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译文
刘邦打败了项羽,您是知道的。项羽武力强大,虽然刘邦只有智谋胜过项羽,最终还是把项羽逼的在乌江自刎。
在我看来,袁绍有十个战败的诱因,而您有十个战胜他的理由。因此袁绍虽然强,却不能把您怎么样。
一、袁绍繁琐的礼节太多;您顺应自然,不拘泥于繁文缛节,这是道胜于他。
二、袁绍以反叛汉室的动机出兵;而您则以复兴汉室的名义征战,这是义胜于他。
三、东汉的灭亡,主要就在于对下级管理的宽松。袁绍的管理制度就过于宽松,不能产生震慑力;而您以严治政,全军上下都依法行事,这是管理上胜于他。
四、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疑,对所用之人也多有怀疑,重用的只有亲戚朋友;而您用人表面看来平易简单,而内心明察秋毫,用人从不怀疑,不管亲疏远近,只要有才就大胆使用他,这是度量上胜过他。
五、袁绍善于思考却很难做决定,优柔寡断贻误战机;而您决策果断,执行高效,应变能力强,这是谋略胜过他。
六、袁绍世代公卿,喜欢用高谈阔论显示自己的高贵,因此投靠他的多为会吹捧装裱自己的人;而您诚心对待别人,不贪图虚荣,自己厉行节俭为下属做出表率,对待有功之人却从不吝啬,因此忠诚、正直、有远见、有真才实干的人都愿意投奔您,这是道德选择上胜过他。
七、袁绍对见到的饥寒之人非常怜悯,对看不到的却考虑不到;而您对于眼前的小事不拘小节,而在大事上却毫不疏忽,忧国忧民,对天下的饥寒贫民都施以恩惠,没有疏漏,因此声望远远超过袁绍,这是仁德上胜过他。
八、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四起惑乱视听;而您用道义教导下级,不让这种勾心斗角互相夺势的事情发生,这是您明智上胜过他。
九、袁绍是非不分赏罚不明,而您认为是对的事就以赏赐来推行它,错误的事就依法处罚来纠正它,这是管理文化上胜于他。
十、袁绍喜欢虚张声势,并不懂得兵法的要领;而您打仗可以以少胜多,用兵如神,我军士兵都信任您,敌人都惧怕您,这是武略上胜于他。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郭嘉是一个现在拥有较高关注的人物。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一统北方中原地区下了功勋。在曹操阵营中,郭嘉这位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也非常器重郭嘉,称他是自己的“奇佐”。在官渡之战之前,为了鼓舞曹操去战胜袁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那么,问题来了,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谁的水平更高呢?
一
首先,就诸葛亮的《隆中对》来说,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而就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针对曹操与袁绍的优劣做的战略分析,目的是为打赢官渡之战而做的一篇激励文。从结果上来看,《隆中对》和《十胜十败论》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
一方面,在官渡之战前,因为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作为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为了鼓舞曹操,所以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对于《十胜十败论》来说,全面分析了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之间的优劣,提升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也振奋了己方的士气。而最终的结果,如同《十胜十败论》所预料的一样,曹操大胜袁绍,击败了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对手。另一方面,孔明《隆中对》也分析了刘备当时面对的形势,为刘备势力指明了今后的方向,促使刘备成为匹敌曹操、孙权的一方诸侯。
三
由此,经过实践的检验之后,表明《十胜十败论》和《隆中对》都是富有预见性,并且行之有效的策略规划。但是,就水平上来说,笔者认为是《隆中对》更加优秀。相对于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隆中对》的格局更高、更大。作为刘备势力的战略规划,《隆中对》谋取的是整个天下,而并非一城一池。《十胜十败论》主要是为了击败袁绍这一毒死后,而《隆中对》则是天下大势的谋划,指引着刘备击败了多个强大的对手。如果不是关羽大意失荆州,《隆中对》的最终目标——图取天下很有可能会实现。
四
最后,总的来说,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只针对袁绍,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分析了全国的诸侯。如果的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实现以弱胜强,那么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要实现“从无到有”。对于官渡之战时的曹操,虽然弱于袁绍,但毕竟是一方诸侯,而《隆中对》时期的刘备,可以说是颠沛流离。从难度上来看,《隆中对》无疑要远超《十胜十败论》,所以笔者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相比较,显然是前者更加优秀。当然,作为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也是非常成功的战略分析。对此,你怎么看呢?
文/情怀历史
经天纬地实可夸,少年才学冠中华。
曹公深识真梁栋,兵败犹然想郭嘉。
郭嘉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个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这个人比较有魅力,可能出身世家清流,英年早逝,加上曹老板本人的包装,和“不治行检”的指责,慢慢包装成一个生性风流的带有一点后面魏晋名士特征的少年英才。而且郭嘉作为一个谋士,确实也比较出色。曹操早先和袁绍是一种竞争的关系,郭嘉针对这两个人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十胜十败论》。这个《十胜十败论》在网络上吹得特别火,甚至都要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比肩。那么抛开郭嘉的这层“偶像滤镜”,他提出的《十胜十败论》真的这么重要吗?
郭嘉与《十胜十败论》
小编为什么说郭嘉可能出身世家清流呢?一方面在颍川阳翟确实有一个专门修习法律的郭姓家族,可以说是世代衣冠;另一方面源于郭嘉早期的经历。郭嘉早期有一段蛰伏的时期,史料中的说法是“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这就符合东汉末年名士清流互相交游标榜的风气,像刘备就只能结交轻侠少年了。当然郭嘉的本意不是终老林泉、著书研经,他是想出仕的。郭嘉先后投奔了袁绍和曹操两个人,他对这两个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得出了这个《十胜十败论》。
《十胜十败论》中的内容有些繁琐,为了方便阅读,小编就简单地总结一下:即曹操在礼仪、正义、政策、用人、谋略、附众、仁德、队伍、赏罚、军事这十个方面都要胜过袁绍,那么竞争的结果当然就是曹操获得胜利了。这就是《十胜十败论》中的大概含义。
《十胜十败论》的含金量
简单地说了说《十胜十败论》的内容,那么《十胜十败论》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呢?它是否能与《隆中对》相提并论呢?小编以为是不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十胜十败论》的时机
《十胜十败论》主要讲的是曹操和袁绍的优劣,但这个理论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在“官渡之战”前后。当时袁绍和曹操的关系是比较暧昧的。我们都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曹操和袁绍是处于一种同盟的关系,曹操阵营发生“兖州之变”的时候,袁绍还帮助曹操收复了兖州(当然可能也趁机捞了一点利息)。后来曹操把汉天子迎接进自己的势力范围,袁绍和曹操在汉天子的归属上产生了一些分歧,加上双方实力上的增长,他们的关系就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境况。
但是双方也都避免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冲突,因为彼此都有掣肘。袁绍和公孙瓒打,曹操和吕布打。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的时间,就发生在曹操和袁绍关系逐渐破裂以及曹操消灭吕布之间,这个时间应该是建安二年到建安三年之间(即公元197年到198年)。
这个时机说急不急,说缓不缓。在当时的情况下,谈论曹操和袁绍的优劣的意义实在是有限,曹操集团在初期的战略就是在黄河以南发展,在没有足够的实力和稳固地盘以外,避免和袁绍进行战争。这个时候徐州还有吕布、臧霸等人的力量。曹操的首要之务就是趁袁绍消灭公孙瓒之前消灭吕布,拉拢臧霸,保证右翼的安全。那么郭嘉这个《十胜十败论》是有点不合时宜的。而且郭嘉提出这些论点后,也主张曹操先攻打吕布。小编窃以为,郭嘉这个先攻打吕布的提议其实比《十胜十败论》更符合当时的形势。
二、《十胜十败论》并非郭嘉一人所为
《十胜十败论》是郭嘉提出的,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不过这些说法是郭嘉独有的吗?这个不一定。首先说说荀彧的《四胜四败论》。这个《四胜四败论》提出的时机和郭嘉的一样:袁绍和曹操关系恶化,曹操想要先攻打袁绍,但觉得力有不逮,于是荀彧献上《四胜四败论》。其内容和《十胜十败论》有重合的地方,简单来说用人、谋略、军事、附众四个方面,曹操要胜过袁绍。
我们可以看到,荀彧和郭嘉提出观点的时机是相同的、目的是相同的、连里面的内容都是相同的。而且在《三国志》当中记载的是荀彧的《四胜四败论》,郭嘉的则出自裴松之引注的《傅子》。小编个人推测,当时曹操和一干谋士均在场,荀彧先提出《四胜四败论》,然后郭嘉进行了补充。但二人后来都提议先并吕布,再动袁绍。可见二人的观点仅仅是安抚曹操而已。
除了荀彧和郭嘉,后面更有贾诩提出《四胜四败论》,是发生于“官渡之战”时期。由于内容相类,而且有荀彧和郭嘉珠玉在前,这里小编就不详细说了。
三、《十胜十败论》的本质
《十胜十败论》洋洋洒洒一篇论文,提出了很多观点,看上去很厉害,可是它的核心思想用八个字就能够总结出来——袁绍必败,曹操必胜。这是一篇主观色彩非常强烈的论文,而具体有什么好的办法,该如何增强实力、削弱敌人、战略战术,基本上没有。《十胜十败论》又并非檄文,能够提升己方士气,打击敌人士气,它能提升的仅有曹操和一些高级将领的作战意志而已,作用相当有限。
反观《隆中对》,诸葛亮在里面明确地向刘备分析了各个军阀的优劣、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确定要夺取的地盘,对曹操的出兵路线,完成的三个步骤。而刘备集团也确实依照《隆中对》进行,勉强实现了“跨有荆、益”。虽然《隆中对》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也以失败告终,但它对刘备的实际意义远比《十胜十败论》要高得多。
小结
郭嘉是一个优秀的谋士,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这一点毫无疑问。但他优秀之处体现于在战机上的把控和先知先觉,而非这个为了鼓励曹操而提出的《十胜十败论》。而且郭嘉仅仅是一个谋士,与将领甚至主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政治上更不见有什么建树。所以小编认为,无论郭嘉和诸葛亮的历史贡献,还是《十胜十败论》和《隆中对》的实际意义,二者均不在一个层面上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