁莱缇丝(Vitas Gerulaitis),击败了吉米-康纳思(Jimmy Connors);

这场胜局是一个大冷门,因为吉米已经在之前的十六次比赛里,连续战胜维塔斯;

而这第十七次对战开始前,所有人都认为吉米的实力大大领先维塔斯,吉米必胜;

然而,吉米却输了;

大众一片哗然,在记者招待会上,所有人都想看吉米的笑话;

吉米该怎么应对?

事实证明,吉米只用了一句话,就拯救了自己的尴尬,

这说明没有人能连续十七次战胜维塔斯-格鲁莱缇丝!

这句自嘲,让维塔斯也不禁会心一笑。

紧张气氛,消于无形。

一个“自私”的回复,一个“变态”的角度,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思维很有优势。

7 小结

“精神变态”的特质,同时具有“谈判秒杀力”的优势?

希望我的答案,能让你满意。

-

这里是“谈判思维”!

“变态者的谈判优势 第九篇” 待续

--- 桔梗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