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在东方经济论坛接受采访,一名俄罗斯记者勇敢地提出了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我们会取得胜利吗?”绍伊古深吸一口气,他的回答并没有如记者所愿的简单两个字,而是一番坚定的表态:“有些地方更加艰难,有些则较为顺利。但我可以断言,我们的士兵充满信心,指挥官们也充满信心和决心,他们将坚决捍卫我们今日所需守护的一切……”
这个回答中所蕴含的深意以及绍伊古的肢体语言传达出的信息,与俄罗斯当时媒体宣传的战况显然不一致。绍伊古的话语和姿态,似乎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情感,与普京在同一论坛上大言不惭地宣称要摧毁乌克兰1.8万辆装甲车、543辆坦克,以及消灭7.1万名乌克兰军队成员的气氛完全不同。这也让人不禁思考,绍伊古在前线的了解是否比普京更加深入,是否有更多真实的情报支持他的回答。
在战场上,顿涅茨克州的情况变化迅猛。阿夫迪夫卡-顿涅茨克机场-马林卡战线上,俄罗斯军队已经被乌克兰军队成功清除,他们的被彻底击退。这场战斗虽然让更多的士兵丧命,但对俄罗斯军队来说却毫无收获。
巴赫穆特以南的战线也发生了剧变,俄罗斯军队从克利什基夫卡和安德里夫卡撤退至巴赫穆特市区。这个决策可能会有利于乌克兰军队,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集结和兵力。
这些战场的局势表明,俄罗斯军队随时可能面临溃败的风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绍伊古无法简单地回答yes或者no。更令人担忧的是,面对乌克兰的坚强抵抗,俄罗斯不得不向宇宙第一强国朝鲜寻求支援。而美国则在提供ATACMS导弹和M26型227毫米集束火箭弹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压力,拜登政府决定提供这些,将会进一步改变战局。与豹2坦克不同,这些武器不需要太多时间适应,俄罗斯军队将在短时间内面临更大的威胁。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战局中,绍伊古的回答或许是一个真实的映射,反映出
战场上的真实情况。这场战争的进展,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包括国际社会以及俄罗斯自身。绍伊古的回答所流露出的无奈和压力,或许正是他面对着众多军事挑战和政治压力时的真实情感。
随着战局的逐渐演变,俄罗斯政府被迫采取更多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地位。这个国家不得不依赖外部支持,寻求和资源,以应对乌克兰军队的坚决反抗。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在积极支持乌克兰,提供武器和资金,以确保乌克兰能够坚持下去。
总之,这场战争的局势依然动荡不安,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在竭尽全力,而国际社会也在关注着这一冲突的发展。绍伊古的回答和战场上的情况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在这个关键时刻,决心和信念可能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新华社西宁9月16日电 题:扛起源头责任 守护大河安澜——青海多措并举保护黄河之源
新华社记者周盛盛、李占轶
大河之源,碧流竞涌。
青海省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境内黄河干流长度1694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31%。
近年来,青海坚决扛起源头责任,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珍稀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增加,书写出人依河生、河因人美的生态答卷。
全面禁捕保护珍稀鱼类
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调查数据显示,青海境内的黄河流域分布有近20种原生鱼类,包括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21年10月,黄河源启动为期5年的全面禁捕,禁止捕捞一切天然鱼类。位于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黄河干流,以及大通河、湟水河等9条主要支流被纳入禁捕水域。
“黄河源开展禁捕,虽然我们的收入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好事,我们都很支持。”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渔民石万晏说。
黄河源开展全面禁捕,不仅能使原生鱼类资源休养生息,还能有效提高流域内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这是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境内的黄河湿地拍摄的天鹅(2021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29岁的多门久是一名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扎加村的护鱼员,顾名思义,他的主要工作是保护分工流域内的鱼类、巡护河流生态。
“以前会有人偷偷往黄河放生鱼类,其中包括一些外来鱼种,会危及本地鱼种的生存,影响黄河源头的生态平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及时制止,并进行劝导。”多门久说,经过多方保护,当地牧民生态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不当放生行为明显减少。
“一户一岗”共筑美丽家园
在几年前,俄措每天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以来,青海探索“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鼓励当地牧民参与生态保护。他放下了牧鞭,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书记甘学斌介绍,黄河源园区共有3142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年人均增收2.16万元。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勒那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在扎陵湖边捡拾垃圾。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组建3个乡镇管护站、19个村级管护队和123个管护分队,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理体系,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成为生态保护的“主力军”。
如今,俄措每个月能领到固定工资,还能为家乡生态保护出一份力。“我从小在黄河源头长大,如今作为生态管护员,又能亲身参与黄河生态的保护,我觉得很光荣!”俄措自豪地说。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有“千湖之县”之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头,平均海拔4500米,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核心地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地群众生态环保理念不强等原因,长期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逐渐退化,水土流失愈加严重,湖泊日益萎缩。
国家公园建设以来,黄河源园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按照系统治理的要求,当地统筹实施了总投资11.69亿元的生态保护基础设施、三江源二期工程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生态修复,牧民生态环保理念的提高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关键。随着牧民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围栏封育草场,同时减少畜牧量,从而实现草畜平衡。
“只有合理放牧,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草原,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这就是我理解的绿色发展。”玛多县牧民索索说。
监测数据显示,黄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这是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拍摄的扎陵湖一角。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56.3%,园区内野生动物种群由原来的17目29科79种增加到21目46科106种。雪豹、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
“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生态自信,提高生态自觉,实现生态自强。坚决扛起源头责任,保护好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甘学斌说。
8月30号,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
《奥本海默》在中国上映,引起轰动,
截至今天,全球票房突破60亿元人民币,
观众评价它“伟大”、令人“目瞪口呆”。
这部电影改编自2005年出版的传记文学:
《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
由马丁·J.舍温和凯·伯德花费25年完成,
并在2006年,
获得普利策传记文学奖。
▲
左:电影中的奥本海默(基里安·墨菲饰)
右:现实中的罗伯特·奥本海默(1904-1967)
▲
片中出色的视觉、听觉处理,展现了奥本海默的精神困境
2021年秋天,
传记出版后的16年,
作者凯·伯德接到了一通诺兰的电话:
“我想和你聊聊这本书。”
两年后,这部电影神作出世,
其中大部分内容,
都基于这本传记。
本月,中文版《奥本海默传》再版,
奥本海默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
作者与诺兰之间,发生过怎样的沟通?
我们专访了作者凯·伯德(Kai Bird)。
编辑:张锐嘉
责编:倪楚娇
▲
一条专访作者凯·伯德
其实这18年来,有很多人试图改编这部传记,但后来都失败了,我和我的搭档马丁(Martin J. Sherwin)几乎放弃了,因为这部书对于好莱坞来说太复杂了。
2021年9月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打来的,我特别惊讶,他说想见面和我聊聊,我们约在纽约的一个小酒馆里碰面。
▲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片场,
手中拿着以奥本海默为封面的《时代杂志》,1948年11月8日刊
《信条》刚杀青的时候,演员罗伯特·帕丁森送给他这本书,他读完之后很喜欢,在没联系我的情况下,就决定试着根据这本书写一个剧本,当时写好的初稿有200多页,他自己也很满意。但那天他说不会跟我分享这个剧本,我和妻子一起跟诺兰吃了顿愉快的午餐,闲聊了哪些故事会在片中出现,哪些不会。
几个月之后,我又一次接到了诺兰的电话,他说他决定跟我分享剧本,我们又在纽约见了面,他把剧本给我,让我坐在酒店的房间里读:“你想读多久,就读多久。”
我花了快4个小时看完了剧本,有180多页,非常精彩!大部分都基于书里面的内容。
▲
1954年,奥本海默在秘密听证会上接受审判,
妻子姬蒂(艾米丽·布朗特饰)正在听审
图源:《奥本海默》剧照 MELINDA SUE GORDON
我觉得电影在各方面都非常有力量。
影片涵盖了奥本海默的大部分人生,但没有涉及到他的童年。影片开头,他在大学实验室跌跌撞撞,打破东西并以失败告终。
你能从中看出年轻的奥本海默是一个十分脆弱、且有问题的年轻人,他和常人无异,正处在20多岁的阶段,努力探索自己的人生,这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
奥本海默(右)在纽约中央公园骑马
▲
奥本海默在聚会上,深受女性们的欢迎
但与此同时,奥本海默又是像谜一样的男人,他的童年相当混乱和艰难,他出生并长大在纽约的一个富人家庭,在社交方面却很害羞和笨拙,也不擅长和女性打交道。
他从小对科学和化学感兴趣,后来对印度经文《薄伽梵歌》产生兴趣,因此还学习了梵文,这样他就能阅读原文,所以他不仅是个科学家,他还会写诗,这点也被诺兰融入进了电影里。
有一次,我的搭档马丁转过身对我说,如果这本书只讲原子弹之父怎么制造出原子弹的话,你和我都可以不用那么努力写这本书了。所以他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
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刘易斯·斯特劳斯
(小罗伯特·唐尼饰),
主张撤销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
▲
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在
原子能委员会会议上
我很满意诺兰把影片的重点放在了1954年的审判,以及和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刘易斯·斯特劳斯(Lewis Strauss)的关系上。
这部分展示了奥本海默复杂的个性和政治立场:他反对氢弹、反对制造更多这类武器,进而导致树立更多的敌人;还向观众解释了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时发生的一切,这段历史几乎被人遗忘了。
▲
电影中,奥本海默和姬蒂在酒会上相识
▲
不久后,二人到在新墨西哥州的一处农场骑马散心
影片从各方面刻画了奥本海默这个人物,但的确没有突出女性角色。
大家可能觉得奥本海默的妻子姬蒂(Katherine Oppenheimer Vissering)是一个没什么耐心的母亲,但其实她的人生十分丰富多彩,充满力量。
姬蒂拥有生物学硕士,本身就是个科学家,这在20世纪30年代是很不寻常的。她在29岁时遇到了奥本海默,当时已经结过三次婚,她是美共成员。她也是个很难相处的女人,但深爱着奥本海默,他们的婚姻很艰难,她曾被背叛,但也同时很渴望拥有职业生活。
在1954年的审判中,奥本海默没有特别反击,但姬蒂却很擅长,为了保护自己的丈夫变得很强势,在证人席上有很出色的表现。
这个故事应该会引起全世界年轻女性的兴趣和共鸣,尤其她作为母亲和职业女性的挣扎。
▲
华裔科学家吴健雄(1912-1997),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美国物理学会的第一位女性会长
其实有一位华人女性科学家吴健雄对1945年的原子弹制造也至关重要,我在纽约的一个作家朋友米歇尔·弗兰克正在为她写一本传记。
不幸的是,她在我参与写作之前就过世了,我的搭档马丁也没有采访过她。
吴健雄从未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但她曾经跟奥本海默在伯克利学习,并且在奥本海默担任高级研究所所长的时候,她也在普林斯顿工作,他们认识彼此,她是个很杰出的物理学家,据我所知,她的一些研究成果可能本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但最终奖项颁发给了两位男性。
▲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Lee C. Bollinger为
马丁·J.舍温(右一)和凯·伯德(右二)颁发普利策奖,2006
图源:普利策奖官网
▲
作者马丁·舍温在巴黎采访
奥本海默好友哈康·希瓦利埃后与他合影
这25年里,我的搭档马丁做了大部分的资料收集和调研工作,他在前20年时间里做了150多次采访。他不幸在诺兰决定翻拍电影后的两周去世了,但至少他知道了这个好消息。
其实最开始我对奥本海默的故事不感兴趣,而且我对合作写书这件事有些顾虑,但马丁一直在说服我,他开玩笑说如果我不接受,可能这本书就要被他带进他的墓碑里了(笑)。
当我在2000年加入的时候,他已经把这些精彩采访全部整整齐齐地转录成文字了,如果采访很精彩,他就会回去重新采访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所以我根本不用做太多研究,但有一个采访的确让我印象深刻。
我在2002年前后发现,跟奥本海默在洛斯阿拉莫斯共事的秘书安妮·威尔逊(Anne Wilson Marks)还在世,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我特别兴奋,她住在华盛顿的乔治城社区,离我家不远,我去她家拜访了她。
▲
安妮·威尔逊
安妮在洛斯阿拉莫斯认识奥本海默,后来分别在纽约和普林斯顿和他共事,他们走得很近,她非常爱他、深深地钦佩他,后来还嫁给了一个成为奥本海默律师的人。
她给我讲了一个这本书里最动人的故事之一。
1945年,三位一体试验结束后,他们知道原子弹做成了,但还没有正式投放到广岛。有一天他们一起去上班,她突然听到奥本海默在喃喃自语:“那些可怜的人们。”
她拦住他问,罗伯特你在说什么呢?他抬起头看着她说:“我们现在知道这东西能起作用了,而且之后会被投放在一整个城市,大多数受害者都是可怜的平民,妇女、儿童、老人和普通人。”
▲
1945年7月,三位一体原子弹试验成功后,
奥本海默和人们在洛斯阿拉莫斯庆祝
我回去跟马丁说了这个故事,他提醒我在同一时期,奥本海默在给投弹手做简报,告诉他们在什么高度引爆可以达到最大的破坏力:“不要让他们隔着云层进行轰炸”,“不能通过雷达轰炸,必须用肉眼观察投弹”,“如果是夜间投弹,应该选择有月亮的时候”。
奥本海默真是个复杂的人,他的人性和无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安妮的采访结束后,她拿出了一本画册放在咖啡桌上,这是著名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dt)拍摄的照片,“天啊,这就是这本书的封面了。”
▲
奥本海默登上《时代杂志》封面,1948年11月8日刊
关于这本书的名字,我想了很久。
我本来想用“OPPIE”,也就是奥本海默的小名儿,他的朋友都这么称呼他,很短小也很可爱,但我妻子不喜欢这个名字,出版社也不喜欢。
直到书即将交付印刷的前两天,出版社的编辑打电话给我说,他们没办法卖一本叫“OPPIE”的书,我必须要在两天内想出一个新名字。
那天我几乎失眠,我妻子转过身跟我说,为什么不叫“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呢?我摇摇头,这名字也太糟糕了,没人知道普罗米修斯是谁,有几个美国人知道这个古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又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呢?
第二天早上,我接到搭档马丁的电话,他说要不就叫“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吧?我很震惊,他俩完全没有串通好,但都在同一天晚上想到了这个名字。我说我有烦了,我拒绝了我妻子的提议,但现在觉得这标题竟然不错(笑)。
所以现在它的英文版全称叫做《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的胜利和悲剧》。
▲
基里安·墨菲饰演的
奥本海默在电影中的经典造型
我的职业生涯一直在写传记,其实传记是最好的历史形式,因为你关注一个人的生命,大家想知道这个人的童年,想知道生命穿越历史的进程,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能了解很多那个时代的历史,比枯燥的历史书更吸引人。
但传记的问题是,一个人是非常复杂的,研究是无止境的,马丁做了20年的调研,在后面移交给我的时候说 “还有很多的研究要做”,他得了典型的“传记病”(笑),他觉得多做一次采访、多读一份档案,就能再了解这个人多一点,就像是寻宝游戏。
甚至在《奥本海默传》这本书出版后,我们在书中也指出了毒苹果事件依旧是个谜团,还有奥本海默22岁时在剑桥的情感危机,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他和美共到底走得有多近?他是否加入了美共还是仅仅是同路人?在1954年的审判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些都是谜。
▲
三位一体试验测试前几小时,
戴着平顶矮帽的奥本海默在试验场的塔架上俯身查看“小装置”
▲
三一试验爆炸现场,1945
▲
片中的核爆试验
普罗米修斯确实从宙斯那里偷走了火,并把它送给了人类。奥本海默亦然,从天上偷走了原子之火,并将其赐予人类,然后他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受到了惩罚。这句话也出现在了电影的片头。
20世纪20年代是量子科学发展的初期,奥本海默选择回到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了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理论物理系。
有意思的是,38岁的时候他还没管过几个学生,却说服莱斯利·格罗夫斯(Leslie Groves)将军让自己变成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并在两年半时间里制造出了原子弹。1945年,原子弹投放成功,奥本海默成为了美国“原子弹之父”,为人类开启了原子时代。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实际上,在华盛顿的演讲中,奥本海默曾明确表示:“我们把原子弹用在了已经被打败的敌人身上,20-25万人的死亡也许是不必要的,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
可奥本海默为什么还要领导制造原子弹?
他在一场会议上提出:1939年原子弹的原理就已经被厘清,但我们必须要继续研究,因为人类必须要了解这种武器的发明,它的威力需要被展示和证明,如果战争结束人们还不了解原子武器的破坏力,那么下一场战争将由两个都有原子武器的国家打响,那时将是世界末日,甚至会导致种族灭绝。
▲
电影中还原1954年的秘密听证会,
罗杰·罗博(杰森·克拉克 饰)主导这次审判
▲
奥本海默的弟弟弗兰克·奥本海默遭明尼苏达大学解雇,
后来在科罗拉多州经营牧场
九年后的1954年,麦卡锡发动了一场猎巫行动:在全国各地指控人们不忠于国家,整个政治运动极具破坏性,很多普通人的生活被破坏了,有的是普通的教师,也有政治家和科学家,那时所处的时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冷战时期。
奥本海默也没能幸免,在一次安全听证会上,他因为反对研制氢弹等行为,被怀疑跟美共关系密切,秘密审判持续一个多月,奥本海默被剥夺了安全许可,这意味着他无法继续从事工作,失去了国家的信任。
这件事后来被泄露给媒体。这在当时相当于向各地的科学家传递了一条信息:对科学一无所知的政客们可以随意决策科研成果的使用,而无须依赖科学家的专业知识,科学家应该待在自己狭窄的研究领域里,只谈科学,不谈政治。
最终奥本海默在美属维尔京群岛的海滩上隐居,他每年都会在那与世隔绝好几个月,就这样度过了余生。
▲
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奥本海默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但他内心却经受着道德的谴责
▲
摄于1963年,此时离他的安全许可被撤销已过去10年
奥本海默认为核武器是恐怖武器,是侵略者的武器,如果他看到今天的战争还有可能将核武器使用在战场上,他一定会非常震惊。他从不觉得核武器要用于军事目的,因为这种武器需要一个巨大的靶子,可能是一座城市,那是数以万计的人的故乡。
他当时一直支持召开国际间的科学会议,让来自中国、苏联、印度的科学家一起工作,但在当今这个时代里,这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了。
世界各地的人类都面临着气候变化、污染、公共卫生等各种问题,我们需要找到解决办法,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全世界的科学家相互合作、共同努力。
奥本海默的一生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它解释了对于核武器过于依赖的危害;奥本海默的一生也是一个关于科学家的故事,生活在这个被科技充斥的时代,大多数人不了解科学;奥本海默的一生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故事,奥本海默是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时代主要的受害者,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在被深深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