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首诗而争吵的沸沸扬扬,相必1200年前写下这首诗的作者刘禹锡也没想到吧?
牡丹与龙门石窟
刘禹锡是唐朝时的一位大文豪,他生活的年代和白居易相同,两人的诗歌文风却截然不同。刘禹锡写诗擅长用典故,而白居易写诗要求妇孺皆可通读,这是非常鲜明的对比。后世称二人为“刘白”
刘禹锡生平介绍,源自百度百科
刘禹锡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秋词二首》中豪迈的秋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其中争议最大的便是那首《赏牡丹》
《赏牡丹其一》
那么究竟这首《赏牡丹》中诗人在哪里赏牡丹,“花开时节动京城”又是指哪里众说纷纭,甚至更有人抛出了唐朝唯一首都,不是两京制度的观点,因此认为京城必指长安
但是这种观点自然是狭隘了,隋唐两京制度,这是我们初中历史都耳熟能详的常识,唐朝皇帝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都来回跑,两者皆为帝京。而再安史之乱后,盛唐走下坡路,至此唐朝皇帝便习惯呆在长安了。有图证:
安史之乱平叛后收复洛阳诏书
至于唐朝诗人刘禹锡生活的年代里虽然盛唐不在,然两都制开创的盛世依然令人无限向往,刘禹锡的诗中依然提到两京:
刘禹锡另外一首赏牡丹佳作
由此可见,两京制度对于盛唐后的人们影响力依然是巨大的,此外洛阳在唐朝时牡丹盛开,众人欣赏春色和牡丹已经出现了。(而更早在晋朝时期顾恺之所画《洛神赋》中就已经有牡丹出现)
所以洛阳是唐的首都之一,而且广泛种植观赏牡丹在唐朝时便存在,另外一位唐朝诗人这样写道:
关于牡丹题材的唐诗
而仔细探究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会发现,诗人出于对牡丹的喜爱,不止写了一首《赏牡丹》
还是赏牡丹
而《思黯南墅赏牡丹》这一首却是有明确的时间 地点 和人物可考的
唐开成二年(837年),牛僧孺(字思黯)留守东都洛阳,在洛阳南郭建造别墅,庭中种植大量牡丹,常邀白居易、刘禹锡等于庭中赏牡丹并吟诗唱和
所以《思黯南墅赏牡丹》就是当时所作。
南宋《苕溪渔隐丛话》将《思黯南墅赏牡丹》的诗句与《赏牡丹》合入《赏牡丹诗》。又《赏牡丹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又云:‘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而清朝康熙年间翰林院学士们编撰的《御制佩文斋广群芳谱》将两首诗合为《赏牡丹二首》
上述表明两首《赏牡丹》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从内容上看,《赏牡丹二首》的两首诗确实紧密关联:《思黯南墅赏牡丹》其实是交代了刘禹锡与友人的会面,以及写《赏牡丹》的创作背景
《赏牡丹》中提到的芍药和芙蕖在初夏开花,却能和春季开花的牡丹进行比较,这一点令人疑惑。《思黯南墅赏牡丹》对此进行了说明。诗的最后一句“天教晚发赛诸花”,点明牛增孺的洛阳南墅有牡丹“晚发”了,这样才能和初夏开放的“诸花”进行比较。也因为不是正常花期里的大量开放,所以诗的第一句就写“偶然相遇人间世” 。牡丹在初夏开放非常罕见,轰动了洛阳城,成为了刘禹锡创作此诗的灵感来源
综上所述,《赏牡丹》是《思黯南墅赏牡丹》的姊妹篇,两首诗是同一地点和前后时间写成的。
然而1200多年过去,我们仍然能欣赏到牡丹,欣赏到满园春景,这足以使得我们感到骄傲,在诗歌中能感受到与古人一样赏花的喜悦之情,这就足够了!
最后,一起看一下唐代诗人在诗歌中对神都洛阳的赞美吧~~~
描写洛阳春日
——以上均来源网络