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个你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见到的人,无论他是你的朋友,还是你工作上的客户,我们该如何交谈?
事实上,我们都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最近的工作内容有什么变化吗?
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为了展示我们对他的关心,同时也有可能让我们获取到有用的信息。
因为对于有的工作人员,通常情况下每两三个月就会安排职工进行轮岗。
那么你原本的客户很有可能就已经会被调动到其他部门工作,即便是在相同部门,那么他的工作内容也有可能会变化。
对于你的客户而言,如果你询问对方最近工作内容是否有变化,那么就很有可能获取到非常珍贵的信息。
比如你说好久不见,最近您的工作内容有变化吗?
客户说是的,最近我要兼职负责另外一个地区的业务了。
你说这样那么有机会我再联络您。
要知道在工作的时候,也许我们经常联络的客户对象工作内容已经更改。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讨论以前的工作业务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已经不在对方的负责范围内,那么我们发送的这些信件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也许有人会觉得对方应该主动告诉我们才对,可是作为客户而言,他有什么必要一定要告诉你他的工作内容出现了变化呢?
确认对方工作内容是否变化,其实是我们的工作,因为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做出失礼或者是无意义的行为。
因为如果对方已经不再负责原有的义务,而你继续向他发送邮件的话,往往就会带给对方困扰,浪费彼此的时间。
当然,即便对方工作内容已经发生变化,我们直接断然拒绝和断然停止来往也是不对的。
我们需要不断地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系,在去拜访新的客户时,往往也该去拜访一下以往的客户,这是一项重要的商务社交礼仪。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对方会在什么时候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帮助。
对于我们已经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建立的商务关系,贸然断掉,都是一种相当浪费的行为。
而且如果后续他负责的工作任务又与我们有关,直到这时我们才贸贸然再次与对方建立联系的话,难免会给对方留下急功近利的印象。
所以如果一段时间没见,那么很自然的关心一下对方工作内容的变化,既是一种关心,也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新的信息。
谦敬词语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意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寒舍,称自己的家)等等。
常见的敬词还有“贵”(贵庚,称别人年龄)、“大”(大作,称对方的作品)、“高”(高见,称对方的见解)、“拜”(拜托,托人办事)等等。
礼貌用语敬辞歌
见面问候说——你好 晚上道别说——晚安
初次相见说——幸会 仰慕已久说——久仰
好久不见说——久违 胜利归来说——凯旋
祝人喜事说——恭喜 恭喜祝贺说——恭贺
回答道喜说——同喜 领受情谊说——承情
发出邀请说——赏光 要求答应说——赏脸
耗费心思说——费心 使人费事说——麻烦
接受招待说——打搅 耗费精神说——劳神
表示请托说——烦劳 求人帮忙说——劳驾
麻烦别人说——打扰 托人办事说——拜托
求人照顾说——关照 答谢别人说——有劳
请人任职说——俯就 大度包容说——海涵
宽宏度量说——海量 表示歉意说——失敬
表达歉疚说——抱歉 求人原谅说——包涵
容忍过失说——谅解 请求饶恕说——恕罪
请求解答说——请问 恭敬请问说——拜问
求人方便说——借光 打听事情说——借问
冒昧请问说——敢问 问人年龄说——贵庚
询问姓名说——尊姓 请人批评说——指教
请人指教说——请教 给予指教说——赐教
请人改文说——斧正 赠送作品说——雅正
对方来信说——惠书 请求保存说——惠存
归还原物说——奉还 馈赠给予说——奉送
告诉告知说——奉告 陪伴陪同说——奉陪
劝解劝告说——奉劝 侍奉赡养说——奉养
赞人见解说——高见 宋人言论说——高论
老人高龄说——高寿 私人家庭说——贵府
谢人成全说——玉成 尊称书信说——玉音
赞人照片说——玉照 对方情意说——雅意
表示感激说——多谢 健康快乐说——康乐
恢复健康说——康复 看望别人说——拜访
拜访会见说——拜会 拜会探望说——拜望
拜见瞻仰说——拜谒 等待客人说——恭候
宾客来到说——光临 贵宾来临说——莅临
欢迎顾客说——光顾 对方来访说——惠临
与人道别说——告辞 会中先走说——告退
不能相陪说——失陪 未能迎接说——失迎
礼貌不周说——失礼 告别辞别说——拜辞
谢人来访说——劳步 请人勿送说——留步
招手致意说——平安 分别之时说——再见
初次见面说“久仰” 好久不见说“久违”
请人批评说“指教” 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 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 托人办事说“拜托”
看望别人说“拜访” 请人勿送说“留步”
未及远迎说“失迎” 等候客人说“恭候”
无暇陪客说“失陪” 陪伴朋友说“奉陪”
问人干吗说“贵干” 问人姓氏说“贵姓”
欢迎购买说“惠顾” 贵宾来到说“莅临”
请人告诉说“见告” 欢迎询问说“垂询”
谢人爱护说“错爱” 称人爱护说“垂爱 ”
称人赠予说“惠赠” 请人保存题“惠存”
请人收礼说“笑纳” 归还原物说“璧还”
称人之家说“贵府” 称己之家说“寒舍”
赞人见解说“高见” 称已见解说“拙见”
称人父亲说“令尊” 称己父亲说“家父”
称人母亲说“令堂” 称己母亲说“家母”
称人儿子说“令郎” 称己儿子说“犬子”
称人女儿说“令爱” 称己女儿说“小女”
向人祝贺说“恭喜” 求人看稿说“斧正”
求人解答用“请问” 请人指点用“赐教”
看望别人用“拜访” 宾客来到用“光临”
请人勿送用“留步” 归还原物叫“奉还”
对方来信叫“惠书” 老人年龄叫“高寿”
古代汉语常见谦词、敬词类说
一、古代汉语常见谦词:
【代小词】古人常用一些带“小”字的词,来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例如:小弟(男姓在朋友面前谦称自己)、小儿(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儿子)、小人(在别人面前称自己)、小生(青年读书人在别人面前称自己)。
【带家词】在他人面前谦称自己家中辈份高的或年纪比较大的亲人。如:家父、家君、家严、家尊(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哥哥),家姐(称自己的姐姐)。
【带拙词】有时说自己的书或文章等,在某一名词前加上“拙”字,以示谦虚。如:拙著(称自己的著作)、拙作(称自己的作品)、拙笔(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拙见(称自己的见解)。
【带愚词】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示在说话时的谦虚,常在说话内容前用“愚”字。例如:愚兄(在比自己小的人前谦称自己)、愚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愚以为(谦说自己认为)。
【带鄙词】在与别人说话时,说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往往在某些词前加上一个“鄙”,以表达说话人的谦虚。如:鄙人(称自己)、鄙意(称自己的意见)、鄙见(称自己的见解)。
【带敝词】在与别人说话时,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有时在某些词前加 “敝”字。如:敝人(在别人面前称自己)、敝姓(称自己的姓)、敝处(称自己所处的地方或自己的家)。
【带薄词】与人交往时,谦称自己相关的事物,有时可以在某些词加一“薄”字。如:薄酒(称自己待客的酒)、薄礼(称自己送的礼物)、薄面(为人求情时,称自己的情面)。
【带贱词】同别人说话时,谦称自己的事物,有时在某些表事物的词前加上“贱”字。例如:贱姓(说自己的姓)、贱内(“内”是指内人,即自己的妻子)、贱事(古人称自己的私事)。
【带敢词】在向他人有所请求时,在某些行为动词前加上一个“敢”字,表示自己是冒昧的。如:敢问(冒昧地询问)、敢请(冒昧地请求)、敢烦(冒昧地麻烦你)。
【带忝词】与同行或他人说话时,在某些动词前加“忝”字,表示自己的行为可能是辱没了他人,自己觉得有愧。如:忝列(自己有愧被列入或处在其中)、忝任(有愧地担任)。
【带老词】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东西。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纪大的人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称自己)。
二、 古代汉语常见敬词:
【带拜词】用于自己的动作,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拜读(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见(求见对方)、拜谢(感谢对方)、拜望(探望对方)、拜贺(祝贺对方)、拜服(佩服对方)。
【带垂词】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垂爱(在书信中说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说别人对自己的重视)。
【带大词】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人(在书信中称长辈)、大驾(敬称对方)、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作品)、大札(称对方的的书信)。
【带芳词】用于对方或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龄(称对方的年龄,对方应是年轻女子)、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名(称对方的名字,对方应是年轻的女子)。
【带俯词】在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的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某职务)、俯允(称对方或上级的允许)。
【代高词】称对方相关的事物。如:高见(称对方的见解)、高寿(多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带贵词】称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对方要做什么)、贵庚(问对方的年龄)、贵姓(问对方的姓氏)、贵恙(称对方的病)。
【带恭词】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祝贺)、恭候(等候)、恭请(邀请)、恭迎(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带华词】称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的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翰(称对方的书信)。
【代敬词】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请(请)、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带惠词】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意思是请保存)、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人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与财物)。
【带屈词】用于说对方的行动。如:屈驾(用于邀请人,意思是委屈大驾)、屈就(用于请人担任职务,意思是委屈迁就)、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带雅词】用于说对方的情意或行动。如: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指出批评,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对方时,请对方指教)。
【带语词】用于说对方的身体或行动。如:玉体(说对方的身体)、玉音(在书信中,称对方的书信或言辞)、玉成(感谢对方的成全)。
崔寒柏竟公然说古代没有演讲, 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崔寒柏在一个视频里面给大家说古代人没有演讲(见下图)。请大家注意,是视频里面讲的,可不是直播间里讲的,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如果在直播间里讲的还可以说时间太急,没有深思熟虑作为借口。如果是发布的视频里面讲的。那说明他有充分的时间来回答别人的提问。
诸葛亮。
有人给他留了言,问他古代苏秦合纵连横六国算不算演讲?诸葛亮舌战群儒算不算演讲,崔寒柏回复说:“是的,那不算才能?有几个?”
首先他这个回答绝对是承认了诸葛亮跟苏秦是会演讲。(别人找出来的例子,他都没有想过苏秦和诸葛亮那些行为到底算不算演讲就肯定了)但是他的下一句“那不算才能?”并且打了个问号。这个意思让人有点费解。我的理解是, 应该算诸葛亮和苏秦的才能。然后最后三个字“有几个?”意思也就是说,像诸葛亮和苏秦这样的人有几个?显然他内心承认了古代是有演讲,但是会演讲的人不多。然后那个人又问他,古代皇帝的殿试三甲哪个不会演讲?满腹经纶的秀才哪个不会演讲?(见下图)想不到崔寒柏的答复是:“别自淫,演讲记录在哪里?”
可能他意识到对方在给他挖坑,他就没有再继续回复下去了。也可能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但是碍于身份面子不承认。
说实话,他这个回答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要殿试三甲或者满腹经纶秀才他们的演讲记录?那不是笑话吗?也许演讲对于古代 有文化的人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儿,谁还专门留下记录供后人来学习?古人怎能知道他们的后代堕落到连会演个讲都引以为荣的地步?
他先开始说古代没有演讲,等别人找出证据他才说有,然后他又问别人有几个?意思是说像诸葛亮和苏秦这样的人有几个?等别人又举出例子来了,他又问你要演讲记录。说实话,对于他这样的回答,真的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才好,怎么就有点像市井无赖式的问答。
老子骑青牛。
其实古代的那些有名的文学家,以及皇帝殿试三甲,哪个拉出来不能演讲?哪一个的演讲内容不比现代的演讲师们高?
韩愈的《师说》如果做演讲稿,是不是惊艳四座?孔子周游列国,靠的是不是演讲?孔子在鲁国为政时,曾经多次在宫廷或学校进行礼仪道德政治方面的演说,难道他的行为是不是演讲行为?王阳明当年给他门下弟子推行知行合一理论的时候,他的学生是不是听得如痴如醉?那他算不算演讲?古代高僧讲解经文的时候,下面听者鸦雀无声如落针可闻,算不算演讲?老子在钟南山和楼观台讲道的时候算不算演讲?古代经常发生战争,部队出征前元帅鼓励士兵们奋勇杀敌宣誓,算不算演讲?如果算,连领兵打仗的元帅都会演讲,你还说古代没有演讲?难道这些演讲还一定要留下历史记录让后人来学习?
知行合一王阳明。
所以说崔寒柏说古代没有演讲,完全是错误的。同时也说明他对于演讲理解的不够透彻,他所理解的演讲估计也就是现代人站在讲台上,面对下面一大群人,以传销者蛊惑人心的方式讲解发财之道,那样才叫演讲。
他这样不负责任的说法,让许多年轻人想当然的认为古代人就是没有演讲,因为是大名鼎鼎的崔寒柏讲的!如果有人说古代有演讲,那年轻人就会说,兰亭奖得主崔寒柏老师都说古代没有演讲,那古代肯定就没有演讲,他那么大的名气,那么大的学问还能有错?
作为一个文化圈里的名人,说出古代没有演讲的结论,实在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不知道他的肚子里除了装了几支毛笔,还装了其他的啥东西。
在我们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要遵守孝道,
像是父母健在,那你要孝顺父母。而父母离世之后呢,你还是守孝的。
守孝时间是多久呢?从古至今就听说守孝三年,那古人守孝的三年到底是多长呢?就是三年吗?
还是说算上什么年头,年尾凑出来的三年呢?
守孝三年,其实并不是整整的三年,或者说是两年多。
这个规定其实源于儒家经典礼记当中的桑福小记,叫在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
意思是说哈这个扶桑整两年就算三年,那扶桑一整年呢,就算两年。你要是扶桑七个月到九个月呢,就算是三个季度。你要扶桑五个月呢,就算两个季度。扶桑三个月呢就是经历了一个季度,所以说古代的扶桑在第一年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计算为一整年了。
那从先秦到两汉,再到三国,首相呢,其实是二十五个月。因为农历嘛农历每隔两三年它会润一个月出来。你像我们今年就是闰二月,所以说二十五个月,其实呢就正好相当于两年。而在古代的扶桑期呢就计算为三年。
但是后来到了晋朝,我们知道晋朝是司马家族依靠篡权建立的,所以晋朝呢就不敢推崇以中治国了,而是改为了以孝治国。守孝的时间呢也会延长了,原来是二十五个月,现在加长到了二十七个月。
而在慢慢的越来越往后,人们会很重视这个守孝的制度,那自然重视就代表着命长路短。所以之后的朝代基本上都会把守,
孝时间统一到了二十七个月。而对于官员来说,一旦家中父母离世,就需要辞官离职,干嘛呢?回家守孝比较,丁优在明朝之前,丁优的选择在个人,而到了明朝之后呢,因为奉行成熟理学,所以丁优就慢慢变成了我们必须要做的事。规矩像是明英宗,就规定,凡官吏匿丧者俱发,原籍为名。
而到了清朝呢,臣子家中一旦出了变故,你还不能立马去应用,你必须得听候谕旨,然后方准以认。所以呢这个盯雍手下一开始的确是一种我们表达亲情的行为方式。可是慢慢的人们就开始给这种行为好像哎变味儿了,加了很多的规矩跟规定,就像清代唯独夜话当中说的那样啊,
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计论技还没有效果。然后我也想到了那个久病床前无对于我们来说哈,真的有一颗孝心会更为重要,可能会比任何的表面形式都要重要。
你们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