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住建部发布了2024年起自建房不再是居民选择的新规试点,社会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项新规的出台,不仅引发了热议,更牵动了无数人关于住房问题的心弦。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住建部做出这一决策?它会给居民带来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了解背后的原因,或许能给我们找到答案。根据住建部的解释,自建房对城市规划和公共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一些地方出现了过度拥挤和资源消耗不均等问题。另外,自建房的建设质量无法保证,存在安全隐患,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住建部决定试行新规,限制居民自行建房。
这项新规试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从2024年开始,自建房将不再享受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优惠。这意味着,自建房的建设者将无法获得购房补贴、公积金贷款、税收减免等福利待遇,购买市售房屋将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其次,从2024年起,政府将加大取缔力度,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以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
对于这项新规试点,社会上的反应褒贬不一。一些人表示赞同,认为这项政策旨在维护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环境,避免资源浪费和土地过度开发。他们认为,购买市售房屋能够从源头上解决建筑质量和安全问题,为居民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政府加大取缔力度也能够打击地下建筑势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这项新规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自建房是一种对个人自主权利的尊重,政府不应该干预居民在住房方面的选择。他们表示,购买市售房屋价格高昂,让一些中等收入家庭难以负担,这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此外,政府拆除违法建筑的措施也引起了争议,一些人认为这会导致一些低收入家庭无家可归,加剧社会的不稳定。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这项新规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自建房是一种对个人自主权利的尊重,政府不应该干预居民在住房方面的选择。他们表示,购买市售房屋价格高昂,让一些中等收入家庭难以负担,这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此外,政府拆除违法建筑的措施也引起了争议,一些人认为这会导致一些低收入家庭无家可归,加剧社会的不稳定。
近年来,我国住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为了解决大城市住房困难、破解居民住房问题,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住房改革政策。其中,规定禁止自建房成为热议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
从支持者的角度来看,禁止自建房的新规有助于规范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自建房虽然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的居住需求,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房屋没有经过正规的规划和设计,缺乏必要的防灾措施和设施设备。这给城市的安全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隐患。而禁止自建房,意味着所有的住房建设都需要经过政府的审批和监管,确保了房屋的质量和安全。这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维护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有人认为禁止自建房可以遏制土地资源的浪费。在过去的一些地区,自建房屋存在大规模占用农田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田资源。而禁止自建房可以规范土地利用,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这项新规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自建房是一种对个人自主权利的尊重,政府不应该干预居民在住房方面的选择。个人自建房能够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为自己打造理想的居住环境。而市售房屋价格高昂,让一些中等收入家庭难以负担,这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
他们指出,政府应当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购房困难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建设公共租赁房屋,提供低租金、可负担的居住选择。此外,还可以建立完善的住房贷款制度,降低购房门槛,减轻居民负担。只有政府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才能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缓解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现象。
政府拆除违法建筑的措施也引起了争议。一些人认为这会导致一些低收入家庭无家可归,加剧社会的不稳定。他们认为,政府应当提供合理的安置方案,确保这些家庭可以顺利过渡到新的居住环境中。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违法建筑的监管,提前预防和遏制违法建筑的发生,以减少拆除工作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
总之,禁止自建房的新规在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和规范城市建设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政府在实施这一政策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持,以确保住房政策的公平性和可行性。只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有效管理,才能实现住房问题的全面解决,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针对以上争议,有关专家表示,新规试点期间,政府将加大市场供应的力度,推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以应对居民购房需求的增加。同时,相关部门也将加强对市场房屋质量的监管,加大违法建筑的打击力度,确保居民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住建部发布的新规试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这项新规试图通过限制居民自建房来解决城市规划和居住环境的问题,有人对其表示支持,认为这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而也有人持批评态度,认为政府应尊重居民的自主权利。不管是赞同还是批评,这场热议无疑让更多人关注到了住房问题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未来的居住环境及政策走向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探讨的空间。
2014年,
设计师大美放弃了深圳的工作,
回到家乡贵州,
和先生宏一起创业。
几年以后,受到疫情冲击,
也因为长久对于山野生活的眷恋,
他们进到山里,
用每月1000元的价格
租下了一个带有前庭后院的旧屋,
就地取材、亲手制作各类家具,
改造成了茶空间,
又举家搬到了山里。
▲
大美和宏在银杏树下
▲
废弃老屋改造而成的茶空间
住进山里后,
他们仿佛回到了在黔南乡村的童年。
春天赏花、夏天摘野菜,
秋天捡白果,冬天烧炭煮茶。
他们说,相比起大城市
山里的生活不那么紧张、不那么慌忙,
听听虫鸣鸟叫,
感觉更加美好和知足。
撰文:周天澄
责编:倪楚娇
▲
山林掩映中的空间
大美发来住址的定位,地址末尾写的是“百年银杏树下”,这是他们特意设置的小惊喜。
大美和宏是大学同学,大美学画画,宏学城乡规划,毕业后都做了设计相关的工作,分别去了深圳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闯荡。2014年,他们恋爱结婚,并决定一起回到他们心之所系的故乡贵州。
他们都是布依族人,在黔南州的农家长大。小时候的记忆里,有在地里看守西瓜、采摘玉米的辛苦;也有去外婆家里探亲,在灯下守着一壶茶烧开的温馨。相比起大城市的生活,他们都更喜欢乡野山间的安静和自在。
刚回到贵阳时,他们在青岩古镇开民宿、做小店。几年里,民宿生意见好,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又遇到疫情。在亏损变得太严重之前,他们决定把几年经营的店面全部收掉。
▲
山里不同节气的景色
收掉店面之后,他们索性休息了大半年的时间,一家人一起爬山、游水,散步。2021年深秋时节,大美和宏来到这里行山,对这棵银杏树一见钟情。银杏树下有一栋多年无人居住的老屋。“老屋早已破败不堪,石头都长出青苔了,整体气质却非常迷人。”
他们找到屋主,要把这荒废的老屋租下。连带屋子的前庭后院,租金是每个月1000元。
▲
改造前的老屋已经荒颓,他们却感受到了一种美感
▲
老屋原本的外墙、大结构,他们都加以保留
房子是榫卯结构,一根房梁都不能动,内部空间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三大间”:中间的堂屋祭拜祖宗,两侧大间分别是做饭、起居的空间。他们在这基础上分别用橱柜、长桌做了若有似无的隔断,隔成了六个小间。大美喜欢客人来访时,“隔而不隔”,既有距离感,又能感到透气。
▲
“三大间”被改为六小间,空间之间互闻互望
▲
两个延伸出来的小空间,使整体“透气”
原本房型方正,他们把两堵墙都分别推出去一些,形成小的三角区域,也是为了让空间更“活”。原本的楼梯不便行走,他们就拆除,用拆下来的木料在在房屋中央重新搭了一个楼梯,恰到好处地把阁楼的空间也分成两个大块,每一个小空间之间都是互闻互望的关系。
▲
楼上的空间被命名为“大美”,墙上的玻璃窗多为捡拾而来
老房子的采光是大问题,他们取出堆垒墙体的石板,装上玻璃。玻璃很多都是在外面捡拾来的,不用花钱——“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捡到多大的玻璃,就在墙上开多大的洞。”
大美偏爱一间阁楼的房间,干脆把房间也直接叫做“大美”。“大美”的玻璃窗狭长,正好可以看见满目的银杏树叶,夏天青翠,秋天转成金黄。大美又在玻璃窗对面的墙上挂上镜子,于是整个房间的各个角度,都能看到这棵银杏树的样子。
在整座屋子的前庭后院,还散落着一些小的空间,也同样荒圮多时,几乎已经辨认不出原本的功能是什么。大美只凭着生活经验猜测,远离主屋的应该是柴房、狭小而又随着山体下沉的应该是牛棚猪圈。
大美和宏改造的思路是“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特点,利用好的部分,把存在的问题想办法解决一下就好。”
▲
新造的“柴房”依山而建,有一部分就是山体本身
柴房原本只剩半米左右高的墙体,他们在这个基础上重新用木头、石头堆起了完整的房子。“石头都是山里来的,山里有多少石头,就用多少石头。”
因为依山而建,柴房有一部分墙干脆就是山体。下雨的时候,无论怎么去堵,那一部分都会有水流下。“但是也没有必要去堵,就这么自然而然,也挺好的。”
▲
大美坐在下沉式的空间中,这里由猪圈、牛棚改造而成
▲
山中植物茂盛,大美克制地设计了后院
至于猪圈牛棚,他们铺上了台阶和小路,用木板在原本低矮的石板墙上加高。阳光会透过木板的缝隙洒进来。整个空间和山坡的趋势咬合在一起。大美在墙角放上一支自己栽种的滴水观音,巨大的绿色叶片从矮窗里伸了出去。
大美爱植物。在院子里她种上了滴水观音、芭蕉、竹子、蒲苇等等,和整座山浑然一体,几乎看不出栽种的痕迹。“山里本来已经很美了,这个空间需要克制。”
▲
和树融为一体的室外平台
他们在室外搭建了几处可以供人休憩的小平台。有一棵梨树,就把梨树包裹进来,春天的时候花瓣就这么落下;有一棵老树枯萎倒在地上,他们也不干预,就把平台建在树的旁边。老树上已经长出了蘑菇和青草,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
在这些空间里所有的家具物什,基本都来自于二手市场,或是干脆从山里、路边捡拾而来,他们加以改造。一是为了经济节约,二是为了环保。“大自然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礼物了,为什么不用呢?”
▲
大多数的家具摆饰,都是二手的,或是自制的
比如山里捡来的老木头,打磨、做旧、刷上清漆,装上腿就成了空间里大多数的桌椅板凳;路边看到一块旧铁丝网,大美捡起来当场就编成一个缠绕的装置,中间装上灯泡就成了吊灯。二手市场看到的中药柜,造型古朴抽屉众多,买回来放在堂屋,既可以做空间的隔断,也可以收纳各类杂物。
▲
离茶空间100米处,他们租下了一个小院,分列道路两侧,兼作住处(右)和工作室(左)
▲
居住空间被重新改造
茶空间完工后不久,大美和宏卖掉了原本在城里的房子,在茶空间相隔100多米的地方又租下了一个闲置的民房小院,分隔在山路的两边。一边被大美经营成了自己的手作店铺,另一边成了他们现在的家。
大美和宏把整个空间都重新来过,改造思路和茶空间类似:空间尽量贯通,家具尽量自制或是二手,通过大大小小的窗户,把光线和风景都引到目光可及之处。
每天早上,宏会先送孩子去上学。等他回到山里,大美差不多刚刚醒来。两个人会一起去山里寻找花材。
插花是他们生活里重要的事,山里的野花、蕨类又总是采之不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湖泊,他们带一条摄制组去采摘荷花。虽然需要走过泥泞湿滑的小路踩进湖水里,还有蚊虫侵扰,但他们乐此不疲。
下午,宏会去处理各类杂事。包括修补有些坑洼不平的桌子,堵住有些漏雨的石板墙体,给凳子换更加舒服的腿。他的动手能力很强,也总是乐于去解决这些山里特有的问题,或是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大美则留在工作室做衣服、做手工。她的衣服材质都是天然的棉麻,她笃信这是来自大自然的礼物,需要好好利用。“自从来了山里,衣服、首饰都可以自己做,几乎再没花过什么钱。”
除了工作,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待在一起,享受山馈赠给他们的一切。大美印象最深的是,凌晨睡醒,窗边挂着近到伸手可及的圆月。“见过那样的月亮,很难忘得掉。我见过两次。”她强调。
天亮起来之前,路上没有车,连鸟都未醒。“那是最安静的时间,城市里不可能有的一种安静。”而后太阳逐渐出来,阳光的轨迹非常固定地从院落的这头扫到那头,成为比钟表更准确的时间尺度。
对他们来说,山里的每一个季节都很美好。
▲
一起采摘野菜
春天有鹅毛大雪一样飘落的紫苜花;夏天野菜茂盛,他们都不用自己买菜。山中的夏天凉爽,比起已经以“爽爽贵阳”著称的城区,气温还要低上几度。他们的空间都没有空调,因为根本用不到。
秋天,那棵大银杏树开始变得金黄,落满一地白果。小朋友都爱去捡拾。大美说:“其实捡白果的动作也很妙,像是在对大自然鞠躬。”
冬天,他们期待一场雪。后山有的是木柴,下雪的时节在院子里炭火煮茶,是属于一年结尾的仪式感。
▲
去湖边看风景、玩乐器
大美和宏在一起十年,几乎没有起过冲突。他们审美相近,性格都是一样的乐天知足,凡事商量着来,每天都有很多话可以聊。
刚回贵州创业做民宿的时候,他们惨淡经营,最艰苦的时候“几乎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宏还要同时在老家帮父母修新房子。“那时候店里赚个几千块,就寄几千块钱回去,一点点地把老家的楼房给造了起来。”
▲
春天的花枝伸进空间(左)、他们养的一对猫咪姐妹金珠银珠(右)
后来受到疫情冲击,他们要收掉多年经营的店面,“提出这个想法以后,一起消化了两天,然后立刻就做了决定。”他们几乎一点纠结都没有,“走到哪步就算是哪步。”
问及他们闲适笃定的底气从何而来。他们说,是对彼此的信任。“喜欢动手、有创造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人在一起,就不会落入绝境的。”
▲
前些年收来的家具,都被一起带到了山上
每段经历都带给他们一些东西。在青岩古镇做民宿的那几年,他们淘来了古朴美丽的二手家具,这些家具也跟着一起到了现在的空间;大美在那阶段积累下了好的人缘、手工的技能,也被一起带来,令她的手作店铺可以非常顺利地运营起来。
来到山上之后,他们又学会了房屋的修建、园林设计和辨认杂草中的野菜。宏说他之前也并没有专门学过建筑相关,在改造空间的过程中,只是靠着兴趣和尝试。“很多人都会觉得,应该先去报个班,学个几个月再来动手。我觉得那样太慢了,边摸索边做,其实还挺好玩的。慢慢地也把几个空间给做出来了。”
▲
一家三口一起散步
对于孩子恩佰,他们也是一样的教育态度。恩佰不叫他们“爸爸妈妈”,从来都是直呼其名。恩佰放学回来,他们并不太过问他的功课。更重要的事情是在晚饭后,一起到山里或者湖边散上一会儿步,坐在自己改造的茶室里,一起喝上一杯茶。
孩子学习成绩如何,他们也不太放在心上。现在住在山里,他们反而更喜欢孩子在山里捉蚂蚁、看风景,对外界充满好奇的样子。
▲
宏采摘荷花
“希望他快乐就好,但是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很重要。要多去关注自己内心热爱的东西,选择自己的路,而不是和别人比较。我们自己也是这样成长的。”
他们虽然住在山中,距离城市其实很近,交通很方便,只要十几分钟的车程。但除了接送孩子,他们也极少下山。因为“山里每天的生活已经太舒服了。每天都不用那么忙、那么快、那么紧张,就听听虫鸣鸟叫,真的很舒适、宁静。”
他们不去想这样的生活可能会持续多久,而下一个阶段又会在哪里。大美觉得,那些都是水来土掩的问题。“哪怕我们到了一个很简陋的房子,我们该插花还是插花,我们该喝茶还是喝茶,我们到哪里都会是家,都可以让它变得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