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警告!本文长度4076字,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以撒的结合》背后的故事,请耐心读下去。
大家好,这里是崔老板聊游戏,我是崔叔。
相信对独立游戏有些许了解的玩家们应该听说过《以撒的结合》,这是一款由Edmund McMillen,Florian Himsl 开发并发行的冒险RPG游戏,几个系列在steam上的好评率都稳在95%往上,七年来多个平台销量数百万以上,被不少玩家视为单机游戏的神作。
不过绝大部分人对《以撒的结合》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似乎很多主播在玩”的层面,其实《以撒的结合》玩法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控制“以撒”去收集并搭配各种道具来攻击怪物而已,所以大家估计很难理解这么一款小游戏为什么许多玩家通关几十次还要继续玩,甚至还自发给主人公“以撒”写自传。
这是因为《以撒的结合》不仅足够有毒,而且足够有内涵。它不仅仅是一款快消的冒险小游戏,在看上去鬼畜搞笑无厘头的画风背后,《以撒的结合》其实蕴含着更多黑暗、负面、细思恐极的内容。
大约是有文化壁垒在,其实广大的中国玩家对于“以撒(Isaac)”这个词汇并不熟悉,而独立游戏神作《以撒的结合》(The Binding of Isaac),从字面意义上来说甚至可能被理解成带点颜色的游戏,毕竟Binding还有“捆绑”、“缠绕”之类听上去就有点(?)的含义,直译出来“捆绑以撒”就让人十分浮想联翩。
其实在以教/天主教/东正教为主流信仰的欧美文化圈里,“以撒”是一个知名度相当高的《圣经》人物,普及程度相当于诸葛亮之于中国,德川家康之于日本。《圣经》里记载以撒是亚伯拉罕的独生子,是犹太人的列祖,一生平安顺遂,唯一一次翻车的遭遇就是被差点亲爹砍了——这就是著名典故“亚伯拉罕献以撒”,也是游戏《以撒的结合》的核心故事。
“亚伯拉罕献以撒”和燔祭——游戏的起源故事说到《以撒的结合》这款游戏,就没法回避宗教(尤其是教)文化,这个游戏里有大量的道具都充满了宗教隐喻,甚至连游戏名里的“结合(Binding)”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其中第一层意义自然是“亚伯拉罕献以撒”这件事情本身中的“捆绑(Binding)”元素(不要想歪!!!!),此处“捆绑(Binding)”指代的意思是献祭。
亚伯拉罕献以撒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圣经》最出名的几个典故之一,故事梗概是上帝为了试炼亚伯拉罕的信心,要求他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以撒杀掉,当做燔祭的祭物献给自己(虽然最后被上帝阻止了)。
对教或者犹太教不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献燔祭意味着什么......燔祭是古代的以色列民与上帝沟通的一种仪式,有赎罪、赐福、求平安等含义。
一般是选用羔羊或者牛犊,先绑(出现了!捆绑play!)起来,后宰杀、剥皮、控掉血液、洗干净,并将尸体(?)切割成小块的肉,再将肉摆好放在祭坛上焚烧,全部经火烧成灰烬,象征着一切全然归给上帝。
燔祭可以说是一种连全尸都没有的死法,远比单纯的死亡献祭来的残忍的多。
当然亚伯拉罕并没有成功,因为就在他绑(Bind)了以撒并且准备亲手将自己儿子大卸八块的时候,上帝的使者阻止了他,《圣经》记载当时以撒被捆绑在祭坛上,非常平静地看着自己举着刀的亲爹,从头到尾没有过任何的反抗与不满。
这个残酷的故事有完美的结局,此后亚伯拉罕收获后世无数赞美,人们都夸他对上帝充满虔诚,而以撒也成为了“顺服”的代名词,父子俩流芳百世,皆大欢喜。
(“信心之父”亚伯拉罕)
似乎没有人关心那个绑在祭坛上被绑着的命悬一线的少年(《圣经》原文作“童子”),是否真的无恨无惧,无怨无悔。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亚伯拉罕决定听从上帝的话把以撒绑在祭坛上时,以撒就已经是一个真正的祭物了,因为后来亚伯拉罕献祭了一只羔羊代替活着的以撒——只有祭物可以代替祭物。而每一份燔祭都会在祭坛上烧为乌有,与祭坛融为一体。
虽然以撒并没有死,但是从这次捆绑之后,以撒就是一个与祭坛结合(Binding)了的、融为一体了的“活着的祭品”,和祭坛上的赎罪羊羔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祭坛上的羔羊代替代替以撒成为祭物)
而《以撒的结合》这个游戏,探讨的绝对不止宗教层面上的燔祭与捆绑,不然直接翻译成“捆绑以撒”或者“献(燔)祭以撒”就好,看上去还比较有爆点。
家庭暴力后遗症——如何将宗教故事影射到游戏上如果将亚伯拉罕献以撒这个故事中的宗教成分剥离(其实不可能完全剥离),着眼于亚伯拉罕要将自己的儿子杀死剥皮切块烧死这件事情本身,并给故事赋予一个更为现代的背景的话,祭坛上的以撒就变成了当代美国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也就是《以撒的结合》中的以撒。
不难看出,经过各种家暴的以撒,他对这段经历“杀自己祭天”的认知不会是“上帝的考验”,而是“恐怖的家庭暴力”,而家暴也许正是“以撒的结合”这款游戏探索的更为深入且直观的部分。
因为《以撒的结合》游戏里,玩家虽然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去阅读故事(即使故事真假待定),但是却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去感受以撒的感受,即玩家扮演其实是以撒本人。
在《以撒的结合》中,玩家可以很直白从每个关卡前的简笔画里看到以撒是如何被“妈妈”以“上帝之名”剥夺了他所有的兴趣爱好、尊严和健康,又是如何差点被“献祭”、被花式虐待。
而且与其他扮演游戏不同的是,《以撒的结合》在表现故事时采用了映射的方式,整个故事源于美国小男孩以撒本人的精神世界,这也使得玩家不仅能知(猜)道(到)以撒究竟经历了什么,还可以直观的察觉以撒心路历程的转变。
在反抗家暴的“妈妈”的道路上,以撒(以及所有的正常人)的心路历程只可能导向两种结果:要么心理素质变强,要么心态崩了,对应在游戏中就是“天使房”与“恶魔房”。两个房间都有道具帮助以撒战胜“妈妈”。
光伟正的天使房与假恶丑(?)的恶魔房当然不同,以撒可以无数次进入恶魔房,用生命换取恶魔之力来帮助自己对抗“妈妈”,与此同时以撒的形象也会变丑(相由心生?)。
但是进天使房就需要想很多办法了,比如献祭、吃圣餐等等,在教层面来说这些基本都是罪人回归上帝面前的“自我净化”的方式,而且开天使房的条件有很多,比如“不能进行过恶魔交易”之类,所以有机会进天使房的概率相对低得多。
其实这也是一种隐喻:经受过家庭暴力后,选择恨与罪恶是容易的,选择爱与善良却很艰难。玩家在玩游戏的时候虽然站在以撒的视角上,但却知道“天使房”的存在,也会为了成就感、猎奇等心态去寻找“天使房”,即使成功率不高。
但“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作为以撒本人——无论是《圣经》里的以撒还是面前的这个美国小男孩,他们对于天使房是否存在都不会晓得,也不知道哪一个无意举动就会让自己失去打开天使房的机会,一次滑坡就可能永远无法翻身,人生也不可能像游戏一样重来,而隔壁的恶魔房却可以进无数次,甚至可以说,“以撒”们面前的路其实只有一条,就是恶魔房。
从家暴这个行为发生起,以撒的命运就与罪恶永远的“捆绑”(Binding)了,只是游戏尚且有回旋的余地,现实中的以撒被捆绑的终点只有堕落的恶魔房与深渊。
宗教和宝箱——游戏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关于《以撒的结合》有许许多多的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依旧来自于宗教归属的问题。《以撒的结合》里每一个人物都出自于《圣经》,超过一半的道具在教或者是撒旦教里有特殊寓意,这也让教和撒旦教双方都分不清这游戏到底是在歌颂光伟正(天使房)的教,还是为假恶丑(恶魔房)的撒旦教背书.....
(阿撒兹勒,传说中的堕落天使,这货和教的关系就更复杂了)
不过,依笔者来看,《以撒的结合》中的宗教隐喻其实与宗教本身关系并不大——或者说,这些道具虽然源自宗教,但可能并不需要站在某个教派的立场上进行强行解读。甚至可以说很多道具本身就是教和撒旦教所共有的,不同的看待角度赋予这些道具不同的意义,在游戏里,他们都只是普及度比较高的素材而已。
(撒旦教的倒五芒星与倒十字架)
而撒旦教创立之初就是完(强)全(行)与教对立,教是十字架,撒旦教就干脆搞了个倒十字架(话说倒十字架是耶稣的门徒彼得赴死时的刑具,在教里没有什么不正当含义),这种过分强调的对立反而造就了奇特的现象:教的标识物,往往在撒旦教里也有对应的存在物或者刚好敌对的意义。两个宗教更多意味着以撒的两面,一正一恶共同构成了以撒本人。
(例如九尾鞭既是刑具,也是戒律教徒自我惩罚的道具)
这种对立宗教的奇妙统一在主人公以撒的身上表现的最明显的应该要数以撒的结局(胎衣篇)。END12中以撒在地狱战胜BOSS撒旦,却发现自己之前遇到的所有人全是自己精分出来的,于是他爬进箱子自闭。
而在END13里,以撒来到了天堂,但是最终BOSS却是以撒自己。当以撒打败自己后,在阅读《圣经》时却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才是最大的恶魔。
所以说,以撒同时象征着善与恶,明与暗,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他是一个矛盾体。就像这些意义对立却样式统一的道具一样。
然而矛盾就有和解的可能,或者说是以撒的结局就象征着矛盾的和解。其实在之前的剧情中就能看出来,以撒的精神状况并不稳定,对“妈妈”的很多回忆都是他自己精神世界自发的创造,许多“妈妈”虐待的内容是不可信的。可以说,以撒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几乎孤立,即使是玩家们也看的云里雾里。
精神与现实一味的孤立带来的只有悲剧,《以撒的结合》里绝大部分的结局都是Bad End,有的结局里以撒拿到了绳子上吊自杀(卖耶稣的犹大也是吊死),有的是出现了以撒的寻人启事,有的是以撒被妈妈关进自闭箱,有的则是以撒自己爬回箱子闷死......而箱子中的所有人都是以撒自己精分出的人物,可以说箱子就是以撒的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分割线。
(以撒的遗书)
只有在结局END14中,以撒没有回到自闭箱里。
笔者认为没有回到箱子的结局,也许是整个《以撒的结合》唯一一个HAPPY ENDING,放弃自杀的以撒最后靠在箱子旁边大哭,继续面对残忍的世界和精神状态未知(?)的“妈妈”。以撒此时不再是恶魔或天使,就像脱离了任何意义的倒十字架其实只是一个单纯的图案,以撒只是从牢固的精神环境中出来,开始面对现实的世界。
只有这个结局里,以撒完成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他才终于成为了他自己。就像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门口印的神的训诫一样:“人呐,认识你自己。”
尾声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在《以撒的结合》中看到必然是不同的角度。抛弃一切有关宗教、哲学、心理学的立场与看法,我们唯一能学到的方也许只有:不要让自己成为以撒的“妈妈”,每一个人都不应当变成“燔祭”。
感谢你的阅读,这里是崔老板聊游戏,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