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前 预 习
一、资料链接
童 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和象征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它的语言通俗生动,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花鸟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情感,使它们人格化。
二、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一1875),丹麦作家。他一生共写了160多篇童话和故事,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其代表作有《丑小鸭》《小锡兵》《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知 识 重 点
一、字音词义
炫耀yào:夸耀。
称chèn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愚蠢yú chǔn:愚笨,不聪明。
妥tuǒ当:稳妥适当地。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呈chéng报:用公文报告上级。滑稽jī: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狡jiǎo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头衔xián: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勋xūn章:授给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的一种表示荣誉的证章。
不可救药:指病重到无药可治;也比喻人或事物已经坏到不能挽救的地步。
骇hài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hè: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请骗子制作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并穿上它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与大臣们的虚伪、愚蠢以及自欺欺人的丑恶本质。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引子——皇帝酷爱新装。
第二部分(2~4):故事的开端——骗子“做”新装。
第三部分(5~23):故事的发展——群臣看“新装”。第四部分(24~33):故事的高潮——皇帝穿“新装”游行。
第五部分(34~37):故事的结局——揭穿假新装。
四、鉴赏品读
1.开篇介绍皇帝的爱好有什么作用?
皇帝爱穿漂亮衣服,为下文骗子“纺织奇特的布做新衣服”来投皇帝所好埋下了伏笔。
2.“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是两个骗子赋予新装的特性,这说明骗子揣摩透了包括皇帝、官员在内的人们虚伪的特点,揭示了骗子行骗的高明,体现了他们的狡猾。同时,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一特性,以便毫不费劲就可以鉴别他的臣民,帮助他统治国家。下文中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之所以说假话,也都是因为害怕这一特性。
3.第⑤段写了皇帝怎样的心理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写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到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再到“仍然觉得”,充分运用心理描写,体现出皇帝自信而又心虚,准确地表达他愚蠢而又虚伪的性格特点。
4.第⑥段的“诚实”一词有何妙处?
“诚实”一词的本义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在这里是反语,是对虚伪的老大臣的无情讽刺。这个皇帝认为诚实、称职、理智的老大臣竟如此虚伪,那官场上的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5.老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类似,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三个场面类似而写法不同,妙趣横生,刻画了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丑恶可笑的嘴脸。
①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 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 ,“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②心理描写各有不同。写老大臣主要体现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表示吃惊和怀疑,官员则是年轻得志,仅有些自我怀疑。
③语言描写各有特色。老大臣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真实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年轻官员仅有简单的一句“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总体看来,作者在刻画老大臣上用了较多的笔墨,另一个官员仅仅简单描述,而他们两个人又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了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的恶习。
6.作者为何安排让皇帝游行这一情节?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皇帝的游行大典,目的是揭露皇帝及大臣们虚伪的丑态。这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把皇帝的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讽刺意味达到了顶点。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 略
第二题
1.这里的原因有两层。在故事里,人们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作傻瓜,因此都装作看见了新衣,这是表层原因。深层原因则是,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人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相,而在这些统治者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装腔伤势、无视事实的“恶疾”。
2.“小孩子”寄托着作者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
第三题
1.这一句“不大自然”在情节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顺承上文,说明皇帝已经完全听信了骗子们的谎言,又引起下方老大臣的故事。这里表现出皇帝的愚蠢。作者故意将话说得很有分寸,却为后文更辛辣的讽刺积蓄着力量。
2.这段情节紧承上文而来,继续说明皇帝的轻信与愚蠢,又掺杂了些许疑虑。同时,他对老大臣“理智”“称职”的评价,更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伏笔。
3.这段情节里的三句话,有着递进的关系。爸爸说的话,是在小孩子说话之后,既说明了他对自己孩子的认同和肯定,同时又表现出震惊而惶惑的情态。“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时,真相已经大白。“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则介于二者之间,表现出人们对真相的逐渐接受。
第四题 略
第五题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