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的甲骨文字型见下图:
“弓”字甲骨文
很简单,一目了然,无需赘述。
弓主要分为两个部件,其一为“弦”,字型见下图:
甲骨文“弦”字
上图中的小圆圈是指事符号,指的就是弓弦本身。
另一个部件叫“ㄋ”,象形字,“乃”的古字,音同“乃”,意思是:弓臂或者叫弓背,即不包括弓弦的部分,早期字型见下图:
后来再造字的时候,常用这个字型作为偏旁,代表“弓”,如下图1、图2:
图1:甲骨文“扔”字
图2:甲骨文“扔”字
这两个字都是“扔”字(最新解读),即:用手拉弓的意思。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两个字里面的“ㄋ”部分和之前的有点不一样,就是上面都多了一笔,这是为啥?个人解读:这个时期的弓已经发展到可以调节弓弦的松紧度了,这个就是调节弦松紧度的机关,可能是和琴相互借鉴。或者也有可能琴就是根据弓发展而来的。也许也正因为是这多余的一笔,所以到后来秦汉时期,隶书把“ㄋ”开始写成“乃”。其实,在甲骨文中后期很多的弓字也开始加了这一笔,见下图:
甲骨文后期“弓”字
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时期的“ㄋ”,非常容易与“尸”字混淆,见下图:
古文字学家解读的“尸”或者“夷”字
个人觉得上面既不是“尸”,也不是“夷”,而是“ㄋ”字,当然,可能表示的意思是“夷”。一个困扰甲骨文专家一百多年的疑惑可能解开了。而“尸”的甲骨文字型见下图:
左边为“尸”字 右边为“乃”字
左边即为“尸”字,右边为“乃”字的古字“ㄋ”字。
而真正的“夷”字,见下图:
甲骨文“夷”字
黄道婆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以技术改良而在历史中留名的女性。时至今日,她改良棉纺织技术的故事已经被写进了历史课本,成为元宋民间经济发展、工艺进步中的一页。但黄道婆的形象在古代典籍中却还没有发现有任何记载,目前流传的黄道婆形象,都来自当代人的想象。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一场“海上丝绸之路手工棉纺织技艺的物像叙事——上海土布经典纹样展”6月1日即将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展览中包括一架华东师范大学海上风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三锭纺车,纺车上雕刻了一位微微弓着背、捧着一匹布的老年女性形象。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的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可信的黄道婆像。
“黄道婆是上海乃至中华民族的英雄。一直以来,她解决中国人穿衣重要贡献的精神没有得到弘扬,与缺少有认同感的黄道婆神像有关。博物馆展示是一种物象叙事,发现民间黄道婆神像,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一件大事。”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说。
为什么说纺车上的老妇人像是黄道婆
华师大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土布纹样展策展团队成员方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一三锭纺车是今年1月从民间收购而来。当时民俗研究所委托新场镇长年在乡下收老土布的“土布大王”王雪根帮忙留意民间纺织类的老物件,这架纺车就由他收购而来。
纺车是将棉花纺织成棉线的工具,有了棉线,织布才成为可能。华东师范大学的这一三锭纺车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保存完整、做工精美。尤其难得的是,侧面有一处浮雕图案,是一位手捧布匹的老妇人形象。
经过初步研究,华师大民俗学研究所的学者认为,这个纺车上的老妇人,很可能就是黄道婆。
方云给出了三点依据。首先,纺车通常为女性所用,上面的雕刻装饰通常有吉祥寓意,一般以童子、财神雕像为主,出现老年女性十分罕见。但传统民间手工业不少有供奉“行业神”的习惯,黄道婆就是纺织业的行业神。结合这一点来看,这位老年女性很可能就是纺织的行业神黄道婆,在纺车上供奉行业神,让黄道婆保佑多纺线、多赚钱,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三锭纺车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女性是黄道婆。很多人只知道黄道婆改良了棉纺织技术,却并不清楚她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国家博物馆为黄道婆塑的像中,就采用了黄道婆左手持一只梭子的形象。事实上梭子是织布机的重要部件,而黄道婆对棉纺织业最重要的贡献是改良了纺车,把当时只能捻一根线的纺车改良为能够同时纺三根线的三锭纺车,大大提高了纺线的效率,使大量使用棉作为原料织布成为可能。在黄道婆发明的三锭纺车上出现她的形象,也是最说得通的解释。
第三,妇人像的年纪也说明这很可能就是黄道婆。“黄道婆”并非本名,“黄”来自于姓,“道”来自她曾在道观中寄身的经历,“婆”就是说她的年纪。“黄道婆早年经历坎坷,曾到过海南崖州,晚年才回到上海传授棉纺织技术。从‘黄道婆’这个名字来看,也可以知道她做出一生最主要成就的这段时期,年龄已经比较大了。”方云说,浮雕中的老人,从年龄上看,是最符合黄道婆的年纪的。
方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架纺车根据风格来看,很可能是明末清初的,之后,纺车日渐简化,基本不再有雕花装饰出现。女性雕刻像初步看来着明朝服饰,很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民间对于黄道婆的形象塑造。
纺车上雕刻了一位微微弓着背、捧着一匹布的老年女性形象。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的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可信的黄道婆像
衣被天下,黄道婆对中国棉纺织技术的贡献
方云为了策划上海土布经典纹样展,遍寻资料,也未能找到一张古代的黄道婆像,“没有人为她画像,现在黄道婆的形象是不统一的。”
作为手工艺改良者,又是一位平凡的民间女性,黄道婆确实没有被史书记住的理由。历史中关于她的记载少之又少,但还是有迹可循。
历史记载的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公元 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闵行区华泾乡)人 。同时代的记载只有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有短短一段:“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 。……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计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日渐泯灭无闻矣。”
短短几句,道尽黄道婆的功绩。元朝时期,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归来,带回当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在乌泥泾传授技艺,一时之间人人织布,乌泥泾被流行于大江南北,也给当地人带来丰厚的收入。黄道婆去世以后,当地感念她的恩德,为她立祠纪念。黄道婆身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文字记载虽不多,但在上海和海南,关于黄道婆的民间传说和歌谣流传不衰。“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歌颂的就是当地手工艺人对黄道婆的感激之情。
在上海流传的民间传说中,黄道婆出身贫苦,十二三岁就被卖作童养媳,遭受非人的虐待,她不堪忍受,逃了出来,躲进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今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向当地人学习纺织技术,带回上海。在海南,经过学者整理,也发现了黎族传说中有黄道婆在当地学习纺织技术,织造“崖州被”的故事。
上海土布经典纹样展中即将展出的土布
清代纺纱版
崇明“百字”布,谐“百子”之音,常用于制作床单,是崇明地区新嫁娘“压箱底”的必备嫁妆布
黄道婆的技艺仍在上海传承
现在上海是中国最繁华的现代大都市之一,但在郊区乡间,从黄道婆继承而来的土布纺织技术依旧顽强地传承着。
乌泥泾被在最繁盛的时期,曾远销日本、高丽。“有趣的是,现在上海土布还是销往世界各地。”方云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虽然也面临传承人凋敝、当地人转向现代织料等困境,但上海土布依旧有自己的市场,很多世界各地的独立设计师会专门来到上海买土布,一些国内的少数民族也有人专门来上海买手工布、收老土布。
“上海土布织造的线条不均匀,很朴素,反而很有美感,变化的就是条纹、飞花等等。”手工痕迹明显的布颇具古拙之美,也倾注了匠人的情感,反而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品。
上海土布的传承人也都上了年纪,面临传承技艺的问题。但却有不少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向这些手工艺人学习土布织造。幸而中国也开始有年轻人加入进来,要做传统土布的复兴,捍卫手工艺的情感。
和文物相比,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作为一项非遗,价值还没有完全被认识。但自黄道婆而流传至今的纺织技艺代代相传,提花断经,纹样延续,流传至今,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感情,至今鲜活。当年黄道婆改良的先进纺织技术泽被后世,如今这技术虽已不再先进,却融入了千百年的人文情感,成为值得被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字有许多生僻的字,现在人们很少用了,但它们还是存在的,最近,网络上“屮艸芔茻”四个字又成流行了的网络用语,许多人对这四个字不熟悉,不明白它们的意思。为了让大家更好学习理解这四个字,下面我就它的读音、代表的意思谈一下:
一、“屮艸芔茻”怎么读?
屮艸芔茻,读音为chè(cǎo cǎo huì mǎng)。
屮:四声(chè,cǎo)
艸:三声(cǎo)
芔:四声(huì)
茻:三声(mǎng)
二、“屮艸芔茻”的意思
“屮艸芔茻”这四个字很有意思,都是有“屮”这个字组成的,第一个字一个“屮”,第二个字有二个“屮”,第三字有三个“屮”,第四个字有四个“屮”。
“屮艸芔茻”,都是会意字,从四个“屮”,差不多都与草有关的,它的本意主要是指有许多的草。
这四个字一般是单个使用,如果合在一起,就只有在网络上出现过,“我屮艸芔茻”,就成了网络用语,主要用在网友之间的调侃,玩笑,网聊和竞技方面,是"我擦”(wo ca)的意思。有网友吐槽说这几个字在一起“简直就像粪叉子聚集在一起开会”。
(1) 屮( chè、cǎo)意思是草木刚刚长出来。
(2)艸(cǎo)通“草”。
(3)芔(huì)通“卉”,花卉
(4)茻(mǎng)许多草;指丛生的蕨类。
《论衡》中讲道:“艸初生为屮,二屮为艸,三屮为芔,四屮为茻,言其生之繁芜也。”
三,“屮艸芔茻”进一步解读
1、 屮:许慎曰:“屮,草木初生也。象丨(音gun,义同‘棍’)出形,有枝茎也。”徐铉注:“丨,上下通也,象草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所以,“屮”,就是草木开芽,则初为茎状,然后绽叶,因此,屮就表示“初生”。
2、 艸:徐锴曰:“艸丛生,故从二屮。”《金文诂林》云:“屮艸本一字,初生为屮,蔓延为艸,象丛生形”。
古人把草本植物表示为“艸”,把动物表示为“虫”。“艸(草)主要是用来区别于植物和动物的。
3、芔:对于“芔(卉)的解释,人们经常把它与“艸(草)搞混,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云:“艸之总名,故从三屮。三者众也,当为会意。”
所以,芔就是卉,是花的总名,总称是花卉,
4、茻:《说文》曰:“茻,众艸也。从四屮。”《句读》言:“(茻),众艸曰莽也”。
“茻”应和“莽”为同一字。许慎说:“莽,南昌谓犬善逐菟艸中为莽。从犬,从茻,茻亦声。”
如果这四个字合在一起有没有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屮艸芔茻”代表的都是草本植物,一般都是单字使用。合在一起,就成了“我屮艸芔茻”,这是网络用语,就是为"我擦”的意思。
“我擦”,最初的意思为你让我尴尬的意思,是一种比较诙谐的用法。可慢慢地被网友滥用,如今变成了“我艹”这种脏话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