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庆余年是穿越剧吗 庆余年是哪个朝代

庆余年是穿越剧吗

《庆余年》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是一部古装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其实早就拍好了,只是一直压着没有播出而已,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的网友一直都在期待这部电视剧的播出,终于在前天的时候,《庆余年》终于正式播出了。

这部电视剧主要的是由张若昀,李沁,陈道明等人,还有肖战,宋轶,李纯等人客串演出,阵容还是非常的强大的,张若昀也是第一次主演古装电视剧,看这部电视剧的简介,大家都会认为这是一部实打实的古装剧,讲述的是以张若昀主演的范闲经历江湖恩怨情仇的古装权谋剧。

但时候在播出之后,小编发现,这不是单纯的古装剧,而是类似于“现代穿越剧”,在电视剧一开始,就出现了现代剧的张若昀和袁泉,这看着有些蒙啊,这不是现代剧吗,张若昀作为大学中的研究生,一直在研究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结合,但是并不被认同,但是没有放弃,自己写了关于古代和现代文学结合的故事。

所以它是一部真的穿越剧,只是有一点改编而已!

庆余年是哪个朝代

《庆余年》改编自猫腻同名架空历史小说,意思就是说没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小说讲述了叫范闲的年轻人的成长路程,庆国几十年起伏的画卷慢慢地呈现出来。所以说并没有对应的年代或者人物。几十年的历程里,我们看到的是三代风云人物的起起落落、轮转更替。两条线索,范闲的成长、叶轻眉的一生贯穿着整个小说,一明一暗,把几十年的庆国风雨尽揽其中。

虽然没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但是可以呈现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时代,不得不说很厉害,相信经过编剧和导演的改编之后会更加精彩的!

《庆余年》中北齐、庆国对应历史上哪个时期?

《庆余年》是一部非常火爆的架空历史小说。2019年被翻拍成电视剧,播出后又得到电视观众的高度认可。夜读史书平日里极少接触网络文学作品,不过《庆余年》还是让本人产生了眼前一亮的感觉。作为一名历史自媒体作者,夜读史书在看书的同时总是习惯性将书中情节与历史事件进行对照。《庆余年》虽然是虚构作品,但其中还是有不少地方与历史息息相关。今天夜读史书就来与大家聊聊《庆余年》中北齐、庆国对应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

《庆余年》中北齐(前身北魏)、南庆形成了南北长期对峙的格局,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

南北朝是一个大时期,当时占据中国北方的称为北朝,占据中国南方的称为南朝。值得一提的是,北朝和南朝并非是固定的王朝,而是先后多个的合称。

北朝的第一代是北魏,创建于公元386年,开国皇帝是鲜卑人拓跋珪。北魏在历史上延续了将近150年时间,其疆域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东至海滨,西至流沙,即传统意义上的古代中原地区。

到了六世纪前期,北魏内部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于公元534年为东魏与西魏。550年,东魏被权臣高洋取代更替为北齐。557年,西魏被权臣宇文觉取代更替为北周。577年,北齐被宿敌北周攻灭,中国北方重新获得统一。四年后,北周权臣杨坚篡位,改国号为隋,北朝历史至此结束。

南朝的第一代是南朝宋(又称“刘宋”),创建于公元420年,开国皇帝是原东晋权臣刘裕。在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南朝又相继更迭为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军攻灭南朝陈,隋朝成功统一全国,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期的大局面。

《庆余年》中南朝庆国实力远远高出北朝北齐。可在真实历史上,北朝、南朝虽然都各自经历了多轮更迭,但北朝实力一直在南朝之上。所以如果仅仅是按地理位置对号入座,那么《庆余年》中北齐就相当于历史上的北朝,南庆就相当于历史上的南朝。如果按国家实力对号入座,北齐依然是北朝中的北齐,而庆国却更像是北朝中的北周。

《庆余年》中皇室为李姓。在真实历史上,北周被隋朝取代,隋朝又被唐朝取代,唐朝皇室就是李姓。而庆帝的太子名叫李承乾,这又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相吻合。由此可见,《庆余年》作者猫腻在这部架空小说中选择的背景就是以南北朝及隋唐初期历史作为镜像。

架空历史的《庆余年》与《琅琊榜》,其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型

前不久历史剧《庆余年》在全网热播。剧中的主人公范闲的机智与洒脱,陈道明饰演的庆帝所展现的老练与权谋都让人大呼过瘾。

我们不由得产生一个问题:为啥这部剧的设定似乎在历史上见过?同样类似的问题还存在于之前大热的《琅琊榜》中,剧中的“悬镜司”“一品军侯”等职位,好像也似曾相识。

那么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这些架空历史剧有哪些历史原型吧。

上图_ 《庆余年》剧中 陈道明 饰 庆帝

似南而北,似是而非

在电视剧《庆余年》中,主角所处的国家是南庆,同时存在的国家还有一个北齐。这就不由得让人想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北魏长期与南方的宋齐梁对峙。到了后期,北魏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梁朝也在侯景之乱后发生内部崩盘,最终被陈朝取代。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庆余年》中的南庆的原型是萧梁。

恰恰相反,庆余年中南庆的地位和北魏差不多,北齐的地位,则是和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有一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庆余年》的描述里面看出来:北齐素来文化昌盛,南庆则武功著称。所以实际上南庆更近似于北魏一些。不过在这里不同的是,南庆只是地理上的“北魏”。实际上国家的原型,还得看它的皇帝——庆帝。

上图_ 北魏(386年—534年)

这位庆帝自始至终都没出现过他的真名,但是根据他的经历我们却很容易联想到他的历史原型。庆帝本来是失意皇子,虽然智谋出众,武功超群,但是距离皇位还是很遥远。他通过自己的权谋之术,联合主人公范闲的母亲叶轻眉一同谋夺皇位最终成功。

这个桥段似乎颇为类似于我国传统版本里面的雍正夺嫡,或者李隆基上位的剧情。所以庆帝的形象是一个心狠手辣,剪除功臣,野心勃勃对外扩张的霸主。这一点上他和雍正又有些相似之处,毕竟雍正上位之后清洗了权臣年羹尧。这和庆帝杀死陈萍萍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并不说明庆国 = 清国。这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应该说庆国的历史原型大致是几个朝代的合一。

上图_ 梁朝(南朝梁)版图

这一点在《琅琊榜》上也很明显,琅琊榜的梁朝虽然是主体,但是还有三个强国,大渝北燕和南楚,虽然《琅琊榜》有这么多国家,但是《琅琊榜》的梁朝确实是货真价实的,以南北朝梁朝为主体创作的。

大渝、北燕分别对应历史上的西魏和东魏。南楚则是完全不合理的虚构国家,居然在梁国的腹地割据,这里和作者的剧情设计有关,但并不影响我们的结论——《琅琊榜》的梁朝,其实原型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朝。

上图_ 梅长苏 ,电视剧《琅琊榜》主人公

既然说完了历史背景的原型,我们不妨来看看在剧情中有哪些地方也能找出历史原型吧。

我们可以看到,在《庆余年》和《琅琊榜》榜中都出现了非常强力的特务组织。在《琅琊榜》中是“悬镜司”,在《庆余年》中则是“鉴查院”。而且在地位上,这两个组织的地位都非常高,无论是“悬镜司”还是“鉴查院”都位居朝廷的最高机密,地位同样也是最高的。

比如“悬镜司”的“首尊”也就是最高长官,可以直接干预皇帝的决策。同时所有内容直接对皇帝禀报,“鉴查院”的“院长”陈萍萍也直接参与国策制定,包括与北齐开战甚至连宰相都说了不算,反而是陈萍萍与庆帝两个人就能决定。

上图_ 明朝中央集权制,锦衣卫、东厂、古厂由皇帝直接管辖

在历史上,这个设计明显是参考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著名特务组织:锦衣卫。但是和锦衣卫不同的是,这里皇帝明显提高了特务组织的地位。在《庆余年》和《琅琊榜》的设计中,特务组织的地位都是朝廷上数一数二的。然而这在中国历史上确实从未出现过。

即便在明朝锦衣卫最鼎盛的时期,锦衣卫指挥使也不能登堂入室,参与朝政。能够做到掌握特务组织操纵朝政的,历史上只有刘谨和魏忠贤的东厂。所以某种意义上,陈萍萍与其叫“院长”不如叫“督公”来的更加贴切。

上图_ 锦衣卫飞鱼服实物图

其实纵观世界历史,掌握特务机构的人一般职务都不是很高。明代的锦衣卫指挥使是正三品,在朝廷上算得上数一数二,但是没法参与朝政,更何况六部尚书都是正二品。其余的特务组织头目,比如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来俊臣,孙权时期的校事吕壹等地位都不值一提。然而他们所掌握的权势都非常巨大。之所以限制他们的品级也正在于此,防止他们借助巨大的权力谋朝篡位,这也显示出帝王们的制衡之术。

但是在剧情里面为了给主角“制造难度”这些特务机构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了。在《庆余年》中,堪比鉴查院的另一个机构叫“内库”,掌握天下财权。听起来似乎对应的是朝廷的户部,但是实际上,这个的原型恐怕是明朝的“太仓”。

上图_ 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明代太仓是明朝的官方对于京城周围存储粮银仓库的统称。正所谓:“入太仓者,自本色外,折色四百余万。”这里的本色就是粮食,折色就是银子了。所以太仓也就是明廷所能调动的基本财力。在《庆余年》中,为了争夺内库大权,长公主李云睿设计了一系列阴谋,在明朝其实也还真有个“内库”。也就是所谓的“内承运库”,不过这个东西并非中央财政的来源,而是皇帝的私房钱。

明朝中后期万历皇帝征收矿税,其核心就是往内承运库里面增加收入。当然明朝建国之初只有内库,后来才分化出太仓 内承运库等,所以往往明代财政的一个诡异现象就是。内库和太仓之间界限不明,有时候太仓像国库,有时候内库像国库,而且明代皇帝经常干的一件事就是从太仓往内库里面运银子私用。

上图_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相比于《庆余年》里面历代都有,《琅琊榜》其实尽可能按照南北朝的历史。剧组为了能够模拟,连礼仪都是专门学的,所以《琅琊榜》某种意义上有正剧的味道也就不足为奇。《琅琊榜》中生动还原了九品中正制。比如梅长苏等人曾经在选择中正官的问题上进行反复斟酌,这一点就非常切合历史。

毕竟从历史上来看,九品中正制基本是中正官一家独大,他具有“定品”的权力,也就是可以定位人才的等级。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在萧梁时期已经基本是是门阀世族社会,所以看出身就行了,定品其实主要是走个形式,可见影视剧还是比较理想化的。

上图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琅琊榜》中梅长苏的父亲遭遇陷害,赤焰军被伏击几乎全军覆没,皇长子则被赐死。这出悲剧其实很类似于历史上的李隆基太子遭到武惠妃陷害的一幕。李隆基的太子李瑛是他的第一位太子,当时武惠妃谎称他要兵变谋反,结果李隆基居然听信谗言将他废为庶人并且诛杀。(估计是自己心理阴影太大)

可见真正的历史永远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作家们从历史中汲取灵感,创作成影视剧中精彩的故事。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代代传承下去。不过这里不妨提出一个疑问,在《庆余年》中,古代两国谈判唇枪舌剑,“小嘴抹了蜜”一般菜市场吵嘴。那么历史上的两国谈判真的如此吗?大家不妨开动脑筋。

文:三清妙音

参考资料:

【1】《明实录》

【2】姚思廉《梁书》

【3】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

【4】张廷玉等 《明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